第十四章 课堂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的行动和策略。”
• 二、课堂管理的内容 一般认为,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 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
• 课堂人际关系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
和谐的同伴关系等。
• 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包括物理 环境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 • 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 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活动。
• (三)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策略 • 1. 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交往技能教育 • 2.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结构 • 3.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 • 4.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 (四)同伴关系的评估 • 1.同伴评估法 • 让同伴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对其他所有成员进行评估。评估 时要求根据某些标准,回答出符合这些标准的程度。例如, “你在多大程度上喜欢这名同学?”或“你在多大程度上喜
• (二)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
体,被称为非正式群体,它是同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非正式群体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成员间需要的性质, 可将非正式群体划分为情绪型、爱好型、利益型三种类型。
• 1.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 (1)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 • (2)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 • (3)行为上具有一致性。 • (4)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
• 三、课堂管理的功能 • 课堂管理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概括起来,有三 个方面。 • (一)维持功能 • (二)发展功能
• (三)促进功能
• 四、课堂管理的目标 • 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促进
学生有效地学习。三个具体的目标:
• 第一,增加学生的学业学习时间。 • 第二,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 第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式。
• 其次,教师作为课堂管理者,应该与学生合作,帮助学生满足自己的 需要,而不要施加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具有七个方面的熟练技能, 包括行为观察、识别问题的责任人、显示理解别人、能被别人理解、 表示赏识、面对面的交流技能、双赢的问题解决策略。 • 再次,教师在改进师生关系时,要区分影响师生关系的三类问题状态: 教师自身问题、学生自身问题和师生共有问题,然后根据各类问题对 师生关系的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改善策略。 • 最后,除了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外,其他的都不是问题。如果他人是需 要不能得到满足的原因,就可以使用I信息(I即主格的我),这是冲突 解决的第一步;接下来,那些存在冲突的人需要找到尽可能多的问题 解决方法,分析它们,从中选出一个;然后,分别采用自己的解决办 法,比较对问题的解决效果;此时,不要寻求外部的支持和帮助。这 是要求人们发挥主体性,自己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的任务外,还有一个“管” 的任务,也就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 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这
一活动过程即为通常所说的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 美国全国教育研究会在1979的年鉴中所下的定义是: “创设和维持一种教学和学习能够发生的环境所必需的措 施和程序。”著名的课堂管理专家多伊勒(W.Doyle, 1986)给出的定义是:“教师用于解决课堂秩序问题所采
• 吉诺特认为,纪律是一点点地逐步形成的。在纪律形成过程中,教师
应该以身作则,做到自我约束,向学生示范希望出现的适当行为。与 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所发出的信息要与学生对情境和对自己的感受
相一致。他相信,只要教师许可,学生就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允许学生选择他们所希望的能够改变自己行为的方式和 管理班级的方式,来鼓励他们达到自我控制。
主要是指课堂中的物理环境,如座位、光照、活动区域等;
后者主要指课堂中的社会心理环境,如课堂气氛、学习目 标定向等。
• 一、课堂物理环境 • 课堂物理环境是指课堂内的温度、色彩、空间大小、座位 编排方式等时空环境和物质环境。如果物理环境设置与教 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相匹配,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 (一)座位安置及其影响
• (二)同伴关系发展的总体特征 • 从总体上看学生在课余时间游乐、倾诉和乐趣分享的对象 均将同伴放在首要的位置。从年龄特点来看,个体在生活 各个领域选择同伴作为交往对象的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呈现 递增趋势,而对父母、老师的选择则呈递减趋势;他们与
同伴的交往越来越不受到成人的监控;儿童期同伴互动中
存在“性别对立”现象,青少年开始将更多的活动指向异 性同伴,异性之间的接触有了显著的增加 。
欢与这名同学一起玩?”每名学生所得到的同伴对其评定的
平均分数,可以作为描述他/她被同伴接纳或受欢迎程度 的指标。
• 2.同伴提名法 •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根据一些肯定或否定的具体标准对班级 中的同伴进行提名,一般在每个标准上提名3—5名学生。 比如“列出你喜欢的三名同学”,或者“列出你不愿意跟 他/她玩的三名同学”。
• 坎特认为,教师作为教育者具有如下几项基本权利:(1) 维持一种最佳学习环境;(2)期望适宜的行为;(3)从学校 的管理者和学生的家长那里获得帮助。
• 而学生作为学习者具有如下权利:(1)要求教师通过限制
自我破坏和不当行为获得发展的权利;(2)从教师那里获
得形成良好行为的适当支持的权利;(3)根据自己对结果
第二节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
• 有效的课堂教学以积极的课堂互动为前提,而积极的课堂 互动又以师生、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为前提。 • 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有效地开展教学创造社会性条件。 • 一、师生关系
•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以
• (二)人本主义取向 • 认为学生有自己的决策能力,他们可以对控制自己的行为负主要责任。 在课堂管理中,不应该要求学生百依百顺,而是关注学生的需要、情
感和主动精神,向学生提供最好的机会去发掘归属感、成就感和积极
的自我认同,以此来维持一种积极的课堂环境;出现问题行为时,教 师应更多地运用沟通技能,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性质和后果,自己把
• 五、课堂管理的模式 • (一)行为主义取向 • 强调以教师为核心来实施,基本理念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他们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 为,或者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或者是因为没有学会正确的
行为。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责任是强化适宜的行为,根
除不适宜的行为。 • 斯金纳模式与坎特模式
的认识来作出反应的权利。
• 许多教师相信强力控制是沉闷的、残忍的,实际上这种认 识是错误的。仁慈的强力控制实际上是对学生负责任的行 为,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应该使用果断的纪律来管理课
堂,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促进学生的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坎特还根据教师对问题行为反应的方式把教师分为三种类
型:软弱型、敌对型和果断型
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是 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不良的师生关系则对教学产生极为 消极的影响。
• (一)师生关系的类型
• 根据林格伦(N.E.Gronlund)的观点,课堂中的师生关
系主要有如下四种类型。
• (二)良好师生关系 •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应该做到以下 几个方面: • 1. 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 2.师生之间的密切交往
• 库宁强调,在课堂里同时出现几件事时,教师需要具备洞察全局的能 力,随时掌握教室的每个角落里发生的事情。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 同时处理几件事的能力。 • 库宁认为,活动之间的平缓过渡和好势头的维持,是有效地进行团体 管理的关键;控制教学进度、因势利导和处理好活动之间的过渡,是 教师维持课堂秩序所必须把握的基本技能;通过变化教学形式、课堂 环境以及学生对进步的意识,学习厌倦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 库宁还专门提到了两个可能导致课堂纪律问题的不当做法。其一是突 兀,即不能流利地、有逻辑地从一种活动(使学生感到唐突,没有准 备)过渡到另一活动(某种活动尚未完全结束时就突然做另外的事,这 往往会造成学生的不良行为)。其二是慢慢腾腾,即由于过度详尽的 叙述或分析而出现了拖拖拉拉和浪费时间的现象。由于不良行为带来 的连锁反应或过度停留于某个主题,而可能出现其他的不良行为。
• 3.行为观察法 • 行为观察法是指教师在自然情境中观察、记录学生的各种 社会行为,进而对其同伴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
• 三、班级群体 • (一)班级中的正式群体 • 所谓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 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它通常包 括班委会、团支部和少先队组织等,负责组织开展全 班性的活动。
问题解决。
• 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有格拉塞模式和吉诺特模式。
• 1.格拉塞模式
• 该模式被称为现实疗法或控制疗法。
• 格拉塞认为人有两种基本需要,即爱和被爱的需要、期望 自己的价值得到自己和他人认可的需要,这些需要若得不 到满足,就会感到焦虑、自责、愤怒,就会变得逃避和不 负责任,从而导致行为问题;学生都是有理性的,他们能 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好的行为来自于好的选择,既然如此, 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学习作出好的选择。
• 2.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 对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要注意如下几点: • (1)摸清非正式群体的性质。 • (2)对积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鼓励和帮助。 • (3)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干预。
第三节 课堂环境管理
• 教学是教师、学生、情境三者交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作为 一种情境因素,课堂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极为重要。课 堂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前者
• (1)表达“明智的”信息。 • (2)接受感情宣泄而不是否决。 • (3)避免贴标签。 • (4)谨慎使用表扬。 • (5)引导合作。 • (6)表达愤怒。
• (三)教师效能取向 • 关注的是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认为课堂管理主要取 决于教师的管理技能;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技 能,可以达到改善课堂管理质量的效果。 • 典型的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有戈登模式和库宁模
• 3.师生之间的尊重与关怀
• 4.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
• 二、同伴关系 • 同伴关系是在同学之间进行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心理关系,它是除教师之外的班级成员间关系的总 和,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班级内的学生群体之间的 关系以及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 (一)同伴关系的类型
• 按照同学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可将同伴关系分 为友好型、对立型与疏远型。
• 1.正式群体的特点 • 正式群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1)组织的法定性。 • (2)约束的全体性。 • (3)正式群体是班主任相对信任的群体,是与班主任联系 较为密切的群体。
• 2.对正式群体的管理 • (1)选好正式群体中的领导。 • (2)注意引导支持。 • (3)适当授权,鼓励学生的自主管理。
• 1.斯金纳模式 • 斯金纳模式又称行为矫正模式。斯金纳认为在课堂管理中, 教师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适宜的行为,就必须奖励 和强化适宜的行为,忽视学生的不良行为。 • 要求:
• 1.讲明规则。 2.忽视不良行为。
• 3.给予遵守纪律的行为以奖励。
• 2.坎特模式 • 坎特及其同事果断的纪律(assertive discipline)模式,也 是行为主义指导下的课堂管理模式,但与强调行为强化的 行为主义模式的侧重点不同,它希望借助有效制定和实施 课堂秩序来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
• 格拉塞提出了现实疗法的基本程序: • (1)联系学生。 • (2)正确对待学生面临的行为问题。
• (3)形成判断。
• (4)制定计划。 • (5)作出承诺。 • (6)不接受借口。 • (7)承受自然后果。
• 2.吉诺特模式 • 吉诺特课堂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强调教师用明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和谐 的沟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