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脂多糖免疫对结肠炎小鼠TNF-α 表达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脂多糖免疫对结肠炎小鼠TNF-α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细菌脂多糖免疫对结肠炎小鼠TNF-α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炎症性肠炎的发生机制。
方法:设计动物模型实验,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三组:观察组10只(注射细菌脂多糖免疫后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模型组10只(注射生理盐水后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和对照组10只(不做任何处理并注射生理盐水),4周后处死并取结肠组织标本检测,统计炎症介质TNF-α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血清TNF-αmRNA含量均值为(16.36±1.28)%,结肠TNF-α含量均值为(23.25±2.15)%,数据结果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细菌脂多糖可降低小鼠结肠粘膜TNF-α及血清TNF-α的含量,这可能为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细菌脂多糖;溃疡性结肠炎;肿瘤坏死因子
Effect of LSP on the expression of TNF- α immunity in mice with colitis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LSP on the expression of TNF- α immunological colitis in mice an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of IBD. Methods: the experiment animal model design, 30 male BALB/C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10 (IBD models were induced by injection of LSP after immunization), 10 rats in model group (IBD mice models were induced by injection of saline) and 10 in control group (without any treatment and injection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4 weeks after the colon tissue samples were taken for detection, and compared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TNF- α statistics.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serum TNF- α mRNA content was (16.36 ± 1.28)%, the mean content of TNF- α colon was (23.25 ± 2.15)%,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 e of data and othe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LSP can reduce the content of the colon mucosa of TNF- α and serum TNF- α, which may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Keywords]LSP; IBD; tumor necrosis factor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由多种不明病因引起
的、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及复发性炎症,有终身复发倾向,主要疾病类型有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
目前病因不明确,有学者认为环境、遗传、微生物感染和肠壁黏膜免疫异常,肠道黏膜损失等因素共同作用于IBD的发作[1]。
以ELISA法检测IBD及其他胃肠道疾病患者抗结肠抗体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抗结肠抗体出现率为36%,明显高于其他胃肠道疾病患者[2]。
细菌脂多糖(LPS)是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在感染/炎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Toll蛋白家族在结构上有高度同源性,且均在天然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有报道的TLR已达10种,其中TLR4多分布在巨噬细胞,B/T淋巴细胞及脾,肝,肺及胎盘等组织中,主要识别革兰氏阴性细菌表面的脂多糖(LPS),引起核转录因子NF-κB的活化及炎症因子的释放[3]。
因此,笔者设计动物实验来研究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血清和肠道的TNF-α表达情况,据此探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机制,为炎症性肠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实验资料30只BALB/C雄性小鼠(SPF级)均由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质量范围为22g-24g,平均为(23.2±1.1)g,均为7-8周龄,分组方法:3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模型组和对照组三组,每组10只,观察组和模型组均首先通过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组小鼠造模后注射细菌脂多糖免疫,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不造模,正常饲养,与观察组和模型组小鼠同期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
所有小鼠的在饲养过程中的环境条件符合中国国家标准《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14925-2001)对屏障动物实验设施的有关标准,对小鼠的饲养管理和实验操作符合《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要求。
1.2给药方法:观察组小鼠使用细菌脂多糖进行免疫,具体方法为给予(LPS 1mg+NS 15 ml)+佐剂15ml,配制成终浓度0.03mg/ml(0.003mg/0.1ml)的试剂,用量为0.3mg/1000g,0.003mg/0.1ml/10g,小鼠腹腔注射(3ml+佐剂3ml),模型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分别给予适量的生理盐水+15 ml 完全弗氏佐剂,每次接种0.3mg/1000g,所有30只实验小鼠均每1周免疫1次,共4次,初次免疫加完全弗氏佐剂,以后免疫用不完全弗氏佐剂。
1.3造模方法[4]观察组与模型组的实验小鼠均在末次免疫3周后禁食24小时,用5%水合氯醛0.15mL(或3%戊巴比妥)腹腔注射,使小鼠轻度麻醉,约25min 以后用套接了涂有石蜡油的小号导尿管(直径1.5mm硅胶管)的1mL注射器抽吸TNBS乙醇溶液,从肛门将导尿管缓慢插入约3.5cm(3-4cm),然后将药液缓慢注入,停20s后抽出导尿管,再将小鼠倒悬约30s后放入盒中,自然清醒。
1.4标本采集三组小鼠在同一时间范围内收集血清并制作标本,标本收集方法为:抓取小鼠,用镊子夹出眼球,放血至EP管,室温放置约1小时,3500rpm 离心15分钟,收集血清至EP管,-200保存。
标本制作方法为:处死小鼠,腹部消毒,无菌剖开腹部,分离结肠,留取距肛门4cm左右的结肠组织,沿肠系膜缘剪开肠腔,PBS冲洗粪便,H-E染色,其余标本锡箔包裹,液氮冷冻,-80℃保存,观察测量结肠的长度,拍照。
1.5 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观察无菌条件下摘取小鼠结肠,应用10%福尔马林固定24 h,脱水处理后石蜡包埋,每隔4 um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小鼠结肠病理学特征。
1.6 ELISA法检测TNF-α在血清和结肠组织的表达:取血清及结肠组织样本严格按照小鼠放射免疫试剂盒说明书要求检测细胞因子TNF-α及结肠组织的表达情况。
1.7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三组独立样本计量资料
x )组间比较方法选择单因素方差分(平均值数据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s
析(one-way ANOV A),两两比较方法选择LSD检验,以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行双边检验。
2结果
2.1病理形态学的表现:在光镜下观察,对照组小鼠的结肠黏膜上皮完整、连续,腺体排列规则、结构清楚,无溃疡、无靡烂点及淋巴细胞浸润。
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可见多个溃疡出现,靡烂点散在分布,黏膜淋B细胞浸渭严重t杯状细胞硪少明显。
观察组小鼠在溃疡点、靡烂点个数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同时炎症细胞浸润和杯状细胞减少程度也明显较轻。
2.2 细菌脂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血清TNF-α及结肠TNF-α含量的影响观察组血清TNF-αmRNA含量均值为(16.36±1.28)%,结肠TNF-α含量均值为(2
3.25
±2.15)%,F检验结果显示与其他两组实验小鼠数据不一致(P<0.05,拒绝H0假设,接受H1假设),LSD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实验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t=18.90,P<0.05),但明显低于模型组(t=8.94,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结果如下表1:
表1:三组小鼠实验数据统计结果表
组别N
(只)免疫剂量血清TNF-α
mRNA含量(%)
结肠TNF-α
含量(%)
观察组10 3ml+佐剂3ml 16.36±1.28 23.25±2.15 对照组10 3mL生理盐水+佐剂3ml 15.50±1.01 16.42±1.87 模型组10 3mL生理盐水+佐剂3ml 28.64±2.35 34.37±2.20
F值25.58 16.71
P <0.05 <0.05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细菌脂多糖免疫小鼠后诱导实验性炎症性肠病的炎症反应程度,检测炎症介质TNFα在血清和结肠组织的表达情况,首先通过病理形态观察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观察组小鼠在通过细菌脂多糖免疫后,溃疡点、靡烂点个数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同时炎症细胞浸润和杯状细胞减少程度也明显较轻,结合对照组小鼠观察结果可以推断出细菌脂多糖可降低小鼠结肠粘膜TNF-α及血清TNF-α的含量。
通过ELISA法检测TNF-α在血清和结肠组织的表达情况来进行定量分析,实验数据表明了结肠炎小鼠在经过细菌脂多糖免疫后,其血清TNF-αmRNA含量和结肠TNF-α含量均有明显的改善,与模型组数据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细菌脂多糖可降低小鼠结肠粘膜TNF-α及血清TNF-α的含量,这可能为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细菌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在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及疾病演化中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造成全身性炎症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LPS进入人体后,激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引起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导致多种病理和病理生理损害,;而微量LPS不仅可以活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促进内源性细胞因子的释放[5-6],以小剂量内毒素预处理实验动
物后,短期内再给予致死剂量内毒素时,内毒素导致的一系列诸如发热、体重下降、休克乃至死亡等病理生理现象减轻甚至消失,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转录因子、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等发生改变的客观现象称为内毒素耐受[7],目前认为内毒素耐受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守的保护性调节机制,是一种适应性应答, 避免了机体对内毒素刺激的持续过度反应,是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中选择炎症介质TNF-α的表达情况作为判断溃疡性结肠炎病情的指标,主要是因为TNF-α炎症因子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小鼠结肠炎情况,相关文献报道[8-9],利用炎症介质TNF-α的抗体治疗结肠炎具有起效快、治疗预后效果好的特点,并且在用药2月后再给药,能够有效预防结肠炎的复发,这也近一步说明了TNF-α炎症因子是导致结肠炎发病的关键因子。
从这一点出发,结合相关文献[10-13]探讨炎症性肠炎的发生机制如下:TNF炎症因子有两个亚型:TNF-α和TNF-β,均属于促炎细胞因子,主要由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产生,能够参与细胞的免疫反应过程中,而参与体液免疫反应的抗炎性因子主要包括由免疫T细胞分泌产生的IL-4,IL-5,IL-10和IL-13等,这些抗炎细胞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分泌代谢失衡,是引起结肠炎发病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最后,关于炎症性肠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观点,即炎症性肠炎患者体内的肠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或者外来抗原)出现异常反应而致病,但是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的方式和损伤机制还没有统一的定论,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Xavier RJ,Podolsky DK. Unravealing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Nature,2007,448(7152):427-434
[2]刘丽娜,梁丽娜.炎症性肠病与肠粘膜免疫调节细胞.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
28.
[3]Poltorak A , He X, Smirnova I , et a l . Defective LPS signaling in C3H / He J and C57BL / 10 ScCr mice: mutations in Tlr4 gene [ J ].Science, 1998, 282 ( 4 ) : 2085-2088.
[4]Morris GP,Beck PL, Herridge MS, et al.Hapten2induced model of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ulceration in the rat colon.Gastroenterology.1989;96(3):795-803.
[5]IukasiewiczJ.Lugowski c.Biologic activity of lipopolysaccharides[J].Postepy Hig Med Dosw,2003,57(1):33-53.
[6]D’Andrea A。
Aste.Amezaga M.Vajianle NM,et a1.Intefleukin 10(IL-10)inhibis human lymphocyte interferon production by suppressing natural killer cell stimulstory faetor/IL一12synthesis in accessory cells[J].Exp Med,1993,178(3):104l一1048.
[7]韦湘洲,欧定宏,杨红梅,细菌内毒素的耐受机制,临床合理用药,2009, 2 ( 5 ) : 88-90.
[8] 林春榕,庄立峰,曲文超等.利多卡因对幼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肠组织TNF-α、ICAM-1表达的影响[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3,34(4):295-298.
[9] 荆科,孙梅.肠三叶因子对肠组织核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调节及与肠损伤保护作用的关系[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7):518-520.
[10] 王晓民.端粒结合蛋白TRF1和TRF2表达水平在炎症性肠炎患者中的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78-78,80.
[11] 韩英,村田有志,伊东重豪等.长期应用尼古丁对恶唑酮诱导的实验性小鼠肠炎模型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8):473-476.
[12] 韩英,宋迎新,陈刚等.雷公藤多甙对(口恶)唑酮诱导小鼠肠炎模型脾淋巴细胞因子的作用及其机制[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6):33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