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大同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目录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

二、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

三、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 (3)

(一)教学内容改革 (3)

(二)教学方法改革 (4)

(三)考核方式改革 (5)

(四)教学模式改革 (7)

(五)加强教学研究 (7)

(六)教材建设 (8)

(七)教学大纲 (9)

四、实施计划 (17)

五、《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17)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简称“本科教学工程”)精神,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结合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根据信息需求做出基本判断的信息意识,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的相应信息知识,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信息能力,遵循职业、社会和时代所要求的信息道德。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有很多途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其具有现代科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宗旨是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

二、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信息社会对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超越以往的更高要求,计算机理论、技术和思维的快速更新和计算机知识向其他领域的深入渗透融合,要求高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需遵循此特征。结合本校学生情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

对于面向全国招生的大同大学而言,我校目前生源地覆盖了除香港、澳门、西藏、台湾之外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大学新生在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普及程度上相差甚远,存在着明显的非“同一起点”现象。

第二,学生个体的学科专业深入发展受到制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针对各专业的新的应用工具软件频繁出现,使得计算机技术和各专业之间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这一趋势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根据学科专业的应用需求来组织课程教学。目前,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没有特别关注学生的专业应用需求,教学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其专业深入发展的需求。

第三,学生个体兴趣发展受到制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实施教学时除了考虑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应用需求以外,还应考虑其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努力创建适合大同大学学生水平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色课程,因材施教,力求在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基础之上,营造个体公平的、和谐的教学环境,最终使学生好之、乐之,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张扬其个性的目的。

三、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遍及全社会,现代社会对于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已经不仅仅限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是全社会所有的大学生都必须具有对于计算机技术深度运用的能力。在此的背景下,对于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信息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还必须对于计算以及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形式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学生们只有接受对于计算思维的严格培养,才能使其具有很好的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成为当下这个信息社会、大数据社会的合格公民。

改革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布局过程中没有突出体现‘计算思维’的理念,教学模式设计环节中没有考虑学生个体专业兴趣及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改革后:教学内容布局过程中以‘计算思维’理念为切入点,统筹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体系。整个知识体系分为计算机文化与计算思维基础、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数据表示处理、信息管理与发布、算法和程序设计思维五篇。教学模式设计环节中构建以专业类别、能力水平为维度的三纵两横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中实施不同课时、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布置详见表1。教学内容的实践环境平台由原来的WindowsXP+Office 2003升级为界面操作更为简易,功能更为全面,服务更为安全,且更有利于实施‘计算思维’理念教学的Windows7+Office2010平台。

表1 分类分层教学体系

(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前, 由于内容千篇一律,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很少关注学生水平的差异,又没有贯穿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要。对此,在教学方法方面实行如下改革:

首先,以专业类别分类,将全校14个学院分成三大类:理工类、文史类和音体美类,进行分类教学。其中理工类包含数计学院、物电学院、化工学院、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史类包含文学院、历旅学院、外语学院、政法学院、商学院、教科院。

其次,以能力水平考核结果分层,在分类的基础上再对理工类和文史类依据对学生水平的测试结果分为A、B两层(见表1)进行教

学,经过以上两个步骤,力求构建以专业类别、能力水平为维度的三纵两横的教学体系。打破教学内容大一统的模式,按学生专业类别和水平高低实施不同课时、不同学分、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

再次,改革具体实施时,实行教学和专业结合。教学和专业结合是指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建立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做到有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成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如在对办公软件的讲授过程中,对工商、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一些与财务实践相关的函数案例;对数学、物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将一些数学与三角函数、公式编辑器等方面的使用案例;美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一些与色彩画面相关的动漫案例。

(三)考核方式改革

改革前,所有学生采用以客观题为主的传统纸质考试办法,只能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程度,不能很好地测验其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达不到真实、全面的检验学生知识综合运用技能的考核要求。另外由于考试学生人数较多,教师阅卷工作量巨大,在短时间内要完成这些任务,使得阅卷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评价不够客观,评价结果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的真实情况,对日后的教学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改革后,理工类、文史类学生采取无纸化机考测试,在学生登录、作答、提交试卷后,系统自动生成个人试卷并判定分数,这样既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