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
篇一: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
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海原县移民办
二〇一二年
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
全县土地总面积498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
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严重缺水是制约海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苦瘠甲于天下,在这块土地上却生息着46.5万人口,使本来就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出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
尽管国家每年都投入大
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樵采和祖辈粗放耕作的落后方式,成为发展中无法逾越的硬伤,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出路在哪里?
一、艰难地探索
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创业,打机井、修水库、修梯田、修道路、架电网、建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反贫-再脱贫的怪圈没有彻底摆脱,治标不治本,是不是还有其他出路呢?县委政府的决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区党委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在思考,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通过思考、探索、实践得出两个字那
就是移民。
通过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海原移民应该说是走过了投亲靠友搬迁到政府组织跨县移民再到县内移民这样一个历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实现海原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二、生态移民实施情况
1989年以来,全县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和群众自发移民的形式,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8万人,其中依托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安臵移民5.5万人,县内安臵移民1.2万人,群众自发向区外和区内各市县移民2.1万人。
“十二五”期间,我县规划实施搬迁安臵移民12775户55595人,占全区生态移民总任务的16%,其中县外移民8943户38920人、县内移民3832户16675人,涉及16个乡(镇)、1个管委会、1个自然保护区的80个行政村,203个自然村。
生态移民迁出区大多是贫困程度深,人均纯收入低于1350元的特困人口相对集中区域;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态严重失衡,干旱缺水,资源匮乏,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区域;地震断裂带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
生态移民安臵区大多是自然生态条件较好,水土资源能够满足移民安臵需要,交通较为便利,在集镇及主要公路沿线,有较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制镇及中心村所在地,是一定范围内的行政、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具有一定的水、电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具备小村合并、大村扩容的区域;有规模企业或用工安臵空间,产业相对发达,就业容量较大的县城以上城市、工业园区、产业基地。
三、生态移民对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实施生态移民,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移民人口温饱问题,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迁入、迁出地产生明显的生态效益。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山区和川区的协调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推动了贫困山区社会经济发展
1、稳定和彻底地解决了迁出群众的温饱问题
移民搬迁以后,移民的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以往生态移民的实践来看,大部分移民在迁移定居后的第二年就可以基本上解决温饱。
据XX年资料,吊庄农民人均占有耕地3.3亩,为迁出地农民人均占有耕地7.2亩的45.8%,但吊庄人均产粮990公斤(亩均300公斤),是山区人均产粮540公斤(亩均75公斤)的1.83 倍。
从牧业生产对比情况来看,移民在迁入地人均家畜存栏、生猪存栏、家禽存栏等指标方面都比山区农民高出一倍多。
2、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
实施生态移民,将逐渐而深刻地改变移民居住生息地的自然环境。
20多年来,海原县共迁出安臵移民近9万人,按人均耕地7亩计算,共腾出63万亩耕地,使原籍留居农民的人均占有资源量宽松了一些,人口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有新缓解,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自然植被的恢复保持和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促进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
在人口迁出相对集中的地区,都走出了一条迁出贫困人口、恢复当地生态的路子,实现人口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臵,是一条成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贫困山区资源的掠夺式农业经营向生态农业经营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3、使封闭的社会系统向开放的社会系统转化
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是个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封闭系统,自然条件严酷,经济承受能力极弱,消费水平很低,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思维观念。
实施生态移民,不仅使移民率先脱贫致富,而且使他们的亲戚朋友在发达地区有了走亲访友、输出劳务、做生意、见世面的落脚之地,把外面大量的经济技术信息、致富办法带回山区,为长期封闭的贫困山区农民建立了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为地区之间开展横向联系和经济协作拓宽了道路,架设了桥梁,为山区农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同时调动了山区贫困农民进行生态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形成了想方设法自行向川区等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区迁移的潮流。
这种落后的迁出地与先进的迁入地之间的人口双向流动,使山区封闭的社会系统转化为开放的社会系统,迈出了走向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一步。
4、转变了人的观念
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在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山区,没有发展生产的能力,国家年年救济,缺水送水、缺粮送粮,给这个没有发展机制,缺乏内在活力的地区不断输血,养成了生于贫困,安于贫困的等、靠、要思想,多年在贫困线上徘徊。
生态移民搬迁,使他们融入了市场环境中,改变了他们头脑中多年的陈旧观念。
在移民区这个新天地里,他们开阔视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等、靠、要”思想转变
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新观念。
从调查和群众反映,绝大多数移民在种好田抓好养殖的同时,大部分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和劳务活动。
在从事开发性生产、开放型生产的建设中,增强了市场观念,对产业化经营、科技服务提出了迫切要求,还特别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从学校说服家长送孩子上学到家长求学校收下孩子上学。
这些变化还通过
篇二:关于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坚持浅脑山区面向城镇实施生态移民战略
实现生态保护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
尖扎县人民政府拉结加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既包括统筹兼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使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强调城乡之间的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尖扎县地处黄河上游生态敏感区,同时,又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是主要县情之一,又有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山大沟深,植被稀疏等复杂多样的地理和自然环境。
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程度较深的贫困问题互为因果、相互制约,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尤其是浅脑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步履维艰,成为制约尖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和桎梏。
如何才能攻克这一横亘在发展道路上的巨石,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面前的重大课题。
经过多年的调研和思考,尤其是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深化县情认识,以跳出尖扎看尖扎的积极态度,对今后的发展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当前,要实现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这两个历史性重大课题,只有紧紧把握各种政策机遇,千方百计把浅脑山区群众转移到沿黄城镇,实施面向城镇的生态移民和产业转移,才能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生
产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的群众,找到一条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根本性出路。
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使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和自我恢复。
同时,也可以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更加完备,服务更加完善、经济日趋繁荣,城镇文明及改革开放成果可以更加充分的惠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
因此,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对保护好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破除尖扎县城乡二元结构,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生态移民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生态移民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彻底改善浅脑山区群众生产生活面貌的根本途径。
1、实施生态移民是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途径。
尖扎县地处黄河上游,黄河纵贯尖扎南北,流经96公里,其支流隆务河横穿尖扎东西,在尖扎境内汇入黄河。
由于处在两河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但由于全县地形呈
南高北地分布,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有大量泥沙被冲入黄河,形成晴天碧波,雨天浑浊的两种景象,如不及时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必然使黄河上游这道天然的生态屏障遭到破坏。
因此,通过大规模生态移民,尽可能减少在生态脆弱区的人为开发性活动,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使其先绿起来,遏制水土流失,这是从整体上保护生态环境最便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因此为了从源头、上游保持黄河水的清澈,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应在沿黄生态敏感区全面实施生态移民。
2、严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必须要实施生态移民。
尖扎县土地总面积1714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83万亩,总人口5.38万人,70%属于浅脑山区。
全县地形南高北低、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相对高差达2680米,平均坡降11.4%。
群众居住分散,土地沙化,植被稀疏,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
有60个自然村3.5万亩耕地均位于干旱山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
土地干旱贫瘠,资源匮乏,持续着“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原始农耕面貌。
冰雹、霜冻、滑坡等自然、地质灾害频发,抗灾防灾能力极低,群众因灾返贫现象严重。
自然环境严酷,基础设施薄弱和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基本县情决定了只有进行生态移民才能使农牧民贫困面貌得到彻底改变,才能打赢与贫困和自然环境这场翻身仗。
3、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效益低决定了只有进行生态移民才能获得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1978年以来,全县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6亿元,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978年的114.6万元,跃升至XX年的5亿元,增长了436倍。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9年间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年均增长370%,其中绝大多数投资都用于农牧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人均年投资额高达4200元,而9年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增加了元,投资回报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使基础设施建设单位投资成本过高,通电、
通水及通路户均投资高昂,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加之灾害频繁,基础设施造水毁、塌方等损失严重,使用寿命缩减,维修和更新成本高。
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进行集中安臵,可有效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效应,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实施生态移民是整合公共资源的有效途径。
在公共资源配臵方面,城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和医疗方面。
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均衡,教育资源相对较好的县城学校学生数量猛增,学校压力加重,普遍存在班额过大,宿舍紧缺,教室拥挤,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
而浅脑山区由于学生自然减少和大量转学,学生数量锐减,班额过小,有的仅有几名学生,甚至无学生,对教育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既便如此,由于地广人稀,农牧区71所小学和教学点也无法使学生就近方便入学,有些偏远村的小学生上学需步行8到10公里的路程,造成了新的入学难问题。
同时,长期以来,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医药资源匮乏,通过近几年的全面建设,为全县82个村配备了卫生室,有效的改善了农牧民医疗卫生条件。
但与此同时村卫生室又需要大量的软硬件支持,尤其需要有职业胜任能力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
但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大量医务工作者被“闲臵”在基层,一个月难得看几个病人,职业技能也日渐荒废,留不住人,而县级医疗机构或乡镇中心卫生院又缺乏专业人才,医疗服务水平受到限制。
如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可以有效整和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城镇
教育及医疗服务水平,为全县各族群众提供高质量和优质的公共服务。
同时,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服务理念,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可以让农牧民享受到城镇文明带来的较高水平的学习、工作、购物、娱乐等环境,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广场文艺演出、赛事活动等较为丰富的文化生活。
因此实施生态移民也是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成果普惠性的有效途径。
(三)实施生态移民是彻底转变农牧民保守思想增强适应现代文明的有效方法。
环境造就人,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孕
育符合该环境条件的人群,并会逐步形成固有的思想和行为定式,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人类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自觉不自觉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但秉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有所改善,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生存环境,用文明程度较高的新环境塑造更加适应现代文明的新思维和新的生活方式。
广大农牧民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对外面的世界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了解不多,知之甚少,因此很难摆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思维,满足于一亩三分地和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大的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
而实施生态移民后,随着农牧民群众渐渐溶入到城镇,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逐步改变其思维和生活定式,更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
二、实施生态移民的有利条件
篇三: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宁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之十一:宁夏生态移民
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宁夏区发展改革委地区处
宁夏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县、原州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县共8个国定贫困县,涉及162个乡(镇)、1637个行政村,总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8.8%。
XX年总人口
238.4 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19.4万人,分别占自治区总人口和回族人口的42%和60%。
经过二十年的扶贫开发,1999年南部山区已整体基本解决了温饱。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贫困标准统计,到XX年底,宁南山区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6.7万人,低收入人口71.3万人,合计98万人。
这些人口又大多生活在六盘山阴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沟壑区和中部干旱风沙区。
这里生存条件严酷,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远远超出了资源的承载能力,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第一产业,本身不具备优势的种植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长期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贫困,形成了以落后的生产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过垦、过牧、过樵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以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XX年,宁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区之一,为我们把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
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易地安置,使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
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因此,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我区又称做生态移民工程。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因地制宜的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认真落实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试点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的特点
国家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在我区叫“生态移民工程”,这是自治区发改委结合宁夏实际起的名字,已经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广泛接受。
生态移民与原有的“吊庄”移民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⒈历史背景不同过去,我们的易地移民开发是在商品短缺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进行的。
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移民搬迁的背景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必须在坚持以往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开阔思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移民搬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采取更加符合我区实际的有力措施,要坚持“政府引导,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自治区政府确定的生态移民的各项政策措施,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
地安置贫困人口。
同时,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改善迁入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移民安置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⒉迁出区域不同以往的移民迁出区域遍布山区各县、
各乡、各村。
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XX年又扩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
⒊搬迁方式不同“吊庄”移民是政府“拔萝卜”、“群众自愿”的搬迁方式。
生态移民大部分实行整村搬迁(自然村),目的是彻底解决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的根本问题。
⒋管理体制不同“吊庄”移民实行的是“两头有家,来去自由”政策,移民到达迁入地后,仍由迁出县管理。
生态移民实行“属地管理”,移(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民搬迁后,注销原驻地户口,收回承包土地,使移民群众能够很快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
二、生态移民的搬迁对象和规模
自治区政府批转的《自治区实施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试点项目的意见》中明确,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
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XX年又扩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
根据各县摸底调查,我区需要实施搬迁的总人口为302794人,其中: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167764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104490人、地质灾害发生区30540人。
三、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情况
XX—XX年国家发改委安排宁夏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总投资64370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4XX万元,地方配套
及群众自筹22370万元。
计划安置移民11.6万人。
截止到XX年底,我委累计批复的项目区可安置移民120569人,总投资60931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40028万元、群众自筹18853万元。
宁夏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安置区一览表
移民搬迁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自治区发改委要求移民安置工作遵循“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原则。
截止XX年底,累计安排资金51985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2984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095万元、群众自筹19085万元,下达移民安置计划113356人,占国家下达计划的97.7%。
完成移民搬迁69736人,占已下达计划的61.5%。
目前,红寺堡新庄集四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