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瘟病(Rice blast)
1637
年(明朝末年)我国最早做了记载,“天
工开物”中作了记述,称为稻热病(发
炎火)。
全世界85个国家报道发现此
病;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以南方各省
受害较严重。
流行年份一般减产
10-20%。
我省闽西北山区发生严重,沿
海地区则轻。
我省70年代初期和80 年
代初期都曾遭受稻瘟病造成的毁灭性损
失,1981年我省稻瘟病大流行,绝收面积达114000亩,损失稻谷4000万(1.5亿,二个数据差别大)公斤。
从1989年开始我省的稻瘟病又普遍发生,其流行趋势已日益引起普遍关注。
1993年安徽发生严重,损失稻谷约2亿公斤。
关键字搜索: 症状病原侵染循环发病条件防治措施
一. 症状(Symptoms)
稻瘟病苗瘟症状水稻苗叶瘟症状
稻瘟病节瘟症状稻瘟病谷粒瘟症状
稻瘟病穗颈瘟穗部症状
根据发生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其中叶瘟发生最普遍、最容易识别,而穗颈瘟造成的损失最大。
叶瘟在早稻的分蘖-拔节期为发病高峰期,有4种症状类型:
1. 普通型(慢性型):病斑梭形,二端有沿叶脉方向延伸的黄褐色坏死线;病斑共有三层,中央是灰白色的崩溃部(区),外缘有明显的褐色坏死部(区),
最外层是黄色晕圈-中毒部(区),潮湿时在叶背
可见到灰绿色霉层。
三部一线是识别稻瘟病的关
键。
2. 急性型:病斑圆形,水渍状,正反两面都密生
灰绿色霉层,这种病斑多发生在病害流行期,往
往是病害大流行的症兆。
即表明水稻品种是高度感
病的,病菌生理小种对该品种的致病力很强,气候
条件也有利于发病。
病斑可转为慢性型。
3. 白点型:白色圆形小病斑,不产生霉层。
这往往是发病时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病而造成的。
可转为慢性型,甚至急性型。
4. 褐点型:只出现针头大小褐色斑点,也不产生霉层(不产生分生孢子),发生在抗病品种或植株下部的老叶上。
褐点是坏死性反应,是抗病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稻叶瘟病梭形病斑放大
叶瘟初期症状叶瘟中期慢性型症状
叶瘟两种急性病斑
稻瘟病白点型叶瘟症状
稻瘟病急性型扩展症状
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病斑水渍状、浅褐色;会造成白穗或部分白穗,后期常造成穗颈折断。
要注意于螟虫造成的为害区别开,虫害一般不会造成穗颈折
断,而是在稻秆基部可发现伤口。
此外,其它病害,如胡麻斑病,也会在穗颈发生。
稻瘟病穗颈瘟穗颈部症状
稻瘟病穗颈瘟颈部中后期症状
返回
二. 病原(Pathogen)
无性阶段:Pyricularia grisea (oryzae)稻梨孢菌
有性阶段:Magnaporthe grisea (Mycosphaerella malinverniana) 稻卵孢球腔菌
1.形态
分生孢子洋梨形,无色。
成熟后多为2
个隔膜、淡褐色。
分生孢子梗数根成丛自气孔或表皮伸出,
细长而不分枝,具2-4个隔膜,末端有孢子脱
落的痕迹。
2.生理生态
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范围为25-28℃,菌丝生长最适合温度25-26℃,高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只有在水滴中分生孢子才会萌发,若无水滴,即使相对湿度达到100%,分生孢子萌发率也只有1.5 %。
这是因为分生孢子中含有吡啶羧酸毒素,在水滴中浸出后才解除了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直射阳光抑制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而分生孢子的形成则需要光照和黑暗的交替。
3.寄主范围
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水稻,人工接种时还可侵染小麦、玉米和一些禾本科杂草,杂草上的病菌是否与稻瘟病发生有关还有争议。
浙江报道,马唐瘟菌(P.grisea)可引起水稻穗颈瘟。
4.生理分化
国际上采用8个鉴别品种,我国目前采用的是7个鉴别品种:
特特普、珍龙13、四丰43、关东51、东农363、合江18、丽江新团黑谷
根据在7个鉴别品种上的抗病性表现(R-抗病,S-感病),区分生理小种。
特特普珍龙13 四丰43 关东51 东农363 合江18 丽江新团黑谷ZB13 R S S R R S S
ZB15 R S S R R R S
至1985年为止,全国共鉴定出生理小种66个,我省已报道的生理小种共有53个,以B群的为优势种群,其中ZB15是优势种。
B群小种的出现频率从1978年的11%上升为1981年的80%,1987年又回落至28%。
珍龙系统对B群生理小种是感病的,这是我省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稻瘟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因为当时我省大面积种植的是珍龙系统品种(如红410)。
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的变化是稻瘟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品种布局又直接影响到生理小种的变化。
返回
三. 侵染循环
(Infection cycle)
1.初侵染来源:
病菌在稻草、稻谷
和杂草中越冬,在
干燥条件下可存活
半年至一年,而在
潮湿条件下则只能存活2-3个月。
用带菌种子播种,可能造成秧苗发病。
堆积在田间的有病稻草上的病菌,可在4-5月产生分生孢子侵染水稻。
(生产上提倡稻草回田,浸水可杀死病原菌)。
2.传播途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秧田和本田,水平传播距离在10
米以内,所以田间可见明显的发病中心。
3.侵入: 在有水滴存在的情况下,叶片上的分生孢子萌发形成侵入菌丝,穿透角质层直接侵入到水稻植株体内,侵入时间约需6小时。
4.潜育期: 在24-25℃条件下,叶瘟潜育期5-6天; 17-18℃时为7-9天。
穗颈瘟的潜育期长些。
与品种、叶龄关系密切。
5. 再侵染: 一个典型的病斑每晚可产生分生孢子2-6千个,可持续产孢14天左右。
因此只要条件适宜,病菌迅速积累造成病害流行。
6. 发病高峰期: 早稻分孽-拔节期是叶瘟发生高峰期,破口-抽穗期是穗颈瘟发生高峰期。
我省5月下旬-6月中旬是叶瘟流行的高峰期,如果6月中旬雨季没有结束,则穗颈瘟发生严重。
8-9月多雨年份会造成我省中稻、单晚穗颈瘟大发生。
返回四. 发病条件(Contributing conditions)
稻瘟病的大流行与以下的因素密切相
关。
1.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这是稻瘟病发生
轻重的最重要条件,各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十
分显著,大面积种植单一化的感病品种是造
成稻瘟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抗病品种的
抗病性容易丧失,一般只能维持10年以内。
一般籼稻抗扩展,而粳稻抗侵入;大多数是
垂直抗性,水平抗性品种很少。
抗性遗传多
数为显性,少数为不完全显性或隐性。
抗
性基因大多数是独立的。
2.感病的生育期:稻瘟病的感病生育期是十分明显的,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是最感病的三个时期。
叶片出叶后5天、穗抽出后6天,抗病性就逐渐增强。
我省早稻分蘖盛期是常年发病的高峰期,因为有利发病的气候条件与感病期相配合。
3.栽培管理:偏施氮肥太多、太迟,尤其是在抽穗前施氮肥较多的田块,发生稻瘟病较重。
只有在氮肥不过量的情况下配合施用磷、钾肥,才会增强抗瘟性。
目前施肥水平都很高,隐藏着稻瘟病大发生的危险性。
长期深灌、未及时烤田的,也易诱发稻瘟病。
我省山区有许多冷浸田,土壤中有机质在缺氧状态下产生有毒物质,影响根部的正常生长,也使稻株内可溶性氮化合物增加,硅的含量减少,抗瘟性减弱。
但是,田间水分不足(如砂质漏水田),稻株蒸腾作用减弱,妨碍硅在体内运转,细胞硅质化程度低,也易诱发稻瘟病。
适时烤田,后期保持干干湿湿,可使稻株生长健壮,降低田间小气候湿度,发病轻。
4.地理环境:山区多雾、露水重,光照不足,有利于稻瘟病大流行;山垄田、沙质田和肥沃的田块都易暴发稻瘟病。
我省武夷山脉造成春季降雨多,所以常年发生稻瘟病较重。
5.气候条件:早稻叶瘟流行的有利气候条件是,旬均温24-28℃,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阴雨);闷热的天气是早稻叶瘟流行的必要条件。
早稻穗颈瘟流行的气候条件是,在抽穗期降雨日数多,此时气温已较高,温度起的作用很小。
晚稻穗颈瘟流行的气候条件是,20℃以下的低温降低水稻抗病性,抽穗期雨日多、光照弱。
山区雾多、露重、光照少、雨水多,有利于稻瘟病流行。
6.菌源:常年发病重的地区,稻种带菌率高;若堆积在田边的带菌稻草多、在春播前未处理的,则菌源多,病害发生较早、较重。
优势生理小种对大面积种植品种的感病性强,而且优势小种群出现的比率高于60%以上,菌源数量又较多时,一旦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就会造成稻瘟病大发生。
返回五. 防治措施(Control)
以选育和利用抗病丰产品种为基础,抓好肥水管理丰产防病措施,尽可能消灭初侵染来源,发病时及时辅以药剂防治。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在我省、尤其是闽西北山区,气候条件和生理小种毒性都有利于稻瘟病发生,因而抗病品种成为最重要的措施。
目前我省推广的大多数品种,包括杂优水稻在内,基本上是抗稻瘟病的,但是抗性有很大差别。
要根据地区(重病区或轻病区)、田块(山垄田、沙质田和肥沃田易发病)等具体情况,合理布局。
要避免品种单一化,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寿命,一定时期后要及时轮换品种。
目前,我省引进的汕优多系1号(四川)表现很高抗瘟性,产量也高。
2.加强肥水管理:开沟排水、及时烤田。
开深沟到犁底层,在分蘖盛期够苗时即应排水烤田,使水稻迅速落黄,复水后保持干干湿湿,降低田间小气候的湿度。
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巧施追肥;在抽穗期前施尿素易诱发穗颈瘟发生。
3.种子处理: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早稻需浸48小时,晚稻浸24小时(气温高)。
粳稻可多浸一天。
4.稻草处理:春播前堆放在室外、打谷场上的稻草应当清除,不能用病草催芽、捆秧;垫猪栏、牛栏的稻草应当腐熟后施用。
实践证明这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5.药剂防治:根据测报,针对感病品种、感病的生育期施药;高产田、肥沃田、常年发病田都是重点监测和防治的对象。
应当在及时监测的基础上,做好一看(看天气)、二定(定对象田)、三落实(落实喷药时间和药剂)。
可用的药剂种类很多,主要有:
(1)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加水75公斤喷雾。
这是目前防治稻瘟病最好的药剂;但应当注意发病初期就要喷药,用药时间比其它农药早2-3天。
(2)40%富士一号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
(3)40%克瘟散乳油,每亩100克。
可兼治纹枯病、小菌核病和云形病等其它病害。
(4)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
(5)50%稻瘟净或40%异稻瘟净每亩150克,能兼治纹枯病、小菌核病和叶蝉等。
(6)春雷霉素(加收米)40-60PPM,或灭瘟素20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