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超然通达,淡泊名利, 洁身自好【道】
成就
境界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 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反能.长久获尊重。正因为不与人争,所 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
● “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 不自矜,做人低调、谦让。
● 注释:
●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 的时候容易解决。③泮:同“判”,分离。重点④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 失。⑤毫末:毫毛的末端,字调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⑥累土:一筐土。累,同 “募”,土筐。⑦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⑧几:接近。⑨欲不欲:想望 人所不想望的。10、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11、复:弥补、补救。
思考:概括最后一章蕴含的道理?
●本章谈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 即道的造化法则。在老子看来,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事物发展 而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 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 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老子认 为,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予以特别 关注,以杜绝祸患。
老子的成事之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 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 谓“曲则全”者,岂虛言哉!诚全而归之。(22章) [译文] ● 委曲反会保全,弯曲反会直伸;低洼反会充盈,陈旧反会更新;少取反会获得,多反会迷惑。
《老子》四章-ppt课件

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 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2、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请分别举出你 所知道的儒、道代表人物,思考儒道有何不同?
道: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 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 “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 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 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2.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 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日 常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的结论 是: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 来的道理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天下万物 生于有, 有生于无
学思并重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字伯阳,春 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 位历史名人之一。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 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思考: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阐述了什么观点?
排比论证,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 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 ,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无为”“ 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做 好小事,慎终如始,才能成就大的事业。同时, 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精彩亮剑 1、本文体现了什么写作特色?
四 章
物细微时容易散失。事情未发生时就做,祸乱没
2、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请分别举出你 所知道的儒、道代表人物,思考儒道有何不同?
道: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 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 “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 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 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2.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 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日 常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的结论 是: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 来的道理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天下万物 生于有, 有生于无
学思并重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字伯阳,春 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 位历史名人之一。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 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思考: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阐述了什么观点?
排比论证,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 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 ,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无为”“ 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做 好小事,慎终如始,才能成就大的事业。同时, 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精彩亮剑 1、本文体现了什么写作特色?
四 章
物细微时容易散失。事情未发生时就做,祸乱没
《老子》四章pp课件

事物安然未 生变的时
解决
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候容易持守
具女勿行,具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
名作动,显露
同“判”,分离
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状语后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状语后置
毫毛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同“慕”, 一筐土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 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 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
者不处。
例: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 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 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2.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 同。“企 ”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企 者”是想要高出 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呢?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先走一步, 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呢?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 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 甚至会受到惩罚。
疏通文意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为,做,
这里是妄为的意思。
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老子》四章ppt课件

一、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
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与庄子并称“老 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 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 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理论,一切事物都 遵循这样的规律
(道)。
太极 阴 阳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方法( 德 )来源于事 物的规律( 道 ) 。
道家类别
老庄之学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 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 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汉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主旨的
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 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 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 填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
三十根辐条穿在车轮,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揉打 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 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 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 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室)能 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
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与庄子并称“老 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 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 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理论,一切事物都 遵循这样的规律
(道)。
太极 阴 阳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方法( 德 )来源于事 物的规律( 道 ) 。
道家类别
老庄之学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 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 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汉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主旨的
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 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 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 填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
三十根辐条穿在车轮,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揉打 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 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 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 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室)能 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6.1《老子》四章课件(共4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经》、《德经》
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万经之王
修身、
《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朴素辩证法
“谦虚”“不 争”“柔弱”“知足”
“柔弱胜刚强”
贰、 理解文本
车轮的中心部位
埏埴
揉和;黏土
门窗 户牖
有之以为
“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利,无之以为用
踮起脚尖的人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我夸耀
行走不稳
自我夸耀 为,做
同“形”
智慧
聪明
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 人能够长久 。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 长寿。有道之人身
死而道长存。
显露迹象
同“判”,分离
解决
比喻极其细 微的事物
同“蔂”,土筐
动手去做的
指顺应自然,不 求有所作为。
有所把持的
接近成功
常人所不想要的
《老子》四章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1、精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2、阅读《导学案》46页助读资料中关于老子,《老子》的 写作背景及相关内容。 3、完成《导学案》48页第一大题中的1、2小题,第二大题 中的1、2小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导入
在中国轴心时代有这样一个人,他说:“无为 而无不为。”他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争。”他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他是 谁?老子。在百家争鸣时代,他总是语出惊人,时 至今日仔细研读,他的话仍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与这样一 个独特的灵魂来一场精神碰撞。
壹、
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教 始祖
道家学派创始
◉司马迁:“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
《老子》课件

声相和,前后相随。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辞。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 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
❖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 为,则无不为。
《老子》第九章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 功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第十章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 爱民治国,能无治乎? ❖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
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二章
❖ 五色令人目盲; ❖ 五音令人耳聋; ❖ 五味令人口爽; ❖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一章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
❖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 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辞。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 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
❖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 为,则无不为。
《老子》第九章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 功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第十章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 爱民治国,能无治乎? ❖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
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二章
❖ 五色令人目盲; ❖ 五音令人耳聋; ❖ 五味令人口爽; ❖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一章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
❖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 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6.1《老子》四章课件(51张)

①两者思想相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 学》中“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
②两者结论不同。
老子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 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某件事。
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企者 跨者 自见者 自是者 自伐者 自矜者
无依靠虚增 增大步伐难持久
不立 不行 不明 不彰 无功 不长
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会 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不能取得相应的成果,老 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 地,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争水 ,
四两太 象仪极 生生生 八四两 卦象仪 。,,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他 认 为 “ 道生万物”,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 万物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 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应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
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 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运用对偶句和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
显露迹象
同“判”,分离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 长寿。有道之人身 死而道长存。
6.1 《老子四章》 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其与《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 著。
[课文内容梳理] [重要知识回顾] [课堂小测]
一、文学常识——道家
道家思想,以老庄为代表,主张以宇宙本体、 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 道”,用“无为”实现“有为”。道家“无为而治 ”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 都具有深刻影响。
本真•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复习
《老子》四章
·
出不 品二
[课文内容梳理] [重要知识回顾] [课堂小测]
一、文学常识——老子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 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 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重要知识回顾] [课堂小测]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人”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课文内容梳理] [重要知识回顾] [课堂小测]
理解性默写
(1)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____知___人___者___智_______,_____自___知___者___明______。” (2)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___合___抱___之___木________, ____生___于___毫___末_______。” (3)老子以“____企___者___不___立_______,___跨___者___不___行________”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
①自见者不明(形作动,显明) ②自知者明(聪明)
①有车之用(的) ②故有之以为利(代指“车子、器皿、屋室”) ③物或恶之(代指余食赘行) ④为之于未有(代词,它,这件事) ⑤合抱之木(的) ⑥为者败之(助词,无实义) ⑦民之从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课文内容梳理] [重要知识回顾] [课堂小测]
一、文学常识——道家
道家思想,以老庄为代表,主张以宇宙本体、 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 道”,用“无为”实现“有为”。道家“无为而治 ”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 都具有深刻影响。
本真•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复习
《老子》四章
·
出不 品二
[课文内容梳理] [重要知识回顾] [课堂小测]
一、文学常识——老子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 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 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重要知识回顾] [课堂小测]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人”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课文内容梳理] [重要知识回顾] [课堂小测]
理解性默写
(1)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____知___人___者___智_______,_____自___知___者___明______。” (2)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___合___抱___之___木________, ____生___于___毫___末_______。” (3)老子以“____企___者___不___立_______,___跨___者___不___行________”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
①自见者不明(形作动,显明) ②自知者明(聪明)
①有车之用(的) ②故有之以为利(代指“车子、器皿、屋室”) ③物或恶之(代指余食赘行) ④为之于未有(代词,它,这件事) ⑤合抱之木(的) ⑥为者败之(助词,无实义) ⑦民之从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
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 后分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 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 包涵广博
· 《道德经》《易经》《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背景探寻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 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 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 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 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 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 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讲 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
背景探寻
思考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 确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 加强自我修养。
人要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 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 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
老子思想
3.哲学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修身处世:不与人争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讲 究虚心 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走进作品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 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 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
次。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 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 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 后分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 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 包涵广博
· 《道德经》《易经》《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背景探寻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 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 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 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 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 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 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讲 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
背景探寻
思考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 确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 加强自我修养。
人要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 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 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
老子思想
3.哲学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修身处世:不与人争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讲 究虚心 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走进作品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 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 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
次。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 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 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6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 进行论证。
3.怎样理解“有”和“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 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 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 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 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史记》
成书经过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 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 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 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 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 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 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 德经》。
能显明。见:同“现” 彰:彰显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自伐:和“自矜”都是自我
夸耀的意思。 (5)处:为,做。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译文: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 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 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 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 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
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
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懂得规律
3.怎样理解“有”和“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 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 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 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 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史记》
成书经过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 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 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 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 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 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 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 德经》。
能显明。见:同“现” 彰:彰显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自伐:和“自矜”都是自我
夸耀的意思。 (5)处:为,做。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译文: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 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 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 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 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
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
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懂得规律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
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从而盲目自大自满,
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结合最后一句话,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四种人生态
度不符合自然规律,不是长远之道,必然会导致失败。
姓名: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
秋末期人。
身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和主要代表人物。
个人经历: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
评价: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
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
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与庄子并
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
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
关时,著《道德经》。
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一)老子出生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
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
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
人们,众人
或许,可能
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代词,指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等行为
做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
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勋,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自见”“自
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
“知自者明”
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老子四章优秀课件

陶弘景
唐、宋是道教全方面发展、繁华时 1期.皇室旳大力提倡。唐初,一位道士宣扬太
上老君显灵,称老子是唐天子李氏旳祖先,唐 太宗利用这一说法,宣扬自己是老子旳后裔, 竭力提升道教旳地位。唐高宗时追赠老子为 “太上玄元皇帝”,并亲自为《道德经》注疏。 唐玄宗痴迷于道教,唐武宗推行“兴道灭佛” 旳政策。 2.唐天宝元年,以《老子》、《庄子》、 《列子》等为经,开科取士。 3.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在太学中设置 《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
张三丰
张三丰,生卒年不详,元、明间 著名道士。据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 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 乐十五年(1417)。名通,又名全 一,字君实(一作“君宝”),号玄玄 子。以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辽 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自称张 天师后裔。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 目,须髯如戟。不论寒暑,只一衲一 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 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入 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 行踪莫测。明太祖、明成祖遣使屡访 皆不遇,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 微显化真人。张三丰在武当山创建一 种新旳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 道教发展史上旳最终一波,并成为武 当太极拳武功旳创建者。
老子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 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 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 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 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 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五千言而 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你心目中旳道教是?
• 神仙方术?
你心目中旳道教是?
全真道
由金代道士王重阳于 全真庵讲道时创建,主 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不 尚符箓、丹鼎,也不奢 谈神仙,而是提倡精气 神旳修炼,强调出家修 真,开道士出家之风。
6.1《老子》四章课件

高中语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高中语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高中语文
【《老子》其书】
《老子》一书共81章,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 又叫《道德经》。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 有人认为《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 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高中语文
【《老子》其书】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 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 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
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语文
【经典之用】
参考示例2: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 去拥有,去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把心都 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 “有”,还一定要有“无”。如果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 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 出“无”。之后你会发现,本来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 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
高中语文
【探究内涵】 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才最合适
高中语文
【探究内涵】
企立、跨行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高中语文
恶果
根源
本质 余食赘行 令人厌恶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高中语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高中语文
【《老子》其书】
《老子》一书共81章,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 又叫《道德经》。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 有人认为《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 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高中语文
【《老子》其书】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 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 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
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语文
【经典之用】
参考示例2: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 去拥有,去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把心都 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 “有”,还一定要有“无”。如果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 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 出“无”。之后你会发现,本来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 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
高中语文
【探究内涵】 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才最合适
高中语文
【探究内涵】
企立、跨行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高中语文
恶果
根源
本质 余食赘行 令人厌恶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老子的观点
有无相生自然无为重视 Nhomakorabea藏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句
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③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④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⑤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 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九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 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 分《道经》、《德经》 上 下 两篇 , 以 哲 学 意 义 之 “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 道,多以政治为旨归,被誉为万经之王。
第一句
古代车轮:轮、辐、榖、轴
轮:最外面的部分 轴:最里面的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①“坏事”要从最开始消除处理(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②“好事”要从最开始积累建立。
③圣人“无为”则“无失”。 ④结束的重要性:慎终如始。
⑤圣人自然无为。
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②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 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 物,与庄子并称“老庄”。(注释1勾划)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 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三教九流
三教:儒教(汉董仲舒)、道教、佛教
儒家的圣人是伦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 体认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 心自由活动的束缚。
《〈老子〉四章》ppt课件

文本探究 4. 怎样理解本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明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 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 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 ,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 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 ,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5. 怎样理解本章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
作品简评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 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 真谛。 ——鲁迅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 之可以治人。 ——魏源
老子思想
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 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 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 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历史观上,《老子》是落后的,要求 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 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 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 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 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天下 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 ,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 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 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 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 ,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ppt课件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化
老子的思想对东方文化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西方哲学
老子的思想也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 展,许多西方哲学家都从中汲取灵 感,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宗教信仰
老子的思想对一些宗教信仰也产生 了影响,例如道教、儒教等都受到 了老子的思想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在老子的观念中,治理国家不应该过于强硬 和繁琐,而应该像烹制小鱼一样细心、谨慎 、不折腾。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强制只会 引起反抗和混乱,而温和的治理方式才能赢 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他也强调了领 导者应该具备智慧和洞察力,能够洞悉事物 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05
老子的影响与评价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德行是人的内在品质,尚和 是追求和谐、平衡的状态。他认为人 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德 行,同时也要追求和谐、平衡的状态 ,避免过度偏执和冲突。
贵诚信
总结词
老子认为诚信是人的基本品质,是建立 信任和关系的基础。
VS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诚信是人的基本品质,是建立信 任和关系的基础。他认为人应该保持真诚 、守信的品质,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同时,诚 信也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 要因素。
经》和《德经》两种版本。
老子的思想形成
老子思想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 察和感悟,他主张道法自然,强 调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等理念。
老子的思想受到周朝末年社会动 荡和百家争鸣的影响,他反思了 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弊端,提出了
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点。
老子的思想还受到古代神话传说 、民间信仰等文化因素的影响, 他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素材和
《老子》课件(共30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 老 子 》 四 章
一、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 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 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 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 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 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 要来源。《道德经》分《道经》、《德经》两篇, 《道经》谓体悟道之所传,《德经》谓先修自身心 意。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长久。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寿。
④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 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三十三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知人者智,自知
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
者明。胜人者有力, 够了解、认识自己的才是高明的。能够战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
六十四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其安易持,其未
当局面安定时容易把持,当事情还
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
未显露迹象时容易谋划。当事物脆弱时 容易分开,当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做 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处
有,治之于未乱。合 理事情要在祸乱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你言我语谈收获:
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 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 待“有”和“无” 呢?
二十四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企者不立;跨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一、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 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 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 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 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 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 要来源。《道德经》分《道经》、《德经》两篇, 《道经》谓体悟道之所传,《德经》谓先修自身心 意。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长久。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寿。
④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 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三十三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知人者智,自知
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
者明。胜人者有力, 够了解、认识自己的才是高明的。能够战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
六十四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其安易持,其未
当局面安定时容易把持,当事情还
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
未显露迹象时容易谋划。当事物脆弱时 容易分开,当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做 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处
有,治之于未乱。合 理事情要在祸乱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你言我语谈收获:
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 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 待“有”和“无” 呢?
二十四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企者不立;跨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
语文
《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 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 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 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 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 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 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 1、构成世界的实体; 2、创造宇宙的动力; 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
1、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 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 展开。“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有”, 万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 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 的缩影。”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 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 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 没有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小之所以 能胜强,柔之所以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 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 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祸,才算是天下的 君主。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语。
译文 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 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到 孝和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 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 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降 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理解: 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摈弃知识、智慧,
摈弃仁义等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 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何谓“道”?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马致远在 《秋思》中所写的“古道西风瘦马。”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 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 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 :“天道远, 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 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明确: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 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 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无为悖乎人类生活之趋势, 逆乎生活创造进步之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 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咎。然叫人减低欲望 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 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 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 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 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 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 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 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 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为己有)。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道德经》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 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 为《德经》,合 称《道德经》。 《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 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 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 之道(无为思想)。“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创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 众的事业。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 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 占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 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理解: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
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 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 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 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 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 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 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 无为而治”。并非要君主真的居下位,是要让百姓觉得君主谦卑 ,不觉得有压力,如此可使国家安宁而永保君位。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能够说得出,就不是永恒的“道”;名, (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 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所 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 “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 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 它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语文
《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 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 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 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 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 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 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 1、构成世界的实体; 2、创造宇宙的动力; 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
1、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 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 展开。“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有”, 万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 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 的缩影。”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 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 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 没有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小之所以 能胜强,柔之所以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 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 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祸,才算是天下的 君主。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语。
译文 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 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到 孝和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 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 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降 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理解: 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摈弃知识、智慧,
摈弃仁义等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 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何谓“道”?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马致远在 《秋思》中所写的“古道西风瘦马。”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 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 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 :“天道远, 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 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明确: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 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 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无为悖乎人类生活之趋势, 逆乎生活创造进步之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 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咎。然叫人减低欲望 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 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 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 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 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 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 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 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 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为己有)。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道德经》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 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 为《德经》,合 称《道德经》。 《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 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 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 之道(无为思想)。“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创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 众的事业。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 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 占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 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理解: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
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 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 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 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 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 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 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 无为而治”。并非要君主真的居下位,是要让百姓觉得君主谦卑 ,不觉得有压力,如此可使国家安宁而永保君位。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能够说得出,就不是永恒的“道”;名, (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 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所 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 “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 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 它是一切微妙的总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