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武俊凤

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九中

【摘要】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十分不容乐观,好多教师常常强调多读,以不断增加知识积累,多观察以增加生活积累。但在真正地教学实践中却又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中,要多思考,在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的前提下,并对其作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困惑对策教学观念

作文教学的性质取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取决于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叶圣陶先生指出:“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此语简洁明了地说明了作文教学的基本性质。学生的作文首先是一种写作活动,使用书面言语表达思想感情的交际方式。作文与一般的写作都需要作者观察积累生活,分析综合材料,进行选材立意,甚至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连缀成文及反复修改。学生的作文与一般的写作同样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思想、情感、知识积累、智力水平、审美趣味和文字功底的外化,这是作文与一般写作活动的共性。的确,目前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样,教师在教学事业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中多动脑筋,并对此而想出相

应的对策。本文要讨论的正是这一点。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困惑

当今的初中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出色的作文,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欲说写作好困惑”的现象怕相当普遍,在城郊结合的中学则尤其突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

1、作文与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的。如著名散文家魏巍如果没有朝鲜战场的生活经历,就写不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篇。可是,当今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即使让他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他(她)也只是闲逛而已。这样,学生写作和社会生活断轨,自然是无法积累写作素材的,也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2、作文与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平心而论,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我可是不愿学。

3、作文与学校教育形式化相抵触。有的学校对小三门不重视,只重视语、数、外。因此,学生生活难免单调乏味,知识结构不健全,到作文时候也就没话说。再加上私立学校异军突起,教育主管部门为鼓励新兴事业的发展,又给其特殊政策,诱惑力很大,有的学校初中缺乏优质生源,学习氛围日益淡薄,所以全班就更找不上几篇高质量的作文了。教育的形式化又给很多中学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带来障碍。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容易忽视的问题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好多教师常常强调多读以不断增加知识积累,多观察以增加生活积累。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四个问题又往往被他们忽视。

1、怎样观察,缺乏具体方法的指导

这方面表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单纯追求成绩而赶任务,将课文化解为练习题,让学生在茫茫人海中游弋,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结果阅读方法提不高,从而影响了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表现在直接的观察中,笼统要求的多,具体指导的少,致使学生对眼前事物往往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如过眼烟云,从而影响了生活的积累。固然,中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生活面窄,阅读东西有限,但为什么有的学生知识和生活的积累比较丰富,写文章有东西可写呢?抽样调查发现,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语文教师重视教学改革,重视活动课的开展,重视直接观察方法的

指导。

学生写作文,不可能向社会上的作家、新闻记者那样,有专门的时间去搞积累,但如果语文教师重视活动课的开展,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就可以多一些知识的积累;重视直接观察中具体方法的指导,就可以使学生多一些生活的积累。有经验的教师就是这样做的,因而取得了好的效果。

2、读什么的指导,存在片面性。

一些语文教师往往只重视指导学生读文学作品,忽视了引导学生读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类的书籍和文章,从而影响了学生知识积累的广博性。

3、忽视对发现新事物的指导。

文章讲究立意新,学生的作文,虽不能要求像作家一样立意高远,但从培养其创造性来讲,还是要求立意新为好。

而要求学生的作文篇篇立意都新,那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的认识水平毕竟有限,然而要求学生作文的题材新,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也就应该这样要求。重视学生对发现新事物的指导,就可以使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宽,生活积累不断丰富,从而为作文的双重转化提供丰富的基础。

4、忽视对提高感受能力的指导。

在“物”向“意”的转化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物”的感受。感受能力强,对“物”的体验就深,“物”

就容易转化为“意”;反之,感受能力不强,对“物”的体验就肤浅,“物”也就很难转化为“意”;某些语文教师恰恰在这个环节上忽视了指导,或指导不得法,从而使学生越不过“物”向“意”转化的障碍。表现在阅读教学中,他们将本是文情并茂的文章,讲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或者将其“碎尸万段”塞给学生,丢掉了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引导。表现在作文教学中他们不是题目一出,简单的说几句,就让学生去想,去写;或者详说细解,给学生画框框,定调子,限制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怎么也激不起灵感来。有经验的老师却不是这样。他不仅在阅读教学中锐意改革,用最优化的方法,配之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感知语言,体验课文传情达意的作用,而且在作文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感受事物的热情,引导学生去联想、去分析,教给他们以正确的思维方法,启发他们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跳跃“物”向“意”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引导学生走向作文的成功之路。

三、我校的作文教学观念与研究的实验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很多语文教学专家也为此感到困惑,找不到正确的途径。所以老师们一直在努力,一年多来,我们不断探索,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的实验,从研究性学习中开辟了一条创新写作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