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的变革、问题与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式的变革、问题与改进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由课程教材改革牵动起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全面的整体的改革。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阶段性进展。与此同时,教学改革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进行反思,并将教学改革工作持续深化下去。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式的变革、问题与改进等几个面,力图探索出更好的解决案,从而推进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式变革问题改进对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教学式和学生的学习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课改中的教学式改革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式的变革
(一)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本次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体系中,“课程”被理解为规性的教学容,而这种规性的教学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①这就意味着,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传统教学观点的重大突破。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②
(三)教学由重结论转向重过程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①余文森.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成绩、问题与反思[J],集美大学学报,2005年9月第3期
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①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法的地位。
(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感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快捷、形象与直观,大量新鲜、前卫的信息冲击了他们头脑中固有的思想,使教师真正实现了“换位思考”,冲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构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独特性,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通过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创新性,形成学生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式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教师的课堂创生不够,随意性较强
主要表现在:
1.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
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的价值。但是,情境设置必须
自然的呈现这种紧密联系,而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如某教师在讲授“两步计算题”时,课始,创设了去游乐园玩得情境。课件演示:两个学生乘车来到游乐园门口,遇到了拦路虎,要求学生闯过迷宫才能进门,教师充满激情的问:“同学们有信心闯过去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有。”课件显示迷宫图:把算式和正确的答案连起来,连对了就能走出迷宫(只有一题是两步计算题,其余均为一步算式题)。这种情境与教学容并没有任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只是外加了一顶“高帽子。”①
2.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形式主义
表现在两点:第一是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资料。语文课表现的特别明显,只要语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教师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语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延伸、拓展与整合。二是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读,而没有加工、分析。出现了为搜集材料而搜集材料的形式主义。
3.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却忽视教师的引导性
新课程在强调学生自主性的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作用的唯(学生)自主化的倾向,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容、自选学习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假性主体),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②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①余文森.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