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与峨眉山旅游资源开发的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与峨眉山旅游资源开发的对比研究摘要:通过对梵净山和峨眉山旅游资源的对比,分析两者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比较其异同;并根据峨眉山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启示,提出梵净山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梵净山;峨眉山;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274-02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地区,位于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东临湖南,北接四川,西临遵义,南与黔东南为邻,是连接中原地区与西南边陲的枢纽,素有“黔东门户”之称。梵净山于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6年将其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成员单位(中国只有五个成员单位)。其景区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既有优美的自然资源,也有独特的人文历史景观,其中尤以其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为代表,是中国著名的五大道场之一。梵净山开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初年:梵净山在印江人士的倡导下,在省和省以下各级官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由印江县负责,委派杨洪等人具体施工和集资,于明万历元至三年开始,约经二十余年的艰辛开发,奠定了它作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和“古佛道场”的地位。尽管梵净山的开发历史悠久,但其真正为世人所知还是从上世纪末之本世纪。随着当地政府投入开发力度的加大,其旅游资源才开始

得到初步开发,梵净山的旅游业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

一、梵净山、峨眉山基本情况概述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海拔2494米,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森林活立木蓄积为3378000立方米。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是一个集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峨眉山高出成都平原

2,500~2,600米,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米。全山形势巍峨雄壮,草木植被浓郁葱茏,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眉天下秀”之称。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它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举世瞩目的普贤菩萨道场,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

二、峨嵋眉山与梵净山开发旅游资源上的异同点

两者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优美独特自然风光,大量珍稀

的动植物资源,这些在前文已有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同样作为自然风光,名岳型旅游地,二者的环境承载量都有一定的限度。两者同为佛教名山,梵净山是弥勒道场,而峨眉山是普贤道场,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保存有相当数量的佛教建筑。

由于历史因素,峨眉山相对于梵净山的知名度来说较高,先天优势更加明显。在宣传这方面的投入就可以少一些。同时,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基础好,可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开发。而梵净山地区处于贵州,经济较落后,更多的必须依赖国家财政的投入招商引资的渠道、手段。

梵净山也具有一些峨眉山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是其旅游业中的一个亮点和优势所在。

三、峨眉山旅游业发展的措施及经验

加大宣传力度,突出个性化宣传。在树立旅游品牌扩大知名度、美誉度的过程中,峨眉山管委会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积极参加国家旅游局组织的国内外旅游展销会。在扩大国内知名度的同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吸引海外游客的步伐。此外,峨眉山还大力应用互联网技术,利用这种新型快速受众广泛的媒体进行宣传。

建立新型旅游企业体制。1997年以峨眉山管委会旅游总公司为主,筹建了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2.6亿元,完成了旅游企业的转制,拓展了国内外市场,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新兴企业制度的建立、经营机制

的转换,不仅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动力,拓宽了资金的来源,而且开启了一条良性的发展道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加大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进行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投入2亿多元,对景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建设,拆除各种违章建筑、摊位,统一进行规划和建设;改造景区的步行道和景区公路;改造、扩建和新建了6个大型的停车场;扩建改造了一批宾馆、酒店,使景区基础设施有了大幅度提高,基本上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景区开发了一批新的娱乐休闲项目,如雷洞坪滑雪场,集饮食、文化、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佛光康乐城,清音阁生态戏猴区,黄湾氡温泉度假区等。这些新的景区资源的开发,使原有单一的观光型项目的发展为集娱乐、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多元、多层次的旅游产品。

转变管理体制,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使景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正规化。旅游业的主题内容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其发展涉及众多政府部门。餐饮、旅馆、交通、卫生、旅游商品等行业的人、财、物、信息的统筹协调最终是通过管理机构来进行的。因此管理机构的体制样态将直接管理的实效。峨眉山管委会逐步理顺了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了“责、权、利相结合,人、财、物相匹配,规划、管理、建设相衔接,高度集中统一的、相对独立的、具有政府职能的”综合管理模式,避免了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拖延,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

与此同时,景区管委会十分重视景区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景区管委会根据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相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规定和措施,并用这些措施和规定加强景区管理行为和经营行为,增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和服务意识。

通过各种精神文明活动的契机,营造景区良好的文化环境。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景区内开展了众多大型达标、创建、创优及申报活动,这些活动对营造文明、有序、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峨眉山景区的建设、管理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这些活动是分不开的。

四、峨眉山旅游业的发展对梵净山的启示

多种方式提高梵净山的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创建梵净山旅游品牌,打响“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口号,加大宣传力度,从宣传媒体、宣传形式、宣传手段等方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形象、突出产品,使梵净山的特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借助名人的地位与声望来宣传梵净山,邀请社会名流担任梵净山的旅游形象大使;或培养在中国乃至世界佛学界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僧,通过他们来宣传梵净山;或者重金聘请知名导演、演员、作家创作有关梵净山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

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将梵净山或者有关梵净山的文学作品、图像等写入教材,促进受教育者全面了解梵净山,对其进行潜移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