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预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某医院、某科室的住院患者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医院感染病例的现象。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各种精密仪器的使用,大量介入性诊疗和治疗手段的发展与更新,放疗、化疗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医院感染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复杂。
尤其要加强对MRSA等高度耐药菌感染病例及其他耐药菌的监测,有效控制其传播;及时了解耐药菌流行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依据。
一、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理领导班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发现与报告
1、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卫生局报告,并同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⑴ 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⑵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⑶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2、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⑴ 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⑵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⑶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3、发生的医院感染以属于法定传染病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出现不明原因传染病时,应及时报告医务科,并协助疾病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4、发生MRSA等高度耐药菌感染病例时:
⑴发现MRSA等高度耐药菌医院内感染散发病例,应按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我院医院感染相应规章制度要求填写登记表,于24小时内上报医
务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
⑵检验科细菌室对所有MRSA及其它多重耐药菌检测结果,于24小时内报告感染科,报告内容包括病人姓名、病历号、科室、标本名称、采集部位、药敏学鉴定等。
⑶院感人员接到报告后,立即上报分管院长,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消毒隔离,督察消毒隔执行落实情况,同时进行个案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并汇总个案调查表内容。
⑷出现MRSA等高度耐药菌感染暴发事件时,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程序和时限上报。
三、核实诊断
1、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⑴无明确的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
⑵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并。
⑶在原有感染甚础上出现其他部位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徒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⑷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⑸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⑹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2、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
⑴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⑵由于创作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⑶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h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虫病、水痘病毒等。
3、诊断依据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检查以及其他检查方法、包括X线、B超、CT及活体组织检查、病原学诊断,从而判断医院感染暴发的病因。
4、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⑴查找感染源:对感染患者、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陪护人员进行病原学检查。
⑵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⑶证实医院感染暴发:对感染病例进行确诊和统计分析,进一步证明是医院感染。
四、MRSA等高度耐药菌的感染控制与预防
医务人员发现MRSA等高度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后,除了按规定报告外,还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耐药菌在病区的传播。
预防MRSA感染的主要措施包括洗手、戴手套、清洁被服、环境清洁和应用解除隔离的警示。
1、洗手:是防止MRSA等高度耐药菌传播最关键的环节。
2、手套:合理、适时使用。
接触患者伤口、溃疡面、侵入性操作、病人粘膜、任何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伤口分泌物、痰、尿液、粪便)时应戴手套。
3、面罩和防护镜:适用于可能接触到咳嗽患者或冲洗患者伤口等或可能在飞沫迸溅污染时使用。
4、其他污物的处理:床单、面巾、睡衣、餐具等在MRSA等高度耐药菌的传播中虽然不是主要传播途径,但应严格按照常规清洁消毒原则处理,物体表面也是如此,需做到每日清洁消毒。
5、接触隔离的警示:可随时提醒医务人员和其他进入病区的其他人员遵守必要的隔离措施,降低MRSA等高度耐药菌传播风险。
6、MRSA等高度耐药菌的监测与病原菌培养:
感染爆发时进行MRSA等高度耐药菌监测培养,包括:医务人员、病人、物体表面,进行监测培养前通知检验科细菌室,并注明。
五、疫点(区)处理
1、医院感染暴发疫点(区)处理
⑴隔离感染者或保护感染者:当感染的病原体毒力大,传染性强时,应将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避免病原体扩散,但大多数情况下医院感染病原体为条件致病菌,因此,保护易感人群非常重要。
必要时还要暂停接受新患者。
常见的隔离措施有:
①格隔离主要用于防止高度传染性或毒力的病原体经由空气与接触等途径的传播。
②触隔离主要用于防止具有高度传染性或在流行病学有重要意义的感染(或带菌),但不需要严格隔离的。
③呼吸隔离用于防止那些飞沫传播(短距离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④抗酸菌隔离也称结核隔离或AFB隔离。
⑤肠道隔离用于防止粪-口途径传播的感染。
⑥引流物-分泌物隔离用于直接接触或间接触脓汁或感染部门引流物而传播的感染。
⑦血液-体液隔离用于防止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染性血液或体液的传播。
⑵分级护理:将护理感染患者的工作人员与护理非感染患者的工作人员分开。
将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分别安置,避免交叉感染。
⑶加强洗手和无菌操作技术:此项工作非常重要,应反复督促医务人员做到这一点。
⑷加强诊疗器械消毒灭菌:根据调查结果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
2、疫点(区)消毒处理
⑴消毒范围的确定:应以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
消毒持续时间应以病原体监测结果为依据。
消毒方法的选择应以消毒因子的性能、消毒对象、病原体种类为依据。
尽量避免破坏消毒对象的使用价值和造成环境污染。
⑵疫点(区)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随时消毒指疫点内有传染源存在时随时进行消毒,主要是消毒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生活用具、双手、衣被、病房、生活污水以及做好患者陪伴和护理人员的卫生防护和消毒。
终末消毒指医院感染患者隔离、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房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操作如下:
[1]准备工作:消毒人员在疫点(区)消毒前,首先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2]个人防护:脱掉外衣,放在自己带来的布袋中,更换隔离服、胶鞋,戴上口罩、帽子和防护眼镜。
[3]消毒范围:仔细了病员居住的病房、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从而确定消毒区域内。
[4]进入疫点(区)通道: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一条通道,喷药量为60~300 ml/㎡。
[5]地面、墙壁、门窗: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12mg/L有郊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雾。
泥土墙吸液量为150~300 ml/㎡,石灰墙为50~100 ml/㎡,木板墙为10~50 ml/㎡。
对上述各种墙壁喷洒的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圾液量。
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50~300 ml/㎡,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
由内向外重复喷雾1次。
以上各种方式的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min。
[6]空气:房屋经密封后,对细菌繁殖体的污染,每门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溶液7ml(1g/m3),对细菌芽孢的污染用20ml(3g/m3),放置瓷器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
熏蒸2h,即可开门窗通风。
或过2%过氧乙酸溶液(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1h。
⑴⑵⑶⑷⑸⑹⑺
[7]衣服、被褥: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min,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min,或用0.2% ~ 0.3%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含有效氯1.2 ~1.8g/L)浸泡1h。
毛衣、毛毯、被褥、化纤尼龙制品,可采用过氧酸熏蒸消毒,每立方用15%过氧乙酸7ml(1g/m3),对细菌芽胞的污染用20ml(3g/m3)。
有环氧乙烷消毒柜的单位,可将被消毒物品置消毒柜中,在温度54O C,相对温度80%条件下,用环氧乙烷气体(800mg/L)消毒4~6h。
[8]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和分泌物:对稀薄的排泄物,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g(含有效氯25%),或二氯尿酸钠20g(含有氯60%),次氯酸钙15g(含有效氯80%),或含2%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2000ml,搅匀放置2h。
对无粪的尿液,每1000ml加入干漂白粉5g或二氯异氰尿酸钠2g,或次氯酸钙1.5g,或含2%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50ml混匀放置2h。
对成形粪便不宜使用含氯消毒剂干粉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液(含有效氯5%)或8%二氯异氰尿酸钠(含有效氯4.8%)、6%次氯酸钠溶液(含有效氯4.8%),或含5%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2份加入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
对分泌物如痰、脓、唾液等,可靠加入等量1%过氧乙酸,或含10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消毒,作用时间为30~60min。
[9]餐(饮)具:首选1%碳钠溶液(碱水)煮沸消毒30min,或流通蒸汽60min。
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含有效氯5000ml/L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0min。
再用清水洗净。
, [10]食物:瓜果、蔬菜类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min。
患者的饭菜不可再食用,煮沸30min,或用20%漂白粉乳剂,或用含1%有效氯的次酸钠溶液浸泡消毒2h后处理,也可焚烧处理。
[11]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含有效氯7.5g/L)、含0.5%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1%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含有效氯6g/L)、0.5%~1%次氯酸钙溶液(含有效氯4~8g/L)或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min。
浸泡时要温过容器,以使容器内外都达到消毒的目的。
[12]病房的物品、桌椅、玩具: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3%漂白粉澄清液
(含有效氯7.5g/L),1%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含有效氯6g/L)喷洒和擦洗。
布制玩具尽量作焚烧处理。
[13]纸张、书报:可采用过氧乙酸或环氧乙烷气体熏蒸,无应用价值的纸张、书报作焚烧处理。
[14]手与皮肤:可用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或擦拭,也可用0.5%碘仿溶液(含有效碘9g/L)涂擦。
作用时间1~3min。
[15]患者遗体: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的布单严密包裹,口、鼻、耳、肛门、阴道要浸过0.5%过氧乙酸溶液的棉球堵塞,然后尽快火化。
对因甲类传染病与炭疽病死的遗体,不举行遗体告别等群众聚会,严格保护火化现场。
[16]动物尸体:焚烧。
[17]运输工具: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喷洒,作用15~30min,也可用过氧乙酸溶液熏蒸消毒,作用时间2h。
[18]厕所: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含有效氯1.2g/L),作用时间30min以上。
[19]垃圾:尽可能焚烧,或者喷洒含有效氯2.5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min以上,消毒后深埋。
[20] 污水:可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按有效氯80~100mg/L的量将消毒剂投放入污水中,搅拌均匀,作用时间1.5~2h。
检查余氯浓度在4~6mg/L时,即可排放。
[21] 医务和陪伴人员:对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卫生处理。
[22]消毒人员:在消毒工作结束后,先将消毒人员的衣服、胶靴喷洒消毒后再脱下。
将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带回消毒。
将所有消毒工具表面以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23]采样和填写记录:到达规定的消毒作用时间后,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后采样。
填写消毒工作记录。
⑶消毒装备
①工具:背负式喷雾器:气溶胶喷雾器,担架式机动喷雾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配药桶、量杯、工具箱、消毒车。
②防护用品:工作服、隔离服、防护眼镜、口罩、帽子、手套、长筒胶靴、手巾、污染物、手电筒、皮卷尺、长柄毛刷、装工作衣的布袋、肥皂。
③消毒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碘仿等。
⑷消毒剂
①高效消毒剂: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的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消毒剂漂白粉、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漂粉精)、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三氯异氰尿酸钠等。
②中效消毒剂:可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以及多数病毒、真菌,但不能杀灭细菌芽胞的消毒剂,如含碘、醇类、酚类消毒剂等。
③低效消毒剂:可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消毒剂,如苯溴铵(新洁尔灭)等季铵盐类消毒剂。
氯乙定(洗必泰)等双胍类消毒剂等。
⑸消毒剂的微生物学评论
①标准:消毒后物体表面、空气以及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中,不得检出相应的致病菌。
消毒后对自然菌的杀灭率应≥90%。
有关指征菌残留菌量,不得超过国家有关规定。
②采样:消毒前后分别对物体表面、空气、排泄物、呕吐物、水等采样,然后按有关传染病诊断、消毒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活菌培养计数、分离与鉴定。
检验结果报告,检验人员与消毒人员填写“消毒效果检验记录”卡。
六、MRSA等高度耐药菌暴发的应对措施
㈠应对措施:
一旦明确暴发,紧急采取感染控制措施,每一个医务人员都必须参与并严格执行医院控制部门制定的控制策略。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单间或床边隔离,分组护理;
2、病房定时通风,物体表面及地面定时清洁消毒;
3、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执行按需防护;
4、严格执行手卫生及消毒,一患一洗手;
5、病人用后的器械或物品单独处理;
6、避免锐器伤,医疗废物单独收集;
7、患者治愈一周或转出后,解除隔离,并对病室进行终末消毒。
㈡暴发期间监测和病原培养
1、病人监测:一旦确定暴发,要对病区内的全部病人进行流行病学的监测,包括鼻前庭和侵入道听部位。
由检验科细菌室对结果进行最终判读和解释。
2、医务人员监测:只有在高度怀疑时才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流行病学监测,且应尽可能多和进行采集;除非证据明确,一般不需要医务人员调离MRSA高危险病区。
3、隔离病区的监测:在MRSA等高度耐药菌暴发期间或需要外部控制措施时,医护人员不能交叉看护MRSA等高度耐药菌阳性和阴性病人,必要时建立临时隔离病区,尽可能做到专医专护;且首先治疗MRSA未感染者;MRSA等高度耐药菌肺炎或呼吸道重度定植者,限制转科或转院;在严密控制呼吸道分泌物的情况下。
可以将MRSA等高度耐药菌肺炎患者转至其他地方进行相应操作;完成抗菌药物治疗48小时后,每隔24小时采集标本培养,两次阴性者解除隔离;一旦涉及新生儿护理人员或新生儿加强护理科室人员,还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包括请专科会诊指导治疗。
4、感染暴发期间,转科前或转院不需要进行检测,检验科需保留全部分离到的菌株以便进行可能的同源分析;进行流行病学监测时应对阳性结果和检测过程进行详细的解释。
5、定植清除:不必常规对病人或医务人员进行定植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