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包含答案)
新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7c45114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b.png)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同步练习例题1孝文帝前期在政治上改革措施上的特点是A强化对官吏和人民的有效控制 B实行新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C采用封建统治政策D缓和与其它民族的矛盾【解析】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解答该题要将前期的改革措施归纳分析后才能作答。
前期改革共分四个方面,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和推行租庸调制,对上述措施分析整理后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答案】A例题2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尖锐 D先进经济形态的影响【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考查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历史现象,提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北魏仿效汉族统治阶级的措施,实行均田制,将国家掌握的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要农民承担赋税,这使鲜卑族改革原有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为主。
实行这一措施,除了汉族地主建议外,更重要的是统治者接受汉族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结果。
【答案】D基础题1.孝文帝改革前期,吏治的主要问题是A官吏世袭,威胁中央政权 B官吏自筹俸禄,任意奴役百姓,吏治黑暗 C国家没有明确法令规X官吏行为 D官吏由鲜卑族人担任2.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目的是①缓和社会矛盾②发展农业生产③增加国家赋税收入④平均分配土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下列观点与北魏均田制不一致的一项是A均田制有利于荒地的开垦 B实行土地占有不均现象依然存在 C官僚地主利益并未受到触动 D农民从中并未得到好处4.北魏均田制实行的必要条件是A汉族地主阶级的建议 B政府手中掌握一定土地 C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D 广大农民辛勤劳动5.北魏均田制的作用在于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稳定社会②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③有利于租庸调制实行④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6.有关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是在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占有利益的前提下实行的土地制度 B它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C它不是平均分配土地 D它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7.下列改革措施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是A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 B设立三长制、实行租庸调制 C实行租庸调制、制定官吏俸禄制 D实行租庸调制、迁都某某8.孝文帝前期改革措施的影响在于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展②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④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租调制实行的结果是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②农业人口增多③农民负担大为减轻④赋税混乱现象有所抑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0。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含解析)1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含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2020ce3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7.png)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
这说明(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使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题干中的谚语即是这一反映.答案:C2.如下图,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长城沿线的各族生产方式的变化,不能反映( )A.均田制的影响 B.民族融合C.少数民族封建化D.吏治清明解析:吏治清明与否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无关。
答案:D3.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其改革的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D.颁布均田令解析: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只有D项。
均田制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耕作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答案:D4.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百国"“胡”“贩客”,可以看出当时洛阳商业繁荣,已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A项材料体现不出来,B 项不全面,C项太笼统,故选D项.答案:D5.《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
"下列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达标习题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达标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5c83de941ea76e58fa04ce.png)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故D项错误。
答案:A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可用排除法。
从地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民族的关系,所以排除②。
答案:B3.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北魏习汉文,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佛教、文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结合所,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习汉文,使洛阳重新繁华起。
答案:4.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B.摒弃鲜卑族的陋习.习汉族的先进文D.借汉巩固统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高中历史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eb81969bceb19e8b9f6ba58.png)
( 时间: 25 分钟满分: 50 分)基础达标36分1.以下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
A.北魏兴起并一致黄河流域B.一致黄河流域此后边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育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优秀的胆识和远见分析北魏孝文帝的胆识和远见是孝文帝改革的主观要素。
答案 D2.被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举措是() 。
A.均田制 B .三长制C.俸禄制 D .改穿汉服分析孝文帝改革期间推行三长制,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使地方政权真实掌握在国家手中。
答案 B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渐渐表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应了() 。
A.佛教的传入 B .领土的扩大C.民族的交融 D .全国的一致答案 C4.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举措有() 。
①均田制②迁都③尊儒崇经④仿效汉族典章制度A.①②③ B .①②④C.①③④ D .②③④分析此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举措及其作用的理解。
解题的重点是对“均田制”的正确理解,“均田制”属于经济举措,与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关系不大。
经过辨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5.北魏孝文帝改革举措中拥有创始性的是() 。
A.整改吏治 B .推行三长制C.汉化政策 D .公布均田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多是学习汉族文化的。
此中均田制的推行是鲜卑族在汉族文化的基础长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拥有创始性。
答案 D6.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政治举措是() 。
A.推行均田制 B .推行三长制C.迁都洛阳 D .移风易俗分析迁都洛阳,有益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促使民族交融。
答案 C7.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因此可以实行,是由于() 。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域先进的生产力②获得鲜卑贵族的宽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果断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特别汉化改革,受到鲜卑贵族反对,北方少量民族的人民也不适应中原来进文化。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19bd65b90d6c85ec3ac658.png)
(3)北魏孝文帝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日:“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
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
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
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魏书·高祖纪》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四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字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并分析指出这些危机的实质。
(2)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请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含答 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含答 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b4fcd3e009581b6ad9eb28.png)
北魏孝文帝改革45分钟课堂练习题含答案选择题48分,材料题52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3、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6、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贫苦农民 B.鲜卑贵族 C.汉族地主D.封建国家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①整顿史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文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②④ D.④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10、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2、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13、3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三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作业 Word版含解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三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作业 Word版含解](https://img.taocdn.com/s3/m/60752e44f524ccbff021844a.png)
姓名,年级:时间:(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他们靠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
故选A项。
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依靠武力统一北方,主要靠军事力量维系政权,社会发展阶段落后。
阶级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比较激烈。
这些导致人民起义不断,统治危机四伏,改革迫在眉睫。
分析备选小项,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项.3.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
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冯太后聪颖惠达②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③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冯太后聪明、多智略,做事果断,由此引起“震动内外”的效果,从而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4.下列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蕃会盟D.清军入关解析:选B。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其内容不包含民族交融,故A项错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统治者进行的一场汉化运动,故B项正确;唐蕃会盟是汉藏两族人民的一场政治联盟,体现的是汉藏两族关系的友好,故C项错误;清军入关是满洲军事集团进入中原地区的开端,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故D项错误。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包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c61bc9a0116c175f0e4865.png)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选择题1.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观察下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颁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3.下列有关北魏对外贸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洛阳城内有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四夷馆”B.与朝鲜、日本联系密切C.与地中海沿岸各国有贸易往来D.与西欧有了直接的贸易往来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是()A.拓跋珪等统治者实行改革,使北魏强大B.前秦瓦解C.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客观上其他政权的弱小5.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授田农民要承担徭役杂税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 )A.建立郡县制B.采用宗法制C.宗主督护制D.实行分封制7.北魏冯太后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的是()A.本民族的典章制度B.儒家经典C.汉族历朝的典章制度D.佛教文化8.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C.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统治9.下列有关宗主督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是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组织②宗主的职责是督护农民纳税服役③它贯穿北魏历史的始终④它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0.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尊儒崇经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C.学穿汉服D.学说汉话11.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体的态度是( )A.不屑一顾,嗤之以鼻B.持怀疑态度,对于是否学习犹豫不决C.逐渐受其影响,有限地学习、接受D.对其大加赞赏,决定全面学习12.下列有关北魏崛起的经过表述错误的是()A.东晋时,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B.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史称北魏C.淝水之战后,拓跋部再度崛起D. 398年,拓跋珪迁都洛阳,次年正式称帝1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采用汉族先进文化B.学习汉族统治政策C.发展经济D.巩固统治15.北魏统一后,基层统治实行()A.郡县制B.宗主督护制C.分封制D.郡国并行制16.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A.均田制B.俸禄制C.三长制D.租调制1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1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农民成为国家编户齐民的措施是()A.宗主督护制B.三长制C.保甲制D.租调制1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三长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8fa23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9.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含答案解析)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高中联考期中试卷期末考试月考试卷学业水平同步练习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含答案解析)1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的都城在A、平城B、长安C、洛阳D、咸阳【答案解析】 A2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基层政权组织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主督护制D、行省制【答案解析】 C3 北魏政权采用汉化政策开始于A、拓跋珪B、拓跋焘C、冯太后D、拓跋宏【答案解析】 A4 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就是A、拓跋珪B、拓跋焘C、冯太后D、拓跋宏【答案解析】 D5 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答案解析】 D6 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 A7 下列人物中,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是A、道武帝B、太武帝C、冯太后D、孝文帝【答案解析】 B8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答案解析】 D9 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局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答案解析】 B10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C、直接推动于商品经济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答案解析】 B11 下列评论中,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A、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B、农民未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C、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D、土地占有不均情况仍然存在【答案解析】 B12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最基层行政组织的长官是A、县长B、邻长C、里长D、党长【答案解析】 B13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促进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答案解析】 B1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
高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及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5c7916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2.png)
高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及讲解一、选择题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统一北方B. 促进民族融合B. 增强中央集权D. 改善农业生产2. 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的措施包括以下哪项?A. 强制鲜卑族人改姓汉姓B. 废除鲜卑族的传统服饰C. 推广鲜卑语作为官方语言D. 禁止鲜卑族人学习汉文化3. 孝文帝改革中,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推广铁器的使用B. 改善水利设施C. 强制农民种植特定作物D. 废除土地私有制二、填空题4. 北魏孝文帝改革发生在________年,是北魏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5. 孝文帝改革期间,鲜卑族的姓氏被改为汉姓,例如“拓跋”改为“元”。
三、简答题6.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四、论述题7. 论述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的利弊。
五、材料分析题8.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期间,实行均田制,使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来源。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期间,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参考答案:1. B2. A3. B4. 公元485年5. 元简答题:6.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论述题:7. 推行汉化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融合,提高国家的文化水平。
但同时也可能导致鲜卑族文化的丧失,引起部分鲜卑族人的不满。
材料分析题:8. 孝文帝改革通过实行均田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推行汉化政策,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为国家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92207751e79b89690226d7.png)
第三单元检侧(共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
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A郡县制 B.县制C.宗主督护制D.三长制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A.奴隶制经济形式B.封建制经济形式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D.半畜牧半农业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A.拓跋硅B.道武帝C.冯太后D.拓跋宏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A.汉族地主的建议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国有制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10.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B.迁都洛阳C.移风易俗D.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重要体现。
请回答11~13题。
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2.下图是《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主要原因是()A.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巩固统治C.实行移风易俗的改革D.以洛阳为中心进而统一全国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B.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C.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阶级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历史的发展。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a027eef90f76c661371a97.png)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阐讲】1、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条件A.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西晋与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已渐渐随着民族融合而消除(北方民族学会农耕,走向农业定居生活,出现封建化趋势;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了生产知识;在共同反对各族统治者的压迫中密切了联系。
B.北魏内部的问题——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北魏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北魏政权面临的问题。
如吏治败坏,赋税混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很大,鲜卑贵族中保守势力还很强,皇权与旧贵族的矛盾加剧。
这些都表明,北魏仍用原有办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必须实施改革;C.北方长期以来兵革不息,土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要又具可能;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与原有的落后国家制度产生矛盾。
于是,在一些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2)、目的:面对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加强对各族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汉化改革。
(3)、性质: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2、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认识:(这是规律性的认识需要同学们会应用)(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3.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7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时作业(含解析)(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7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时作业(含解析)(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https://img.taocdn.com/s3/m/fc8b7b199b6648d7c1c746dd.png)
第47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45分钟)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
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
”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
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材料二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
”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
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
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
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2.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
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
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docx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docx](https://img.taocdn.com/s3/m/ee394ab91ed9ad51f01df2ea.png)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1.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为解决各级官吏贪污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
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内容2.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的制度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巩固了北魏政权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北魏前期的改革,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
所以答案选①②③c项。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彖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
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 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3.(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上引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Z名行迁都Z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答案】A【解析】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是菲常足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保守势力很强符合事实,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也符合事实,选项C不符合题意, 排除;南伐与迁都是都有阻力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高中历史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83c4a024a98271fe900ef91e.png)
课时训练8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解析:注意题干材料前半部分为“分田”,后半部分为“纳调”,体现了耕种国家土地需要承担国家的租役,故选D项。
A、B、C三项只是说明分地,且说法都错误,A项错在“全部”,B项错在“平均”,C项错在“出售”。
答案:D2.武建国所著的《均田制研究》,是公认的研究均田制的经典之作。
书中对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的分析,最有可能的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解析:北魏社会的落后和中原先进文化经济形态的吸引是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主要原因。
答案:D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题干中的“肃明纲纪”“赏罚必行”和“时多奉法”,表明通过孝文帝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吏治明显好转。
因此,A项正确。
答案:A4.《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C5.孝文帝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0dc31c2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a.png)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选择题1.据史书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答案:A2.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巩固了北魏政权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
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故选C项。
答案:C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答案:B4.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 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课后练习: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节孝文帝的改革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课后练习: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节孝文帝的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3fde795e59eef8c75ebfb305.png)
第二节孝文帝的改革一、选择题1.电视剧《北魏冯太后》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政绩卓著的女改革家冯太后充满传奇的一生。
这部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镜头是( )A.冯太后研习儒家经典B.孝文帝聆听冯太后的教诲C.冯太后病逝于洛阳D.冯太后斥责保守派贵族2.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建立三长制④迁都洛阳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4.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 ( )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租调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5.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6.孝文帝的许多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其中对少数民族封建化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整顿吏治B.实行三长制C.推行均田制D.迁都洛阳7.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8.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A.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9.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 )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10.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二、非选择题1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同步练习(人教版选修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同步练习(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cf1f01385acfa1c7aa00cc9c.png)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同步测控1(人教版选修1)基础巩固1.冯太后主持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主要包括()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新的租调制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
答案:A2.北魏政府于484年颁布诏书:“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
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
”(《魏书·高祖纪》),该项政策规定实行()A.均田制B.三长制C.新的租调制D.俸禄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班俸禄”、“为官司之禄”等信息。
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答案:D3.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捐代役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使商品经济获得高度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解析:A项是隋唐时期的措施;北魏时期,商品并不发达;唐朝实施“两税法”时,“均田制”已无法实施。
答案:B4.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依据教材内容具体分析均田制与租调制的影响,四项均为其正确表述。
答案:D5.北魏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这里的“调”指的是()A.田租B.户税C.丁税D.徭役解析:“调”是指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北魏的“调”是指农民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等物。
答案:B综合应用6.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表明()A.孝文帝禁止年青官员使用鲜卑语B.孝文帝逼迫官员放弃本民族的旧俗C.在上朝议事时说北方话者免官D.孝文帝禁止年青官员上朝议事时说鲜卑语解析:孝文帝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选择题1.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观察下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颁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3.下列有关北魏对外贸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洛阳城内有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四夷馆”B.与朝鲜、日本联系密切C.与地中海沿岸各国有贸易往来D.与西欧有了直接的贸易往来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是()A.拓跋珪等统治者实行改革,使北魏强大B.前秦瓦解C.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客观上其他政权的弱小5.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授田农民要承担徭役杂税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 )A.建立郡县制B.采用宗法制C.宗主督护制D.实行分封制7.北魏冯太后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的是()A.本民族的典章制度B.儒家经典C.汉族历朝的典章制度D.佛教文化8.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C.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统治9.下列有关宗主督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是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组织②宗主的职责是督护农民纳税服役③它贯穿北魏历史的始终④它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0.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尊儒崇经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C.学穿汉服D.学说汉话11.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体的态度是( )A.不屑一顾,嗤之以鼻B.持怀疑态度,对于是否学习犹豫不决C.逐渐受其影响,有限地学习、接受D.对其大加赞赏,决定全面学习12.下列有关北魏崛起的经过表述错误的是()A.东晋时,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B.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史称北魏C.淝水之战后,拓跋部再度崛起D. 398年,拓跋珪迁都洛阳,次年正式称帝1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采用汉族先进文化B.学习汉族统治政策C.发展经济D.巩固统治15.北魏统一后,基层统治实行()A.郡县制B.宗主督护制C.分封制D.郡国并行制16.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A.均田制B.俸禄制C.三长制D.租调制1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1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农民成为国家编户齐民的措施是()A.宗主督护制B.三长制C.保甲制D.租调制1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三长制。
三长的职责不包括()A.检查户口B.征收租赋C.监察官员D.推行均田制20.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
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
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2)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二的观点的?24.阅读下图:请回答:(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要什么条件。
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鲜卑以游牧为主,善骑射。
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
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遁。
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
……北匈奴西迁。
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
材料二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2)从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看,其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①②正确,“钱”“绢”说明③④正确,故选A。
2.【答案】C【解析】图中的场景展现了鲜卑大臣阻止孝文帝继续南下的情形,孝文帝由此宣布迁都洛阳。
3.【答案】D【解析】当时北魏对外贸易十分发达,但与西欧并没有直接的贸易往来。
4.【答案】A【解析】改革旧的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历史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5.【答案】D【解析】解题关键在于准确分析题干中的“强制授给露田”之意,符合此意的只有D项。
6.【答案】C【解析】北魏建国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由当地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造成了地主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的现象,故出现“胡汉豪族的威权”现象,故C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7.【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
冯太后很早就认识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深知汉文化的精髓,所以在孝文帝小时候就开始督促他学习汉文化的精髓:儒家经典。
因此选B。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A、C、D三项都正确,B项错误,因为宗主督护制的推行,使阶级矛盾激化,而非民族矛盾,故选B。
9.【答案】D【解析】宗主督护制在孝文帝改革之后被废除,并未贯穿北魏历史的始终。
10.【答案】B【解析】抓住图画的中心内容—“乐俑”,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是学习汉族礼乐制度,就知应选B项。
1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由于汉制的进步性,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如拓跋珪就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不过学习是有限的,没有全面学习。
所以选C。
12.【答案】D【解析】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而不是洛阳。
13.【答案】A【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他们只靠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
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由于北魏面临危机,因此,孝文帝企图通过改革化解危机,巩固统治。
A、B两项是改革的内容,C项是目的之一,但主要目的是D项。
15.【答案】B【解析】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16.【答案】C【解析】北魏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三长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17.【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
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
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
19.【答案】C【解析】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
2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比较能力,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中内容和影响的异同。
根据两者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以综合归纳出①②③④都是相同点,所以选D。
21.【答案】(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