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社区营造_与城市规划的_社区指向_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实行改革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政策以来,我国经 济和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总体而言,经济的持续增长、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
但从横向比较可发现,不同社会群体的 受益程度是不同的,有一部分人甚至会 陷入困境。反映在社区发展上,一些传 统产业就业人员聚集、失业下岗率高和 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较低的社区,呈现 出不同于城市“主流”社区的发展特征, 即具有所谓的“边缘化”趋势。对城市 边缘化社区的研究及寻找发展对策,是 当代社区发展规划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1“社区”与“社区营造”
1.1“社区”的本源涵义与变化 在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中,“社区”是与“社
会”相对的概念,社区以地域范围内的价值认同和情 感纽带为基础,而非以现代的契约关系为基础。“社 区”(Community) 一词源自拉丁文的 Communis,这个 拉丁词有“亲密无间的伴侣关系”等含义,这被认为 是“社区”最重要的特质。社会学中的“社区”概念, 来自德文的“Gemeinschaft”一词,过去通常翻译为“共 同体”。但今天我们所提及的“城市社区”,已不再
(3) 有行动。社区最基本的运转和 发展动力在于其自身的行动能力,不论 行动的动力是来自于外界还是来自于社 区自身,能够就一致的目标达成统一的 行动,这对社区的可持续、和谐发展而 言至关重要。
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转型虽未全 部完成,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已 有了结构性的嬗变:市场机制的形成改 变了资源配置的模式和准则;社区作为 社会功能的载体已经部分承担起了政府 行政组织难以有效提供、而市场营利性 机构又不能提供的社会性功能。更为重 要的是,当下的改革任务要想顺利地推 进,单靠“自上而下”的政府力量或是 “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均很难完成, 现实亟需要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平台来 衔接这两种力量。推进“社区营造”显 然有助于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 主体的“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社 区和谐发展是“五个文明”在基层的具体落实,以 社区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社区营造”是我国和谐社 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需要有社区理论研究的支 撑和规划实践的创新。本文首先简要论述社区及社 区营造的概念,进而探讨社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 系,提出城市规划的社区指向趋势,最后从规划的“工 具理性”至“交往理性”演进解读社区规划师的制 度和实践。
社区发展规划则是伴随着社区发展 的推进而产生的主动谋划,真正意义上 的社区发展规划在我国的出现主要是在 2002 年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资源 统配条件下,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于 社区而言虽然也是一种有目的性的综合 安排,但其制定与行动均采取“自上而 下”的方式,社区成员的主动性基本被 排除在外。所以,新时期的社区发展规 划与以往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有着本质 不同。
(1) 有相对稳定的地域和适宜的物 质环境。一方面,中国人传统上一向重 视安居乐业的稳定状态,即使在通讯网 络发达的时代,情感方面的交流和认同 仍很重要。认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生活地域的某些特征往往能够成为识别 和共鸣的标志,这既有地理意义上的地 域概念,同时又包含了价值认同和情感 归属等人文意义上的内涵,社区在地域 物质和精神方面均要满足这一需求。另 一方面,社区的地域边界可为社区的行 动创造基本条件,如公共资源配置和服 务提供等。
A Discussion On Community Building And Community Preference In City Planning/Zhao Min
[Abstract] Community building is an important issue with national “five civilizations” development backdrop.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and community building, the relationship of community planning and city planning, indicates the trend of community preference in city planning, and analyzes community planner institution and practice through planning evolution from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o communication rationality. [Key words]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Community building, Communication rationality, Community planner
实际上,“社区”作为舶来的社会学 概念,在中国并非是一个新概念或新事 物。但在 1952 ~ 1979 年的长时间内, 缘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理论观念, 社会学曾被取消,“社区”这个概念也趋 于消失。在此期间,由于“单位制”盛行, “社区”概念无人提及。具有中国特 色的“单位”取代了“社区”,但基于 就业联系所形成的“单位住区”事实上 仍具有社区所固有的一些属性和要素构 成,比如地域感、社群认同感。只是在 管理方面受到行政和计划经济的制约, 社区自治变成了单位管辖,社会学意义 上的社区认同被单位认同所取代了。
2“社区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
2.1“社区发展规划”的意义和内涵 在社区营造的进程中,与其相联系
的社区概念有“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社 区发展规划”等。社区发展源于 19 世纪 末 20 世纪初的英、美、法等国开展的 “睦邻运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居民的 自治和互助精神。美国社会学家 F·法 林顿 1915 年在《社区发展:将小城镇 建成更加适宜生活和经营的地方》一书 中首次提出了“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 的概念。社区发展活动的 倡导和深入展开则主要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对于战后需要恢复和重建的地 区,以及对于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
社区建设则是我国民政部门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提出的以社区服务 为核心的基层建设行动,致力于社区服 务、文化、教育及治安等方面;1987 年 正式出现了“社区建设”的提法。就涵 义而言,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与国际社 会的“社区发展”“社区营造”等概念较 为相似,但社区建设的主导动力来自于 政府“自上而下”的倡导和扶持,在治 理和发展模式方面仍与国际社会的社区 发展有着较大区别。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 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松动,很多国有和集 体单位面临外企与私企的竞争,效益不 断下降,“企业办社会”难以为继,因 而改革势在必行。在此情形下,企事业 单位纷纷退出“办社会”,将诸如住房、 教育、医疗、养老等移交给地方政府和 街道社区。与此同时,原有的大量国有
图 1 社区发展体系
“社区营造”与城市规划的“社区指向”研究
□ 赵 民
[ 摘 要 ] 在“五个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社区营造”是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论述社区及社区营造的概念,探讨社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提出城市规划的社区指向趋势,并从规划的“工具理性”至“交 往理性”演进解读社区规划师的制度和实践。 [ 关键词 ] 社区概念;社区营造;交往理性;社区规划师 [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3)09-0005-06 [ 中图分类号 ]TU981 [ 文献标识码 ]B
(2) 有互动平衡的体系,即一定规 模的人口和相互关联的社会体系。尽管
人口的同质性状态在“单位制”解体后 有所改变,但基于新的价值标准所形成 的社会体系正要求建立与完善与之相应 的互动机制;作为价值认同及行动的基 础,人口的相对同质性及一定的组织状 态在社区范畴内仍然重要,这也是社区 和谐发展的保障因素之一。
[ 作者简介 ] 赵 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5 2013 年第 9 期 第 29 卷
是滕尼斯最初基于古典类型学基础上所 定义的理想型“社区”①,而是介于这 两者之间的一种建立在某一地域和价值 认同基础上的社会单元,即滕尼斯所定 义的连续统中的某一中间状态。目前在 西方国家,城市社区基本也是基于这样 的语境;在中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社 会的多元发展,尤其在当今的社会经济 转型时期,对社区的重视以及社区发展 受到整个社会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契合 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在现代城市中,即使在高收入、高 智力人群聚集的“高尚”社区,通常也 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空巢老人” 趋多、人际关系淡薄、家庭结构失衡及 心理障碍者趋多等。政府和社会对这类 社区同样要给予关注,也需要制定和实 施适当的社区发展政策。总之,经济和 社会的转型使得城市社区的功能与作用 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时代的城市 社群问题不断出现,社区发展研究和规 划应运而生。
6
仅靠政府力量或市场调节很难有效地 解决问题,因此组织民间力量、调动民 间资源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进而 逐渐发展成为各种有计划的活动。其深 入开展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 重建恢复时期,旨在培育居民的自治和 互助精神;之后联合国机构也曾针对发 展中地区倡导和资助社区发展计划。
综 合 来 看, 社 区 发 展 体 系 主 要 涉 及四方面的内容:①社区的主体 — 社区成员的发展;②社区共同意识的 培育—有关社区互动的社区道德规范 及控制力量;③社区组织管理机制的完 善—维系社区内各类组织与成员关系 的权利结构和管理机制;④物质环境与 设施的改善—社区的自然资源、公共 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和住宅建筑等硬件 环境 ( 图 1)。
企业实行改制及公司化改革,基本成为 了自负盈亏的自主经济实体,在计划经 济条件下所形成的“企业办社会”局面 已不复存在。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单 位制”及社会成员的“单位人”属性也 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原先由政 府及国有企业所承担的大量社会职能被 分离出来,并向社区转移,因而职工及 其家属也相应从“单位人”逐步转变为 “社会人”。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 民政部门就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办”, 1987 年借助于“社区服务”的概念而正 式提出了“社区建设”的命题。至此,“社 区”的概念被官方及民间所广泛接受, 逐步成为了城乡基层管理单元的名称, 且与一定的地域辖区及组织相联系。
本期主题:社区规划师制度探讨
[ 编者按 ] 体制转型和市民社会的崛起引发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出现剧烈的变革与重组,表现在城市规划领域内,就是城市规 划开始由物质形态设计向公共政策转型,由以政府和规划师为主导向不同利益主体的沟通为主的公众参与转型。在这个转型过 程中,“社区规划师”的概念被提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认为:城市社区能够有效地组织城市居民以行为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城 市规划中来,而社区规划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社区规划师”还只是一个新概念。伴随着对社 区建设和社区居民自治理念的强调,“城市社区正在成为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主体的最适当选择”,因而有必要对社区规划师的产 生背景、作用和工作模式以及相关制度构建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社区规划师制度探讨”为主题, 刊发一组文章,结合美国、英国、法国和我国台湾、深圳等地区的实践展开探索,以期对我国社区规划师制度的构建有所裨益。
1.2“社区营造”的内涵 从上述“社区”的概念及其涵义变
化中可以看出,社区随着我国社会变迁 有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体制 和社会环境下,“社区”的概念必然会有 一定的差异和变化。对于以和谐社会建 设为目标的“社区营造”而言,其本源 的基本构成要素和一些本质属性仍具有 现实意义。简而言之,“社区营造”就 是要将居民的住区建成一个有场所认同 感、有人文关怀的“大家庭”。其包含 以下要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