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凝血9项功能简单解读分析
凝血9项功能简单解读分析止血与血栓涉及临床所有学科,是临床患者常见死亡原因,对于临床各科疾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环节。
由于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最重要的诊断就是实验室诊断,因此。
血栓性疾病是一种起病隐匿、发病突然、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可见于几乎各临床科室,应充分利用现有手段提高诊断效率。
血栓/出血评分工具。
尤其对于在患者入院时,及时进行出血或血栓类疾病风险评估,通过对现存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出血中危、出血高危或血栓中危、血栓高危等类型。
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后,再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因此在进行抗凝治疗时,应该恪守“持续监测、谨慎选择”的原则。
PT (凝血酶原时间):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应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
(PT :凝血酶原时间)。
(应有正常对照,超过对照3s为延长)此化验单为16.4-13.5=2.9S,无临床意义。
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激活Ⅶ,最终形成Ⅶa-TF- PL-Ca2+。
PT延长:遗传性 VII缺乏,遗传性共同途径因子I、II、V、X、缺乏,Vitk缺乏症,严重肝病,纤溶亢进(如DIC后期),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 SLE,口服抗凝剂首选监测指标:PT延长2-3倍(即超过对照值的3倍)。
PT缩短:高凝状态。
一、PT(外源性)在临床上要比正常范围>3s才有临床意义;我是利用历史来记住外源性与内源性,APTT名称比较长,联想到我们国家内战时间长,因此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而PT名称短,我们对外战争时间相对短,因此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
(主要用来方便记忆而已)PT延长:(1)先天性:I、II、V、X凝血因子缺乏(为共同通道)、III、VII凝血因子缺乏(PT系统特有的因子)(2)合成减少: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II、VII、IX、X 凝血因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3)消耗太多:DIC后期(凝血因子已消耗完)、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SLE)注意:当PT延长,而其余指标正常,最常见的原因是因为患者刚开始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或者维生素K轻度缺乏;如果PT 时间延长过于明显,可能要考虑罕见的先天性缺乏VII PT缩短:一般考虑高凝状态,可能是脑梗、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也有可能是口服避孕药引起的。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血栓凝结时间(C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
1.凝血酶原时间(PT):由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Ⅲ、Ⅶ、Ⅸ三种组成,反映凝血系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即FIB和凝血酶)的综合作用,是检测凝血功能中最重要的指标。
正常值为9.5-11.5s。
2.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血浆内凝血活酶(XII、XI、IX、VIII及其他因子)整体活性,是检测凝血功能比较常用的一项指标,正常值为23-33s。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由凝血酶Ⅱ(FII)及Ⅴ、Ⅶ、因子Ⅷ和X四种组成,是血浆内细胞凝血因子活性的衡量指标,正常值为120-150s。
4.血栓凝结时间(CT):主要由血凝素决定,是反映抗凝血因子活性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正常值为240-300s。
5.纤维蛋白原(FIB):是检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因为FIB是凝血酶原活性的必需组件,其正常值为2.0-4.0mg/L。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凝血功能概述 • 凝血功能报告的主要指标 •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 常见凝血疾病及预防 • 凝血功能报告的注意事项
01
凝血功能概述
凝血系统的组成
血管内皮细胞
保持血管的完整性和通透性,参 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
在止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够 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发挥作用。
详细描述
VTE通常发生在长期卧床、久坐、术 后或创伤后的人群中,主要症状包括 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等。预 防措施包括多活动、穿弹力袜和使用 抗凝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AS)
总结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表 现为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 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
VS
详细描述
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与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密切 相关。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脂、血 糖等指标,以及戒烟、适量运动和合理饮 食。
纤维蛋白原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的蛋白质,在凝血过程中转化为纤维蛋白,有助于血液凝固。FIB水平升高可 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而FIB水平降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总结词
反映凝血酶活性的指标
详细描述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是反映凝血酶活性的指标,通过检测TAT的水平来评估体内凝血酶的生成情况 。TAT水平升高可能表示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血 栓形成等表现,如皮肤淤点、淤斑、 关节腔出血、内脏出血等,甚至危及 生命。
特殊情况下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妊娠期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如妊娠期 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解读妊娠期凝血功能报告时,需关注D-二聚体、纤维蛋
【2024版】凝血功能解读ppt课件
纤维蛋 ppt课件 白单体
(Ia)
ⅩⅢ
共 同
途
径
ⅩⅢa
交联纤 维蛋9白
抗凝系统
凝血 酶原
凝血酶 血栓调节蛋白(TM) 内皮细胞表面
PC
PS
APC
灭活Ⅴa、Ⅷa
限制Ⅹa与血 小板结合
肝素
ATⅢ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ppt课件
10
5.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5、纤溶酶原激活过程
纤溶酶原
纤溶酶
FXIIa,FII
ppt课件
16
• 中度和重度的血小板减少不总是同义接 近出血。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素诱导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癌症相关性血小板 减少都与血栓有关。
• 血栓弹力图和其他的方法提供凝血动力 学有助于高凝状态诊断。
ppt课件
17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输注的阈值
• 血小板每天在循环中衰老和丢失。推测 7.1*103 个/μL/天血小板随机的用于维持 血管完整性。
➢禁忌症:
•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血症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ppt课件
19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 临床病理综合症,通常暴露肝素后5-10天后发生。 • 造成静脉和动脉的血栓,易造成致死性和致残性。 • 血小板基线下降大于5 0% , • 伴有其他的症状,如栓塞, • 缺乏其他的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 肝素抵抗, • 注射部位皮肤的损伤。 • 5-羟色胺释放试验,ELISA试验确定抗PT4-肝素抗体,
(内源性凝血活酶)
(含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
→测定基质血浆凝固时间
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活酶生成有无障碍。 (X因子以上的凝血因子)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在临床诊断中,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通过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对患者的凝血状态进行评估,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下面就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要点进行介绍。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PT和APTT是常规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主要用于评估凝血过程中外源凝血途径和内源凝血途径的功能。
PT延长提示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Ⅶ、Ⅴ、Ⅹ、Ⅱ等,常见于肝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乏等情况。
APTT 延长可能提示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Ⅷ、Ⅸ、XI、XII等,常见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使用等。
二、凝血纤维蛋白原测定(FIB)
凝血纤维蛋白原指的是凝血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它的测定可以反映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
FIB水平过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而FIB水平过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三、凝血酶时间(TT)
凝血酶时间是指血浆中凝血蛋白形成凝血酶的时间,它主要用于评估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的速度。
TT延长可能提示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Ⅰ、Ⅱ、Ⅴ、Ⅹ等,常见于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异常等情况。
四、 D-二聚体(D-Dimer)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它的升高可能提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的情况。
D-Dimer检测在急性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要点包括PT、APTT、FIB、TT、D-Dimer等指标的异常变化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
医生在解读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时,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准确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ppt课件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2、PT缩短: ①DIC早期(高凝状态); ②先天 性FⅤ增多; ③口服避孕药; ④凝血因子和血小 板活性增高、血管损伤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因素 增多。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3、口服抗凝药的监测INR: 口服抗凝剂治疗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INR。一 般值为2 ~4时作为 口服抗凝剂治疗时抗凝浓度的 适用范围。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正常情况下,组织损伤后形成的止血栓在 完成止血使命后将逐步溶解,从而保证血管的 畅通,也利于受损组织再生和修复。止血栓的 溶解主要依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 解。简称纤溶。
P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纤溶系统亢进。 增高或阳性主要见于: ①运动和紧张; ②血 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血栓形成、肺栓塞; ③原发性纤溶亢进或继发性纤溶亢进(DIC), 但不能鉴别; ④恶性疾病、感染、妊娠高血 压综合症、器官移植; ⑤溶栓治疗。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PT---凝血酶原时间:
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 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应外源性凝血因子是 否异常。
PT的测定原理:
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 液 之 外 的 组 织 因 子 TF 暴 露 , 激活Ⅶ,最终形成 Ⅶa-TF- PL-Ca2+
共同途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形 成的复合物激活Ⅹ,最终形成凝血 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激 活Ⅱ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1、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 ①先天性FⅡ、FⅤ、FⅦ、FⅩ减低及纤维蛋白原缺 乏(﹤500mg/L),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 维蛋白原血症; 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 症、阻塞性黄疸和维生K缺乏、血循环抗凝物质增 多等。
凝血报告分析
凝血报告分析引言凝血报告是医学检验中常见的一种检查项目。
通过分析凝血报告,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可能性和程度。
本文将根据凝血报告的常见指标,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步骤1. 查看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PT和APT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PT和APT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2. 观察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
正常情况下,FIB水平较稳定。
若FIB水平过高,说明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凝血异常,如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而FIB水平过低,则可能暗示凝血功能低下。
3. 分析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小板计数反映了体内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血小板计数过低,说明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可能受损,易出现出血现象。
而血小板计数过高,则可能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4. 检查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T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T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5. 观察凝血酶时间(CT)凝血酶时间(C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C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C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6. 检测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水平较低。
若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表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7. 综合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凝血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综合评估。
若多个指标异常,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而正常范围内的指标则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
结论凝血报告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凝血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
4. 抗凝血机制
• 细胞抗凝机制:巨噬, 单核细胞吞噬凝血过 程中物质
• 抗凝系统:AT-Ⅲ, 肝素辅助因子Ⅱ
• 蛋白C/蛋白S系统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检测)
血小板的监测 1。 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相关的免疫球蛋白 2。血小板功能的监测
血块退缩,血小板黏附
1、血小板计数(plt count)
[正常值](100-300)×109/L
➢ [临床意义] ➢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增多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急 性白血病、 MDS等;
➢ 5) 促使血块收缩(血栓收缩蛋白) ,形成稳固血栓
3. 凝血系统
• 11个经典因子I-XIII(FVI=Va) பைடு நூலகம்分子量激肽原(HMWK)和前激肽释放酶(PK)
• 除(Ca++)外,均为蛋白质。大多数由肝脏 产生。
• II、VII、IX、X 合成依赖于Vitk, 称Vitk依赖因子
凝血活酶 生成期
化疗后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性紫癜,骨髓异常增生和骨髓纤维 化
血小板
• 血小板数量: • 血小板〈50*109/L,有出血倾向; • 血小板〈20*109/L,可有明显出血; • 血小板〈10*109/L,可致严重的致命出
血。 • 血小板〉400*109/L,出现血栓。
血小板输注的阈值
人为的血小板减少血症; • 适当标本静止和人工计数器的计数会导
致血小板计数增多; • 枸橼酸和EDTA-收集的标本血小板的差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课件
Disorders vWD
ADP
Primary wave
ADP 2nd wave
collagen AA
N
N
N
N
Ristocetin ATP release
I/D/N
N
Glazmann A/D
A/D
A/D
A/D
N
A/D
Thrombasth enia
Bernard
N
N
N
N
A
N
Soulier
Aspirin
N
D
D
A
N
D
NSAIDs
Storage Pool N/D
A
disorders
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8页
N/D
N/D
N
A/D
血小板功能
ICU血小板功能障碍
• 尿毒症(血小板的黏附性明显降低,花生四烯酸产物
) 的合成减少和细胞内cAMP 的水平升高
• 肝脏疾病 (血小板数量及功能障碍) • 药物诱导性紊乱 等原因导致的获得性的
ddd二聚体二聚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15第二部分止凝血功能的实验检查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16止凝血障碍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综合因素一期止血缺陷二期止血缺陷纤溶系统缺陷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17血管壁和血小板监测血管壁监测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出血时间bleedingtimeb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因子抗原检测血小板的监测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相关的免疫球蛋白血小板功能的监测血块退缩血小板黏附及聚集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18一血小板计数pltcount正常值10030010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
第一部分 正常的止血机制
➢ 血管壁(vessel wall) ➢ 血小板 (platelet) ➢ 凝血系统 (coagulation system) ➢ 抗凝血系统 (anti-coagulation system) ➢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fibrinolytic system)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凝血功能报告,这听起来就很专业很神秘,可咱别被它吓住。
这就好比是身体里的一个小账本,记录着血液凝结的各种情况呢。
咱们先说说凝血功能是干啥的。
血液在身体里流啊流,就像河流一样。
可要是身体哪里破了个小口子,就像堤坝有了个小缺口,这时候凝血功能就发挥作用了,就像是一群勤劳的小工匠,赶紧拿着工具来把缺口补上,让血液不再流出去。
如果凝血功能出了问题,那就好比小工匠们要么不来干活,要么干活太猛了。
那凝血功能报告里都有啥呢?这里面有好几个指标,咱一个一个来看。
有个指标叫凝血酶原时间(PT)。
这个指标就像是小工匠们集合的号角声响起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这个时间是比较固定的。
如果这个时间变长了,就像是号角吹了半天,小工匠们才慢慢悠悠地集合,这可能是因为身体缺乏一些凝血需要的物质,比如说维生素K,也可能是肝脏有点小毛病了,因为肝脏可是生产很多凝血相关东西的大工厂呢。
要是这个时间太短了,就像是号角声刚响,小工匠们就疯了似的冲过来,这也不好,可能会让血液在血管里就凝结成块,就像河流里突然有了好多不该有的小水坝,会阻碍血液正常流动的。
还有个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这可以理解成小工匠们开始干活前的准备时间。
这个时间也得恰到好处。
如果它延长了,就像是小工匠们在准备工具的时候磨磨蹭蹭的,可能是身体里有一些抑制凝血的东西太多了,或者是血液里某些凝血的成分少了。
要是这个时间缩短了呢,就像小工匠们还没准备好就开始干活,也容易出乱子,可能会有血栓的风险。
纤维蛋白原也很重要。
这就像是小工匠们用来补缺口的材料。
正常量的纤维蛋白原才能保证小工匠们顺利地把缺口补上。
如果纤维蛋白原的量少了,就像是材料不够,那缺口就补不好,出血就不容易止住。
可要是纤维蛋白原太多了,就像材料堆得太多,小工匠们干活的时候可能就会手忙脚乱,也容易让血液凝结得不正常。
另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这个指标也不能忽视。
它有点像给前面那些指标定的一个标准,就像给小工匠们的工作定了个规范。
凝血检验 科普
凝血检验科普凝血检验科普凝血检验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用于评估人体血液的凝血功能。
通过凝血检验,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判断出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凝血是机体在遭受血管损伤时的一种生理反应,它可以防止大量出血,维持血管系统的完整性。
凝血过程中,血液中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最终使血浆中的溶解纤维蛋白原转变为溶解纤维蛋白,形成血栓。
然而,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症状的发生。
常见的凝血检验项目包括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凝血系统的不同环节,帮助医生判断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PT是评估外源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主要反映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活性。
通过PT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常用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凝血因子异常的筛查。
APTT是评估内源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主要反映凝血因子Ⅻ、Ⅺ、Ⅸ、Ⅷ和Ⅹ的活性。
APTT常用于评估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以及抗凝药物治疗的监测。
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是凝血过程中重要的细胞成分。
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会导致出血倾向,而过高时则易形成血栓。
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溶解纤维蛋白的前体,它的测定可以反映血浆中纤维蛋白形成的能力。
纤维蛋白原测定常用于判断出血性疾病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异常。
除了常规的凝血检验项目,还有一些特殊的凝血功能检查,如抗凝血酶III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指导诊断和治疗。
凝血检验的结果通常会被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
如果凝血功能正常,那么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特殊的注意和处理;但如果凝血功能异常,医生可能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凝血检验对于评估人体凝血功能的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常见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介绍
抗凝药物
如华法林、肝素等,通过抑制凝 血因子的活性或干扰凝血过程,
从而延长凝血时间。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通过 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
的风险。
溶栓药物
如尿激酶、链激酶等,通过激活 纤溶系统,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药物相互作用对凝血功能影响
1 2 3
药物与药物相互作用
02
03
04
血管壁
提供凝血反应的场所,同时合 成和释放多种凝血因子。
血小板
参与初期止血,通过黏附、聚 集和释放反应形成血小板血栓
。
凝血因子
一系列蛋白质,参与凝血酶的 生成和纤维蛋白的形成。
抗凝系统
防止凝血过度激活,保持血管 通畅。
凝血过程及生理意义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血管损伤时,组织因子暴露,与FVIIa 结合形成复合物,激活FX和FIX,生 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结合其他检查结果
除了凝血功能报告外,还需要结合血常规、肝功能等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例如, 血常规检查中的血小板计数和肝功能检查中的转氨酶等指标都可以为凝血功能异常的判断 提供辅助信息。
04 常见凝血功能障碍疾病 诊断与治疗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
01
02
03
诊断方法
通过凝血功能检测、基因 检测和家族史分析等手段 进行诊断。
结合临床进行综合评估
了解患者病史和用药史
对于异常凝血功能报告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用药史进行综合分析。例如, 患者是否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存在肝病等病史,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凝血功能报告的结果 。
观察患者症状
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血栓形成等症状也是评估凝血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例如,患者 若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可能提示凝血功能异常。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民众健康意识较过去相比强化不少,不少公民已经养成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的习惯。
在拿到体检报告后,不少人因缺乏医学方面的常识,很难看到报告中的数据值,凝血检查也是如此。
出血与凝血作为检查项目中相对常规的一种,与不少疾病均存在较大的关系,有90%出血与凝血问题,均可以通过凝血实验室给出相对准确的诊断。
在当下常规检查项目中,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四项等项目,读懂相关数据也有较大的意义。
一、凝血四项结果解读凝血四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对检查中四个指标数值反映的信息进行解读较有必要。
在FIB水平不高的情况下,PT、APTT都延长,如果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或存在弥漫性血管内溶血、肝病等情况,也会导致PT、APTT都延长。
PT、APTT都延长也可能在凝血过程中,因共同通路凝血因子出现异常所致,常见的情况为凝血酶原(Ⅱ因子)异常、凝血因子V异常、凝血因子X 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等。
在相关情况下,均会导致PT、APTT出现同步延长的情况。
在凝血四项结果中,可能出现PT、APTT都缩短的情况,该结果表明患者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同时处于高凝血功能状态,血栓形成风险不小。
如果检查结果为FIB升高,PT、APTT缩短,也为同样的情况,患者形成血栓的风险较大。
在患者凝血功能状态评估中,还会结合D二聚体指标,其主要为高凝状态的反应指标。
出现该结果后,临床医生会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用以预防血栓。
在凝血功能四项检查中,对于PT延长,AFTT大体正常的情况,体检者多为缺乏维生素K、误服华法林或含有相关成分的鼠药。
药物华法林对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Ⅸ、凝血因子X等羧化,均持有抑制作用。
也是因此,所以华法林具有抗凝血的功效。
在凝血功能四项检查中APTT延长为主,PT基本正常的情况,对于接受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会出现APTT延长的情况。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凝血常用指标是用来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一组指标,包括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原活化时间(PT)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凝血状态,诊断凝血功能紊乱的疾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下面将介绍这些指标的具体含义和临床应用。
1.出血时间:出血时间是指皮肤或黏膜受到刺激后开始发生出血到停止出血的时间。
正常人的出血时间通常为2-9分钟。
若出血时间延长,可能是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或者是血管壁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活化状态的指标,反映了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血浆的APTT在25-35秒之间。
若APTT延长,可能表示血液中含有凝血因子的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意味着凝血功能受损。
3.纤维蛋白原(FIB):FIB是血浆中主要的凝血蛋白,参与血栓形成的最终阶段。
正常成年人的FIB浓度在2-4g/L之间。
FIB浓度的升高可能与炎症、恶性肿瘤和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相关;而FIB浓度的降低可能与肝脏疾病、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相关。
4.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活化状态的指标,正常情况下为11-14秒。
PT延长可能是由于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的缺陷,如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等的合成异常。
5.凝血酶时间(TT):TT是指加入活化剂后,原本液体的血液变为凝块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为15-20秒。
TT的延长可能是凝血因子、凝血酶及其辅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的表现。
凝血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临床病症,常见于感染、肝病、恶性肿瘤、DIC、脾功能亢进等多种疾病。
通过上述常用指标的检测,我们可以准确评估病人的凝血功能,判断病变的性质、程度和预后,并为治疗提供指导。
针对不同病因导致的凝血功能紊乱,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对于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凝血功能紊乱,可以给予相应缺乏的凝血因子补充,以增加凝血因子的活性,恢复凝血功能;对于凝血酶活性降低导致的凝血功能紊乱,可能需要使用凝血酶替代治疗;对于凝血酶原异常导致的凝血功能紊乱,可能需要进行基因治疗等手段。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2、PT缩短:低于正常对照3秒以上 ①DIC早期(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②先天性FⅤ增多; ③长期口服避孕药;
14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3、口服抗凝药的监测: 口服抗凝剂治疗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INR。使 PT维持在正常对对照值的1.5~2倍,INR1.5~2.5最 佳。
胞受损,内皮细胞下带负电荷 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
的胶原暴露,激活Ⅻ→Ⅺ→Ⅸ, 激活Ⅶ,最终形成
最终形成Ⅸa-Ⅷa-PL-Ca2+
Ⅶa-TF- PL-Ca2+
共同途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形 成的复合物激活Ⅹ,最终形成凝血 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激 活Ⅱ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7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
15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在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 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及 共同途径中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和血检测原理:
内源性凝血途径:血管内皮细 胞受损,内皮细胞下带负电荷 的胶原暴露,激活Ⅻ→Ⅺ→Ⅸ, 最终形成Ⅸa-Ⅷa-PL-Ca2+
31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的纤维蛋白的产物,是鉴别诊 断继发性和原发性纤溶症的重要指标,有较高的 阴性预测值。 1、阳性见于 ①继发性纤溶亢进:DIC; ②溶纤治疗; ③动脉或静脉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 塞、动脉血栓等; ④其他疾病,如重症肝炎、恶性肿瘤等。
32
凝血功能检测标本处理的注意事项:
22
TT测定的临床意义 TT值超过3秒即为延长。测定主要用于 检测有无纤维蛋白原异常、是否发生纤 溶亢进、是否存在抗凝物质。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指标。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在150-40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血小板计数过高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血小板功能分析(platelet function analysis,PFA)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指标。
该指标主要用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破裂释放功能。
正常的PFA结果为闭塞时间小于170秒。
若PFA结果异常,可能表明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缺陷。
纤维蛋白原是评估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
正常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在
2-4g/L之间。
纤维蛋白原水平过低可能表明患者存在纤维蛋白原缺乏,而纤维蛋白原水平过高则可能表明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使用、年龄、性别、孕期等。
因此,在解读检查结果时,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相关疾病的特点,并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总之,凝血功能检查是评估出血或凝血异常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测相关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出血的原因,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做好凝血功能检查的解读,有助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降低不必要的医疗风险。
凝血四项详细解读
凝血四项详细解读凝血四项是一项医学检测指标,用于评估人体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
下面将对凝血四项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大家更加了解其含义和临床意义。
1.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PT是检测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的一种方法。
该测试通常以秒为单位报告,反映了血液在外伤或手术时形成凝块所需的时间。
通常情况下,PT结果在12-15秒之间被认为是正常范围。
如果PT值延长,则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某种异常,如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剂的过度活跃。
3.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参与血液凝块形成的蛋白质。
纤维蛋白原浓度可以反映人体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浓度在2-4克/升之间被认为是正常范围。
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或消耗有关,而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与炎症、感染或恶性肿瘤有关。
4.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血小板是一种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对止血和血液凝块形成至关重要。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50×10^9/L之间被认为是正常范围。
低血小板计数可能提示出血倾向,而高的血小板计数可能与炎症、感染或骨髓疾病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四项只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一种方法,单独的异常结果并不能确诊某种疾病。
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希望以上对凝血四项的详细解读能为大家提供有益的信息和理解,但请大家记得咨询专业医生获取个性化的医疗建议。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凝血功能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可以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可以判断出血液不凝固或过度凝固的情况,为医生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将为您介绍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要点。
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针对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进行标准化的指标。
它可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测试方法和结果差异的影响,最常用于评估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INR 结果在1.0~1.5之间被认为是正常的。
如果INR大于1.5,说明血液凝固功能下降,需要密切关注。
二、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用来检测凝血因子活性。
PT结果较长,可能是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导致的出血风险增加。
通常情况下,PT结果的正常范围是11~13秒。
如果PT超过正常范围,说明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疾病状态,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用来检测凝血因子的内在凝血途径。
APTT结果较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
正常情况下,APTT结果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超过正常范围,需要考虑凝血因子缺乏或疾病状态,并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中凝血酶原的指标。
通过检测FIB水平,可以了解凝血功能的状态。
正常情况下,FIB水平在2.0~4.0 g/L之间。
如果FIB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存在凝血异常,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五、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D-Dimer)是血栓溶解产物,通过检测其水平可以了解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
D-Dimer的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增加。
一般来说,D-Dimer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凝血功能正常。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1.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起到促进血液凝固和血管损伤修复的作用。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是150,000-450,000/μL,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出现易出血的症状。
2.凝血时间:凝血时间是血液从离体状态转变为凝固状态所需的时间。
在正常情况下,凝血时间为8-15分钟。
如果凝血时间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能力下降。
3.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PT测试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凝血酶原)、V、VII和X的活性。
PT测试结果通常以秒为单位表示,正常范围为11-13秒。
如果PT值延长,可能是由于这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
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一个校准的指标,用于标准化PT结果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正常的INR范围通常为0.8-1.2,但在抗凝治疗中可以有不同的目标范围。
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II (凝血酶原)、V、VIII、IX、X、XI和XII的活性。
正常的APTT范围通常为25-35秒,如果APTT延长,可能是由于这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
6.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生成纤维蛋白的前体蛋白。
正常的纤维蛋白原浓度通常为2-4g/L。
如果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
根据以上凝血功能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检查结果只能提供一定的参考,综合临床症状、体检和其他血液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在实际临床中,如果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异常,进一步检查可能需要进行深入的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凝血抑制物检测或其他血小板功能评估等,以确定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也需要考虑,因为一些药物和疾病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的结果。
凝血功能检测
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是一种用来评估人体凝血系统功能的检测方法。
凝血是人体应对出血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它可确保血液在受伤的地方迅速凝结并形成血块,从而停止出血。
凝血功能检测通过测量凝血因子的活性、测定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评估纤维蛋白的形成和降解等指标,可以发现凝血系统功能的异常,以及有助于诊断和治疗与凝血功能有关的疾病。
凝血功能检测的常见方法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检测、凝血酶时间(TT)等。
其中,PT是衡量机体外凝血系统活性的指标,通常用来检测肝功能、维生素K缺乏和凝血因子缺乏等情况。
APTT则是通过测量血浆中各种凝血酶和凝血酶原之间的反应时间,用来评估机体内在凝血系统的功能。
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可以了解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异常情况,如血小板减少、异常血小板聚集等。
而TT是测定凝血酶酶解纤维蛋白的时间,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形成与降解的平衡。
凝血功能检测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凝血功能检测可用于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相关疾病,如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等。
其次,凝血功能检测也是手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通过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以评估手术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术后出血。
此外,凝血功能检测还可用于监测抗凝血治疗的效果,如华法林治疗。
然而,凝血功能检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对于某些凝血异常的诊断,单一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可能并不足够,常常需要多种指标的综合考虑。
其次,仅依靠凝血功能检测往往无法确定凝血系统功能异常的具体原因,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可能是必要的。
最后,凝血功能检测的结果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干预、妊娠、疾病状态等,因此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因素进行解读。
总之,凝血功能检测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系统功能,并辅助诊断和治疗凝血功能相关的疾病。
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和解读,以指导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T
+
FXa及凝血酶
肝 素
=
复合物
FⅨa 、FⅪa、FⅫa
D、抗凝血系统
(2)蛋白C系统:包括蛋白C、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S等组成。PC、 PS为维生素K依赖因子,在肝合成,TM主要存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是凝血酶的受体,凝血酶与TM以1:1组成复合物,裂解PC,形成活化 的PC(APC),APC以PS为辅助因子,通过灭活FV及FⅧ而发挥抗凝血 作用。
凝血 酶
+
TM
PC
凝血 酶
复合物
TM
APC
PS 灭活 FV及 FⅧ
促进 纤溶
裂 解
D、抗凝血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系统。内皮细胞生成作用场所,直接对 抗FⅩa,在Ca++存在下,有抗TF/FⅫa复合物的作用。 (4)肝素主要由肺或肠粘膜肥大细胞合成,抗凝作用作用表现为 抗FXa及凝血酶,作用与AT密切相关,肝素与AT结合,致AT结构变 化,变构的AT与因子Xa或凝血酶以1:1组成复合物,致使两种丝氨 酸蛋白酶灭活,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明显强于肝素钠。此外,肝素还 有促进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活性的作用。
2、凝血酶原时间(PT)
在被检血浆中加入Ga2+和组织因子或组织凝血活酶,观察血浆凝 固的时间。
PT是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缺陷的筛选实验
正常值:12±1s。 PT是较正常对照变化3s以上有诊断意义。延长①II、V、VII、X 单独或联合缺乏:②纤维蛋白原减少(尤其低于1g/L以下时):③ 血循环中存在抗纤凝物质:④纤溶亢进。缩短示高凝状态。
I (纤维蛋白原)
II (凝血酶原)依赖V-k III(组织因子) IV(钙离子) V (不稳定因子) Xa的辅因子
凝血因子:
VII (稳定因子) a. 决定PT(prothrombin time)值b. V-k依赖, 肝功能c. 输注新鲜血浆可纠正 VII VIII (抗血友病因子)
IX (血小板复合因子II),依赖V-k
纤维蛋白 (Ⅰa)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 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 白丝所需的时间
(Ⅰ)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Ga2+后,观 察血浆凝血所需的时间。 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的。筛选试验 正常值:35~45s。 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其临床意义与ACT相 同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因子VIII、IX、XI缺乏症、血管性血友 病(VWD)、严重的因子II、V、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 性亢进、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凝血时间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血小板通过粘附、集聚、释放反应参与止血过程
GPⅠb
血小板 粘附
血管性血友 病因子vWF
Ⅱb/Ⅲa
GPⅠb
血小板集 聚与释放
血管性友 病因子vWF
Ⅱb/Ⅲa
GPⅠb
血小板集 聚与释放
血栓形成
血管性血友 病因子vWF
C、凝血系统
正常凝血机制 1.存在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均为无活性的酶原。 2.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连锁性反应的结果;当凝血过程被激 活时,其中一个凝血因子按顺序以另一个凝血因子为底物,使之激 活成为具有活性的酶,形成“瀑布样反应”。 3.凝血过程一旦开始,一定会进行到底。 4.凝血过程有自行扩大的正反馈作用。
凝血过程的瀑布学说 内源凝血途径 是指由FXII被激活至FIXa-VIIIaCa2+-PF3 复合物形成过程。 外源凝血途径 是指从TF释放到TF-VIIa-Ca2+ 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体内在已不再是 主要的凝血途径
是体内凝血的主 要途径,也是发 生止血血栓病理 改变的主要原因 之一
共同凝血途径 是指从F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 成的过程。 它是内、外凝血系统的共同凝 血阶段。
D--二聚体
, , ,
第一部分 止、凝血功能的实验
一、筛选实验
常见 的出 凝血 实验
⑴血管或血小板异常:出血时间(BT)、血小板计数等。 ⑵凝血异常:APTT、PT、TT、FBG等
(1)血管异常:血TM、vWF、及内皮素-1( ET-1 )检测
二、确诊试验
等。 (2)血小板异常:形态、功能、P-选择素、直接血小板抗原 ( GPⅡb/Ⅲa 和Ⅰb/Ⅸ )单克隆抗体固相检测等。 (3)凝血异常 ①凝血活酶 Ⅴ、Ⅶ、Ⅷ、Ⅸ、Ⅹ、Ⅺ、Ⅻ;②凝血酶Ⅱ ③纤维蛋白原Ⅰ④抗凝异常:AT、TAT、PC、PS及TM、 FⅧ:C、狼疮抗凝物或心磷脂类抗体测定等⑤纤溶异常: 3P、FDP、D-二聚体、纤溶酶原、t-PA、PAI、PIC测定 等。
Ⅻa Ⅺa
Ⅲ Ⅶa Ca2+
Ⅸa,Ⅷ
A P T T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Ga2+后, 观察血浆凝血所需的时间。
Ca2+,PF3 Ⅹa,Ⅴ Ca2+,PF3
P T
凝血酶 (Ⅱa)
在被检血浆中加入Ga2+ 和组织因子或组织凝血 活酶,观察血浆凝固的 时间。
凝血酶原 (Ⅱ)
纤维蛋白原
两条凝血途径并不 是完全独立,而是 相互密切联系在机 体的整个凝血过程 中可能发挥不同的 作用
抗凝血药机理
XIa
现代凝血反应模式图
激活 激活
VIIa
组织因子
IXa
激活
激活
激活 血小板
VIIIa
激活
Xa
Va
激活
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D、抗凝血系统
(1)抗凝血酶(AT):是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约占血浆生理抗凝活 性的75%,肝及内皮细胞产生,主要功能是灭活FXa及凝血酶,对其 他丝氨酸蛋白酶如FⅨa 、FⅪa、FⅫa等有一定灭活作用,抗凝作用 与肝素密切相关。
(1)内皮层:它含有各种细胞器,其中棒管状小体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内皮细胞可合成和贮存多种活性蛋白,包括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敏感蛋白、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以及凝 血酶调节蛋白(TM)等等。 (2)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构成,起支撑内皮细胞、诱导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并启动凝血 过程的作用。另外还参与血管的舒缩功能。 (3)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是血管壁与组织之间的分界层。
出血时间临床意义:本项目主要用于检查血小板疾病、血管与血小板之间功能的缺陷、 某些凝血因子的缺陷。 ①出血时间延长见于:a)血小板数量异常,如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增多症:b)血小板 质量缺陷,如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病等;c)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d)血管疾病,如遗传性毛细血 管扩张症等;e)药物影响,如服用潘生丁、乙酰水杨酸等。 ②出血时间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一、筛选实验
出血时间(BT)、血小板计数、APTT、PT、 TT、FBG
BT:出血时间介绍:
出血时间是测定皮肤受特定条件外伤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主要受血 小板数量及其功能的影响,其次是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和收缩功能的影响,而血浆凝血因 子的影响则较少。
出血时间正常值:Duke法: 0.5~6min; IVY法: 2~7min; 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2.3~9.5min; 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服药后2h出血时间较服药前延长2min为异常。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 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标定),是可以校正凝血活酶试剂差异对凝血酶原时间测值进行标 准化报告的方法。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值结果 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监测口服抗凝 药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正常值 INR正常值范围0.8~1.2.
3、凝血酶时间(TT)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 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 主要反映共同途径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现象。 正常人为16-18s较正常对照组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 TT延长见于血循环中FDP增多、血浆中肝素或类肝素 物质含量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等。若TT延长能 被鱼精蛋白或甲苯胺蓝纠正者提示血浆中类肝素物质 增多。
FDP正常值1~6mg/L。FDP≥20mg/L有诊断意义。 FDP增高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溶栓治疗、尿 毒症等。 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是继发性纤溶 的标志,正常为阴性,阳性是诊断DIC、肺栓塞等 的辅助条件。
二、确诊试验
(1)血管异常:血TM、vWF、及内皮素-1( ET-1 )检测等。 (2)血小板异常:形态、功能、P-选择素、直接血小板抗原 ( GPⅡb/Ⅲa 和Ⅰb/Ⅸ )单克隆抗体固相检测等。 (3)凝血异常 ①凝血活酶 Ⅴ、Ⅶ、Ⅷ、Ⅸ、Ⅹ、Ⅺ、Ⅻ;②凝血酶Ⅱ③纤维蛋 白原Ⅰ④抗凝异常:AT、TAT、PC、PS及TM、FⅧ:C、狼疮 抗凝物或心磷脂类抗体测定等⑤纤溶异常:3P、FDP、D-二聚体、 纤溶酶原、t-PA、PAI、PIC测定等。
X (stuart-prower因子),依赖V-k XI (血浆凝血致活酶前体)
XII (Hageman因子)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PK (激肽释放酶原)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凝血因子有I--XIII,及PK,HMWK共14 个,无Ⅵ; 被激活的因子在罗马数字下方注以a字; Ⅱ、Ⅶ、Ⅸ、Ⅹ的生成依赖维生素K
E、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⑴纤溶酶原:主要在脾脏、嗜酸性粒细胞及肾等部位生成。 ⑵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主要在内皮细胞生成。 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⑷纤溶酶相关的抑制物;α2纤溶酶抑制物、α1抗胰蛋白酶及α2抗纤 溶酶等,有抑制t-PA 、纤溶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