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
旅游地理学32-02-旅游地理学研究简况
• 2.2003年颁布《旅游规划通则》。
• (二)代表事件 • 1.旅游地理学界完成的旅游项目数以千计。
•
•
2.一大批青年旅游地理学者茁壮成长起来。
•
•
旅游者行为
旅游空间分布
•
•
旅游影响
旅游地发展研究
二、研究主题鲜明
• TRED:旅游、资源、环境、发展
• 各种环境问题开始突出、升级。
三、研究方法先进
三、深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社会地理学研究
• (一)大背景
• 世界旅游业总体规模仍持续增长,但旅游需求的增长减缓。想想 原因?
•
——因世界经济增长基数较大;也有较大的起伏。
• (二)研究特点
• • • 1.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旅游咨询公。 2.侧重于学术研究的旅游学者减少,忙于实际工作的增加。 3.各种旅游地理学研究组织成立。
•
——发达国家战后经济复苏发展,旅游需求急增;喷气式民航客机在
国际交通中的广泛应用;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
(二)研究特点
•
•
开展了比战前更为广泛的旅游研究
评价:但总的来说,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没有明显的方向,所作的 研究工作仍然是零散的,但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
•
• •
(三)代表事件
1. 科波克(Coppock),杰出自然美地区的研究。 2.美国克莱门特(Clement),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旅游开发潜力的研 究
旅游地理学
山西财经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 毛成刚
旅游地理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背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地理学科在地理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旅游地理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校地理教研组于2022年3月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旅游地理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观摩等形式,提升教师对旅游地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旅游地理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二、教研内容1. 理论学习(1)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2)旅游地理学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3)旅游地理学在地理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2. 案例分析(1)国内外知名旅游景点的地理环境、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2)旅游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3)旅游地理教学评价与反思3. 教学观摩(1)优秀旅游地理教学案例展示(2)教师教学反思与交流三、教研过程1. 理论学习阶段(1)组织教师学习《旅游地理学》等相关教材,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
(2)邀请旅游地理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旅游地理学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3)组织教师观看旅游地理教学视频,了解优秀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2. 案例分析阶段(1)选取国内外知名旅游景点的地理环境、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组织教师针对旅游地理教学案例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3)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总结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3. 教学观摩阶段(1)邀请优秀旅游地理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
(2)组织教师观摩公开课,学习优秀教学方法和技巧。
(3)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针对观摩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研成果1. 教师对旅游地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提高,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2. 教师在旅游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3.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五、教研总结1. 旅游地理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回顾
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回顾作者:郭柳剑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05期对于不同语境而言,旅游的含义也各有不同,内涵繁琐。
旅游学通常出现在《旅游学概论》方面的教科书当中,可是以当前相关教材可以看出,不论在旅游学的内涵还是外延当中,旅游学的性质、类别、归属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的观点。
旅游地理学处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以及人文地理学区间的具有综合性的分支地理学科。
中国旅游地理学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长期发展,令旅游地理学获得壮大。
我国在社会地理学中展现出了积极的发展势头,理清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地理学的发展,有利于目前我国在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意义。
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以及研究当中,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应当参考西方地理学乃至其他学科的优秀成绩,不断打开并深入已经具备的研究内容,探寻出具备中国特色的地理学理论体系,并且展现出地理学的问题指向,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令旅游行业愈发热门,产业革命之后,英国出现了现代旅游现象,通过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成为标志。
到目前为止,在旅游地理学中已经积攒了众多研究资料,包含了不同旅游地理学学科的研究。
可是,并未构成一个学界认证的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
通过库恩的理论分析当前时期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尚处在库恩范式理论的过渡时期。
对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发展而言,欠缺指导意义,所以依旧需要通过努力、总结、开发,进行不断研究,打造一个学界中承认的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
二、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一)打造初期这一阶段发生于1978年至1991年,是通过对国外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的介绍,以及采纳参考国外旅游地理学前期理论为核心,加快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学术分析以及学科建设。
(二)初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发生在1992年至1999年。
在1992年时,邓小平同志在南巡时进行讲话,并且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三个有利于的评判准则,对旅游地理学等学术分析进行融入,令大学当中的旅游地理学分析角度由单一的学术分析迈向经济建设服务型,逐步关注研究的真正意义,通过旅游规划工作拉动旅游地理学学科的进步。
旅游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
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标志着中国旅游地理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始。
在讲当前热点之前,先简单说一下过去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哪些方面。
根据有关学者对1998—2004年期间的论文进行统计梳理,发现期间我国旅游地理学者们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这一方面的论文比重占了42.16 %;另外关于旅游市场、旅游者行为、旅游影响、综述、旅游环境等内容的研究也有所增长,其他内容的研究则处于低迷状态。
根据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8-2009年核心期刊范围内以“旅游”和“旅游地理”为关键词模糊检索以及对《旅游管理》、《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2009年的论文进行梳理总结,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应该是旅游地理当前的热点问题:热点之一:产业融合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一个热点,同时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其中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众多旅游学者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课题。
创意产业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业作为以满足人们愉悦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时尚产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宣传促销,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
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创意产业结合,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途径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将文化创意植入到旅游业中,用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创意产业如何迅速与旅游融合发展,可以从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与旅游营销等几个角度切入:旅游商品开发(特别是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旅游项目策划(主题公园)、旅游营销(节庆营销、影视营销——青岛啤酒节、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似水年华乌镇、印象)等。
总结: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论是对于旅游产业还是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可以预见,作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结晶的创意旅游将是未来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对创意旅游的开发和研究,理所当然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关注的热点。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旅游地理学探究进展与展望一、旅游地理学的起源与进步旅游地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旅游地理学主要关注旅游与景观之间的干系,强调旅游景点的自然特征和人文景观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后来,随着人们对旅游探究的需求不息增加,旅游地理学逐渐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形成了多元的探究视角。
二、探究方法与主要探究领域在探究方法方面,旅游地理学主要接受定量探究和定性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探究通过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探究旅游现象的发生和分布规律;而定性探究则通过实地调研和个案探究,深度理解旅游景点的特征和旅游者行为的动因。
旅游地理学的主要探究领域包括旅游资源与景观探究、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与经济干系探究、旅游与社会文化干系探究等。
起首,旅游资源与景观探究是旅游地理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这方面的探究主要关注旅游景点的分布规律、景观特征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问题。
通过对旅游资源和景观特征的深度探究,可以为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旅游规划与管理是旅游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探究领域。
这方面的探究主要关注旅游目标地的开发规划、旅游区域的管理与运营等问题。
通过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和管理策略,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进步。
再次,旅游与经济干系探究是旅游地理学的另一重要方向。
这方面的探究主要关注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和贡献。
通过探究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旅游消费的影响,可以为旅游目标地的经济进步提供参考。
最后,旅游与社会文化干系探究是旅游地理学的一个新兴领域。
这方面的探究主要关注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变革。
通过探究旅游与当地社区的互动干系,可以增进旅游与社会文化的协调进步。
三、将来的探究方向和挑战展望将来,旅游地理学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不息进步和变革,旅游地理学将需要进一步深度探究新的旅游现象和问题,如城市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等。
另一方面,旅游地理学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与合作,为旅游地理学提供更全面、深度的探究视角。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旅游资源的分布、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空间格局到旅游地域差异的研究,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本文将综述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旅游地理学研究了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以及其与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的关系。
在旅游资源的分布方面,旅游地理学主要关注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分类方法和评价指标。
例如,利用GIS技术、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研究者对中国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研究,揭示了各地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特点。
在旅游开发与管理方面,研究者不仅关注旅游景区内部的规划与建设,还研究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策略,以及旅游服务的质量与效益等问题。
在景区开发与管理方面,研究者提出了“先规划、后开发”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通过实践,总结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景区开发与管理经验。
例如,通过对不同地区景区的案例分析,研究者总结出了不同地域类型景区的开发模式与管理策略,为景区开发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旅游空间格局是旅游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因此,研究者对旅游空间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旅游流量的空间分布、不同地域类型旅游空间结构的特征、旅游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化等。
通过对旅游空间格局的研究,可以为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保护提供科学的支持。
此外,旅游地理学还关注旅游地域差异的研究。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的差异导致了各地旅游区的差异。
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地域的旅游区域差异,揭示了旅游地域差异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例如,通过对不同地区旅游区域差异的研究,研究者发现自然资源、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旅游区域差异具有重要影响。
经典课件:周小江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
趋势
旅游地理学与 地理学其他学科的 关系进一步协调
许多新的旅游方式 的研究力度 在加强
旅游地理学者 与地理系的关系
在调整
更深更广 跨区域 跨学科
旅游地理9 .
1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 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 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又是 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
2
国外的旅游地理学研究
旅游地理学 研究进展
国内的旅游地理学研究
.
3
国外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及旅游负荷量稳定性研究 皮尔斯《今日旅游: 地理学分析》
肖.威廉姆斯《旅游学主要论题:地理学观点》
忙于实际工作各种旅游地理学研究组织开始成立
.
7
国内旅游地理学研究
1979-1985年
初
创
阶
1986-1991年
段
初
步
发
至今
展
接
深
入
发
展
.
8
初创阶段
郭来喜等编写、北京旅游学院印行的《中国旅游地理讲 义》(1981) 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旅游地理教材
.
5
初步发展阶段
科波克(Coppock),杰出自然美地区的研 究
美国克莱门特(Clement),远东和太平 洋地区旅游开发潜力的研究
开展了比战前更为广泛的旅游研究但总的来说, 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没有明显的方向,所作 的研究工作仍然是零散的,有政策导向性
.
6
深入发展阶段
加拿大在土地调查中提出的游憩资源评价系统 前苏联卡然斯卡乐等人进行自然综合体旅游容量以
.
10
深入发展阶段
旅游地理学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经济信息446旅游地理学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分析李庆东 邵阳学院城市建设系摘要: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多门学科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成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并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
对于旅游地理学来说,它巧妙地综合了旅游主体、旅游对象、旅游媒介等三方面的要素,从而来对旅游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和建设规划,旅游区划和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业发展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研究重点;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446-0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娱乐在内,是广义的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它更多地与时代性、文化性、地理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来更加深入有效地促进旅游地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也从根本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综述1.对于旅游行为及旅游需求的研究对于旅游活动来说,旅游者是一切旅游行为的核心和主体,一切的旅游活动设计、路线探索、文化资源整合都要以旅游者的爱好、需求等要素为核心来进行。
从根本上说,也正是因为旅游者的内在需求,才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于旅游地理学的深入研究,从而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具体到研究过程中,主要对旅游动机、旅游决策、个体的空间行为等要素来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不断地明确旅游者的内在需求与旅游地理设计的统一性,以此来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的开发实现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的开发是旅游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核心途径,是促进整个旅游产业链得以完善的根本所在。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
1、研究现状和发展历程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和创 新四个阶段。目前,中国旅游地理学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研究 领域涵盖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旅游市场、旅游影响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等 方面。
2、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旅游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 个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GIS技术、数学模 型等定性及定量研究方法。
结论
本次演示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 势。通过研究认为,中国旅游地理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研究团队,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技术方面 进行拓展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注重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 性,加强实践应用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整体水平。
同时,中国旅游地理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如何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 背景下保持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其次,如何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结合,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最后,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中国 旅游地理学的国际化发展。
3、创新和改革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中国旅游地理学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首 先,需要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汲取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和 深度;其次,需要加强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应用,注重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提 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最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中国旅游地理 学的国际化发展,汲取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和方法,提高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国际影 响力。
2、研究趋势和挑战
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趋势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探讨 旅游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拓展 和深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更多的交叉学科和前沿问题;三是加强研 究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四是旅游业发展中的 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研究如何实现旅游业的社会效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_保继刚
第30卷第12期2011年12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0,No.12Dec.,2011收稿日期:2011-03;修订日期:2011-06.作者简介:保继刚(1964-),男,云南个旧人,汉族,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研究。
E-mail:eesbjg@1506-1512页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陈钢华,李鹏(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州510275)摘要:旅游地理学是处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的综合性分支地理学科。
中国旅游地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地理学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经过30年的发展壮大,旅游地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地理学中发展最快,成果最丰,思想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
近年来,旅游地理学一方面从研究规范的讨论到问题意识的强调,学科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社区旅游、事件旅游、遗产旅游、城市旅游和旅游流与空间结构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卓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学科涉及领域趋于多元化,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平台不断扩大,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
另一方面,旅游地理学者广泛参与到省域及重点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践和世界遗产保护中,并致力于中国旅游标准化和旅游产业国际化的实践。
旅游地理学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展望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一方面将继续发挥理论结合实际的学科传统优势,不断壮大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力量;另一方面需不断加强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提升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发展报告;学术规范;学术问题;中国1中国旅游地理学最新进展1.1学科研究进展旅游地理学是处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的综合性分支地理学科。
30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成果不断增多、学科声望不断提高,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
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一、旅游地理学的定义与内涵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的范围涵盖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旅游资源的形成过程、旅游区域的开发利用以及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与地理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为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范围的扩展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地域或景点,而是将旅游活动纳入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研究。
例如,研究者开始关注旅游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旅游活动对多样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此外,随着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与管理旅游资源。
三、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在探索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时,理论框架是不可忽视的。
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空间分析、行为分析和环境分析。
空间分析主要关注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形成原因;行为分析则从旅游者的行为动机、行为模式等方面考察旅游活动;环境分析则研究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技术工具在旅游地理学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革新。
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工具的广泛应用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分析手段。
通过卫星遥感,研究者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旅游资源数据,并进行空间分析;而GIS则可以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分析,提供旅游规划和决策的依据。
五、旅游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旅游规划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次,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和管理旅游资源的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进展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进展徐致云, 陆 林(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 要: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自提出后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Butler 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内容,然后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分别进行了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并指出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的可能趋势.关键词: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进展;理论意义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43(2006)06-0599-05图1 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Figure 1 the resort lifecycle model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描述旅游地演进过程的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最早由W.Chistaller [1]在1963年研究欧洲的旅游发展时提出,1978年C.Stansfield [2]在研究美国大西洋城旅游发展时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目前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讨论及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由Butler [3]于1980年提出的.此后,国内外学者对Butler 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多方面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有力地推动了该理论的发展.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Butler [3]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最具有影响力,因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Butler 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Butler 提出的S 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图1),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经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阶段或复苏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标志性特征(表1).2 国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总体上集中在周期阶段划分、周期阶段特征、周期的影响因素、理论意义以及与其他理论相结合的研究等方面.2.1 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与特征研究 W.Christaller [1]认为旅游地经历一个相对一致的演化过程:发现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Butler [3]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经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阶段或复苏阶段,Butler 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与特征描述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但众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与Butler 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完全一致的旅游地并不多,如:Hovinen [7]1982年认为Lancaster 旅游地生命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成熟收稿日期:2005-12-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27);安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2002XQN52).作者简介:徐致云(1971-),女,安徽巢湖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地理、旅游英语教学研究.陆林(1962-),男,安徽芜湖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29卷6期2006年12月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29No.6Dec .2006表1 旅游地阶段划分及其阶段特征T able1 Stages of resort development and associated features 阶段特 征探索阶段●少量的探险者偶然地光顾,没有公共设施●到访者被旅游地的自然特色所吸引参与阶段●当地居民提供旅游基本设施●确定的客源市场开始出现●开始有了旅游季节,广告也开始出现发展阶段●旅游设施得到发展,促销力度得到加大●外地对旅游业的控制加大●旺季的旅游人数远远超过了当地人口数量,致使当地人对旅游者产生敌对情绪巩固阶段●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成熟的客源市场已经形成●本地一些陈旧老化的旅游设施已降为次等设施●当地作出努力来延长旅游季节停滞阶段●旅游者数量及旅游容量达到顶峰●旅游地形象已定型并广为人知,但不再时兴●旅游设施的供应逐渐减少,其转手率较高衰落阶段(或复兴阶段)●旅游者被吸引至新的旅游地●旅游设施逐渐被非旅游设施所取代●旅游地变成了旅游贫民区或是完全没有了旅游活动●采用适当的措施,如重新定位旅游吸引物,改善环境等,则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兴 资料来源:据Butler的资料整理[3]阶段和衰落阶段.2002年,Hovinen[8]在对Lancaster的后续研究中指出Lancaster显示出一个成熟旅游地的特征,它同时具备巩固、停滞、衰落和复兴四个阶段的特征.Agarwal[9]认为旅游地的不同组成部分(如宾馆、主题公园等)都有各自的生命周期.G etz[10]认为,在尼亚加拉瀑布,参与阶段与发展阶段间并无明确的界限,而且没有单独完整的巩固、停滞、衰落与复兴阶段,这些阶段是并存的.Priestly[13]提出“后停滞阶段”,认为许多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地在经历了增长过程达到发展顶峰后没有马上衰落,而是出现了一个相当长的平稳发展阶段.Douglas[16]提出有着殖民历史的旅游地在最初的参与阶段给旅游者提供设施的是殖民统治者,并不是Butler所说的该阶段显著特征是旅游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设施.但这些不尽符合之处并没有否定Butler 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存在的意义,可以说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是理想化的标准.2.2 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学者在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所作的大量实证研究中都试图找出各自案例地生命周期的主导影响因素,以期探讨对一般旅游地生命周期产生影响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3环境质量与容量Butler[1]与Debbage[11];Hovinen[7]及Priestley[13];Cooper和Jackson[4]等学者均指出环境因素或旅游容量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重要影响. 3过度商业化 Butler[3]与Debbage[11]认为过度商业化是导致旅游地衰落的重要影响因素. 3良好的区位 Hovinen[7]指出良好的区位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主要影响因素. 3交通条件 Hovinen[7],Douglas[16],Priestley[13]都指出交通可进入性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重要影响. 3基础设施 Douglas[16]及Priestley[13]指出基础设施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重要影响. 3旅游资源的丰度 Hovinen[7]认为多种旅游资源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重要影响因素. 3居民的支持度 Meyer-Arendt[12]和Priestley[13]指出当地人的支持度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重要性. 3旅游形象 Agarwal[18]和Priestley[13]提出旅游形象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重要影响. 3旅游地的竞争力 Stansfield[2],Cooper和Jackson[4]指出旅游地竞争力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重要性. 3旅游发展速度 Cooper和Jackson[4]指出旅游发展速度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重要影响. 3外部投资 Agarwal[18]和Tooman[19]都表明外部投资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重要影响. 3政府与旅游经营者的作用Cooper和Jackson[4],Debbage[11],Benedetto和Bojanic[15]的研究均指出政00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府与旅游主要经营者的决策的影响作用;G etz [10]也强调有意识的规划与管理的重要作用. 3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 Cooper 和Jackson [4],Debbage [11]提出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重要影响. 3客源市场的改变 Stansfield [2]指出客源市场的改变对旅游地生命周期具有重要影响. 3外部政治环境 Douglas [16]的研究提出政治上不稳定对旅游地生命周期具有负面影响. Haywood [5]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七种主要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旅游地的演进.Agarwal [14]研究指出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动力因子来源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价值的研究 自Butler 提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后,国外学者在对该理论的阶段划分、阶段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验证、补充和分析的同时,也对该理论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研究.Cooper [10]认为该理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作为旅游地的解释模型;(2)指导市场营销和规划;(3)作为预测工具.Lundtorp [20]通过数理推导的方法建立了数理模型,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机制和评价进行了验证,肯定了该理论的存在价值.虽然不少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阶段特征和预测意义进行质疑,也提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实证研究的限制性因素,如旅游统计资料时间上的不连续性、分析的空间尺度问题、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划分及转折点的确认等[18],但总体来说接受该理论的趋势更强.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其他理论相结合的研究 Agarwal [17]在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中将该理论模型与重组理论结合起来,根据产品重组、产品转换、劳动力重组以及空间重组这四种重组形式对旅游地进行重组,从而达到有效地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目的.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其他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无疑会拓宽研究该理论的渠道,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以及对旅游地的实践指导都大有裨益.3 国内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进展 国内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相对较晚.1990年,张文[21]讨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问题.保继刚[22]在《旅游地理学》教材中向国内介绍了Butler 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同时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此后,许多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开始对该理论进行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3.1 国内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实证研究时对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与阶段特征也作了探讨.一些研究肯定了Butler 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标准.保继刚[22]认为肇庆七星岩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与Butler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非常一致.陆林[23]研究认为,黄山已经经历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探索阶段与参与阶段,目前处于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是黄山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方向.杨效忠[27]对普陀山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支持了Butler 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同时,有些研究对Butler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理论作了补充.保继刚[22]认为颐和园由于其皇家园林的特性,没有探索阶段与参与阶段,从开放之日起,就开始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由于其不可取代的地位,颐和园进入衰落阶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保继刚[22]及丁健[28]认为喀斯特洞穴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比较独特,往往没有探索阶段、参与阶段,直接进入发展阶段.孤立的洞穴巩固阶段和停滞阶段都很短,很快就进入衰落阶段.余书炜[29]在比较系统地介绍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双周期模型,即长周期与短周期相互作用的模型.3.2 国内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因素的研究 保继刚[25]在对丹霞山进行研究时指出影响该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主要因素是旅游形象危机和景区开发不足.保继刚[24]研究认为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旅游资源的共性大、独特性小和空间竞争替代性强.谢彦君[30]在理论上探讨了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因素,认为直接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是需求因素、效应因素和环境因素.伍海琳[31]在强调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需求因素、效应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同时,也给出了针对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项影响因素的控制策略.李亚[32]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3.3 国内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意义研究10629卷第6期 徐致云,陆 林: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进展20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 国内不少学者同样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价值进行了探讨.保继刚[22]在《旅游地理学》中对该理论在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作用给予了肯定.杨森林[33]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立论基础与事实根据均予以否定,从而全面否定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杨森林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全面否定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回应,余书炜[29]对国外旅游地生命周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与评述后,在理论上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与认可,李舟[34]通过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源泉及其理论本身的分析对杨森林的结论给予了反驳并提出通过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观念来经营管理旅游产品.许春晓[35]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提法进行了讨论并用数理方式的推导证明旅游地生命周期具有预测意义.阎友兵[37]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质疑,否定其存在的意义.查爱苹[38]用数理公式对旅游地的需求进行了推导,从而肯定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意义.3.4 国内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分类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也进行了较多的分类实证研究.这些实证研究不仅包括自然资源型的旅游地,也包括人文资源型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型的旅游地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山岳型旅游地、喀斯特洞穴旅游地及滨海型旅游地.陆林[23],杨效忠[27]等针对山岳型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先后进行了研究;对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中,保继刚[24]首先就其生命周期特点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丁健[28]、任敬[40]、李亚[41]、李睿[42]等相继对喀斯特洞穴旅游地进行了不同侧面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对人文资源型旅游资源生命周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公园上[26][43].4 结 语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旅游地发展演化的重要理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及应用日趋增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周期阶段划分及周期阶段特征、周期的影响因素、理论意义、该理论与其他理论相结合以及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分类实证研究等方面.国内外学者在对国内学者对周期阶段特征、周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基本上差别不大;在将该理论与其他理论相结合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要领先于国内学者;在实证研究上,国内学者放眼于各类旅游地,种类不亚于国外学者的研究;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价值研究上,国内学者的讨论较国外学者激烈得多.由于国内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接受一个新理论需要一个过程,因而仍有可能出现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质疑甚至是否定.国外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早于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更为深入,研究的范围已涵盖其他理论与该理论的结合方面.这很可能不仅是国外学者也将是国内学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参考文献:[1] CHRISTALL ER W.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s in Europe:The Peripheral Regions2Underdeveloped Countries2Recreation Areas[J].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Papers,1963,12:95-105.[2] STANSFIELD C.Atlantic City and the Resort Cyc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8,5:238-251.[3] BU TL ER R W.The Concept of a Tourism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Canadian G eographer,198024(1):5-12.[4] COOPER C,JACKSON J.Destination Lifecycle:The Isle of Man Case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9,16:377-398.[5] HA YWOOD,K M.Can the Tourist-Area Lifecycle be Made Operational[J].Tourism Management,1986,7:154-167.[6] HOVIN EN G A.Tourist Cycle in Lancaster Courty,Pennsylvania[J].Canadian G eographer,1981,3:283-286.[7] HOVIN EN G.Visitor Cycles:Outlook for Tourism in Lancaster Cour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9:570-573.[8] HOVIN EN G.Revisiting the Destination Lifecycle Mode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209-230.[9] A GARWAL S.The Resort Cycle Revisited:Implications for Resorts[M].In Progress Tourism 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4-208.[10] GETS D.Tourism Planning and Destination Lifecyc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752-770.[11] DEBBA GE K G.Oligopoly and the Resort Cycle in the Bahama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17:513-527.[12] MERER2ADREND K.The Grand Isle,Louisiana Resort Cyc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5,12:449-456.[13] PRIESTL EY G.The Post-Stagnation Phase of the Resort Cyc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85-111.[14] COOPER C.The Lifecycle Concept and Strategic Planning for Costal Resorts[J].Built Environment,1992,18:57-66.[15] BEN EDETTO A.and D.Bojanic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Exten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557-569.[16] DOU G LAS N.Applying the Lifecycle Model to Melanesi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1-22.[17] A GARWAL S.Restructuring Seaside Tourism :the Resort Lifecycle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29:25-55.[18] A GARWAL S.The the Resort Cycle and Seaside Tourism :an assessment of its applicability and validity [J].Tourism Management ,1997,18:65-73.[19] TOOMAN A.Applications of the Lifecycle Model in Tourism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24:214-234.[20] WANHILL S.The Resort Lifecycle Theory :G enerating Processes and Estimatio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28:947-964.[21] 张文.对旅游区生命周期问题的看法.载孙仲明主编:旅游开发研究论集[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99-108.[22]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 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1997,17(1):63-69.[24] 保继刚.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J].地理学报,1995,50(4):353-359.[25] 保继刚,彭华.旅游地拓展研究以丹霞山阳元石景区为例[J].地理科学,1995,15(1):63-70.[26] 保继刚.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J].地理学报,1997,52(3):237-244.[27] 杨效忠,陆林.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产品结构演变关系初步研究———以普陀山为例[J].地理科学,2004,(4):117-122.[28] 丁健,保继刚.特类喀斯特洞穴旅游生命周期探讨———以云南建水燕子洞为例[J].中国岩溶,2000,19(3):294-289.[29] 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理论”综论———兼与杨森林商榷[J].旅游学刊,1997,12(1):32-37.[30] 谢彦君.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与调整[J].旅游学刊,1995,10(2):41-60.[31] 伍海琳.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策略[J].企业经济,2005,298(6):105-107.[32] 李亚,任敬.旅游地发展因子分析与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6(2):120-124.[33] 杨森林.“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J].旅游学刊,1996,11(1):45-47.[34] 李舟.关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的深层思考———与杨森林老师商榷[J].旅游学刊,1997,12(1):38-40.[35] 许春晓.“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的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1997,12(5)44-47.[36] 陈建新.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质疑”的辨析[J].桂林航空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18-20.[37] 阎友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J].旅游学刊,2001,16(6):31-33.[38] 查爱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深入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3,99(1):31-35.[39] 杨效忠,陆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人文地理,2004,19(5):5-10.[40] 任敬,李亚.燕子洞生命周期形成机制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3(4):64-68.[41] 李亚,任敬.云南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调控机制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5(4):26-31.[42] 李睿,应菊英.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的定量研究———以浙江瑶琳洞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5):675-678.[43] 王志稳,黄家美.主题公园生命周期的演化[J].资源市场与开发,2004,20(3):236-238.R etrospect of R esearch on the R esort LifecycleXU Zhi 2yun , L U Lin(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China )Abstract :The resort lifecycle theory has been one of hot issues among scholars since it was first put forward.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tents of Butler ’s resort lifecycle theory.It then analyzes the foreign and Chinese scholars ’research on the resort lifecycle.It finally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scholars ’research on the resort lifecycle and that of foreign scholars and also predicts the future trend of the research.K ey w ords :the resort lifecycle ;retrospect of research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30629卷第6期 徐致云,陆 林: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进展。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摘要】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存在着一些问题缺失的现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分析了现有研究问题缺失的表现,并探讨了缺失的研究方向和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措施,包括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和提高研究方法学水平。
结合之前的分析,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建议,强调了深入挖掘地理环境与旅游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学者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现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现状、反思、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有研究问题缺失表现、缺失的研究方向、缺失原因分析、可行的改进措施、建议未来研究方向、总结现状、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失。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点开发利用、旅游管理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缺乏针对旅游地理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深入探讨。
对于旅游地理学研究中的地域差异、空间关系和区域发展规律等问题还未得到充分关注和研究。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了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对于引导未来研究方向、优化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现有研究问题缺失的表现、缺失的研究方向、缺失原因分析、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旅游体验。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各地的地理特点和旅游资源分布,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旅游规划和政策,推动各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流提供重要支持,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保继刚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报告
(二)学科建设情况
(1)学术人口迅速增长
到2009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 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852所,在校生49.84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881所,在校学生45.41万人。旅游地理是 这些院校中的重要专业课程,尤其是在硕士和博士培养 层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旅游地理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已经比较完善。
四、学科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旅游地理学发展趋势
1、学科视角趋于多元化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视角呈现多维视角,既包括经济 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系统科学和城 市规划等学科视角和理论工具,也融汇了地理学科内部 的自然地理、地貌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历史地理、区域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理论方法。 未来,旅游地理学学科视角继续呈现多元化趋势,在不 断深入已有视角的同时,继续向政治学等方向拓展。跨 学科、多视角的发展产生旅游地理学新的研究领域,增 强了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张力和解释力。
学科研究方向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变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区 域规划、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旅游动机与行为、旅游地空间结 构与演化、旅游景观生态与环境承载力、旅游影响等传统研究领 域出现一批新的研究成果的同时,近年来,在一些新兴和热点领 域的研究,如社区旅游、事件旅游、遗产旅游、城市旅游、旅游 流及其空间结构等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研究领域比较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日趋多元化,如政治地 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 科的理论在旅游地理学研究中日渐丰富和成熟。因此旅 游地理学研究也更好地整合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框架和 理论体系之中。相比之下,中国旅游地理学则在相对地 保持传统领域的前提下,开始逐步实现研究领域的多元 化。这些传统的领域主要包括旅游者行为研究、社区旅 游、滨海旅游等;新兴的研究领域主要覆盖了旅游发展 中的权利关系、社区增权、产权与旅游发展等具有政治 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色彩的议题。
浅谈近二十年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新进展及趋势
浅谈近二十年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新进展及趋势我国旅游地理学科研究起步较晚,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大陆,发展至今只有近30年的历史,虽然如此,由于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旅游地理实践活动大量开展,一些理论、方法、技术得以发展和完善。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现象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1]主要研究包括,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行为规律、旅游市场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地图等基本内容。
[2]下面从这些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者的行为规律旅游者的行为研究包括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和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一般来说,旅游者行为随着旅游目的地距离的增加,游客的数量减少;大空间尺度行为中,人们力图到级别高的旅游点旅游,并力图采取闭环状路线旅游;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中,人们较多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
在20世纪90年代后加强了游客的市场细分,并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对不同旅游者空间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很新的研究成果。
如谢彦君(1990)提出了一种游客心理状态与目的地景观状态之间的关系模型来解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目的地选择的不同偏好影响。
[3]旅游者的决策行为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影响旅游者决策的主要因素为感知环境、旅游效益和旅游偏好。
由于人们日益追求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在21世纪初期出现了一种体验性旅游现象,这些旅游者称为新旅游者。
所谓的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与以往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是外在的,而体验是内在的,存在各人心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
这种追求体验的新旅游者追求的目标与传统旅游者也不完全一样,决策行为与传统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不同,表现出新的规律性。
二、旅游市场预测旅游市场预测在市场细分基础上对游客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出现了分析的多学科方法,分析的手段、模型多样化。
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
收稿日期:1998208213;修订日期:19992102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资助项目(49631030) 作者简介:刘锋(19722),男,湖南湘潭县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旅游开发规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20余篇。
文章编号:100020585(1999)0420434210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刘 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要: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
文章最后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新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关 键 词:旅游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展中图分类号:F 592199 文献标识码:A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使地理学这门古老科学又找到了一个新生长点,并在促进旅游业这个全球最大的产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于这一学科的全面回顾,对我国地理科学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1 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见诸于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之中。
此外,我国独有的方志,总数不下万余种十万余卷,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典旅游地理知识文库[1]。
本世纪以来,也有一些地理学家对自然风景区的成因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张其昀(1934)的《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任美锷(1940)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11]。
旅游地理学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289机场与航班Airports and Flights中国航班理论与争鸣Theory and contention CHINA FLIGHTS旅游地理学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刘彬彬|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随着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我国对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
旅游业作为兴盛产业之一在改革之后迅速发展,为开拓新的生产链和满足旅游者需求,旅游地理学自然而然成为教育教学中的新学科,对旅游开发资源、环境保护、市场经济等等方面做出研究,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旅游业合理规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旅游地理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内容和重点,随后从三个方面对旅游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进行分析,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发展分析国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国民生活,使得人类更加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旅游这一活动正是处于快节奏生活的人们追求放松的极好方式,旅游者在得到身体放松的同时追求心灵的娱乐与放松,对旅游规划提出更多的要求。
而旅游地理学正是研究科学合理地作出旅游规划等方面的学科,对旅游者的内在需求做出更客观的安排。
国家改革之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旅游地理学这一学科的开展,学科的开展又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兴盛,大大推动社会经济的逐步提高。
1 旅游地理学这一学科研究的内容和重点1.1 研究内容旅游作为一种地理产业,是人类在空闲时间参与的活动,旅游者是中心,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现象和物质文化。
旅游地理的活动设计要满足旅游者的要求,达到活动安排和个体需求的平衡,推动经济和旅游业相统一[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者对旅游行业的不同方面都提出要求,例如:环境整洁、资源广阔、规划合理、交通便利等等。
这些都是旅游地理学这一学科要研究的内容。
1.2 研究重点对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中,除旅游者需求研究必不可少外,旅游资源研究也是重中之重,旅游地理学是在它们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开发和设计安排。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引言: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规模和特征,以及旅游地的景观、资源和环境。
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旅游地理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当前的研究热点,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地理学也随之兴起。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旅游地的规划与管理。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学科的深入发展,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领域逐渐多元化。
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了旅游资源的评估和保护。
许多学者对中国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评估,提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同时,研究者还关注了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探讨了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此外,旅游地的形象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成为研究热点。
学者们通过研究旅游地的品牌形象和宣传策略,提出了提高旅游竞争力的建议。
同时,还有研究关注了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了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和就业机会。
二、当前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涵盖了更多的方面。
以下是当前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热点。
1. 旅游资源多样性与开发模式中国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研究者致力于研究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开发模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如海滨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
2.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景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研究者关注景区的环境影响评估、生态修复与保护措施等,提出促进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 旅游与文化地理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旅游与文化地理的研究成为热点。
研究者通过分析旅游活动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4. 旅游与区域发展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究者研究了旅游业对地方就业、收入和投资的影响,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国外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研究进展
五、国外中学地理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
4、评估方法和指标的研究:可以探讨更加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以更 加准确地了解学生们在研学旅行中的表现和学习成果,从而更好地完善研学旅行 的方案和提高其效果。
谢谢观看
3、探究性:学生们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特定的地理问题进行探究,并 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国外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的定义和特点
4、开放性:中学地理研学旅行不仅可以在校园内进行,还可以延伸到社区、 工厂、农村等各个领域,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自然环境。
二、国外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的研 究现状
二、国外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的定义和特、测量地形、 收集样本等,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一、国外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的定义和特点
2、综合性:中学地理研学旅行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领域,可以帮 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养。
一、国外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的定义和特点
国外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研究进 展
目录
01 一、国外中学地理研 学旅行的定义和特点
02 二、国外中学地理研 学旅行的研究现状
03 三、国外中学地理研 学旅行的研究方法 五、国外中学地理研
05 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与 未来研究方向
04 四、国外中学地理研 学旅行的研究成果
内容摘要
随着中学地理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国外中学地理研学旅 行逐渐受到了广泛的。这种户外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识,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在本次演示中,我们 将探讨国外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 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五、国外中学地理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2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战略规划
旅游地理学者和机构接受国务院、国家旅 游局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的委托,主 持编制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2007-2020)》等旅游规划项目。为维系生态地 区自然、文化与非物质遗产,保持生态地区旅游 资源与环境的原真性,促进生态地区旅游开发, 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协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提 升生态地区旅游品牌国际影响力,实现旅游的可 持续发展提供了战略规划,具有现实发展的可操 作性和长远发展的指导意义。
1.3.4为世界遗产保护和申报工作作出贡献
2010 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34 届世界遗产 大会讨论通过了由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 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捆 绑”申报的“中国丹霞”系列自然遗产。旅游地 理学家除全面负责技术工作和指导各提名地基础 研究、申报文本和管理规划编制、提名地综合整 治之外,还承担了“申遗”总文本和系列遗产地 管理规划的编制工作,为申遗的成功作出了卓越 贡献,得到国家住房建设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全国委员会和地方省市的高度评价。
1411旅游管理班陈兴
1中国旅游地理学最新进展
1.1学科研究进展
1.1.1从学术问题到学术规范:旅游地理学者的自觉性反思 1.1.2旅游、节事旅游、遗产旅游、城市旅游、旅游流等成为研究热点 1.1.3跨学科交流促进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 1.1.4学术会议的举办推动理论对话和学术规范 1.1.5旅游规划创新旅游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探索学术期刊改革,提升研究成果质量。改 革开放30年来,以《地理学报》、《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为代表的期刊,为 旅游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 用。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成长 也得益于这些刊物的发展。在国内旅游学界有一 定影响的《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 论坛》等旅游类刊物不断改革,如缩短刊期、扩 大版面、加强与国际著名出版公司合作,扩展国 际学术影响力等,为更多的学者发表研究成果提 供了平台。
培养机制不断创新制度建设进程加快。国内 部分高校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兴趣, 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如博士生毕业发 表论文要求、实施博士生海外培养计划、博士学 位论文的匿名评阅、授予博士学位以后的匿名抽 复查工作、对不合格者的导师给予相应的警示等 制度和措施,对博士论文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 的作用。同时,高学历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 的学术贡献有限、研究空洞等问题,是中国旅游 地理学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1.2.学科建设情况
1.2.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高学历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到2009年末,全国共有高 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852 所,在校生 49.84 万人;中等职业学校 881 所,在 校学生45.41万人。旅游地理学是这些院校中的重要 专业课程,尤其是在硕士和博士培养层次占有非常 重要的地位,旅游地理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比较 完善。以博士生培养为例,一批获得人文地理学学 位的中青年学者已经通过博士论文的研究和自己的 努力,在学术方面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 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在理论上形成了一定的 创新,有的推动了一门分支学科的发展,有的丰富 了领域内的研究内容。
2学科发展趋势与展望
2.1.旅游地理学发展趋势
2.1.1跨学科、多视角研究成为主流 2.1.2学术问题与规范意识更加深化 2.1.3跨领域交流促进研究方法创新 2.1.4国内外研究的差距不断缩小
2.2.旅游地理学展望
2.2.1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2.2.2实用价值的增强与理想主义的回归
1.1.3跨学科交流促进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
旅游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增多,研究领域获得较 大拓展。在地理学内部,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融人到旅游 研究之中。旅游地理学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注重数理方法和 GIS技术的合理运用,强调结论的可靠性和方法的严谨性, 研究结论具有理论深度,并更为直观。在学科间,借鉴社会 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 理论和方法,增强了旅游地理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度。如 从经济学视角解释旅游线路的固化,从要素作用空间分异的 角度建立格局研究方法,从地方理论视角研究社区旅游,从 人类学视角研究事件重构,从背包客视角研究旅游流空间行 为运用扎根理论探讨城市形象定位,运用社会表征理论分析 社区对遗产价值认知等。
1.3.学科应用成就
1.3.1为省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规划指导
旅游地理学者主持编制了省级政府部门委托的 《湖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江苏省沿江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省域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 划,具体应用和检验了旅游开发和规划的相关理 论,在旅游产业要素及分工、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旅游形象策划和市场营销、旅游行业规范与管理、 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以及旅游与省域经济统筹发展 方面提出了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措施,为地方旅 游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城市旅游研究继续受到重视。一方面,有学者通过 绩效分析,总结了中国城市旅游发展阶段特征,发现了 城市旅游绩效和发展阶段差异,深化了城市旅游研究;另 一方面,对城市滨水旅游,城市商务旅游,城市旅游定 位和城市旅游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扩大了城市旅游研 究的范围。 旅游流研究呈多维视角。近年来,旅游地理学者在 旅游流时空演变、消费变动及区域差异、气候与客流量 变化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更加关注人境旅游流、旅游 流网游地理学发展在经历了“量”的积累后,走 向“质”的飞跃,更加关注学术贡献,强调旅游地理学 为其他学科输出知识,强调研究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近年来,许多学者参与到旅游研究学术研究规范的讨论 中。旅游地理学要成为一门“常规科学”就必须取得这 样的学术成就这些成就足以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 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足以无限制地 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在 这一过程中,研究规范的建立至关重要,成为未来中国 旅游地理学研究取得学术贡献的重要前提。
1.3.3推动旅游规划纳人城市总体规划范畴
在旅游地理学者和机构主持编制的《西安市旅 游发展总体规划》、《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等重点旅游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很好地处理 了旅游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推动旅游规划纳入 城市总体规划范畴,使旅游规划成为旅游城市总体 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些规划借鉴了国内外城市 旅游规划的典型经验,在旅游的发展战略、空间布 局、资源评价、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形象设计、 产业规划等重大问题的判断上,结合旅游发展和城 市发展的战略诉求,准确定位旅游在城市经济中的 地位,突出旅游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有效 指导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1.2.2各类学术组织推动学科发展
以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为代表的相关 学术组织一直不断努力,积极推动旅游学科发展。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成 立和省部级科研立项和评奖工作的启动可视为旅游 学术组织努力的成果。 学科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增强。随着旅游经 济和社会影响越来越广泛,旅游研究得到了国家科 研机构更多的重视,集中表现在对与旅游相关的科 研基金支持力度加大,受资助的项目不断增多。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旅游类项目2010年达22项, 2011年达33项,基本与旅游地理相关。
1.1学科研究进展
1.1.1从学术问题到学术规范:旅游地理学者的自觉性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经历了30年的积累, 一些旅游地理学者逐渐认识和反思旅游地理学科发展与 学术贡献、实用价值的关系,积极回顾和评价学科发展 问题。一方面,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背景下, 学者从社会发展宏观背景、学术发展整体背景以及旅游 业实践背景的视角,回顾了中国旅游地理学30年的发展, 总结了不同时期研究的价值取向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另 一方面,从学科内部发展的角度,学者们就某些研究方 向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内容涉及社区旅游、山地旅游、 遗产旅游、探险旅游、旅游目的地、旅游规划、旅游城 市化等
1.1.4学术会议的举办推动理论对话和学术规范
在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和学术团体积极努力下,举办了多 项国际、国内旅游学术会议。学术会议以“理论对话”的形 式探讨旅游研究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交流 研究经验、碰撞学术思想、展示科研成果、促进学术规范的 平台。如“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自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 次,整合了政府行业管理和旅游学术研究的力量,通过设立 “中国旅游研究院科研课题”,为学者提供研究机会,研究 成果为行业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每两年在中国举办一次的 “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内容的前沿性、方法的创新 性、交流对话的国际性的特点,促进国内学者对国际旅游研 究的了解,推动了国内外旅游研究的理论对话和学术规范。
1.3.5为旅游标准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旅游地理学者为推动旅游标准化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在2010年 成立的第四届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 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的旅游地理学者成为旅游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旅游地理学者起草编写的《旅游业 标准体系表》建立了框架更为合理、分类更为科学、覆盖更为全面的 旅游业标准体系,为我国旅游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中山大 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起草的《国家生 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 26362-2010),于2011年01 月 14 日正式发布。这一国家标准为保护生态环境,推动旅游业的可持 续发展,促进各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的协调进步,引导和规范 我国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与服务,促进生态旅游健康 发展,实现区域内生态环境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参与起草 的行业标准《绿色旅游景区》(LB/T 015-2011)对旅游景区的生态旅 游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