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5个3减3个3等于2个3》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5个3减3个3等于
2个3》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准备课。上海市一期课改教材中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二期课改新教材则放在二年级上,放置的年级不同,具体的目标要求也不同,但数学的基本思想与认知过程有相同的地方。问题是二年级学生理解这一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在研究教材后,用以例教例的思路,课上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将教材重组,创设了较多的操作活动的情境,促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获得本节课新授内容中新成分的初步体验和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理解新成分。一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用多媒体使情境更加生动。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获取信息。三是启发学生根据乘法的含义来理解新的算法。总的原则是尽可能给学生留出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时空,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实物图形算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情分析:
学习这个内容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乘法的含义、掌握了乘法的口诀。在这基础上本课新的成分就是,当每一份的个数相等时,5个3加3个3就等于8个3,可以合起来算。有了新的成分再思考:根据二年级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创设情境、
提供信息、启发思维。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强,能在老师引领下积极参与新知的探究。班上有几个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在动手操作、口头表达等方面与其他学生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下参与新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步骤地观察、分析、比较,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知道几个几减几个几可以用乘法来算。
3.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动手操作、表象训练及数学语言表达,经历从实物到算式的数学化过程。
教学策略:
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运用情景教学法、同伴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法、尝试法、比赛法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提高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特别是新授中多媒体课件演示由静到动在课上共用4次,让学生有了一种真实的观察体验过程。从实物抽象到半直观的图形,从看圈说说、算算到照样圈和算,再到自己独立圈、算一算。既强化了对新知的认识,又逐步提升了练习的思维容量,使每个学生不但获得了感性认识,还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进一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填空。
课前准备:
师:课件、磁铁。学生:学具、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铺垫新知
口头列式课件出示
5盘绿苹果3盘红苹果
1、用我们学过的本领算一算红苹果和青苹果一共有几个?
2、如果老师的问题改成青苹果比红苹果多几个,你们准备怎么算?
二、主动探究
1、发现规律
2、反馈:师黑板演示。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答案
a:5个3是15,3个3是9,15-9=6,青苹果比红苹果多6个。
53=15,33=9 15-9=6 b 5个3减去3个3就是2个3,2个3就是6。
53-33=23=6
3、算式中每一部表示什么?
4、揭示课题:5个3减3个3等于2个3
5、5个3,3个3 和2个3转换成倍的说法
a 生汇报。
b 板书:3的5倍减3的3倍等于3的2倍
6、试一试:(练习纸)
3盘黄苹果,4盘红苹果,每盘6个。用今天的新本领你会算吗?
反馈。
7、小结
三、分层巩固,内化新知
1、第一层次练习
三角形图先出示左边,再
出示右边,左边比右边多几个三角形?同桌相互说说怎么想,怎么算。
想:()个4减()个4等于()个4 ()4-()4=()4=()
反馈
圆形图:用刚才的思考方
法来算左边比右边少几个圆形,要先做什么事情?照样子圈完再算一算
()个()减()个()等于()个()
五角星图:圈一圈算一算
小组交流小结:你们小组想出几种圈法?每种圈法怎么想怎
么算?
2、第二层次练习
a基础练习
①147-47=()()=()
②73+23=()3=()
③94-()4=24=()
b实践创新
①68-8=()()=()
②115-5=()()=()
c一题多解
电脑演示:2盆绿苹果4盆黄苹果
黄苹果比绿苹果多几只?怎么算?现在为什么不能巧算?
动动脑筋想一想,把这些苹果重新放一放就可以巧算了?四、总结
本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
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练习册54-55页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