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大学教学设计(五)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方案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85133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a.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历史背景和主要思想,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经典、追求真理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以及《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
2. 相关文化:古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国学经典的相关图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2. 阅读指导- 教授阅读方法,如注释、翻译、概括等。
-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经典内容。
3. 知识讲解- 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历史背景和主要思想。
- 结合历史事件、文化现象,让学生理解经典中的智慧。
4. 思辨与讨论-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经典中的观点进行思辨。
- 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思辨能力。
5. 情感体验- 通过朗读、背诵、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 组织学生参与经典朗诵、表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6.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难点。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历史背景和主要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经典内容。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历史事件、文化现象,让学生理解经典中的智慧。
4. 情景教学法:通过朗读、背诵、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经典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作品展示:评估学生在写作、表演等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国学经典教材。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e5803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46.png)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第一篇: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语句,熟读成诵;2、学生能品味经典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出经典语句的意思;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使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语句懂得孝顺的重要性,并指导自己的行动;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成诵;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使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语句懂得孝顺的重要性,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古典音乐)简单介绍《增广贤文》:是由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
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
但中心讲的是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
二、授新课1、出示原文。
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
(2)个别试读。
(3)小小火车开起来,开到我们小组来。
(4)按节拍读。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
为你的诵读配上合适的节拍,先试一试。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同学们充满韵味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韵律之美,它的内在之美你们领会到了吗?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3、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意思都明白了,谁现在能够试着来背一背?没事的,通过一些小游戏我们很快就会背过的!高低音(师生、同桌互背)找个别背计时背(4人一组)三、理解思考:1、在这四句话中哪句话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2、通过故事让学生深入思考。
播放视频故事《负米孝亲》四、融汇贯通:1、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爱很深很深,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请同学们静下心来,仔细回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说一说父母平时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们的?(学生自由发言)2、可我们平时是怎样来做的呢?做个家务活给父母要钱,一说就是我替你干了什么什么。
国学大学经典教案
![国学大学经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fce49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0.png)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让学生掌握《大学》中的“三纲八目”的基本内容。
3. 让学生了解《大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文献资料辅助理解《大学》。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大学》中的观念进行理性分析。
3.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让学生学会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一)导论:《大学》的成书背景及地位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分析《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的关系。
(二)《大学》的“三纲八目”1. 解读“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 解读“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分析“三纲八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大学》中的儒家思想1. 仁爱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礼治思想: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3.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中立而不倚。
4. 诚信思想:言必信,行必果。
5.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四)《大学》名句解析1. “所谓修身在于正其心。
”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3. “富润屋,德润身。
”4.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大学》中的名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践行《大学》思想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学》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及作业完成情况。
幼儿园国学大学经典教案
![幼儿园国学大学经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3cb49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0.png)
教案名称:幼儿园国学经典《大学》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大班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感受国学的魅力。
2. 通过学习《大学》中的名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的基本内容。
2. 《大学》中的名句。
教学难点:1. 《大学》中的名句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大学》。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大学》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对《大学》产生兴趣。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国学的认识。
二、学习《大学》内容(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大学》全文,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韵味。
2. 教师逐句讲解《大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三、讨论《大学》名句(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大学》中的名句。
2. 学生分组讨论,解释名句的含义。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的名句。
2. 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大学》名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名句。
2. 学生朗读名句,巩固记忆。
二、深入解读名句(15分钟)1. 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名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2.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名句的应用。
三、实践活动(20分钟)1. 教师设计一个与《大学》名句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情景剧、手抄报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展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名句的重要性。
2. 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大学》名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五年级国学经典大学教案
![五年级国学经典大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37a2d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7.png)
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掌握“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
2. 分析《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理解“三纲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陶冶情操。
教学准备:1. 《大学》文本2. 多媒体课件3. 课堂提问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学》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二、学习《大学》的基本内容1. 教师讲解“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
-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学生跟读课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大家还记得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分析《大学》的思想感情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2. 学生跟读课文,体会《大学》中的情感。
三、课堂拓展1. 教师播放与《大学》相关的影视作品或音乐,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在国学经典中的重要地位。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和测试,了解学生对《大学》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态度表现。
国学经典大学的教案
![国学经典大学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5e49e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b.png)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的核心思想,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
2. 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大学》的核心思想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教学难点:1.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地位。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分析1.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 分析文章结构,明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次关系。
3. 探讨“修身”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做人。
三、课堂讨论1. 如何将“修身”应用于实际生活?2. “齐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是什么?3. “治国、平天下”与个人责任有何关系?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大学》中的智慧对现代人的启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二、课文分析1. 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
2. 分析文章中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理念。
三、课堂讨论1. 如何在家庭中践行“齐家”的理念?2. 在现代社会,如何将“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应用于个人发展?3. 结合自身实际,探讨如何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融入自己的价值观。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国学经典对现代人的启示,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国学智慧。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大学》读后感的文章,体现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应用。
国学经典阅读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b26f6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d.png)
国学经典阅读教学设计导言: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设计一节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课程,旨在通过深入阅读与讨论,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道德情操。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与热爱;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道德情操。
二、教学准备1. 准备教案、教材及相关素材;2. 课堂布置整洁美观,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3. 提前阅读和准备国学经典的背景知识。
三、教学流程1. 前期准备(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并解释相关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2. 导入与热身(10分钟)教师以简短的小故事或诗词来引入国学经典阅读的话题,通过情感共鸣和思维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国学经典阅读的世界。
3. 阅读与理解(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阅读和讨论一篇国学经典文章,教师提供问题指导学生探讨。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应在现场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确保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与深层内涵。
4. 分享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回答教师的提问,并引导全班一起探究文章中的哲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5. 拓展与延伸(2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扩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国学经典的内涵和历史意义,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培养其对文化传承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收获以及不足之处,并让学生反思和分享对国学经典阅读教学的感受和体会。
四、教学评估与反馈1.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讨论的质量和学生分享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估,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2.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教师提问与讨论中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水平。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5篇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7fc73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97.png)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5篇国学经典教学设计5篇国学经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古语是讲什么的。
2.正确朗读《千字文》(节选六),初步了解文字所蕴含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古文的.来历,读、背古文。
4.读古谜故事《吟诗出谜收学生》,知道故事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朗读古语、古文,借助注解,了解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听、读故事,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要了解自己,了解敌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2.使学生了解算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古训。
2.复习古语。
3.复习古文。
背诵《千字文》4.复习古联。
二学习新知(一)古语1.出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指名读,再指名读注解,学生思考:这句古语告诉了我们什么?2.指名读,学生交流:这句古语讲了什么?3.学生自由背诵古语,教师考查。
4.师:古语告诉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5.学生听《开原之战》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指名回答。
(二)《千字文》(节选六)1.出示内容,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同桌互读互听,再齐读。
5.教师讲解意思。
6.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指名背。
(三)古谜1.指名读“《吟诗出谜收学生》”的故事。
2.你知道是什么吗?(四)国粹天地1.学生自读课文,读完交流。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国学经典教学设计2教学备课备课的目标:1、对所教学课程内容的准确把握。
2、让自己完全掌握教流程和内容。
备课中的注意点:1、深入浅出的解释所教内容的意思。
2、可适当加入一些知识性的内容。
3、只做学员思考的引导,不可实行错误的思想诱导。
教学目标1、协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培养对国学的热爱。
2、让学生诵读教学内容,完成当日应完成的教学任务3、协助学生树立符合国学传统观点的价值观。
国学经典_大学的教案
![国学经典_大学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e5b83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61.png)
教案标题:国学经典《大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地位及主要内容,尤其是“三纲八目”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大学》中经典名句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大学》,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分析《大学》中“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
2. 理解《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理解“三纲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国学?国学的重要性在哪里?2. 教师总结:国学是一国所固有之学术,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传承国学经典有助于我们了解民族文化,提升自身素养。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地位。
2. 讲解“三纲八目”的基本知识。
三、课堂讲解(40分钟)1. 详细讲解“三纲八目”的含义,分析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解读《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修身在于正其心。
”等,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 分析《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儒家的仁爱思想、中庸之道等。
四、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看待《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2. 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对《大学》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背诵情况和心得体会的质量。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选取部分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以此评估学生对《大学》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大学》的成书背景、地位、主要内容以及“三纲八目”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大学国学戏曲经典教案
![大学国学戏曲经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c3b8c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7.png)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习国学戏曲的基本知识,如戏曲的起源、发展、主要流派等。
2. 了解国学戏曲中的经典剧目及其特点。
3. 欣赏和分析国学戏曲的经典唱段,理解其艺术价值。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国学戏曲的艺术特点。
2. 学会欣赏国学戏曲,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国学戏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国学戏曲的基本知识、经典剧目及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欣赏和分析国学戏曲的经典唱段,理解其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国学戏曲唱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国学戏曲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国学戏曲的了解和感受。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国学戏曲的基本知识,如戏曲的起源、发展、主要流派等。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国学戏曲的分类和特点。
三、经典剧目欣赏(20分钟)1. 教师介绍国学戏曲中的经典剧目,如《红楼梦》、《穆桂英挂帅》等。
2. 学生欣赏经典剧目的片段,感受其艺术魅力。
四、艺术特点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国学戏曲的艺术特点,如唱腔、表演、服饰等。
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国学戏曲的艺术价值。
五、实践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经典剧目进行角色分配和表演练习。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强调唱腔、表情、动作的准确性。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次课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课程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演效果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对国学戏曲的掌握程度和审美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资源:1. 国学戏曲的基本知识资料。
2. 经典剧目的视频或音频资料。
3. 表演道具、服饰等资源。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教案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cdef6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1.png)
其他儒家经典著作简介
《论语》
简要介绍《论语》的内容、作者 及历史地位,阐述其中包含的儒
家思想和教育理念。
《孟子》
概述《孟子》的主要思想、作者及 影响,探讨孟子对于人性本善的论 述以及与《大学》思想的关联。
《荀子》
简述《荀子》的作者、主要观点及 历史地位,分析荀子对于人性本恶 的看法以及其与《大学》思想的异 同。
示其将中西哲学思想相互印证的研究思路。
05
实践活动与课堂互动
分组讨论:如何理解“格物致知”等观念
分组讨的目的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格 物致知”等观念,并探讨这些观念在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讨论主题
“格物致知”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 的意义。
分组讨论:如何理解“格物致知”等观念
讨论步骤
1. 教师简要介绍“格物致知”的背景和含义。
04
1.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
02
分享内容:个人在学习《大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收获 以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等。
05
2. 学生自愿上台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掌声鼓 励。
03
分享步骤
06
3. 分享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 进步,并提出建议和希望。
06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修身为本,家庭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国家安 定和世界和平。
对现代社会启示和影响
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对社会的积极 影响,提倡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和奉献精神。
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关注社会公正和民生福祉。
提倡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精神 ,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大学经典诵读活动教案
![大学经典诵读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93918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3.png)
《大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传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我们学校决定开展《大学》经典诵读活动。
通过诵读《大学》,让学生感受经典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使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活动目标1.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通过诵读《大学》,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诵读《大学》的过程中,感受儒家思想的魅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三、活动内容1. 诵读《大学》选段:让学生熟读《大学》选段,掌握经典语句,感受儒家思想的精髓。
2. 讲解《大学》内容:对选段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诵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诵读水平。
四、活动步骤1. 准备阶段:让学生提前预习《大学》选段,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为诵读活动做好铺垫。
2. 实施阶段:(1)诵读《大学》选段: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段,体会经典语句的魅力。
(2)讲解《大学》内容:教师对选段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
(3)诵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比赛,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
3. 总结阶段:对活动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1. 学生诵读水平:通过诵读比赛,评价学生的诵读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学生道德素养: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评价他们道德素养的提升。
3. 教师教学效果:教师对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六、活动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 教师要以身作则,带头诵读经典,为学生树立榜样。
3.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儒家思想的魅力。
4. 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了解活动意义,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4年《大学》教案(带特殊条款)
![2024年《大学》教案(带特殊条款)](https://img.taocdn.com/s3/m/c959a12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c.png)
《大学》教案(带特殊条款)教案《大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核心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引导学生将《大学》中的道德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大学》简介:《大学》是《四书》之一,是儒家经典,由曾子及其弟子编撰,主要阐述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大学》核心思想: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大学》名句解读:选取《大学》中的经典名句,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
4.《大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大学》中的道德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大学》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名句解读。
2.教学难点:《大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道德理念的实践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大学》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名句解读。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大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道德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案例分析法:分析《大学》中的道德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大学》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名句解读。
3.组织学生讨论《大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道德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分析《大学》中的道德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5.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背诵《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2.结合《大学》中的道德理念,写一篇关于如何修身齐家的作文。
3.阅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大学》的背景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大学》的内容和思想。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f77998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1.png)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第一部分:引言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将国学经典纳入课程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一份适合大学教育的国学经典教案。
第二部分:背景知识2.1 国学经典的概述:国学经典主要是指古代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诗经》等。
这些经典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
2.2 大学教育中的挑战: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大学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
学生通常更加关注实用性的学科,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如何让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成为了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三部分:国学经典教案设计3.1 目标设定:教育者应明确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了解,提高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3.2 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在教案中选择适合的国学经典作品进行教学。
可以根据教学主题选择经典作品,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3.3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活动等。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国学经典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3.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应注重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而不仅仅追求纯粹的记忆。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4.1 《论语》教案设计:以《论语》中的经典语录为基础,通过讲解、讨论和小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4.2 《大学》教案设计:以《大学》的教育思想为核心,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大学生的修养与责任。
第五部分:教学成果与总结5.1 教学成果: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评估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程度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5.2 总结与反思: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总结教案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结论针对大学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设计一份符合学生需求的国学经典教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国学经典大学教案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大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3cb4f7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10.png)
课时:2课时年级:小学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背景和作者,培养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2. 理解《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4. 引导学生将《大学》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教学重点:1. 《大学》的核心思想。
2. 文言文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文言文。
2. 将《大学》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大学》文本。
3. 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背景和作者。
2. 提问:你们对《大学》有什么了解?3. 引导学生关注《大学》中的核心思想。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大学》文本,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言文阅读方法,如: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段落大意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修身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修养,努力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大学》核心思想的理解。
2. 提问:你们认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的智慧?二、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一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将《大学》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将《大学》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写一篇关于《大学》感悟的作文。
2. 课后阅读《大学》全文,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国学大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国学大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21cab1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d.png)
课程名称:国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国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掌握《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国学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内容:1. 国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2. 国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3. 《论语》概览4. 《大学》、《中庸》概览教学重点:1. 国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2. 《论语》、《大学》、《中庸》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1. 理解国学经典中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2. 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国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经典著作展开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国学经典中的智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 介绍国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二、讲授国学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1. 国学的定义: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伦理等领域的知识体系。
2. 国学的发展历程: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再到宋明理学,最后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国学体系。
三、介绍国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1.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
2. 道家:老子、庄子等。
3. 法家:韩非子等。
4. 墨家:墨子等。
四、阅读《论语》概览1. 介绍《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阅读《论语》选段,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第二课时一、讨论《论语》选段1. 引导学生分享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2. 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探讨其中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
二、阅读《大学》、《中庸》概览1. 介绍《大学》、《中庸》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c5f2429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5.png)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
篇一:国学经典——大学教学设计
《大学》第十四课时教案
广利中心小学焦佩珍
一、教学内容
诗云:“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中人交,止于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让学生了解这一文段的主要观点,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寻找最合适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3、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4、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明白文段的观点,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2、熟读成诵。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大学国学教案完整版
![大学国学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8df668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74.png)
教学对象:初中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基本概念及其含义。
3. 掌握《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经典著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
2. 分析《大学》中的核心思想。
教学难点:1. 理解“三纲八目”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2. 分析《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教学准备:1. 《大学》文本。
2. 多媒体课件。
3. 有关《大学》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学》在儒家经典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文本,了解“三纲八目”的基本概念。
2. 学生思考“三纲八目”的含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三纲八目”的含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教师总结1. 教师总结“三纲八目”的含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2. 强调《大学》中的核心思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关于“三纲八目”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中的核心思想。
二、深入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文本,深入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
2. 学生思考《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教师总结1. 教师总结《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大学国学选读教案设计思路
![大学国学选读教案设计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632fb33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3.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掌握“三纲八目”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国学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1. “三纲八目”的内涵及其在《大学》中的作用。
2. 《大学》中的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大学》中的深奥哲理。
2. 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大学》被列为“四书”之一?2. 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大学》原文,了解“三纲八目”的基本概念。
(2)教师讲解“三纲八目”的内涵及其在《大学》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三纲八目”在《大学》中如此重要?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学》中的主要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组织学生讨论:《大学》中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3)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大学》中某些思想的感悟。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大学》的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大学》有什么意义?(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展示《大学》的相关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大学》中的思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撰写的学习心得,了解学生对《大学》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大学》的内涵和思想,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国学经典大学的教案
![国学经典大学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25e0b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d.png)
国学经典大学的教案近年来,国学经典的研究和传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许多大学开始设置相关的国学经典课程,并且针对这些课程制定了相应的教案。
本文将讨论国学经典大学的教案,探讨其设计与实施。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国学经典的概念。
国学经典是指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等。
这些经典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好的国学经典教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和专业特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
例如,在大学的国学经典课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别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等级的课程,让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和理解国学经典。
其次,教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仅是对文本的解读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案应该通过阅读、讨论、写作、演讲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小组作业,让学生结合国学经典中的理念和思想,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同时,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国学经典作为古代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教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解《论语》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此外,教案应该注重国学经典与当代社会的结合。
国学经典虽然是古代的著作,但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将国学经典与当代社会的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用古代智慧来解决现代问题。
在教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支持。
教师应该具备对国学经典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将复杂的国学经典知识转化为学生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第十四课时教案
广利中心小学焦佩珍
一、教学内容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中人交,止于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让学生了解这一文段的主要观点,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寻找最合适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3、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4、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明白文段的观点,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2、熟读成诵。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大学》的主题: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背诵上一节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听录音,比较自己的读音和读法。
3、再读,正音:邦bāng、畿jī、惟huái、缗mí、蛮má、
丘qū、隅yǜ、穆mù、於wū、缉jī、熙xī。
4、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刘读、抽读。
(三)整体感知文段
1、读文段,边读边思考以下词语的意思。
邦畿:天子的京都,包括京城及其郊区。
惟民:民众。
所止:所居住的地方。
缗蛮:绵蛮。
“缗”通“绵”,鸟叫声。
丘:山冈上。
隅:角落。
止:栖息。
其:它。
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
於:叹词。
缉:继续。
熙:光明。
止:语助词,无意义。
君:国君。
仁:仁爱。
敬:恭敬。
孝:孝顺。
慈:慈爱。
信:信用。
2、再读文段,感知文意。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
”《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
”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3小组交流:读了文件段,你明白了什么?
4、检查汇报。
(1)、首先在于“知其所止”,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
(2)、“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
(3)、知已知彼,为人处事要光明磊落,庄重谨慎。
《大学》本身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这才是最重要的。
5、读了文段,你发现什么规律?指名汇报并板书。
君仁
臣敬
子孝
父慈
交信
(四)拓展
1、看例子,谈想法。
(结合刚刚学习的内容,说说图片中的人物体现了什么?
2、联系生活,谈感受。
(五)熟读成诵。
(六)小结:寻找适合自身条件的,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已知彼,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庄重谨慎。
(七)附板书
君仁
臣敬
知其所止子孝庄重谨慎
父慈
交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