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北文化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
化遗产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代相传,成为陕北地区文化的瑰宝。
以下将介
绍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陕西地方宫廷乐队。
西安鼓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西安鼓乐包括鼓乐队、管弦乐队、舞蹈队、吹奏乐队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西安鼓乐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是中国古典音乐宝库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其歌词和曲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感和思想。
陕北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闻名,被誉为“陕北人民
的心声”。
3. 西安剪纸
西安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
西安剪纸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的明
珠”。
4. 甘泉皮影
甘泉皮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甘泉皮
影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故事内容而闻名,被誉为“陕北地区的艺术瑰宝”。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
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
贵的文化遗产,让世人共同欣赏和传承。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枚。
我曾有幸深入陕北地区,感受和体验了这里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魅力。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手工艺的魅力陕北的手工艺非常有特色,例如剪纸、刺绣、木雕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技巧上都可圈可点,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从制作材料到技艺传承,手工艺品中隐藏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背景。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仅是美的表现,还是情感的传递者,它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心灵。
鉴赏陕北的手工艺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之美和人情之温暖。
二、西安古今中外文化交汇之地西安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汉唐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中华佛教文化等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示。
同时,随着西安的飞速发展,西安的文化环境变得日益多元化。
在百姓文化、体育文化、社区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
这里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融合,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开放的氛围和一种超越界限的文化思维。
三、生态文明和自然文化的重要性陕北的自然风光非常迷人,山水之间,自有一份宁静和致远。
在这里,农耕文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史久力深,自然文化之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在当今落后的自然环境状况下,陕北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引人注目。
生态文明是产生于自然人相互之间最为殷切的参与和协作中的一种人类行动模式和生存形态,它如同一道主题曲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之中。
环保节能和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之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民俗文化和人情味道陕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像擂茶、拉板筋、吃凉皮、摆手繁、踏铁板、唢呐……每一个都有一段深厚的历史根基。
陕北旅游民俗之美不仅仅是在于展现其曲艺、文艺、工艺等艺术门类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旅游民俗,展现出一种民俗风貌,这种民俗风貌可以体现当地人的文化习惯、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天地、人文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陕北文化
陕北说书生活现状
• • • 在陕北每逢过庙会、祭祖、过生日、 做满月或喜庆佳节都会请说书的前 来助兴。说书一般由盲人手弹三 庙会 弦,腿绑甩板,也有说书人击鼓打 板,另一人弹弦相辅。如今说书已 经不在是盲人的专场了,一些年轻 人也加入进来了,他们三五人组成 一队,有男有女,有唱有说,配上 现代器乐,走村窜户。在陕北的大 型庙会上你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华灯初上时,男男女女的村民们就 相聚而来,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说 书人周围,这时醒木一响,三弦拨 动,鼓声咚咚,方言开篇,唱词娓 娓吟来,顿时里里外外鸦雀无声。
用陕北优质八棱南瓜,削皮去籽, 平剖两半,再顺天然瓜沟切为若 干小瓣,拼复完整,入锅蒸熟后, 浇以糖汁。口感绵软,香甜怡人。 南瓜富含维生素A、C、钴、锌等 营养元素,对糖尿病及肥胖症有 独特疗效
油馍馍
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 钱,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 象征。黄米磨面、细箩,用软米 熬成滚米汤烫面,置热炕发酵。 面发后,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 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 可
碗砣
做法是用荞麦仁加水渗透碾压, 渐渐加水,掺成糊状,过滤去渣, 稠度以挂勺为宜。而后将粉糊盛 碗入笼,旺火蒸熟后晾凉,从碗 中脱出成,故名碗。其色浅灰, 食时切片,状若柳叶。调拌汤汁 用盐、醋、油泼辣子、花椒粉、 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 勾兑而成。此为秋冬美食,可独 食,亦可下酒
蜜汁南瓜
说书之艺术传承
弹起我的三弦定起个音,众位明公仔细听……”,陕北 说书是说唱艺术,唱占了很大的比重,艺人们说:“说 是骨头唱是肉”。在书场里除了听远古神话、历史传奇、 百姓故事,还可以学历史、听新闻,说书人走州过县、 见多识广,朝政大事、奇闻趣谈、张长李短等等,他都 能给你说的活灵活现,并对那些邪、恶、丑,予以嘲笑 和鞭达,对真、善、美大加赞美与颂扬。陕北说书中的 每一部书很少有悲剧的结局,这在其它姊妹艺术中是很 少见的。 琵琶 陕北说书,这一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早在三 十年代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那时陕甘宁边区就开展了 改造旧说书活动,对一些宣扬宗教、封建迷信的书目进 行改造,高敏夫、韩起祥等人创作了新书《刘巧团圆》、 《宜川大胜利》、《翻身记》、《血泪仇》等几十部新 书,当时深受边区群众欢迎。一九四六年八月,韩起祥 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为毛主席和朱老总说了新编书 《张玉兰参加选举会》,听完后,毛主席称赞道:“你 的新书说得好……”。全国解放后,韩起祥的陕北说书 曾风靡一时,他一人就可以说五六百部新旧书,是陕北 说书的一代宗师。提起陕北说书,人们就会想起这些人 来:韩起祥(1915-1989)、张俊功、田治枝、解明生、 曹伯炎…… 陕北说书有听头亦有看头。且看有看的讲 究,听有听的决窍。
陕北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最终五篇)
陕北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最终五篇)第一篇:陕北文化学习心得体会陕北文化学习心得体会陕北文化是陕西文化一个重要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陕北文化的特点,是在陕北独特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发展诸因素下形成的。
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
陕北既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争夺的“前沿阵地”,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
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的文化个性。
基于历史和地域因素,形成了陕北文化的独特的发展路径:陕北文化是古老的历史文化传承。
在陕北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上每一个层面都保留着纯净的原始文化基质,传统的原始的淳风在这里长久地存留。
同时又由于它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与外界较少接触,所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迟钝的文化圈。
秦皇汉武在此开直道、修长城北御匈奴,出现过灿烂的秦汉文化高潮。
明代以后,由于天灾人祸,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直接导致其形成历史上的文化封闭和交通封闭。
因而其它地域早已失传的古老的民族文化能得以在民间保存下来,成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陕北秧歌,古称阳歌,它起源于巫仪,隐含着远古“太阳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双重含义。
陕北方言中保留的古词语和宋元方言,如后生(青年人,后辈)、先后(妯娌)、夜来(昨天)、外后儿(后天)等等,都说明陕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陕北文化具有多元发展的特性。
陕北曾是各民族相互征战的战场,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地方。
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广泛交融,互相影响,产生与当时环境相适应的文化的过程。
陕北文化的多元性是不同类型的文化整合的结果。
在陕北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社会动荡、变迁,都为民族的交往、杂居提供了条件,也使不同的文化取长补短、重新组合。
这种文化整合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被汉族文化整合,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足以说明,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汉族的文化之中,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融合了鲜卑人、匈奴人的文化,五代至宋融合了契丹、女真、西夏等民族文化,陕北文化受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也较大。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间文化颇具特色,下面为
大家介绍一些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一、陕北婚俗
陕北地区的婚俗多半是“三迎一送”,即迎亲、迎娘、迎妇和送亲,俗称“三迎一送”。
婚礼上还有很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如“红
头绳”、“拜堂”、“抬花轿”等等。
此外,婚礼上的“随礼”也是
很重要的一环节,通常以一对红包为宜。
二、陕北祭祀
陕北地区的重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到祖先陵墓前祭祀,敬献鲜花、食物、
酒等,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三、陕北民歌
陕北地区的民歌多以“陕北调”为主,经典的陕北民歌有《兰花花》、《阳关三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这些民歌表达了人
们对生活、爱情、亲情的感悟和态度,被认为是陕北地区的文化瑰宝。
四、陕北民间艺术
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五花八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皮影戏、秧歌、大鼓、弹戏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同
时也承载着陕北的历史、文化与精神。
以上就是陕北地区的一些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
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陕北民俗中的酒文化
陕北民俗中的酒文化陕北酒文化是中国酒文化园中的奇葩,体现着中华酒文化重要的审美特质和精神特质。
如果从民俗学的角度,对陕北的酒文化内涵,进行一种学理上的考察和审视,这对于批判地继承和改革传统酒文化,建设健康文明的现代酒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酒与陕北人的男婚女嫁在陕北民间,男婚女嫁结成百年良缘,主要是以人为媒,但绝对少不了酒的媒介作用。
提亲要拿表心酒,订婚要喝订婚酒,结婚要喝喜酒,新娘怀孕要喝大喜酒,儿女满月要喝满月酒,百天要喝百天酒,周岁要喝周岁酒,12岁要喝成人酒……乃至儿女成婚,又是新一轮的饮酒仪式。
生生不息生命绵长;生死代谢生荣死枯;酒是陕北人生命世界里的液体太阳,是陕北人意识深处的希望与寄托。
现世与来生,自信与恐惧,酒是陕北荒凉大地从古及今浇灌生命之树得以蓬勃发展的物质汁水和精神汁水。
“会亲酒”即订婚仪式时要摆酒席。
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回门酒”即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
回门酒一般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交杯酒”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陕北流传甚广。
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连,并挽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
至于婚礼上的“交擘酒”,则是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满月酒”或“百日酒”是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在陕北也不例外。
这是婚嫁酒仪式的自然衍生。
生了孩子满月时,须摆几桌酒,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礼物,也有送红包。
“寄名酒”指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此风俗如今已近绝迹。
“寿酒”是对个体生命绵延不衰的一种祝贺。
浅析陕北民间艺术的剪纸文化
浅析陕北民间艺术的剪纸文化【摘要】陕北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文化中最具有浓郁的黄土地地方特色的文化之一,这一点不仅体现于外在形式,也表现在陕北剪纸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通过地域对陕北剪纸的文化来进行分析,并着重从延绥、绥米以及三边剪纸等地域剪纸进行认真梳理,以达到清晰的展现陕北剪纸的地域特色及其文化。
【关键词】陕北民间艺术;剪纸文化;地域特色自古至今,陕北人一直生活在这山峦起伏的黄土地上,这片苍茫的黄土地孕育了浓厚的民间文化,陕北部分地区因交通的阻隔,经济的落后,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陕北剪纸的发展中,古老的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创作意识保留完整,对现今陕北民间艺术剪纸的发展具有很大优势。
1 粗犷大气的延绥剪纸文化延绥剪纸是延安剪纸和绥德剪纸的简称,延绥剪纸保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粗犷、古朴、简明等特色,自由率性,粗犷大气,豪情满志,将安塞人的豪迈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品中掺杂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展示人民生活的强烈感情色彩,不仅如此,延绥剪纸作品也有很多种包含着古老的风俗和文化传统样式,所以延绥剪纸不仅仅是一项艺术表现形式更是陕北人古巫的载体寄托,比如抓髻娃娃和扫天婆就是有着很强实用性的巫术剪纸作品,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延绥剪纸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中华传统艺术色彩,既有以表示吉祥的虎、狮、喜鹊、猴子、鱼等动物为创作原型,还有代表着祝福意味的植物如荷花、葡萄、梅花、石榴等创作原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延绥剪纸里有着大量的表现现实劳动生活的作品。
在抗战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中国共产党创建了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延安作为抗日救亡的中心,文学艺术作为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动员群众参加抗战的重要工具,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也为延安剪纸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红色延安的特定环境下,延安的剪纸文化才有了丰厚的发展基础,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们,在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在国家命运发生转折的重要时刻,有了与黄土高原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于是,黄土文化为红色延安剪纸提供着革命化、民族化的机遇,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条件、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陕北地区,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也别具特色。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遵循着传统的习俗,表达着对先人的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丰富着自己的身心文化生活。
一、粽子文化粽子是端午节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从端午节前就开始包粽子了。
陕北地区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豆沙粽,另一种是咸肉粽。
豆沙粽用糯米做成,放入甜枣、豆沙、桂花、莲蓉、花生、红枣等馅料,口感Q弹有嚼劲,吃起来非常香甜可口。
咸肉粽用糯米包裹入口咸鲜的五花肉,再加入葱、姜、蒜、木耳、香菇等配料,入口有浓郁的肉香味。
传统的包粽子的方式也非常有趣,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包粽子,彼此商量着要放多少馅料,如何包裹。
把馅料用糯米包裹起来,再用竹叶子或菰叶子绑好,然后放到锅里煮熟即可。
在陕北地区,包粽子是一项重要的家庭传统活动,它不仅让人们重温了传统文化,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二、龙舟竞赛在陕北地区,除了包粽子,还有龙舟竞赛的传统文化。
在端午节当天,各个村庄都会组织起自己的龙舟队伍,进行竞赛。
最初的龙舟竞赛是为了纪念古代民间英雄屈原,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竞赛时,龙舟队伍中会有一位舵手掌舵,指挥船的航行方向。
其他队员则要配合起来,划动浆,保持节奏。
整个比赛非常精彩,观众们会站在河岸上观看,为喜爱的龙舟队伍加油助威。
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都会因为这项活动而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三、赛艇运动除了龙舟竞赛外,陕北地区还有一项特色的运动项目——赛艇运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赛艇运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赛艇的船体呈狭长的圆筒形,使用桨或划浆控制船体行驶。
赛艇运动需要选手具备高度的协调性和心肺功能。
在陕北地区举行的赛艇比赛,不仅是一项运动项目,也是陕北地区文化的一种展示。
人们往往在这个节日中亲身感受到了运动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也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
四、雅乐歌舞端午节时,雅乐歌舞也是陕北地区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浅谈陕北婚丧嫁娶
陕北风俗-色彩崇尚(1)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颜色崇尚始终是一种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
其表现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在五行说的影响下,五色(赤、黄、青、白、黑)成为大意或开德的象征,因而也成为国运的象征;二是从维持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出发,把颜色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的手段,从而使颜色逐步具有了尊卑高下的文化特征。
在陕北风俗中,对色彩崇尚也有着明显表象特征。
日常生活、礼仪庆典、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婚丧嫁娶等活动无不于色彩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且有严格的规矩方圆。
这种表象特征和崇尚心理,紧扣着民族血脉,相成相辅于社会习俗和等级维系。
具有明显的历史沿袭和地域文化痕迹,充分体现了崇尚和膜拜心态。
特别是陕北人过春节时,它是用红色染成的。
陕北年俗的主旋律,是用红的音符谱成的。
这些跳动的红色,构筑了陕北人心中一个个祈盼梦想。
红灯笼、红窗花、红对联、红鞭炮等是面上的红。
以红对联来说:除过窗户、门框两边外,驴圈,羊圈、猪圈、大门上、墙头上、庙门上、碾子、石磨、窑洞墙壁上的土神窑窑、天神窑窑、不住人的窑洞窗户上,院畔的树上、家中衣柜、灶马怀前、炕壁上方、米囤、面囤上、井台上、各种车辆上,大小鼓上、都有吉庆内容的红色对联贴在上面。
这“红”体现在生活的每一处,红灯笼、红被子、红鞋垫、红裤带、红内衣、吸烟喝酒用的是带红字红盒红杯的。
闹红火用的红旗、红战鼓,红绸子、红扇子、红伞、红腰带、红袄子、姑娘摸的红口红、后生摸的红脸蛋、唢呐手用的枣红号杆子、长号上鼓槌上系的是红布条子、吃的红烧肉、喝的红西凤、唱的是红太阳,扭的是红五角图案、给闹红火的人们赏的是红苹果、大红枣、红皮鸡蛋、给娃娃压岁钱是用红纸包的、女人围的红围巾等等。
连这生活中一切的文艺节目也叫闹红火了。
这里是红色的世界。
这年俗为何成了红的山河、红的世界呢?析其原因大约有:一是驱邪镇恶之意,因为在陕北历史上有太多的苦难太多的苦焦,大苦难大苦焦需要用大红色来抵挡、来驱除,另一方面,红色本身是传统文化中的喜色暖色吉庆色,这是陕北人对美好社会的大期盼和大渴望。
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陕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远古至近现代,陕北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陕北不仅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还用厚厚的黄土哺育了中国革命。
陕北地区所拥有的积淀深厚、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陕北民俗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全面发现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其民俗文化资源势在必行。
一、民俗文化遗失严重当今世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也不断推进现代化步伐,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对民俗文化的冲击显而易见,由此引发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文化传承者极其匮乏,部分传统技艺面临灭绝等问题不容忽视。
(一)文化生存环境受到冲击千百年来,陕北人民在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土风情。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迁,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一些作为传统民俗文化载体的独特陕北地方语言、民俗器物等正在消亡。
而网络、电视、电脑的普及,使陕北民间故事、陕北民歌等的听众已越来越少,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等不再是人们在劳动之余宣泄爱与恨的感情寄托,这些都减少了民俗文化的实践机会,削减了其传承的氛围,妨碍了其技艺得保持与提高。
另一方面,机械化、高科技取代了诸多效率低下的手工业操作,陕北民间手工艺也存在着艺人“老年化”、传人“稀有化”、技艺“衰退化”、发展“迟钝化”的困境。
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急剧改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陕北民俗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化资源流失状况严重陕北民俗文化自成体系,像“黄土”一样深厚,古老而质朴。
陕北人民衣、食、住、行与众不同,生育、婚姻、丧葬等民俗也独具特色,除此之外,比较典型的民俗文化有闹秧歌、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泥塑、刺绣、陕北民歌等。
陕北风俗民歌
陕北风俗民歌陕北风俗民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陕北,又称山西北部,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西北的山地林区,也是著名的“陕北美景”的发源地。
陕北风俗民歌,是陕北特有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一、民歌在陕北的历史民间歌曲在陕北地区一直流传至今,早在宋代,就有许多陕西地区的民歌传唱,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的民歌不仅有宋代的“宋词”,还有明清时期的“古风”、“新曲”等,这些歌曲都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民俗色彩,反映了当时陕西人民生活在山林草原之中的情况。
二、民歌形式多样陕北民歌有各种形式,有宋词、古风、新曲、高唱等,也有特定的表演形式,如聚落会唱、舞会唱、宴席唱等。
这些表演形式都能体现出陕北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充分展示出当地人民的历史和文化。
三、民歌的文化内涵陕北民歌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里的民歌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而且还能反映出当地人民对于生活和人生态度。
歌词中充满了对于生活中各种情感、思想和意念的表达,使人们能够体会到陕北人民历史文化中的情感和思想。
四、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陕北民歌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陕北民歌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创新。
如今的民歌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五、民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陕北民歌不仅是陕北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底蕴,而且还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民俗色彩传递给下一代。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陕北民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革,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总之,陕北风俗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陕北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体现了陕西人民生活在山林草原之中的情况,而且还能反映出当地人民对于生活和人生态度。
陕北秦岭地区的历史文化
陕北秦岭地区的历史文化陕北秦岭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发源地之一。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黄河流域文化和西北地区文化的交汇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将为您介绍陕北秦岭地区的历史文化。
一、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黄河流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它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成为了整个中国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探究的重要内容。
陕北秦岭地区位于黄河上游,因此黄河流域文化对于这个地区的影响尤为深远。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使用石器等简单工具,形成了一系列原始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下,秦岭地区的文化也不断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二、秦汉文化的传承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陕北秦岭地区的文化传承的黄金时期。
秦朝的统一使得这个地区各个部族之间的纷争得到了缓解,同时秦朝建设的山阳、陕城等重要城市也为这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汉朝时期更是推动了这个地区文化的发展,众多文学家、诗人、音乐家等纷纷涌现,形成了一批优秀的文化遗产。
著名的“秦岭赋”、“陶渊明集”等文化经典是整个中国的文化宝库,这也展示了陕北秦岭地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三、佛教文化的传播在唐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陕北秦岭地区也成为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之一。
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佛教在这个地区得以茁壮成长。
众多的寺庙建立,佛教教义的传播和演化都得到了不少人们的支持和参与。
作为一个文化中心,陕北秦岭为整个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革命文化的发展陕北秦岭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之一,红军长征时期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尤其是为革命事业付出了生命的陕北革命烈士,成为了陕北秦岭地区文化发展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革命时期,陕北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也面临了很大的困境。
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文化多样性和它的广泛传播。
五、结语作为一个地区文化中心,陕北秦岭地区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陕北历史文化述略
陕北历史文化述略
陕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故乡之一,这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陕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考古学家研究表明,距今约7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陕北地区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在历史长河中,陕北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商周、西周、秦、汉、晋、唐、宋等王朝时期的建设、发展与振兴,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其中,秦始皇的陵墓、汉武帝的陵墓、大唐盛世的丝绸之路等,都是陕北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
陕北是闻名海内外的革命老区,曾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所在地。
陕北是以晋察冀边区为核心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诞生地,是全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地带,对于中国革命史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陕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地位给予了其丰富、多彩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陕北的民歌与舞蹈、陕北的书法与绘画、陕北的传统制造业和民俗文化,无不展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现代陕北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众眼前。
陕北的旅游资源、文化产业、矿产资源和科技产业等方面的发展,逐步将陕北打造成为综合型的中西部经济中心。
历史长河中,锻炼出了陕北人民坚韧毅力、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奋发向前的民族风貌,他们在保护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应当在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同时,关注陕北地区的新发展,将陕北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气的土地,打造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家园。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陕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
陕北的民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美学情趣。
本文将从陕北民俗的服饰、建筑、节庆等方面来探讨其审美价值。
陕北的民俗服饰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陕北地广人稀,气候干燥,因此人们在服饰上更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
陕北人民的传统服饰以羊毛为原料,采用粗犷的编织工艺制作而成,其款式简洁大方,色彩淳朴自然,充满了朴实和质朴之美。
陕北女性的传统服饰“襦裙”,通常由粗布料制作而成,既耐穿又实用,同时在图案和颜色的搭配上也展现出一种朴素的审美情趣。
陕北的传统头饰也别具一格,如“大辫子”、“燕子饰”等,都展现了陕北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陕北的民俗建筑也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代表。
陕北地区地势起伏,山地较多,因此当地人民的建筑风格也是独具特色。
传统的陕北民居采用土坯墙和木制结构,建筑简朴朴实,充满了朴素的乡土情怀。
陕北的地坑院和窑洞房是当地人民的主要居住建筑,其造型独特、结构合理,给人一种原始的美感。
陕北的寺庙、庙宇也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建筑,如黄帝陵、华山寺等,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展现了陕北人民对于宗教信仰的崇尚和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陕北的节庆活动也是其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人民热爱节庆活动,每逢节庆,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其中不乏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表演和民间艺术活动。
陕北的舞龙舞狮、跷跷板表演、夜市等活动,无不展现了陕北人民的豪爽豪情和对于美的追求。
陕北的传统民歌、民间舞蹈也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民俗艺术形式,如陕北民歌《王鹏飞》、《秦腔》等,不仅歌词婉转动人,旋律优美悠扬,更展现了陕北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是中国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代表性:1. 陕北民歌: 陕北有着独特的民歌文化,如宝塔山下的《马骝歌》、阳山河畔的《二泉映月》等,这些歌曲描绘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2. 报关勾儿: 报关勾儿是陕北传统的器乐演奏形式,用一对勾儿敲击铜盘,发出特殊的节奏和音响效果,常用于祭祀和庆典活动中。
3. 陕北灯会: 陕北的灯会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庙会之后开始,陕北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人们在灯会上观赏各种形状的彩灯和民间艺术表演。
4. 魂灵板面: 魂灵板面是陕北传统的民间艺术,以纸板为材料,用彩纸和颜料粘贴制作而成,通常用于祭祀祖先或追悼先人。
5. 陕北皮影戏: 陕北有着悠久的皮影戏传统,这一艺术形式通过光影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各种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同时也传承了陕北文化的精髓。
6. 窑洞建筑: 陕北地区的窑洞是当地人民独特的居住方式,是以黄土为主要材料,以山体为背景修建的房屋。
窑洞既可以保持房屋的温暖,又具备防水、抗震等优势,是陕北地区独特的建筑遗产。
7. 水车: 陕北人民自古以来就利用水力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水车是他们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陕北的水车造型独特,常常用于引水浇田和磨面等农业生产活动中,是陕北地区农业文化的象征。
8. 跳滚力戏: 跳滚力戏是陕北地区的一种特色传统表演形式,表演者在特制的木板上跳跃和滚动,从而展示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
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展现了陕北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陕北人民独特的文化标志,为我们了解和传承陕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陕北地区民歌形式信天游研究
陕北地区民歌形式信天游研究陕北地区是中国民歌发源地之一,此地所产生的民歌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将民歌、民俗、戏曲、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是陕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就信天游的历史、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信天游的历史信天游可追溯至唐代,唐朝时期,它是一种祭祀活动。
信天游在当时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而表演的一种仪式。
在明清两代,信天游逐渐发展为广泛传播的艺术形式,开始有专门表演信天游的民间艺人。
到了清代,信天游已经成为陕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形式。
二、信天游的表演形式信天游是一种集歌唱、琵琶、二胡、弹箜篌、托板、竹笛等乐器演奏、朗诵、打击乐和舞蹈于一体的表演形式。
一般来说,信天游的表演由三部分组成:前摇、正套、尾套。
其中,正套是信天游表演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由乐曲和歌词组成,歌词一般是由一人朗诵,其余演员配以歌唱、演奏和舞蹈等形式表达,以表现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三、信天游的文化内涵信天游是陕北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信天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将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信天游反映了陕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它是从当地的自然景观、习俗和传说等方面吸取灵感而创作的,能够深刻地反映陕北地区的特征和文化精髓。
最后,信天游是陕北地区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通过表演和传播信天游,可以使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总之,信天游是陕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信天游的保护和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应该加强对信天游的研究和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陕北文化的历史渊源
陕北文化的历史渊源陕北是指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区,包括延安、榆林、宝鸡等地。
陕北地区除了自然风光优美外,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渊源。
在古代,陕北地区曾是中原文化和西北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带,这种文化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一、丰富的历史遗产陕北地区丰富的历史遗产是其文化历史渊源的重要体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延安、华山、咸阳、靖边和宝鸡等地的文化古迹。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点,留下了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遗迹,如枣园会议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等。
华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在古代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写诗作画。
咸阳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靖边是古代的军事重镇,在唐宋时期曾是边塞文化的中心。
宝鸡市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古迹和文化景观,如法门寺、太白山、千佛洞等。
二、著名的民间艺术陕北地区流传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如柳枝戏、秦腔、皮影、泥人张等。
柳枝戏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最早源于明代,因其唱腔婉转悠扬、节奏抑扬顿挫、表演形式独具特色而备受青睐。
秦腔是陕北地区最为流行的戏曲剧种之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演员和编剧,对于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皮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是用牛皮制作的剪纸形成的人物、动物等形象的影子戏,非常受人们欢迎。
泥人张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独具匠心的制作技法、寓意深刻的寓言和神话故事而著称。
三、特有的民俗文化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是陕北文化历史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吃驴肉、踩高跷、舞蹈耍枪等。
吃驴肉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食品,中药材配以驴肉制成,营养丰富、口味独特。
踩高跷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也是一种体育活动。
舞蹈耍枪是一种集舞蹈、武术和戏剧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格和地方特色。
四、多元的宗教文化陕北地区有众多的宗教遗迹和宗教文化,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
佛教在陕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佛教文化。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又称“陕北三边”,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包括榆林、延安、宝鸡三市以及渭南北部一带。
这里因其地理位置偏远,历史悠久,自然环境独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诸多方面。
一、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源远流长,自西汉以来就有吟唱之风。
它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歌,既有清新明快的山歌,又有豪放激昂的旱苗情歌,又有深情婉约的大调赞歌,更有漫长琐碎的劳作乐歌。
陕北民歌因其多样性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方式而享誉全国乃至海外,被誉为“中国民歌之乡”。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陕北山歌》,被誉为“陕北民俗的一个小百科全书”。
二、陕北皮影戏陕北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其历史悠久,已有瓦刻塑影、纸雕塑影等种类,唐代就已经流传开来。
皮影戏所表现的是社会生活中各种具体的事物,通过手工制作的皮影人物、道具和背景融入了戏剧的化学元素,不仅有艺术价值,而且也是人们了解民俗、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陕北戏曲陕北戏曲是隶属于中国戏曲门类中的一个小分支。
它是以陕北地区的方言为基础,通过遵循基本流程,进行角色、音乐及服饰上的地域性修改,以适应当地人民的欣赏。
陕北戏曲早期以诸葛街、黑珠街等四大草台为代表,后来又发展出安陵山、白水洋等多种流派。
其曲目以历史题材和英雄故事为主,演唱方式韵律悠长,表现力强。
四、陕北火塌坑民居火塌坑民居是陕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建筑风格。
它因其独特的结构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大奇观。
它是若干仓库分散拼凑而成的各式建筑,取名为“塌坑”即因多数建筑的半埋地下,外表只露出一层墙的缘故,古朴而大气,呈现出浓厚的陕北土特色。
五、陕北美食陕北素以其美食而闻名天下,其中的代表性菜品有“臊子面”、“擀面皮”、“糖葫芦”、“潼关肉夹馍”等。
这些菜品不仅具有本地特色,口味浓郁,而且营养丰富,深受当地人民和游客的喜爱。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平凡的世界陕北地域方言文化的重要价值
平凡的世界陕北地域方言文化的重要价值一、概述1.1 话题概述方言是某一特定地区或裙体所使用的口头语言,它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各地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其中陕北地域的方言文化更是独具特色、深厚悠久。
1.2 研究意义陕北地域的方言文化不仅是当地人民的语言表达工具,更是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载体。
对陕北地域方言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当地的社会风俗、传统习俗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意义。
二、陕北地域方言文化的历史渊源2.1 方言分类陕北地域的方言主要属于官话的一个分支,受到了汉语方言区域特征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古代汉字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方言系统。
2.2 历史演变陕北地域方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方言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变。
在陕北地域的不同地方,方言的差异较大,甚至相邻的两个地方都可能有着不同的方言特点。
三、陕北地域方言文化的特点和价值3.1 丰富的词汇陕北地域的方言词汇丰富多样,其中包含了大量古代汉字和当地特有的词汇,这些词汇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2 独特的语音语调陕北地域的方言在语音语调方面与普通话有着明显差异,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音韵特点。
这种独特的语音语调是陕北地域人民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独特标志。
3.3 传承和保护陕北地域的方言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但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丧失和褪色的风险。
传承和保护陕北地域方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陕北地域的历史和文化。
四、陕北地域方言文化的意义和作用4.1 历史文化价值陕北地域的方言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研究陕北地域方言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的语言演变、文化传承和区域文化多样性。
陕北信天游
陕北信天游引言陕北信天游是指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它融合了舞蹈、歌唱、乐器演奏、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旨在祈祷丰收、驱除疫病、祈福祥和。
本文将详细介绍陕北信天游的起源、特点、表演形式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一、起源与历史背景陕北信天游起源于陕西省北部地区的农村民间,据传始于宋代,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信天游起初是农民们在农忙之余进行的娱乐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了当地农民祈求丰收和平安的重要仪式。
在中国古代,陕北一直是粮仓地区,农民们赖以生存的农田经常遭受病虫害的侵袭,因此信天游就成为了农民们祈求丰收的重要手段。
信天游通常在农闲时节进行,农民们身穿各色服饰,跳跃、转身、翻腾,以展示他们的体力和灵活度。
这种形式的表演被认为能唤起神灵的注意,并在每年的农田耕种前仪式上演,以祈求好天气和丰收。
二、表演形式陕北信天游主要由舞蹈、歌唱和乐器演奏组成,还包括一些杂技表演。
在信天游的表演中,鼓、锣、笛子、二胡等传统民间乐器常常使用。
乐器演奏者通过各种音调和节奏陪伴舞蹈演员的动作,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信天游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舞蹈节奏明快、动作翻飞,有的舞蹈则以细腻的手势和舞姿为特色。
舞蹈演员经过数月的训练,掌握了各种复杂的舞蹈动作和技巧,并能够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祈求。
另外,信天游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杂技表演,如柔术、蹦高、象棋戏等。
这些杂技表演既能展示演员的身体柔韧性和技巧,也能为观众带来一些欢乐和惊喜。
三、特点和影响陕北信天游具有独特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信天游不仅包括舞蹈、歌唱和乐器演奏,还融合了许多传统的杂技表演。
这使得信天游形式多样,节奏快速,令人眼花缭乱。
2. 注重祈福和祈求:陕北农村的信天游表演往往以祈福和祈求为目的,农民们相信通过信天游的表演,他们可以得到神灵保佑,农田可以不受病虫害的侵害,并且有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陕北文化我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的陕北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
陕北黄土高原,通常是指这样一片区域:北到榆林长城,南到渭河北山,西到子午岭,东到黄河,这个区域处在整个黄土高原的中北部。
这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这里有沟谷交错、塬梁相间的黄土高原,有地势平缓、一望无垠的毛乌素沙漠。
河流沟道密集,梁峁起伏交错。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这片土地的是恢宏、博大的气势;古老悠久的历史,在这里积淀出深厚的中华文化。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契合,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独具神韵、摄人心魄的宏伟画卷。
文化属于社会范畴,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的存亡相始终,它是历史上人类说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陕北文化是指在陕北高原这块特点的黄土地上,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陕北高原北靠鄂尔多斯高原,东尽黄河,南接八百里秦川,西连河套,处于北方游牧区向中原农耕区的过渡地带。
这一地缘关系决定了陕北文化处于草原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河套文化的包围之中,并受着这些文化的影响。
陕北文化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可见其历史悠远。
在陕北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在这片黄土地上,先后有商周时的戎狄,秦汉、魏晋时的匈奴,唐宋时的党项羌,对陕北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将要介绍的陕北文化,包括陕北民俗、饮食文化和民间艺术。
1.陕北民俗陕北民俗很多,讲究很多,像过春节闹秧歌,是一年中最热烈奔放的时刻。
秧歌队由大锣、大鼓乐队打头,但绝对少不了唢呐。
咚咚锵锵中,那欢快的《大开门》、《将军令》一吹,引得满街人头攒动,争相看秧歌。
要狮子、舞龙灯、扳水船、跑驴儿,莫不用唢呐助威。
辞旧迎新,欢度佳节,穿红着绿的秧歌队只有在唢呐声中才能尽兴发挥,把喜庆的激情推向顶峰。
婚俗在陕习俗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一样,婚姻礼俗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奴隶社会时期,陕北存在“群婚”、“收继婚”、“服役婚”、“转房婚”等婚姻现象,这在有关历史资料中均有反映。
进入封建社会中叶,受汉族礼教先进文化的影响,陕北地区各民族普遍进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少数富有者除外),婚姻礼俗大同小异,与近世个仿。
但还是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一些婚姻观念和游不知所牧民族的某些婚俗习惯。
陕北人择亲时非常注重门户,即看清其家族有无狐臭史,认为“穷不扎根臭扎根”。
其次,重视人气及对方家庭社会上的威信。
再次,重视生辰八字,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法。
另外,还讲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说。
至于同族是决不可成婚的,因鲜有近亲成亲。
再加上陕北各各族杂居共处,使陕北人种优化,所以陕北人大多身高强健,仪表俊美。
婚嫁无论贫富都有比较完整的聘娶程序,将中原地区古之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简约为“放话”、“定亲”、“娶亲”三道程序。
婚仪则有繁有简,还有闹房、听房之俗。
婚后还有“会亲”(相当古之“归宁”)等议程。
陕北的丧葬习俗也颇具特点,具有普遍性。
传统性议程受到社会普遍遵从,这是因为人们不仅把死亡看成为一个生物性事件,同时也看成是一件社会性的事件,就其本质而言,一个区域丧葬习俗背后展现的仍然是该区域的人文内涵。
丧葬可分为葬式和丧礼两部分。
陕北地区的葬式普遍衽木棺土葬(个别不特殊死亡者例外)。
古时游牧民族的火葬、野葬、树葬在陕北多不采用。
土葬多采用横穴葬,即从地面下挖而形成土坑,再横向掏挖形成洞室墓,其形制和结构因时代和墓主身份而异,有土室、砖室、石室、亦有土坑直接掩埋等。
东汉时期,石室墓葬在富裕地主、贵族阶层特别盛行。
陕北无定河流域一带出土了大量东汉墓葬画像石,画像石的制作极耗工时与财力,它在反映当时陕北社会生产、社会精神风貌以及人们对生存与死亡的社会观念的同时,也证明了当时厚葬习俗之普遍。
近代,厚葬之俗虽日渐式微,但遗风犹存,特别是在经济贫困地区,薄养厚葬的陋习还颇为深固。
丧礼是殡殓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各种仪式有关的礼节。
在陕北,由于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丧礼形式相互影响,各地情况略有异同,但仍以汉族丧礼习俗为主,并夹杂一些游牧民族的固有习俗。
2.饮食文化陕北自然环境恶劣,但是老百姓对于吃却很精细。
陕北属于黄土高原区,沟壑纵横,蔬菜相对较少。
特别是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这就造成陕北人们的饮食多以杂粮为主,杂粮精做,却提前和营养结缘。
在现在大城市人们为吃发愁的今天,陕北小杂粮系列,越来越受到城市的青睐;因为退耕还林和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新陕北的战略的提出,这里的牛羊种群更多。
人们特别在羊肉的做法吃法上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秘笈。
陕北羊肉以其汤清香、肉鲜嫩、无膻味、食后余味无穷而备受推崇。
陕北食材主要以小米类、红枣类、南瓜类、荞面类、土豆类、野菜类、豆类和羊肉系列类最为出名。
小米和压扁的黄豆可以熬制成可口而营养价值丰富的“钱钱饭”,此外小米还可以被灵巧的陕北婆姨做成油糕、油馍、烙饼、黄馍、米黄、米酒和各种以小米为主料的各种稀饭。
红枣更是一宝。
陕北的河滩,特别是佳县等黄河边,更是适宜红枣的成长。
这里的大栆,以其皮薄、肉多、核小,营养价值极高。
陕北红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衰老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增强作用、增强肌肉力量、抗疲劳、保护肝脏、降压、镇静安神、抗惊厥等保健作用。
陕北人说,一天一颗枣,长生不会老;也有人说,一日一颗枣,活到九十九。
可见红枣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这几年陕北的巨鹰滩枣、酒枣、脆枣系列和延安的枣饮料等也小有名气,摆进超市,加快开发力度,以飨老百姓之需。
南瓜也是一宝。
南瓜具有平血压、降血脂的功效,陕北出产的南瓜,因为干旱地生长,生长周期自然绵长。
吃起来甘甜绵软,配以糯米、红枣、莲子、百合等,吃口软糯香甜,别具风味。
目前也是陕北饭菜一道必品菜肴。
你去枣园主席故居,别忘了带上老乡们种的又面又甜的南瓜回来给家里一饱口福。
荞面是荞麦磨成的面粉。
在陕北是重要主食之一,“三边”剁荞面就是一绝(指的定边,安边,靖边)。
荞面有冬暖夏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特效功能。
目前被制成荞面煎饼、荞面凉粉、荞面烙饼、荞面麦醋、荞面、擦荞面、荞面搅团、荞面卷、荞面、剁荞面、荞面碗砣等很多种类。
昨天朋友说,绥德和榆林镇川的最为出名。
肝子碗砣成为陕北饭中凉菜的重要一员。
陕北饭讲究荞面配上羊肉吃才更有风味,陕北有“荞面圪坨羊肉汤、死死活活相跟上”的民谣,有时候看见碗筷上桌,哈喇子就下来了。
土豆是大众俗语,但是在陕北,土豆叫“曼曼”(man man )和“洋芋”,经常制做凉菜、热菜。
但是最为出名的是“洋芋擦擦”,关中很多城市,不知到“曼曼”大有人在,但是洋芋擦擦的鲜美却不胫而走。
陕北洋芋比关中的好吃,制成的凉粉既筋道,又爽口。
用洋芋制作洋芋粉条。
成色青,久煮不断、不粘锅。
特别是洋芋粉条与猪肉一起熬制成“猪肉撬板粉”。
更是夺人胃口的杀手。
陕北高原和沙漠之中,有的地方罕有人至。
这里的野菜与关中和陕南不同,就像热带长阔叶植物,寒带只有针叶林一样,这里的野菜就在沙漠中,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中自然长成。
像沙盖、野苦菜、荠菜、苜蓿等几十种,陕北野菜的特点是营养丰富,自然生长,无污染,成本低等。
目前被开发的力度还不够,能够摆上餐桌供人们品尝的也就凉拌沙盖、苦菜杏仁等。
苦菜杏仁败火,味道苦凉杀口,值得一尝。
3.民间艺术在陕北这块特殊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陕北人在漫长与大自然做生存斗争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艺术表现形式,著名的有闹秧歌、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泥塑、刺绣、陕北民歌等。
陕北民歌反映出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和生活特点。
可以说民歌、民谣概括地反映了当地民俗, 同时民俗活动也创造和推动了民歌的发展。
陕北的小调和舞歌总是伴随着民俗活动的。
喝酒唱“酒曲”、扬场唱“叫风”调;打夯唱号子;丧事唱孝歌号子;喜事说上头歌等等。
陕北民歌最有名的就是信天游了,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信天游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在民歌中占有一席之地。
春节闹秧歌,是一年中最热烈奔放的时刻。
秧歌队由大锣、大鼓乐队打头,但绝对少不了唢呐。
咚咚锵锵中,那欢快的《大开门》、《将军令》一吹,引得满街人头攒动,争相看秧歌。
要狮子、舞龙灯、扳水船、跑驴儿,莫不用唢呐助威。
辞旧迎新,欢度佳节,穿红着绿的秧歌队只有在唢呐声中才能尽兴发挥,把喜庆的激情推向顶峰。
陕北的剪纸艺术也是独有魅力的,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各家窑洞的纸窗上贴上了漂亮的窗花。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习俗已经渐渐消失了。
剪纸艺术作为陕北人的独创,作为一种艺术,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与保护。
陕北文化内涵丰富,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厚重感,要把陕北文化说清说透不是我现在所能做到的,我只能尽我所能地去感受它然后描述它。
我热爱陕北文化,热爱这深深扎根于黄土地,深受多民族共同影响的文化。
目前陕北文化虽然受到了很多关注,但是其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我相信这片黄土地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其文化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