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战前日本对外战略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太平洋战争前日本南进北进政策的演变
【摘要】南进北进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基本政策。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政府对南进北进政策的选择经过了一系列变化。本文意在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来论述日本对外政策的演变。
【关键词】太平洋战争前;南进;北进;政策转变
1941年12月7号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正式实施南进政策,此前喧嚣一时的北进政策被暂时搁置。之后随着战争局势以及当时的国际局势的变化,北进政策逐渐胎死腹中。
一. 南进北进政策的提出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制定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和“海洋政策”的基本国策。
日本的“大陆政策”是其北进政策的基石。“大陆政策”的渊源可谓甚早。早在丰臣秀吉时代,日本就已经提出了要侵占朝鲜,进而占领中国的狂妄思想。日本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就提出了“日本为万国之本”,“要开拓万单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战略意图。明治开国元勋山县有朋将这种意图进一步明确为大陆政策,提出了捍卫主权权线和防卫利益线理论,把开辟利益线的矛头首先指向了朝鲜和中国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大陆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先后打败了东亚大陆的两大势力—满清帝国和沙俄帝国,攫取了朝鲜、台湾,并从沙俄手中夺取了对中国东北的霸权。日本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于沙俄的远东政策发生了冲突,因此日本虽然取得了对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控制权,但是其在东亚的地位仍处于北方沙俄威胁之下。在此基础上,日本逐渐形成了北进政策,意图北上打败沙俄(苏联),消除其对大陆政策的威胁,保证日本在东亚地区的霸权。
而日本的南进之说由来已久。早在德川幕府时代。佐藤信渊、帆足万里、吉田松荫等人便提出日要向东南亚伸展势力,并使用了“南洋”、“图南”和“经略南方”这样的辞句。1873年,“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同另一个维新勋臣副岛种臣一起,鼓吹以我国台湾为跳板向南洋扩展势力,主张通过台湾“控制菲律宾乃至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诸岛”②。1894年,当时日本的著名政论家德富苏峰在为伊藤博文内阁的大藏大臣松方正义起草的《占领台湾意见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他写道:“我国未来必须采取守北南攻的方针,……台湾正可谓第一驻足之地,由此而及海峡诸半岛和南洋群岛,此乃当然之势”③。日本的这些思想,为其以后的南进政策的提出提供了基础。
日本“大陆政策”和“海洋政策”的提出,必然对沙俄在东北亚、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产生的冲突。日俄战争后,随着美国对日作战《橙色计划》的出现,日本也在一九0七年四月制定了“帝国国防方针”以及对俄、对美等的“用兵纲领”。在上述方针中,日本帝国主义以俄国、美国和法国为假想敌国。规定了对美在“开战之初应首先扫荡敌在东太平洋之海上兵力,控制西太平洋……”,对俄则以韩国(朝鲜)为根据地,在韩国咸镜道到中国吉林省东北部及俄国南部滨海区一带。至此,日本的南进北进的战略方针已经初步提出。
二. 准备时期(1904——1918)
南进北进的战略方针提出之后,便开始积极为此做战略上的准备。
北进方面上,虽然日本在1904年战胜了俄国,取得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权,但是俄国对于日本在东北地区的威胁并未消除。为了巩固其在东北和朝鲜的地位,把东北和朝鲜作为进攻俄国的跳板和基地,日本进一步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继1905年第二次日韩协约把朝鲜变为日本的“保护国”后,1907年又通过强迫签订的第三次日韩协约,完全剥夺了当时韩国的立法、行政以及人事等权益,解散了韩国的军队,设立了以大将寺内正毅为第一任总督的总督府,统监朝鲜,并布置了一个师团的兵力。一九一一年又强迫大批民工架设了鸭绿江铁桥,修筑了连接中国东北的铁路和海军基地等。
南面,在军事上,日本国会提出了一个三亿五千万日元的海军扩军计划的预算案以应对美国逐渐强大的海军力量;同时,修筑了纵贯台湾的大铁路,扩建了名为商业实为军事目的的基隆港;并且进行了所谓的“移民运动”,“以补军额之贫弱”,“待有事之秋,以便衣军人一变而为正式军队”,从而冲破朴茨茅斯条约对日派驻满铁驻兵的限制和实现战略目标的障碍。在经济上,日本趁着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之际,加强了对中国和南洋的商品输出,意图在经济上控制南洋。日本商品大量涌入南洋市场,并开始进行相当规模的资本输出。1918年,日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占输出额的56.3%,其中对东南亚的输出额仅次于中国,东南亚成为除中国以外日本商品的最大市场④。大战期间,日本人石原在政府支持下筹划在东南亚开发矿产资源,1920
年以十万日元的本金在南洋成立石原矿业公司。到1934年,这个公司的资本已达到240万日元,它开采的东南亚铁矿石成为日本纲铁工业的重要原料来源。⑤
在政治上,日本利用其为一战战胜国的地位,取得了太平洋上的加罗林、马绍尔、马里亚纳这三从原德属群岛的委任统治权。这三个群岛拥有广大的海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日本把这三个群岛视为己有,称之为“内南洋”,作为在太平洋上的里事据点。
三.北进南守时期(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国际局势的变化,日本便开始实施其南进北进政策。但这一时期其实施重点在北方,南方方面由于英美对日本的一系列打击和遏制使得日本的扩张暂时并无进展。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出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仇视,1918年日本先于其他国家派兵占领了当时沙俄所经营的中东路,以此作为肃清俄国势力,“扩张日本政治,军事势力于滨海地区及库页岛的基地”⑥。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十九日“国防方针”第一次修改后规定:“帝国国防依次把俄国、美国、中国作为假想故国”⑦,并在“用兵纲领”中进一步规定了“歼灭远东俄军,占领贝加尔湖以东之要地”⑧的具体用兵方案。一九一八年八月,日本出兵西伯利亚达七万三千人,占领了贝加尔湖以东的西伯利亚各个城市和交通要地。在三国撤兵后仍单独出兵占领了北库页.岛。日本出兵西伯利业时间民达6年半,最高兵力达7万余人。这是日本企图向西伯利业扩张、推进北进战略的最大的一次行动。在随后的1927年在东方会议上,田中内阁确定了“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洲;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侵略方针,这一方针的确立反映了日木军国主义把“大陆政策”放在“海洋政策”之前的战略构想。田中声称“与俄国展开斗一争,将是我国国运运发展上势所难免的”。之后,日本陆军便把苏联的崛起看作是它大肆扩张的最大障碍,把苏联当作头号潜在敌人。
在海洋方面上,随着美国在太平洋上不断扩张利益,于日本的利益发生冲突,美国开始采取措施遏制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扩张。一九二二年华盛顿会议缔结了“海军裁军条约”规定美、英、日海军主力舰为5:5:3,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建,从而在实际上动摇了日本在远东的霸权。华盛顿体系的确立使日本被迫交出了远东的一些权益;海军比例受到了限制;日英同盟也被拆散。这一系列的打击都有效的遏制了日本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而且此时日本的综合国力还不足以挑战美国及英法的地位,因此日本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暂时进入了低谷时期。但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九国条约”的签订,使美国在事实上通过了“门户开放”政策,势力进一步渗入中国。而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得以确立,又使美国加紧了对远东霸权的争夺。这一切都使日本感到不仅是苏联,美国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对手。因此,日本在一九二三年二月二十八日第二次修改了“国防方针”,指出:“帝国特别有必要警惕美国、俄国和中国三国。帝国不久将来的国防,应以最有可能和我国发生冲突、具有强大国力和军备的美国为目标。”并“正式拟制攻占菲律宾作战计划”。石原莞尔在《战争史大观》中甚至认为“欧洲大战后两洋文明的中心移到了美国,未来可能发生战争是日美真正的世界大战”。日本所确立的这些政策,也预示着这种低谷和平静只是暂时的,日美之间矛盾的扩大也为促使了日本以后政策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