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及预测研究

合集下载

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吴艳霞;邱乐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
【年(卷),期】2024()2
【摘要】基于关中平原城市群2012—2021年土地生态安全数据,通过DPSIR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诊断出关键障碍因子。

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整体呈小幅波动上升,从2012年的0.558(“临界级”)上升至2021年的0.603(“良好级”);在空间上,土地生态安全等级表现为由2012年的“中部优,东西劣”逐渐演化为2021年的“中部与西部优,东部仍劣”;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各子系统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驱动力子系统提升明显,增长率达40.9%,压力子系统提升最少,增长率仅为3.7%;阻碍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关键障碍因子为土地经济密度、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GDP、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吴艳霞;邱乐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26
【相关文献】
1.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2.基于DPSR模型的陕西关中城市群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研究
3.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性研究
4.基于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的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测度研究
5.北部湾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榆林市草地生态安全评价

陕西榆林市草地生态安全评价

GRASSLAND AND TURF(2023)Vol.43 No.2陕西榆林市草地生态安全评价俞靓1,2,李军保1,2,李联队1,高娅妮1,雷秀云1,孙瑞鑫1,谢治国1*(1.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西安 710082;2.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82)摘要:【目的】对农牧交错区草地生态安全进行量化研究,为该区域构建草地保护新格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以榆林市草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以PSR (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为基础,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选取12个草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构建榆林市草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该市2019年的草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对12个县(区)草地资源进行生态安全等级确定,最终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结果】榆林市各县(区)草地生态安全多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全市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0.435 8,生态安全状态为临界安全。

【结论】草地生态安全保护治理措施是榆林市各县(区)草地生态安全状态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采用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模式,开展分区域生态调控,实行“一区一策”。

关键词:草地资源;生态安全;PSR模型中图分类号:S8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500(2023)02-0092-07DOI:10.13817/ki.cyycp.2023.02.011草地被誉为“地球皮肤”,承载着独特的生态、经济和文化功能[1],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

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加剧,直接影响到所处区域的生态安全[3],因此,加强草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4],对有效保障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稳定,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有着重要意义[5]。

目前,针对草原生态安全评价,国内外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研究[5]。

县域国土空间用途结构模拟与低碳优化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为例

县域国土空间用途结构模拟与低碳优化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为例

县域国土空间用途结构模拟与低碳优化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为例邢洋瑞;沈丽娜;张方媛【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年(卷),期】2024(42)6【摘要】国土空间用途结构优化是实现城镇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章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为例,估算并分析2011—2020年的碳排放量,利用Markov-PLUS模型模拟自然发展情景下2025年的国土空间用途结构,并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以经济利益最大化、碳排放最小化、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对所模拟的国土空间用途结构进行优化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1)澄城县碳排放量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近10年碳排放量峰值为84.8170万t。

2)模拟自然情况下2025年澄城县碳排放量将达到73.6808万t。

3)通过优化,只考虑碳排放效益,对比优化前2025年碳排放量可减少1.0991万t,生态效益增加4954万元;统筹考虑碳排放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对比优化前2025年碳排放量仅减少5578t,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别增加9098万元和346万元。

基于此提出以低碳为目标的国土空间用途结构优化策略。

【总页数】10页(P70-79)【作者】邢洋瑞;沈丽娜;张方媛【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X22【相关文献】1.低碳视角下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渭南市为例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为例3.面向低碳生活的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4.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县域规划建设低碳评价方法研究——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5.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市域村庄规划思考与实践——以陕西省渭南市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

我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

我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以下简称“CCUS”)技术是未来全球实现大规模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我国实现长期绝对减排和能源系统深度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选择。

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在煤基行业和油气开采行业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规模化产业示范”、“推进工业领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点示范”,为我国下一步发展CCUS指明了方向。

本文在深入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评估了“十一五”以来我国CCUS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推动CCUS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中长期推动我国CCUS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我国发展CCUS的重要意义CCUS是实现我国长期低碳发展的重要选择。

国际上将碳捕集与封存(以下简称“CCS”)1作为实现长期绝对减排的重要措施。

在国际能源署(IEA)的2℃情景下,到2050年,CCS将贡献1/6的减排量;2015-2050年间,CCS累计减排占全球总累计减排量的14%,其中中国CCS的减排贡献约占1/3。

根据西北太平洋实验室及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测算,中国当前有超过1600个大型CO2排放源,包括火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等,技术上可实现的碳捕集量超过1 CCS与CCUS称呼略有不同但实质基本相同。

国际上常用CCS,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对二氧化碳进行捕集、运输和地质封存;中国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提出CCUS,在原有三个环节基础上增加了CO2利用环节,可将CO2资源化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在现有技术发展阶段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38亿吨CO2,而通过强化采油、驱煤层气和盐水层封存等方式可封存的容量分别为10、10和1000亿吨CO2。

此外,中国源汇匹配条件好,90%以上的大型碳源距潜在封存地在200公里以内。

CCUS是实现我国煤基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虽然近些年国家已经采取了极为严格的控煤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预计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煤炭消费总量仍将维持相当规模。

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土壤肥力状况分析与评价

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土壤肥力状况分析与评价

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土壤肥力状况分析与评价郑旭阳;朱静雯;胡亚楠;赵彩平;赵护兵【期刊名称】《果树学报》【年(卷),期】2024(41)6【摘要】【目的】调查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土壤肥力状况,旨在为该区桃园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以咸阳、宝鸡、铜川和渭南4市共24个桃园0~4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容重、孔隙度、pH及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评价。

【结果】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处于适宜范围,而在>20~40 cm土层,咸阳地区土壤容重较高,宝鸡地区土壤容重较高且孔隙度较低,均超出适宜范围;研究区土壤pH平均值为8.1,除宝鸡桃园土壤pH在6.4~6.9之间外,其余地区桃园均为碱性土壤,pH在8.2~9.0之间;陕西省关中地区土壤肥力总体水平不高,土壤有机质最为缺乏,在0~40 cm土层中,66.7%以上的桃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处于缺乏水平;0~40 cm土壤有效钾含量均处于适宜或丰富水平,>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缺乏水平;关中地区速效氮平均含量(w,后同)为10.8 mg·kg^(-1),处于缺乏状态,其中渭南的桃园土壤氨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0~40 cm土层平均值分别为5.1 mg·kg^(-1),13.6 mg·kg^(-1),咸阳、铜川地区次之,宝鸡地区最低。

【结论】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应采取综合措施调节土壤通气保水性、降低碱度并培肥土壤。

【总页数】10页(P1125-1134)【作者】郑旭阳;朱静雯;胡亚楠;赵彩平;赵护兵【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2.1【相关文献】1.陕西省关中地区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2.陕西省关中地区全民健身状况比较研究3.烟台市郊区樱桃园土壤肥力状况调查4.陕西省关中地区饲草型小麦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5.陕西关中地区猕猴桃园小气候特征分析及高温热害指标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

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

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任蕊;晁旭;张立君;支倩;徐翠玲;凌丹丹;马宇梅;陈继平;乔新星;杜少喜【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24(51)2【摘要】【研究目的】人体日常摄入的硒主要通过食物链源于土壤,而中国是富硒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面对有限且珍贵的富硒土地资源,亟需构建科学合理的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为特色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基础上,融合反映农用地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的评价指标,构建了涵盖立地条件、土壤硒含量、理化性质、土壤质量和土地管理等5大类12项指标的关中地区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

同时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开展了临潼区富硒土地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研究结果】将临潼区土地划分为高度适宜区、适宜区、较不适宜区、不适宜区和极不适宜区共5个等级,其中高度适宜开发区及适宜区开发面积共248.35 km^(2),主要分布在临潼区北部的新市乡、栎阳镇、徐杨乡、相桥镇及中东部的何寨镇。

基于不同适宜评价区内小麦硒含量及富硒比例,发现其富硒土地适宜性与小麦富硒程度高度耦合。

【结论】说明构建的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对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较好的科学指导价值及重要的示范意义。

【总页数】13页(P676-688)【作者】任蕊;晁旭;张立君;支倩;徐翠玲;凌丹丹;马宇梅;陈继平;乔新星;杜少喜【作者单位】陕西省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地质调查规划研究中心(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中心);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相关文献】1.社区养老服务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以西安市为例2.中尺度土壤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应用初探--以西安市为例3.聚类分析在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中的应用——以西安市雁塔区为例4.WSS全断面深孔注浆工法在富水饱和软黄土地质加固中的应用——以西安地铁火车站暗挖隧道加固技术为例5.基于乡村发展综合评估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探析——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华北油气分公司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华北油气分公司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华北油气分公司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3.11.15•【字号】陕发改环资〔2023〕2044号•【施行日期】2023.11.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节能管理正文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华北油气分公司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报来《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华北油气分公司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项目节能审查的请示》(榆政发改字〔2023〕307号)收悉,根据《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陕发改环资〔2023〕1273号)有关规定,经研究审议,具体意见如下:一、原则同意所报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二、项目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建设,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小壕兔乡,总投资9.22亿元。

项目新建1座建设规模为600万立方米/天的乙烷回收装置和1座建设规模为100万立方米/天的天然气液化装置。

2022年2月,榆林市榆阳区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备案了该项目(2202-610802-04-01-230844)。

项目主要消费能源为电力、天然气。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当量值3.64万吨标准煤、等价值7.05万吨标准煤,其中年消耗电力1.91亿千瓦时,天然气1096.45万立方米;项目单位天然气处理量综合能耗为183.83千克标准煤/万立方米,项目建成运营后,对榆林市“十四五”期间完成能耗总量控制和强度降低目标有一定影响。

榆林市要加强对项目单位能耗双控管理,监督指导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积极建设光伏等新能源设施,以及购买绿电等措施,原则上最大限度使用可再生能源,到“十四五”末绿电消费量不低于项目总用电量的30%。

三、建设单位在落实节能评估报告措施基础上,应重点加强以下节能工作:(一)优化用能工艺。

项目应优化乙烷回收技术,加强项目工艺流程自动化控制,以提高项目能源利用效率。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陕西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陕西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陕西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建设厅•【公布日期】2022.04.20•【字号】陕建科发﹝2022﹞3号•【施行日期】2022.04.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陕西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各设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执法局,杨凌示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执法局,韩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我省住建行业科技创新方向,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促进建筑业向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愿景,根据省厅年度重点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要求,组织开展2022年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范围申报项目应体现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重点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要求,以“双碳”目标愿景为引领,以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需求为导向,突出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聚焦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新建建筑能效提升与超低能耗建筑、既有建筑建筑能效提升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城乡环境质量和综合承载能力提升方面的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

二、申报类别(一)科研开发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方向,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解决行业的重点、热点及难点问题,具有较强地推广和应用价值。

鼓励优先开展的技术领域:1.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

主要包括:数据驱动的建筑部品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研发,施工现场建筑机器人及智能建造装备研发,基于工地复杂场景应用需求的多机互联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智能建造质量检测机器人及质量保障追溯系统,面向智能建造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既有建筑装配式装修技术研究和示范。

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及建议

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及建议

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及建议发布时间:2022-11-07T01:30:30.082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3期7月作者:王瑞1 顾叶华2[导读] 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量也变得越来越大,同时伴随着矿物燃料的大王瑞1 顾叶华21江苏垒垚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2江苏润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量也变得越来越大,同时伴随着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大气中的CO2含量上升,以及近百年来全球温度持续上升,造成了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减少,人类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推进环保与污染防治一体化,推进环境保护与减排协调,更好地发挥环境评价在减排等方面的作用关键词: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我国环保法规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充分发挥其源头控制功能,促进高污染产业减排,严格把关。

积极推动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对各项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能够使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得到改善,本文对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碳排放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城市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能量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集中排放。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都市已成为当前当务之急。

二氧化碳排放量指的是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和工业生产,以及诸如土地利用改变和森林等的活动,以及由于使用外部的电能和热量而造成的。

自然界的碳以岩石、水层、生物圈和大气层为主。

在生态环境中,碳是一个动态的循环。

岩层中的碳含量很高,而且很慢。

而在大气、水圈、生物圈中,碳的交换与交换却是快速而积极的。

碳循环是由生物圈中的植物所吸收的大气、水圈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将碳元素固定并转变为有机化合物,从而满足其自身的生长需要。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思考_2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思考_2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思考发布时间:2022-10-19T00:50:25.052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11期6月作者:覃辉月[导读]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覃辉月湖北省利川市水利事务服务中心,湖北省利川市,445400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其次探讨了完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提出了相关政策完善建议。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引言国土空间规划是新时代国家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和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资源环境不平衡发展的突出问题,而且对我国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和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前,国土空间规划已经成为国家、省、市、县、镇(乡)推进规划体制改革、优化空间配置、调控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和规范国土开发秩序的重要依据。

1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目前,国土空间规划在我国已经全面展开,国内学者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出发对国土空间规划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具有代表性和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浙江大学吴次芳教授认为,国土空间规划是在调查评价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为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协调资源需求和经济发展和谐共生,提高空间品质,对动态变化的国土空间布局、秩序、所涉及人类活动等要素所做的整体部署和战略安排。

中国科学院大学董祚继教授将国土空间规划定义为在综合考量区域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全要素的基础上,对提升国土空间质量、转变国土开发利用保护模式而对区域空间格局进行的整体谋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行动指南,体现国家意志。

北京大学林坚教授认为,国土空间规划是通过协调部署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人类活动,达到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生的目的,是一项指导和管控涉及国土空间各类活动的国家级政策,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引领性的特征。

1980-2014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及碳动态数据集

1980-2014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及碳动态数据集

1980-2014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及碳动态数据集方霞;张弛;张耀南;康建芳【期刊名称】《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年(卷),期】2018(003)003【摘要】本研究收集了通过干旱区生态系统模型AEM(Arid Ecosystem Model)模拟得到的1980-2014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碳动态数据,包括总碳储量、植被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凋落物碳储量。

空间分辨率50km×50 km,研究区(27.6°-53.6°N,73.4°-127.5°E)从中国西部到东北部,跨越了整个新疆、甘肃、内蒙古、西藏、青海,以及黑龙江、辽宁和吉林的西部,河北、陕西、山西、宁夏北部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

本数据集是中国有机碳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的意义。

【总页数】4页(P61-64)【作者】方霞;张弛;张耀南;康建芳【作者单位】新疆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乌鲁木齐830023;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研究院科学大数据中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研究院科学大数据中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相关文献】1.基于Meta-analysis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氮效应研究 [J], 巩杰;王玉川;谢余初;赵彩霞2.我国干旱半干旱区15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 [J], 刘嘉麒3.1980–2014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及碳动态数据集 [J], 方霞;张弛;张耀南;康建芳4.气候变化影响下1980-2014年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碳库及碳源汇动态空间数据集 [J], 方霞;张弛;张耀南;康建芳5.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表土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磁化率与年降水量的关系 [J], 王丽霞;汪卫国;李心清;郭兰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碳中和评估与预测预估方法研究进展

碳中和评估与预测预估方法研究进展

碳中和评估与预测预估方法研究进展秦云;肖风劲;於琍;陆波;刘秋锋【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年(卷),期】2024(16)1【摘要】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已经造成多种不利影响,为缓解这些不利影响,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

碳中和评估与预测预估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基础,准确估算碳排放量和碳去除量是进行碳中和评估的关键,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减排和增汇政策。

本文梳理了碳排放量和碳去除量的估算方法以及预测预估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以期为准确评估碳中和现状以及预测预估未来情景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可能性和路径提供方法论参考。

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可以分为用于支撑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面向消费侧碳排放的估算方法和基于因素分解法的碳排放计量方法三大类;前两类方法主要用于历史碳排放量的盘点,第三类方法可用于碳排放量的预估。

陆地生态系统碳去除量估算方法可以分为统计模型法、机理模型法和遥感模型法三大类;第一类方法应用最早但估算结果较粗糙,第二类方法模型应用最多但估算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三类方法观测范围大但缺乏预测预估能力。

近年来,模型分析法在碳中和评估和预测预估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总页数】10页(P63-72)【作者】秦云;肖风劲;於琍;陆波;刘秋锋【作者单位】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预测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4;X321【相关文献】1.碳中和愿景下森林碳汇评估方法和固碳潜力预估研究进展2.变化环境下干旱评估-传递机制-预测预估研究进展3.碳中和背景下国内外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评估方法研究进展4.基于灰度预测和Lasso回归模型的长三角地区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的预测5.青海省生态系统碳储量、碳汇量预测及碳中和潜力评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3_年总目次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3_年总目次

段 晓 红 , 胡 泽 权 , 李 琪 ( 1)
双向耦合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张 二 进 , 丘 水 林 ( 17)
基于 FLUS 模型的武汉市未来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模拟
刘 凤 莲 , 刘 艳 , 余 京 珂 ( 29)
白洋淀流域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高 星 , 梁 鑫 雨 , 刘 蕊 , 孙 兴 兵 , 尹 兴 ( 40)
第6期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3 年总目次
2023 年总目次
第 1 期(总第 223 期)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效应研究
杨 秀 平 , 刘 利 利 ( 1)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南宁市碳排放效应分析
韦 燕 飞 , 樊 童 生 , 祝 文 婷 , 黄 欣 婷 ( 14)
市场均衡视角下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博弈与分配研究
——绿 色 技 术 创 新 的 调 节 效 应
马莉丽,刘玟姗(86)
ESG 表现能否约束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来 自 中 国 上 市 公 司 的 经 验 证 据
屈 文 彬 , 何 博 语 ( 104)
精益创业视角下新创企业绩效的前因组态分析
王 柏 轩 , 齐 丹 蕾 ( 117)
第 2 期(总第 224 期)
落 实 高 校 科 研 经 费 “ 包 干 制 ”财 务 工 作 路 径 建 议
向 全 珍 , 齐 佳 丽 ( 117)
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时空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可视化方法研究
蔡 国 林 , 曾 云 凤 , 李 政 , 张 奥 丽 , 侯 剑 ( 125)
第 4 期(总第 226 期)
资源拼凑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
On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 Effect Based on Land Use Change in Nanning City ………………………………………… WEI Yan-fei,FAN Tong-sheng,ZHU Wen-ting,HUANG Xin-ting(14)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西省县域碳排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西省县域碳排
征,并基于地理 加 权 回 归 (
GWR)模 型 揭 示 各 影 响 因
子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异质性,以期为陕西省推动生
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陕西 省 (
31
°42
'—39
°35
'N,
105
°29
'—111
°15
'E)
、农
位于中国西 北 部、黄 河 流 域 的 中 游,下 辖 10 个 地 级
升以及传染病的扩散
,人类已经真实感受到全球变
[
1]
暖带来的危害。在主要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排
放量 达 到 72.
6 % ,是 导 致 全 球 变 暖 的 重 要 因 素 之
。中国现在已成为全球第一碳排放量大国,
2017
年碳 排 放 总 量 占 全 球 比 重 达 23.
87 % ,减 排 压 力 巨
r
ov
i
dear
e
f
e
r
enc
ef
o
re
co
l
og
i
c
a
l
y
c
i
v
i
l
i
z
a
t
i
onc
on
s
t
r
u
c
t
i
ona
ndl
owc
a
r
bons
u
s
t
a
i
n
a
b
l
edeve
l
opmen
ti
nSha
anx
iPr

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及发展趋势研究

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及发展趋势研究

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及发展趋势研究关中平原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和城市群聚集地。

本文将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一、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1.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关中平原地处黄土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拥有丰富的地理、气候和生态条件。

然而,长期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压力,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和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已经导致了水体污染、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问题。

2.城市发展质量评价关中平原城市群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也是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严重影响了城市群的生态效率。

因此,评价城市发展质量是衡量生态效率的重要指标,包括城市规划布局是否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是否高效,环境管理是否严格等方面。

3.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生态效率评价旨在研究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评价生态效率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重因素。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生态足迹法、综合评价法等。

二、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发展趋势1.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深入人心,关中平原城市群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

未来,该地区将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强化环境保护措施,推动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2.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关中平原城市群将加大对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改善城市规划和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将注重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

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生态景观布局。

在城市建设中,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建设更加生态友好的城市。

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测算及评价研究

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测算及评价研究

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测算及评价研究摘要:“双碳”背景下,农业碳排放测算研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黄河流域9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碳排放系数法对其2010-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最后对其进行评价分析。

研究发现:全域较2010年以来农业碳排放总量呈波动式下降;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布不平衡,农业碳排放总量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为下游、中游、上游;黄河流域各省市农业碳排放量均值差异化显著,与2010相比,2020年黄河流域9省市仅有青海、四川、河南、山东农业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其余5省市农业碳排放量仍呈持续上升阶段。

为此,黄河流域应依据各省市资源禀赋、农业生产、地理位置等方面,因地制宜制定农业碳减排政策,以期为促进农业低碳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碳排放系数法一、引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基于人多地少的国情,为追求高产,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过量投入和粗放使用、利用效率低、耕地面积减质减量、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导致了大量的农业碳排放。

目前,农业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7%[1]。

黄河流域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因此,研究黄河流域农业产生的碳排放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农业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农业碳排放源的确定及测算[2-4]、农业碳排放特征分析[5-6]、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7]、农业碳减排策略[8]。

综上所述,关于农业碳排放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的扩展空间,研究大多基于全国层面,缺乏流域层面,且对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问题研究相对较少,为此,通过研究,对于各地区推进农业碳减排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文选取农用化肥、农药、农用柴油、土地翻耕、农用塑料薄膜、农业灌溉6个碳排放源,具体碳排放系数参考文献[4-7],在此不做展示。

利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构建碳排放测算公式为:C=ΣC i=ΣT i×δi其中,C为农业碳排放总量;C i为相应i类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T i为第i类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δi为第i类碳排放源的排放系数。

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

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18]严金明,迪力沙提·亚库甫,夏方舟.基于协同发展的省域狭义国土开发强度内涵界定与阈值测度[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4):255-264.[19]周 敏,匡 兵,陶雪飞.空间收敛视角下中国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演变特征[J].经济地理,2018,38(11):98-103.[20]刘艳军,于会胜,刘德刚,等.东北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变的空间分异机制[J].地理学报,2018,73(5):818-831.[21]杨清可,段学军,李平星,等.江苏省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及协调分析[J].地理科学,2017,37(11):1696-1704. [22]赵亚莉,刘友兆,龙开胜.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7):23-29.[23]赵亚莉,刘友兆,龙开胜.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2):1480-1485. [24]卫思夷,居 祥,荀文会.区域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关系研究———以沈阳经济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7):58-65.[25]段佩利,刘曙光,尹 鹏,等.中国沿海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协调关系[J].经济地理,2018,38(5):60-67. [26]沈春竹,谭琦川,王丹阳,等.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建设适宜性的国土开发强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6):1276-1286.[27]雷勋平,邱广华.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实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314-323.[28]杨亮洁,杨永春.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J].生态学报,2017,37(20):7000-7017.[29]卢亚丽,徐帅帅,沈 镭.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2):16-21.[30]王 维,张 涛,王晓伟,等.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12):1963-1971. [31]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2.[32]张明斗,莫冬燕.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4,36(1):8-16.贺炳彦,高 婷.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4):286-292.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0.24.052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贺炳彦1,高 婷2(1.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00;2.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借助地理信息平台,对陕西省延安市2010—2018年各地类的变化情况作时空分析,计算出各地类间的相互转移情况及动态变化,并且计算分析各地类的生态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贡献指数。

陕西省定边县土地开发综合效益评价

陕西省定边县土地开发综合效益评价

陕西省定边县土地开发综合效益评价韩海燕【摘要】为科学地评价土地开发项目实施后产生的效益,借助层次分析方法,构建4个经济效益评价指标、4个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和3个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组成的土地开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定边县6个土地开发项目为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过于重视经济和社会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经济基础是制约土地开发综合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今后实施新项目中应对生态效益予以重视,实现土地开发综合效益最大化.【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17【总页数】3页(P216-218)【关键词】土地开发;综合效益;层次分析法;定边县【作者】韩海燕【作者单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陕西西安7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需求量迅速扩大,为保持耕地占卜平衡,迫使利用通过工程手段对未利用土地或者已利用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1]。

土地开发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途径[2]。

近年来,土地开发项目总体目标从原先只追求开垦土地数量转变为数量、质量、生态三者并重的方向。

土地开发综合效益评价是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角度对土地开发项目实施效果的鉴定,有利于提升土地开发项目的管理水平,推动土地开发项目的高效实施[3]。

一些学者[4-6]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三位一体的土地开发效应评估指标体系,分别对湿地、农用地、煤矿区、低区丘陵土地开发区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进行分析,并从生态重建与景观修复层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榆林沙区地处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地带,风大、沙多,自然环境恶劣,盐碱地分布广、面积大,改造利用困难,严重影响着工农业生产及各行各业的发展,改造利用盐碱地对于沙区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善意义重大。

陕西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陕西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陕西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王婧【摘要】为探讨陕西省农业碳排放时间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基于种植业和畜牧业2个方面的16类碳源,测算分析了2000-2014年陕西省农业碳排放现状,并利用LMDI模型对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2000-2014年陕西省农业碳排放量增加了24.25%(96.33万t),年均增长率为1.56%,总体呈上升—下降一上升的变化趋势;化肥、农业机械、农膜、农药等农业物资投入对陕西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增加,牛、羊、猪等大牲畜的肠道发酵、粪便管理对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弱;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的因素大小依次为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和结构因素,而经济因素则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期刊名称】《山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09【总页数】6页(P1377-1382)【关键词】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LMDI模型;陕西省【作者】王婧【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陕西宝鸡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2近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成为了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

IPCC报告基本认定,最近50 a的气候变暖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所导致,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等土地利用变化引起[1]。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电力、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加之动物饲养引起的肠道发酵、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等原因,产生了大量的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农业碳排放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比例已高达17%[2]。

减少农业碳排放、发展低碳农业也成为了碳排放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内已有不少有关农业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农业视角下的碳排放核算及特征分析[3-5];特定视角下的农业碳排放问题,包括农用物资投入引发碳排放[6]、农地利用碳排放[7]、农业能源碳排放[8]、农业碳足迹问题[9];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10-11];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2-13]等方面。

基于STIRPAT模型的陕西省工业碳排放量预测和情景分析

基于STIRPAT模型的陕西省工业碳排放量预测和情景分析

基于STIRPAT模型的陕西省工业碳排放量预测和情景分析张巍
【期刊名称】《可再生能源》
【年(卷),期】2017(035)005
【摘要】构建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陕西省工业碳排放量与工业经济规模、人均工业增加值、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岭回归分析后发现,工业经济规模、人均工业增加值、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原煤消费比每变化1%,陕西省工业碳排放量将发生0.231%,0.148%,0.561%和2.242%的变化.确定预测模型,设置8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分析陕西省工业碳排放量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保持经济适度增长、能源强度下降和能源结构优化,能够控制陕西省工业碳排放量增长.
【总页数】7页(P771-777)
【作者】张巍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7
【相关文献】
1.基于组合预测方法与情景分析的广东省客运周转量预测 [J], 温惠英;贾幼帅;朱秋萍
2.基于情景分析的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量预测 [J], 李岭;刘池一
3.基于STIRPAT模型的陕西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J], 赵选民;段晓琛
4.河北省工业碳排放情景预测与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J], 于振英;牛建高
5.基于STIRPAT模型的临沂市工业碳排放分析及预测 [J], 吴彤;张兴宇;程星星;孙荣峰;王志强;耿文广;王鲁元;冯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及预测研究何岩岩;南灵;麻小婷【摘要】For environmental security,any extended land use may cause increases in carbon emissions and raise concerns.To provide a guid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future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stress-response model was applied to firstly establish an indexing system for analyz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arbon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land uses in Shaanxi.In the end,strategies to reduce air pollution could be made available for the province.The improved unbiased metabolism-GM (1,1) model was used to project the situation for 2015 to 2025.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from 2005 to 2015,the carbon emission security index increased at first,and then decreased,with the best state appeared in 2010;(2) the index was regional dependent,i.e.,the highest in the southern Shaanxi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and the northern region a spatial clustering among the prefectures was evident;(3) most prefectures in the province faced a borderline or critical level on the security index challenged by various stress factors,but the response system seemed significantly improved;and,(4) the status from 2015 to 2025 was expected to continuously deteriorate as most prefectures remain in the critical or unsafe state with respect of carbon emission.It seemed imperative that appropriate measures be adopted starting from the relatively sensitive issues to safeguard the environment from serious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province.%从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的内涵出发,构建基于压力-响应模型的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陕西省11个地级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应用改进的新陈代谢无偏GM(1,1)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 2005-2014年,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指数先曲折上升后波动下降,2010年达到最安全状态;(2)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与自然地理分区呈耦合关系,陕南安全水平最高,关中次之,陕北最低,各地级市安全状况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3)陕西省大部分地级市处于土地利用碳排放临界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压力系统恶化的同时,响应系统好转;(4) 2015-2025年,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状态持续弱化,各地级市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均处于临界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在认清本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情况的前提下,从相对敏感的指标入手采取针对性的碳减排措施.【期刊名称】《福建农业学报》【年(卷),期】2017(032)009【总页数】9页(P1034-1042)【关键词】碳排放安全;土地利用;无偏GM(1,1)模型;新陈代谢;陕西省【作者】何岩岩;南灵;麻小婷【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X915.4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进行碳排放安全评价和预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治理的需要,也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土地利用碳排放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影响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其安全问题关乎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的和谐、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安排的重要区域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土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人类活动的较大影响,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碳排放压力逐年增大,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碳排放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状态受到威胁。

因此,对陕西省进行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从而提出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调控对策,对促进陕西省土地绿色、低碳、可持续利用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土地利用碳排放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土地利用或管理方式转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碳排放[1]。

而根据相关研究[2-3],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可以理解为:土地利用碳排放在满足人类自身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必要需求的前提下,与区域人口、环境、社会、经济、资源系统保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目前,关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测算[4]、时空特征分析[5]、碳效率分析[6]、影响因素分解[7]以及脱钩效应分析[8]等方面。

碳排放安全评价是在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生态安全评价理论拓展出来的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到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及预测的研究则更为少见,能体现安全状况时空分异特征的研究更有待加强。

当前,对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预测需要突破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指标的选择是评价的基础,在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指标,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9-10],经济增长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正效应[9,11-12],人口规模的扩大也会增加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11-12],能源效率的提高是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途径,能源结构的优化对土地利用碳减排十分有利,土地利用效率是抑制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最重要原因[1,9]。

其次,设计指标框架是关键环节,压力-响应(Stress-Response,S-R)模型[13]框架及其衍生的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14]强调社会经济运作与环境变化的互动关系,且容易与预测模型和信息系统相连接,具有可测定性、可评价性、可预测性的特点,被成功地应用在碳排放安全评价[2]、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14]、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水平测度[15]、土地资源安全评价[16]等众多方面。

因此,构建基于S-R模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土地低碳、绿色、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总体反映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与区域人口、环境、社会、经济、资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再次,主观赋权法能够利用专家经验判断各个指标的贡献度但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客观赋权法尊重样本数据真实性但存在片面性和机械性的缺点,二者各有利弊,如何将二者合理组合对评价结果至关重要。

最后,GM(1,1)预测模型[17]能够寻找出数据规律性,计算量小且易于检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适用于对连续平滑的事件进行预测且存在固有偏差,预测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鉴于此,本课题组以陕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基于“压力-响应”分析模型构建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熵理论将层次分析法确定的主观权重和改进的熵权法确定的客观权重相结合并应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陕西省11个地级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评价分析;同时运用改进后的新陈代谢无偏GM(1,1)模型预测未来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变化趋势,以期为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及预测提供方法借鉴,同时为陕西省开展土地利用碳减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1 指标体系构建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其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融合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复合系统,因地制宜地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进行有效评价的基础。

本研究从土地低碳、绿色、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选择压力-响应模型构建指标体系。

为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完备性和适用性,首先,将目标层分为“压力系统”、“响应系统”2个准则层;其次,从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的因素入手并参考现有的各种土地评价指标,初步选择40个相关指标构建备选指标集;再次,选择31位专家(教授6人,副教授6人,专业学者12人,行业从业者7人)发放问卷进行2轮指标筛选,确定24个具体指标构成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改进的熵权法对指标进行初步赋权,将权重小于0.01的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筛去,最终确定20个指标构成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表1)。

其中,压力是指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受到威胁的原因,响应是指预防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恶化、维护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1.2 数据来源本研究所使用的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2005-2014年陕西省土地利用变更详查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2006-2015年《陕西省统计年鉴》,环境数据来源于2005-2014年《陕西省环境状况公报》,部分数据通过原始数据计算得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本研究中所用GDP数据是以2005年为基期进行平减,消除价格因素影响后的数据;第二,参考南灵等[18]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中的生态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水域5种用地类型,其中,水域面积包括湖泊水面、坑塘水面、河流水面和水库水面;第三,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在陕西省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均不超过1.5%,本研究只计算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碳吸收,耕地碳吸收量为其上农作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5],园地、林地、草地碳吸收采用碳吸收系数法测算[19];第四,农用地碳排放量包括农地利用过程中农用机械使用、化肥施用、灌溉活动、地膜使用四方面主要碳源产生的碳排放,建设用地碳排放量通过单位GDP能耗间接计算[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