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关于燕北辽西史前历史的认识二

考古学关于燕北辽西史前历史的认识二

燕北辽西地区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区域之一,其史前历史的考古认识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燕北辽西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遗存、人类活动等方面,对其史前历史的认识进行阐述。

燕北辽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对于史前人类的生活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和辽东半岛之间,地势平坦,气候较为温和,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该地区北临辽宁旅顺湾,南接北京平原,东部濒临渤海,西邻河北平原,地势交通便利,有利于跨区域文化的交流和交往。这些地理条件为古代人类在该地区的定居、繁衍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燕北辽西地区的文化遗存是认识史前历史的重要证据。考古学家通过对该地区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址和遗物。辽宁营口金滩遗址、辽西辽阳盘山遗址、河北三河杨树岭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发现揭示了该地区古代人类的生活状况、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等重要信息。出土的陶、石器、铜器、玉器等各类文物,进一步证实了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物质文化水平和技术发展。

燕北辽西地区史前历史的认识还需要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燕北辽西地区史前人类的主要活动包括农业、畜牧业、渔猎以及采集活动。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定居于此,形成氏族聚落和部落社会;畜牧业的兴起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和劳动动力;渔猎活动则是史前人类的重要生存方式之一;采集活动则主要是为了获取植物食物和天然资源。这些人类活动的发展不仅构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推动了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燕北辽西地区的史前历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其考古认识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证据。通过研究该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遗存和人类活动,我们可以对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等方面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未来,随着考古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燕北辽西地区的史前历史认识还将继续丰富和完善。

中国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上-1)(旧石器时代考古) 一、基本目的 本课程是考古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课堂讲授和教学实习,要求学生掌握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人类体质特征的发展和演化,能进行一般的旧石器考古田野调查工作,辨别真假石器,为进一步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打下基础。 二、内容提要 第一章序论和基础知识 第一节序论 第二节基础知识 第二章旧石器时代早期 第一节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 第二节北京直立人及其文化 第三节其他重要的直立人类化石和遗址 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早期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经济生活 第三章旧石器时代中期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 第三节过渡时期的文化特征 第四章旧石器时代晚期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 第三节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细石器 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为主,结合教学参观和实习。 教学参观和实习: (1) 3月中旬安排半天去北京郊区进行野外调查 (2) 4月上旬安排一天参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四、参考书目 理查德.利基著,吴汝康等译:人类的起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吴汝康等: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 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高星等主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 吕遵谔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考古学(上-2)(新石器时代考古) 一、基本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体系 2,由考古学文化反映的人类历史演进过程 3,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简史和学术动态 二、内容提要

考古学关于燕北辽西史前历史的认识二

考古学关于燕北辽西史前历史的认识二 燕北辽西地区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区域之一,其史前历史的考古认识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燕北辽西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遗存、人类活动等方面,对其史前历史的认识进行阐述。 燕北辽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对于史前人类的生活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和辽东半岛之间,地势平坦,气候较为温和,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该地区北临辽宁旅顺湾,南接北京平原,东部濒临渤海,西邻河北平原,地势交通便利,有利于跨区域文化的交流和交往。这些地理条件为古代人类在该地区的定居、繁衍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燕北辽西地区的文化遗存是认识史前历史的重要证据。考古学家通过对该地区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址和遗物。辽宁营口金滩遗址、辽西辽阳盘山遗址、河北三河杨树岭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发现揭示了该地区古代人类的生活状况、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等重要信息。出土的陶、石器、铜器、玉器等各类文物,进一步证实了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物质文化水平和技术发展。 燕北辽西地区史前历史的认识还需要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燕北辽西地区史前人类的主要活动包括农业、畜牧业、渔猎以及采集活动。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定居于此,形成氏族聚落和部落社会;畜牧业的兴起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和劳动动力;渔猎活动则是史前人类的重要生存方式之一;采集活动则主要是为了获取植物食物和天然资源。这些人类活动的发展不仅构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推动了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燕北辽西地区的史前历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其考古认识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证据。通过研究该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遗存和人类活动,我们可以对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等方面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未来,随着考古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燕北辽西地区的史前历史认识还将继续丰富和完善。

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问题

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问题 陈星灿如果从1921 年仰韶村的发掘算起, 中国史前考古学已经走过了70 多年的历程。通过这70 多年的工作,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中国史前文化的沃土中。要了解历史时期的中国, 必先了解史前时期的中国; 要认识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特征, 必先认识史前时期中国各地区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征; 要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必先研究中国史前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甚至探索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离不开对史前文化的认识和研究。总之一句话, 史前考古学不仅在重建中国史前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即使在认识和了解历史时期的中国和中国文明的总体特征方面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过去的近20 年里, 中国史前考古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说来, 这一时期科研队伍得到了空前加强; 科研组织和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和改善; 课题意识也不断得到强化;田野工作的规模和时空范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对史前遗址和墓葬有计划的大面积解剖为解决中国史前文化的起源、形成和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等问题, 为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探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在70 年代后期发现以来, 至80 年代后期又有新的突破, 农业起源、陶器起源、家畜起源以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或积累起新的线索和材料; 新石器时代的一批城址相继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发现, 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一系列体现社会分层和等级分化的墓葬和随葬品的发现和研究, 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各种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空前繁荣, 全国出版的定期和不定期的考古文物专业刊物达30 多种; 地方考古队伍日益壮大, 相当一批 重要的史前文化的发现是由地方考古机构完成的, 考古力量的布局与70 年代以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与此相适应, 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 许多最引人注目的考古遗存是在长江 流域、东南沿海、长城地带甚至华南和西南地区发现的, 长期以来考古工作以黄河为中心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并最终影响到我们对中国史前文化总体认识的转变。 70 年代后期以来, 前仰韶文化首先在黄河中游地区发现并得到确认, 中国史前文化的土著性和连续发展性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由于全体考古工作者的努力, 全国各地特别是在长城地带、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许多重要发现, 使史前文化的时空空白得到了逐步的填充, 上述各地区史前文化的编年和谱系日益明确。至80 年代中期以来, 对中国史前文化的总体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现在知道, 中国史前文化既不是外来的, 也不是从国内某一个中心向外传播的。各地史前文化是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或多或少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黄河中心论或中原中心论的一元论终于被多元论所取代。史前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事实证明, 在漫长的史前时期, 没有哪一个地区始终占据领先地位。黄河中游的核心地位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但只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才突现出来, 并最终奠定了三代文明的基础, 而这与它长期处于各文化区的中间地带有很大关系。总之, 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土著性、向心性、连续发展性、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认识, 是70 多年来几代考古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个结果对于正确地认识中国文明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面临世纪之交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面前的任务无疑是很艰巨的。根据我们的理解, 在最近若干年内,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解决了, 或者有了新的线索, 就会深化我们对中国史前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推动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健康发展。 一、关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问题在本世纪20 年代仰韶文化发现以来, 即被提了出来。50 年代末期发现李家村等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存, 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华北地区, 前仰韶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是在磁山·裴李岗和老官台文化发现之后。原来把它视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 最近的看法主要是把它划为新石器时代中期或中期的早段。早在60 年代, 江西万年仙人洞等洞穴遗址的发掘就提出了华南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的问题。但由于这是个石灰岩所造成的碳十四异常区, 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70 年代以来, 湖南石门皂市下

考古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

考古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文明的学科,通过对人类活动遗迹的发掘和分析,对古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研究。考古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对于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着考古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展开探讨。 一、考古学的分类 考古学可以根据研究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来进行分类。根据时间跨度,考古学主要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类。 史前考古学主要研究史前时期,即人类出现至文字出现之前的历史时期。通过对人类遗存和器物的发掘、研究和分析,揭示古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等信息。史前考古学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历史考古学主要研究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时期,通过对历史时期的遗址、遗迹、文物和建筑等进行发掘和研究,还原历史事件和古代社会的面貌。历史考古学对于研究历史事件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根据空间范围,考古学可分为文化考古学和城市考古学两大类。 文化考古学主要研究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演变。通过对遗址、墓地、陶器、铭文等的研究,揭示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城市考古学则主要研究古代城市的建筑、规划、经济、社会等方面 的内容。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古代城市的面貌, 了解古代城市的产业结构、社会组织和城市化进程,对于研究城市化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考古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勘探调查、发掘、文物鉴定、实验 考古等。 勘探调查是考古学中的首要步骤,通过对地形、地貌、植被、土壤 等的观察和分析,选择合适的调查地点,了解遗址的分布、规模和特点。 发掘是考古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考古遗址进行挖掘,发现并记录不同时期的遗存和文物。发掘可以揭示出古代城市、墓地、居住区等遗址的规模、结构、布局等信息。 文物鉴定是通过对考古出土的文物进行科学鉴定和分类,获得文物 的年代、材质、用途等信息。文物鉴定结果对于确定遗址的时代和性 质以及揭示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实验考古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考古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工艺、农业、建筑等进行实际模拟和实验,验证和复原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 技术水平。实验考古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的智慧和 创新。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史前考古学是以文字记载以前时代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对象,与以文献记载时代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古学相对,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内容简介 中国史前考古学是近代的新兴学科之一,它的诞生和发展有着客观的历史背景,探讨这一过程的由来,对正确理解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书以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客观的论述,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本书长达二十余万言,有史实,有论述,不失为考古学史佳作。为考古学、古代史研究者所必读,对近代科学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星灿,1964年出生于河南长葛县。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199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已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编译出版了两部反映国外考古学发展方向的论文集:《当代国外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和《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论文《安特生与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早期研究》获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青年优秀成果二等奖。 史前考古学基本介绍 也称史前学或史前史。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都以人类的遗迹、遗物为研究对象,但后者可用文献记载来互证,而前者则完全是不可能的,因此两者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具有质的差异。 Prehistory 以文字记载以前时代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对象,与文献记载时代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古学相对,是考古的一个重要分支。也称史前学或史前史。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都以人类的遗迹、遗物为研究对象,但者可用文献记载来互证,而前者则完全是不可能的,此两者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具有质的差异。

七年级历史上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七年级历史上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七年级历史上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_北京人教案本文关键词:人类,史前,上册,北京人,中国七年级历史上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_北京人教案本文简介: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材P2~P5,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七年级历史上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_北京人教案本文内容: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材P2~P5,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4.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重点:北京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在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已经有三十多亿年了。如果我们把这三十多亿年比作一天的话,那么人类存在的历史只相当这一天之中的最后半分钟。那么,在这短短的半分钟刚开始的时候,人类是什么样的呢?归纳导入:关于人类的起源有一些传说,像我国的“女娲造人〞,西方的“上帝造人〞等,无不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由来的困惑。后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开展,人们才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远古时期的类人猿是人类共同的祖先。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吧!1.自读教材。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探究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活动一】多媒体展示在云南省元谋县开掘的两颗牙齿化石,粗糙的打制石器、炭屑、小块烧骨等。【小组讨论】1.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什么?如何得名的?生活在什么时候?2.元谋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3.从哪里可以推断元谋人会使用火?【点拨】教师描绘(想象中)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突出古猿在劳动中进化成人类。【归纳】1965年5月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发现的,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随元谋人出土的有七件石器,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打制而成的。在化石地层中,后来又发现了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经考证认为,这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由此看来,生活在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了。刚刚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使我们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一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个问题——北京人的发现这里找到一些答案。探究二:北京人的发现【活动二】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青年学者裴文中先生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轰动了全世界。从此,“北京人〞名扬全世界。那么“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呢?【讨论】

辽西史前文明与考古旅游发展——以牛河梁遗址为例

辽西史前文明与考古旅游发展——以牛河梁遗址为例 作者:杨莉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9期 杨莉 考古发现,辽宁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较多的分布于辽西地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现,把中国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这为辽西发展考古旅游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同时,考 古旅游也使辽西史前文明得以传播与走向大众。因此,辽西考古旅游发展应注重与辽西史前文 明的互动与融合,以及活化辽西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遗址——牛河梁遗址。 国外考古旅游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迪亚斯蒙特萨洛、摩特森、缪萨法、玛格丽塔等学者都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我国国内考古旅游研究还十分薄弱,主要集中在对考古 旅游的概念、驱动机制、发展模式与利益机制、考古旅游资源开发、考古旅游景区治理、考古 遗址公园的旅游开发角度对考古旅游进行了研究,对区域性考古旅游的研究文献甚少,尤其缺 乏对辽西地区考古旅游的研究。 辽西,指辽河以西的地区,今辽宁省的西部。本研究辽西包括阜新、朝阳、葫芦岛、锦州、盘锦五城市域。辽西地域文化在集自然地理、历史演进以及现代文化的多次碰撞中形成了自己 的考古旅游文化特色。金牛山遗址已经印证在28万年前,辽西地区已经成为人类的栖息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考古发现,把中国文明历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辽西史前文明考古旅游资 源典型,历史文化价值也巨大,但却未被人们所认识,也未被有效开发和利用。因此,发展辽 西史前文明考古旅游资源,开发辽西考古旅游,将是迈出加快辽西旅游发展的重要一步。 一、辽西史前文明——红山文化 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境内以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与穿流其间的辽河水系而北 联蒙古草原,南接华北平原,漫长的沿海地带形成“环渤海”的北翼并向东北亚延伸。特殊的 地理优势使辽宁地区成为古文化的生长点和交汇区,在中华古文化形成史、特别是文明起源史 上占有重要位置,是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古文化的重心所在。 辽宁省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辽西地区分布的史前文明遗址有旧石 器时代文化遗址,如营口大石桥金牛山洞穴遗址,与新时期时代文化遗址,如朝阳牛河梁遗址等。 在对辽西地区考古发现和研究中,红山文化的发掘与研究是最为受到重视的,红山文化出 土的玉器与祭祀遗址,成为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辽河流域原始文明”的主要依据,也成为了辽河流域与黄河流域古文化同步发展又自成系统的主要依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朝阳牛 河梁遗址坛、庙、冢的发现。从1983年女神庙、积石家群发现到1986年的正式报导,当时据坛、庙、冢的组合及文物发掘包括玉猪龙、女神头像以及祭祀遗址,提出中华五千年文明曙光 的观点。牛河梁遗址是一处有严格布局的遗址群,反映了高度发达的祖先崇拜精神,积石冢结 构上出现了“中心大墓”。对于这座独立的、规模宏大的祭祀建筑遗址,反映的是具有民族层 面的较高层次的文化——红山文化,因此,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 明曙光的象征,既是当之无愧的,也是辽西文明的璀璨之光。此外,位于阜新的查海遗址,距 今7600年左右,是目前辽宁以至东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也是红山文化的源头,牛河梁遗址与查海遗址,都是辽西高度辉煌的史前文明的象征。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大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目录 二、具体内容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中国古代史始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 重点叙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演进,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程。 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内容要求〗1.1史前时期 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距今年代、生活区域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半坡、河姆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⑶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⑷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⑸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⑹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考古学关于燕北辽西史前历史的认识(一)

考古学关于燕北辽西史前历史的认识(一) 燕北指的是中国北方的地区,辽西则是指中国东北的辽宁地区。燕北辽西地区历史悠久,其史前时期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帮助我们了解这一地区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 在燕北辽西地区的史前时期,人类活动开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特征。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燕北辽西地区的人类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和定居。在辽河流域一带,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骨器等遗物,显示了当时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水平。 燕北辽西地区的史前时期,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导经济形态。距今约5000年前的六盘山文化时期,人类开始开垦草地进行农耕,并繁衍出了新的农田和聚落,这一时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石雕等文化遗物。这些遗物显示了人类社会结构的演进,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逐渐从简单的采集和狩猎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社会。 在燕北辽西地区的史前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样性。距今约4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燕北地区出现了典型的新石器文化。红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位于辽宁省东北部的红山村,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和骨器等文化遗物。这些遗物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制作工艺精美,显示了人类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技术力量。 红山文化时期的燕北辽西地区,出现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文化现象。在红山村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包括玉龙、玉璧等。这些玉器的出土,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的崇拜与喜爱,也显示了燕北辽西地区的社会阶层的差别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红山文化时期还产生了许多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彩陶。这些彩陶以其精美的装饰和独特的造型而著名,如红山文化彩陶中的青铜器形态彩陶、鳥形彩陶等。这些彩陶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才能,也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场景和文化传统。 燕北辽西地区的史前时期,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采集和狩猎到农业生产的转变。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帮助我们了解燕北辽西地区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这也有助于完善和丰富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

考古学关于燕北辽西史前历史的认识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9169936.html, 考古学关于燕北辽西史前历史的认识二 作者:杨福瑞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2期 摘要:燕北辽西地区的考古发现,随着考古类型学的不断发展,通过考古工作者的长期不懈努力,于20世纪80年代终于确立了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等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燕北辽西的史前历史发展脉络逐渐被揭示出来。燕北辽西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确立和研究,为推进各门学科研究本地区人类文明演进及其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燕北辽西;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史前历史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2-0008-05] 红山文化自20世纪50年代正式确名,作为燕北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类型为 考古学界所共识,其分布范围和存在年代也逐渐廓清。随着考古类型学的发展和燕北辽西地区考古的不断发现,至20世纪70年代后,不断有新的考古类型从红山文化中分离出来,至80 年代燕北辽西地区考古文化谱系基本确立起来,本文以考古发现的时间先后,对燕北辽西地区各考古学文化类型予以梳理,以期理清燕北辽西史前历史的发展脉络。 一、小河沿文化的确立与研究 由于考古发现和认识上的局限,20世纪前期对于赤峰新石器时代文化基本上未做类型学上的划分,梁思永1930年的调查,虽然注意到了文物出土的地层以及文物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与时代的复杂性,但是并没有进一步的研究。1938年滨田耕作、水野清一发表的《赤峰红山后—热河赤峰红山后先史遗迹》把红山后发掘的三个地点划分为“赤峰第一期”和“赤峰第二期”,所谓“赤峰第一期”即以彩陶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而“赤峰第二期”则是青铜文化, 也就是说滨田和水野只是解决了赤峰红山后遗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两种文化形态的类型划分,但先后两种文化形态的时间界限没有交代,实际上燕北辽西新石器时代文化还不能做类型和时代的划分。40年代,裴文中在研究了以往赤峰地区调查、发掘资料后,曾提出过“林西期”和“赤峰期”的观点,可能由于材料的说服力不够,在学术界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尹达鉴于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独特性,建议用“红山文化”定名辽西区史前文化,人们开始注意考古文化类型的研究。1960年敖汉石羊石虎山墓葬中发现 了有别于红山文化类型的陶器,发掘者从陶器制作分析当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但又早于青铜时代文化,但仅此一例,还不能做类型学的区分。这种新因素到20世纪70年代又有新的发现,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敖汉旗小河沿发现了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者注意到遗址出土物 与此前在石羊石虎山出土物中的一些陶器非常接近,于是开始正式进行类型学研究,使用“小河沿类型”这一概念。之后发现的翁牛特旗大南沟墓葬群则称之为“后红山文化”,80年代以后

考古学探寻中国史前文化

考古学探寻中国史前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9年第11期 文/ 李新伟 如果说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的主要目标是寻找中国文化起源,1949 年后的中国史前考古学则将最宏大的学术目标确定为重建中国古史,即以考古学的方法论证,在史前时代,历史时期 绵延至今的多民族统一中国之“雏形”已经出现,“多元一体”的基因和“分久必合”的大势 已经形成。70 年来,几代考古学者对此初心未改,矢志不渝。 中国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基本建立 1949 年至1979 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已达六七千处,中国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基 本建立。 上世纪50 年代,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发掘深化了对仰韶文化的认识;而西安半坡遗址的 发掘则全面揭露一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为社会组织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料。1977 年发现于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是一处距今8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填补了仰韶文 化之前的空白。学术建设是在一系列重大发现的基础上展开的。 1954 年,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尹达即指出:“这些新石器时代的不同系统的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就逐渐形成为中国古代史上的不同地区不同部落的文化。”明确了史前时代的文化格 局和历史时期多民族一体国家的联系。 80 年代以前,当时确认的最早的史前文化——“磁山—裴李岗文化”等“前仰韶文化”仅见于黄河流域;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又一直是大一统王朝的中心,因此,“ 黄河中下游中心”或“中原中心”模式成为构建中国史前基础的主导。1959 年,考古学家安志敏即提出:“从新石器时代到金属时代,黄河中下游一直是古代文明的中心。……这种悠久的文化传统与不可分 割的联系,奠定了中华民族古代历史的发展基础。”石兴邦和严文明等代表性学者有类似表述。此模式第一次依据丰富的考古资料切实探讨了史前文化格局和历史时期中国的联系,对“先进”的黄河中下游文化影响和维系四方的中心地位的强调,也树立起以考古资料论证史前文化“一 体性”的范例。 整个中华文明起源呈满天星斗之势 1980 年至1999 年是重大考古发现密集呈现的20 年,一次又一次刷新了我们对于中国史 前时代社会发展程度的认识。 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为红山文化的祭祀圣地,1983 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型石砌祭坛、数处积石冢和一座“女神庙”,出土大量精美玉器和神像,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1986 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杭良渚第一次发掘到了高等级的反山墓地。它和瑶山墓地出土的琮、璜、璧、钺的玉器组合震惊了学界,揭开了良渚古国的面纱。 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发现于20 世纪50 年代,1978 年至1984 年揭露出高规格大型墓葬, 随葬的彩绘蟠龙纹陶盘、玉器、鼍鼓等礼器所表现出的“礼制”和汇集四方物品的气度,引发 了我们对古史记载中帝尧功业的推想。 这些发现为中国的史前基础的构建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和更广阔的背景。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 作者: 来源:《大众考古》2020年第07期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 【美】布赖恩·费根著,袁媛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6月 本书第一部分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考古学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考古理论到年代测定技术,从科学的发掘流程到全球各地的田野挖掘实践经验;第二部分详细梳理了250万年的人类史—史前人类如何从非洲扩散至全世界?为什么有些社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另一些则发展出了农业或是更高级的城市文明等等。 《苏秉琦、张光直、俞伟超论良渚》 良渚博物院编著 科学出版社,2020年6月 本书收录了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张光直和俞伟超先生关于良渚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和重要讲话13篇。三位考古学家分别从区域考古、玉琮与宗教祭祀方面,以及文化衰变原因探讨的角度,对良渚文化及环太湖地区考古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书中还附有先生们珍贵的学术活动照片,是关于良渚文化及其相关研究的大家之作。 《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 刘庆柱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 考古大家写给大众的中华文明史!三年策划筹备,饱含数十载学术思想结晶。作者以考古遗迹、文物为切口,通过对文明的几大要素—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的耙梳,以及对国宝、遗迹的展示,全景式展现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对中华民族一致的国家认同。 《沙发考古随笔》 陈淳著

商务印书馆,2020年7月 “沙发考古”源自美国的armchair archaeology,意指理论考古。但在中国考古学又叫锄头考古学,是动手动脚找材料的体力活。如果考古只限于挖土、辨认陶片和类型学研究,缺乏思辨精神和想象力,那么常常会变成“挖宝”。本书主旨正是倡议中国考古学加强科学思辨和理论素养的训练。 《伟大的考古学家与探险家:31个揭秘历史的考古传奇》 【意】马克·罗塞等著,尚一墨译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 本书围绕重要的考古发现,介绍了发掘与探索的史实、秘辛、成果和伟大意义,并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照片、手绘插图和文物图片。包括埃及的沙漠、地中海的古老城市、中东的宫殿、古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迈锡尼文明等等。 《故宫六百年》 祝勇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5月 本书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间次序为横坐标,以历史的时间次序为纵坐标,立體、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对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的回顾,揭示定都北京的历史意义,展现中华文明在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读书藏书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穷物理 早期现代人扩散过程复杂南北路线相差数万年 针对早期现代人的扩散问题,学界以往多关注沿阿拉伯半岛、印度、东南亚等地区扩散的“南方路线”并发表大量研究成果,“北方路线”扩散研究相对显得冷清。不过,近些年来随着古DNA分析技术的发展、新的测年技术应用、考古新材料的发现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现代人扩散的“北方路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团队在前期“北方路线”多项研究成果基础上,最近又与德国、美国同行合作,分别在专业学术期刊《科学通报》和《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发表了“北方路线”最新研究论文。研究指出,化石人类学、古基因组学、考古学等多方面证据显示,距今5万—3万年间,早期现代人曾沿中亚、西伯利亚、蒙古、中国西北地区等向东扩散,这一“北方路线”扩散晚于沿“南方路线”扩散(距今约12万—8万年)开始的时间。这表明早期现代人的扩散是一个复杂过程,在不同时段有着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课题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课型复习课授课时间 12月教案号24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列表归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概况2、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格,比较归纳等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教学难点禅让制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具多媒体预设教学 方法 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预设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堂生成 单元练习检测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的劳动人民, 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从哪里而来的?( ) A.女娲捏出出来的 B.亚当和夏娃制造 的 C.猴子变化而来的 D.由古猿进化而来 2.2007年1月19日,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和谐圣 火”的“文明之火”在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点燃,大会组 织者选择在元谋县采集圣火的主要原因是( ) A.元谋县我国海拔最高的地方 B. 元谋县我 国气温最高的地方 C.元谋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 地 D. 元谋县是我国遗留人类化石最多的地 方 3.“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但手脚分工明显,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 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 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 归纳元 谋人、北京 人、山顶洞 人的概况; 使学生认 识到人类 社会是不 断发展和 进步的 比较山 顶洞人比 北京人进 步的表现, 教师出示练习题 讲解考查的知识点元谋 人 提示学生找出关键词 考察北京人掌握的技能 考察人与动物的根本区 别 组合选择题机房项选择 题的做法是逆向思维 学生回答 学生每一个 选择题中的关 键词 学生观察图 片、读题、解题 学生学会学 以致用 1

北京地区考古常识

北京地区考古常识 名词解释: 1.考古类型学——即分类学原理在考古学中的具体运用。为考古学 方法论的两大支柱之一,习惯上称传统考古学。 2.考古地层学——即地质地层学原理在考古学中的具体运用。为考 古学方法论的两大支柱之一,习惯上称传统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和类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 变化及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范围包括三大领域:现代人的体质特征和类型、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的种族问题。研究方法包括骨骼测量、分子生物学、骨骼化学等。 4.环境考古——是环境科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考古的研 究对象,包括人类形成以来整个第四纪时期同人类有关的环境问题;研究的重点为新石器时代及历史时代初期,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根据环境考古研究中所涉及各类学科,环境考古还可划分为地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 5.冶金考古学——冶金考古主要研究考古遗址、墓葬出土或博物馆 等收藏的与金属的使用和冶炼过程有关的遗物,如找矿、冶炼、铸造、锻造和热处理等冶金过程出现的金属制品、冶炼炉、退火炉、熔炉、炉渣、矿石、铸范等。为深入探讨金属材料与考古文化有关的起源、发展、交流与传播等问题提供科学资料。 6.地域考古学——以石器、陶瓷器和青铜器等作为研究对象,利用 元素成份分析法、同位素比值分析法和微区分析等方法对考古文化区系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并且现广泛应用于文物鉴定领域。 7.考古天文学——天文学史领域中新近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它使 用考古学的手段和天文学的方法来研究古代人类文明的各种遗址和遗物,从中探索有关古代天文学方面的内容及其发展状况。史前时期考古材料是了解当时人类文明的最主要的依据,因此,考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方法之异同 考古学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部门,或者说作为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历史学的研究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考古学和历史学一样,都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科学。具体地来说,二者都是要阐明古代人类的——社会组织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物质文化面貌——从生产方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进而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现实服务。 第一节考古学与历史学之异同 所谓“历史学”,可以做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历史学,或称历史科学,即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另一是狭义的历史学,指依靠文献资料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学科。讨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关系时,所云历史学可以是指广义历史学,也可以是指狭义历史学。 一、考古学与广义历史学 从世界范围看,考古学并不都是划归于广义历史学这一大学科之下的。在欧洲,考古学基本归属于历史学;在美洲,考古学则多归属于人类学。其原因在于考古学学科在这两个地区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 在欧洲,考古学是19世纪中叶由古物学发展而形成为一个学科的,其研究目的是利用古代遗物,研究文献所未能揭露的欧洲古代史。欧洲有着漫长的成文历史时代,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学研究传统,自然习惯于将考古学作为历史学的组成部分。因此,即使是属于无文献记载的史前时代的考古,也归属于史前史研究范畴。而且欧洲考古学家认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如此也使这种研究带有很浓烈的民族主义意味与历史责任感。

在美洲,由于对美洲本土的考古学,实际上主要是由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历史的研究引发的,而因印第安人本身没有成文历史,所以这种研究就不可能采用传统历史学的方法。同时,欧洲人进入美洲后,大量的印第安族群仍然存在,通过对当时尚存的印第安部落的调查去研究与追溯古代印第安人的人种、历史与文化便成为主要研究手段,并由此形成了发达的独立于历史学之外的人类学。其后,欧洲人调查研究的范围,也逐渐从生存的印第安人部落过渡到历史上印第安人的土丘建筑,并开始了对土丘建筑的发掘。所以,在美洲,考古学很自然地成为发达的人类学的补充,并归属于人类学研究的范畴。 但是,在美洲,研究文明古国和欧洲大陆的考古学,也还是归属于历史学范畴。可见,欧、美考古学定位的差别实际上并非缘于研究对象有本质区别,而主要是由于二者产生于不同的学术背景下,致使研究的出发点、资料与手段有某些差别。但不论在哪一地区,严格意义上的考古学既然在本质上都是通过研究历史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遗存,来研究古代社会和当时人类的社会行为,那么,如果将划分学科的基本点放在研究对象上,则美洲考古学当其以古代印第安人的历史与文化为研究对象时,它实际上也可以归入广义历史学的范畴。因此,对于中国考古学与历史科学关系的传统定位,似不必因为考古学在国际上归属有别而产生怀疑。 目前,在中国主张考古学应脱离广义历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学者,另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即认为现代考古学在研究范畴、方法与技术手段上都超出了历史学本身。 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曾联合开展过对古代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

《考古学基础知识》考察复习资料 绪言 人类的祖先创造了伟大的文明,但是相当多的文明,却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等到若干年以后,才被重新发现、被唤醒。而让这些文明重见天日的,就是考古学。所以人们习惯称考古学是在寻找失落的文明。 距今5000年左右,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社会,即四大文明古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连绵不绝、今仍尚存的文明是中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中国文明无疑应该是人类文化和文明史上最大的一个体系单位”。中国考古学的泰斗苏秉琦先生也说,中国是“超百万年的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程”。 在一般人的眼里,似乎考古学就是挖掘和发现的代名词,其实,考古学是一门严肃的学问,是人类对自己童年历史的追寻。有人说,考古学是一门从地底挖天书的学问,考古学不仅要将残留的古代遗存拼凑成天书,还要能够阅读和理解这天书的意思。挖掘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古代人类留下的遗存,从调查、发掘、出土,到整理、分析、研究,到形成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过程。 第一讲导论 一、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20世纪20年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通过调查、发掘、分析和研究与过去人类行为和生活有关的物质遗存,来达到认识人类早期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二、考古学的性质和与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与历史科学有密切关系,因为历史学的性质属于人文科学,考古学的性质也属于人文科学。但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而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文献资料, 由于考古学自身的特征,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不能理解为简单的主从关系。历史学主要依赖于古代的文字记录,但这样的记录不但通常是不完整的、不精确的,甚至是不真实的,它会包含着记录者的主观偏见和取舍。而考古学主要依靠古代的遗存,这些遗存是物质的,古代人并没有有意地决定哪些应当或者怎么留给当代的考古学家去发掘,因此,考古学家可以坦然地面对过去遗留下来的一切由物质遗存所体现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考古学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平衡和补充。 但考古学真正的意义还在于,因为整个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段是没有文字的,处理和研究这段历史,基本上是考古学的专利。考古学不能仅将自己定位于证经补史的狭义历史学范畴,它应属于更广义的历史学范畴。 三、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大体上可分为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遗迹“指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形体较大或固定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如古代的房屋(城堡、宫殿、寺庙)墓葬、村落、手工业作坊、矿坑、道路、沟渠、窑址、岩画、洞穴,甚至古代人耕种过的土地以人类无意识留下的手印、足印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