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仰山:骨伤科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仰山:骨伤科方】
国医大师石仰山,中医著名骨伤流派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氏伤科对外用药的运用,可谓是独具匠心,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外用药,比如其所创制的“三色敷药”,便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如今,石老离去,但他所留下的那些医学知识却是无价之宝,在沉痛缅怀石老的同时,也希望所有中医人携手共筑中医梦,为中医药的发展进献绵薄之力。今天,我们且一起来看看石氏伤科的那些特色外用药!
在外治药运用上,石氏匠心独运,拟定了多种外用制剂,在临床上获得了显著的疗效,如三色敷药、红玉膏、三黄膏、黑虎丹、桂麝丹、接骨丹、损伤风湿膏、阳和痰核膏、碧玉膏、铁扇散、金枪膏等。其中部分药物因多种原因,无法继续生产使用,在此仅对其理法方药、制法、疗效略作阐述,以供参考。
1.三色敷药
【处方】黄荆子(去衣炒黑)八两(240g),紫荆皮(炒黑)八两(240g),全当归二两(60g),五加皮二两(60g),木瓜二两(60g),丹参二两(60g),羌活二两(60g),赤芍二两(60g),白芷二两(60g),姜黄二两(60g),独活二两(60g),甘草六钱(18g),秦艽一两(30g),天花粉二两(60g),怀牛膝二两(60g),川芎一两(30g),连翘八钱(24g),威灵仙二两(60g),木防己二两(60g),防风二两(60g),马钱子二两(60g)。
【制法】共研细末,用蜜或饴糖调拌如厚糊状,敷于患处。
【用法】可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三到五日更换。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他药膏或掺药,如三黄膏、红玉膏、黑虎丹、接骨丹等。
【功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治】伤筋骨折之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等疾患。
2.红玉膏
【处方】铅丹15g,熟石膏90g(一方用氧化锌亦可)。
【制法】拌和筛细,将白凡士林500g炖烊,调和成软膏。
【用法】可外用于患处,若损伤兼有皮肤破损或湿疹者,可将红玉膏盖于三色敷药的全部或局部后敷贴患处。
【功效】护肤生肌,解毒利湿。
【主治】金刃所伤、皮肤破溃及皮肤湿疹等疾患。
3.三黄膏
【处方】大黄30g,黄芩30g,黄柏30g,铅丹30g,熟石膏15g (氧化锌亦可)。【制法】上药共碾末,拌和筛细,将黄凡士林500g 炖烊,调和成软膏。
【用法】可外用于患处,或盖于三色敷药上局部或全部后敷贴患处。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破积,消肿痛,除湿热。
【主治】损伤以后肌肤瘀肿青紫,灼热作痛;亦可用于其他原因所致红肿热痛之症。
4.碧玉膏
【处方】青黛60g,滑石30g,大黄60g,黄柏60g,熟石膏120g。
【制法】上药拌和碾细末,凡士林1000g炖烊,将药粉筛细和入,调成软膏。
【用法】可外用于患处。
【功效】清泄湿热,解毒消肿。
【主治】湿热内蕴,肌肤红肿,以及湿疹作痒等。
5.黑虎丹
【处方】炉甘石30g,五倍子(连壳内虫)15g,炙山甲15g,乳香15g,没药15g,轻粉15g,儿茶15g,冰片7?5g,雄黄40g,全蝎20只,麝香7?5g,炙花蜘蛛40只,炙大蜈蚣20只。
【制法】研磨成黑色粉末,用瓶收贮,勿使泄气。
【用法】可掺药于膏药(如阳和痰核膏)或敷药(如三色敷药)上随症使用。
【功效】祛瘀消肿,软坚散结,化痰解毒。
【主治】积瘀坚结成块,痰瘀交凝的疼痛,骨节粘着,活动受限,以及无名肿毒坚硬疼痛者。
6.桂麝丹
【处方】麝香1?5g,肉桂30g,公丁香15g。
【制法】研磨成红褐色粉末,用瓶收贮,勿使泄气。
【用法】可掺于膏药上,亦可掺于敷药上。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损伤日久之筋骨酸痛或风寒痹痛。
7..伤筋药水
【处方】生草乌120g,生川乌120g,羌活120g,独活120g,姜黄12g,山柰60g,生大黄120g,生白芷60g,樟脑90g,苏木90g,乳香60g,没药60g,红花60g,生南星60g,威灵仙120g,白酒10000g,米醋2500g。
【制法】上药在酒、醋中浸泡7天,严密盖闭,装入瓶中备用。
【用法】可热敷或熏洗患处后,用棉花蘸本品轻擦,每日3~5次;亦可用手掌揉搓酸痛部位,待其肌肤温热柔和,再用药棉蘸药水涂擦患处。
【功效】行气活血,祛风散寒。
【主治】伤后或感受风寒所致的筋骨关节酸痛、肢节拘急麻木等症。
8.金枪膏
【处方】金银花120g,生大黄60g,紫花地丁60g,当归身60g,马钱子60g,黄柏60g,紫草60g,生甘草30g,血竭60g,乳香60g,没药60g,黄连60g,儿茶60g,龙骨60g,象皮120g。
【制法】前8味药先用麻油2500g浸5天,煎熬至滴水成珠。加黄白蜡各180g溶化,用丝绵滤清黄白蜡,再入后7味药,共碾极细末,拌入前药,即成软膏。
【用法】可摊薄层于纱布垫上贴患处。
【功效】清热解毒,止血生肌。
【主治】破皮断骨之伤。
9.阳和痰核膏
【处方】生麻黄180g,生半夏120g,生南星120g,白芥子240g,白僵蚕240g,大戟240g,甘遂180,新鲜五代头草2500g,藤黄90g,火硝30g。
【制法】先将新鲜五代头草浸入麻油7500g内1天,将药草熬枯,绞汁去渣。后入前7味药于油锅中,再熬枯去渣滤清,重新再熬到滴水成珠。再加入藤黄、火硝,将油筛清,之后加入铅丹2400g,徐徐搅和,即可收膏。在铁锅内待冷凝结,翌日用火温热锅底,就可取出药肉。
【用法】可先将膏药烘热,使之稍烊,加上少许掺药(一般加黑虎丹),贴患处使用。
【功效】消癥破瘀,化痰除肿。
【主治】瘀血或痰浊凝聚形成的肿胀结块,肢体损伤后远端的肿胀,痰湿流注等一切痰核之病证。
10..损伤风湿膏
【处方】生草乌120g,生川乌120g,生南星120g,生半夏120g,生大黄120g,全当归120g,黄荆子120g,紫荆皮120g,生地120g,苏木120g,桃仁120g,桑枝120g,桂枝60g,白僵蚕60g,青皮60g,地龙60g,羌活60g,独活60g,川芎60g,白芷60g,川断60g,生栀子60g,地鳖虫60g,骨碎补60g,透骨草60g,赤石脂60g,穿山甲60g,红花60g,丹皮60g,落得打60g,白芥子60g,木瓜60g,苍术60g,乳香60g,没药60g,马钱子60g,甘松60g,山柰60g,细辛30g,生麻黄30g,木香30g。
【制法】上药共41味,切片或打碎,每料用麻油7500g(菜油亦可),将药浸入油内,文火煎熬至色枯,将药渣滤清。再熬至油老,滴水成珠,然后加入铅丹2400g(徐徐筛入锅内,边筛边搅),膏成在锅内候冷,凝结成块。至翌日用火温热锅底,即可取出,收贮摊用。
【用法】可摊薄层于纱布垫上贴患处。
【功效】活血消肿,散风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