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集《奔流不息》

1961年4月12日清晨,在丘拉塔姆地区一个叫做拜科努尔的地方,一个年轻人将从这里的航天发射场向太空进发。这一天,人类远远超越了雄鹰飞翔的高度,第一次实现了遨游太空的梦想。这个年轻人就是27岁的尤里·加加林。当东方号飞船掠过中国大地的时候,此时,这里的人们正在进行着一场改造山河的壮举。

为了防洪、发电和灌溉,十多万中国人用体力和意志,在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水之上,建造着一座2500米长、162米高的巨型大坝—丹江口水库,它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那么,为什么当时的人们要修建这么大的一个水库呢?

中国的南方水多,经常发生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却严重缺水,南水北调工程就是要修建东、中、西三条输水线路,将南方的水输送到干渴的北方,从根本上解决南涝北旱的现实,这是一个历时六十多年的战略工程。而丹江口水库就是中线工程的源头,它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建造。

其实,中国的缺水问题早已严重影响了未来的发展,中国的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中国北方的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河北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极度缺水警戒线。

大多数人无法想象,目前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不足100立方米,假如世界上每人拥有一杯水,中国人每人只能拥有这杯水的1/4,而北京人只能喝到这杯水的1/88。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就开始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规划和设计,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引水方案: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江苏扬州附近抽取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出东平湖后一路向北穿过黄河,输水到河北、天津,另一路向东,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整条线路惠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五省市。

中线工程以长江中游的湖北丹江口水库为水源地,通过开挖渠道经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然后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自流北上,沿途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

西线调水,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蓄水,通过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向黄河上游补水。

但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过程充满艰辛与争议,有人质疑需不需要从南方引水?引水会不会带来生态灾难?能不能通过地下水来解决北方用水问题?工程移民会不会造成社会动荡等等。

本集将系统论述水与人类社会发展,水利与中华文明的辩证关系。摄制组前往人类四大文明的发源地,运用实证考古的手段,以大量、一手的历史资料和重要文物,论述了水与人类文明兴衰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美国、以色列等调水工程大国的实地调查说明了中国南水调工程的必要性,而对印度等缺水国的调查则发现,超采地下水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以人类与水的关系为背景,重点叙述了水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集《世纪构想》

南水北调,分别从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以三条线路将中华文明的两大母亲河——长江与黄河连通起来,跨越崇峻的高山、广袤的平原,经过众多的城市和乡村,将中国南部丰沛的长江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缺水的北方。

然而,从设想到规划,从规划到实施,就像中国治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样,南水北调,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这个汇聚了几代中国人智慧和心血的世纪工程,注定要走过一段漫漫征途。

1952年深秋,59岁的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开始了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外出视察,他此行的第一站来到河南开封的黄河岸边,面对眼前的这条滔滔大河,“南涝北旱”的现实让熟读历史的毛泽东陷入沉思。毛泽东在这次考察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地谈论如何治理黄河的问题,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战略构想: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正是从那时起,为了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这个设想,艰难的南水北调线踏勘工作整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几代水利工程技术人员,30多次深入中国西部这片不毛之地,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地形、水文、气象等基础资料。甚至有人把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崇山峻岭之间,直至今天,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仍在规划设计当中。

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第一次正式提出“南水北调”的规划,同时决定动工兴建丹江口水库作为向北方调水的水源地。

1974年,历经16年终于竣工的丹江口水库,蓄积起了100多亿立方米的巨量水体,按照规划,将从丹江口水库开挖一条渠道一路向北输水,直至北京,这就是南水北调的重要线路之一——中线。

历尽波折的丹江口水库,终于在千山万壑间实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奇迹,南水北调这个世纪构想终于迈出了走向现实的第一步。

位于京杭大运河和新通扬运河交汇处的江都水利枢纽,1961年12月开始动工兴建,历时16年完成,这个拥有4座电力抽水站、12座水闸的庞大水利工程,可以以每秒400多立方米的提水速度向北方抽引长江水。这里被确定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

但是,要把这个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宏伟的调水蓝图变为现实,不仅需要解决一系列难以克服的世界性技术难题,更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国力支撑,现实的使命和历史的责任,像千钧重担压在这一代人的身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不过2500多亿美元,人均290美元,只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20%。仅就当时的国力而言,还不允许中线和东线同时上马,东线和中线只能两者选一,谁先谁后,这道选择题整整困扰了中国十多年之久。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率先焕发了勃勃生机,而在这一过程中,南北方的格局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昔日的“南粮北运”转变为“北粮南运”。位于中国北方的黄淮海地区成为中国粮食的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这里正是水资源短缺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

尤其是北京,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个中国最重要、最具活力的城市,一直承受着人口快速膨胀的巨大压力,伴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北京缺水的严重程度也在逐年加剧。当地表水日益短缺,北京三分之二的用水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致使城区地下水位下降了近40米,相当于十几层楼的高度。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南水北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001年6月,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工;

2001年7月,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2001年11月,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此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在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了建造南水北调这一巨型工程的国家实力和科技实力。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走完漫长而艰难的论证过程,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动工兴建。

本集内容主要是南水北调工程历史背景及规划论证、决策部署过程。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科研人员为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呕心沥血,东、中、西三条工程线路如何设计、谁先谁后,近百位院士和几千专业领域的专家在五十多年的论证中本着为国家负责的态度争论激烈、充满曲折。许多重大决策都得到历届中央领导的极大关注,最终在国家整体实力增强的背景下,东线和中线工程同时上马,世纪构想在今天得以实现。

第三集《纵横江河》

南水北调,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它所消耗的混凝土足以建造100座跨越长江的大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湖北丹江口水库,北到北京和天津。其间要越过约600条河道、200条灌溉渠,近30次横穿铁路。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起江苏扬州,在山东境内分两路输水,一路北上天津,另一路向东到达胶东半岛。将建设13个梯级泵站,安装160台大型水泵,把从长江抽引的水逐级提高到将近13层居民楼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