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子在对《中庸》诠释过程中受吕与叔的影响及其对吕氏之批评(一)
读书心得——从《中庸章句》引注看朱熹经典诠释的原则
![读书心得——从《中庸章句》引注看朱熹经典诠释的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54ebd487168884868662d6f4.png)
读书心得——从《中庸章句》引注看朱熹经典诠释的原则一、引郑玄和王肃注考论在朱熹《章句》所引注的第一阵营中,所标“郑氏”为东汉经学家郑玄;与之有别,引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王肃,则以其原名标注。
朱熹征引郑玄注4处、王肃注1处,其所选古注整体上代表了汉魏时期注经特征和朱熹征选古注的原则倾向。
主要彰显了其对汉学工于文本之义治学思路的褒贬、扬弃。
(一)引郑玄注考朱熹共引郑注4处[,见今本《四书章句集注》(以下简称《集注》)[1],见《礼记正义》。
郑玄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博采众家、遍注群经,其经学成就为后人称道。
分析所引郑注可知,郑氏之注聚焦于章句训诂和简明的解语,朱熹引郑注略作删改。
以注3为例。
据记载,朱熹曾对郑氏该注有所评述:“郑康成解‘非天子不议礼’云:‘必圣人在天子之位然后可。
’若解经得如此简而明,方好。
”于此也表明了朱熹的解经观:注经力求“简明”,这概是其选郑氏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熹对郑玄赞赏有加:“直卿举郑司农五表日景之说。
曰:‘其说不是,不如郑康成之说。
’”当被问及:“《礼记》古注外,无以加否?”朱熹径直答曰:“郑《注》自好。
看《注》看《疏》,自可了。
”不仅如此,朱熹对郑玄本人及其注经作品还不吝誉美之辞,曾直言道:“郑康成是个好人,考礼名数大有功,事事都理会得。
如汉《律令》亦皆有注,尽有许多精力。
东汉诸儒煞好。
”于此可见,在朱熹对郑玄称赞的同时,也明确表达了他对汉儒注经路数的某种肯定。
虽然朱熹肯定郑玄注经风格且赞许不绝,但他并未一味盲从郑注:“大司徒以土圭求地中,今人都不识土圭,郑康成解亦误。
”甚至直言郑玄解经“益谬”。
此即朱熹对郑玄注经思路的立体述评。
进一步,就经学解释观来看,朱熹一方面明确肯定汉学对文本之意的重视及贡献:“汉儒可谓善说经者,不过只说训诂,使人以此训诂玩索经文,训诂、经文不相离异,只做一道看了,直是意味深长也。
”[4]卷31但另一方面,朱熹对汉儒忽略作者之意(即圣人作经之意)的做法唏嘘不已:“汉儒一向寻求训诂,更不看圣人意思,所以二程先生不得不发明道理开示学者,使激昂向上,求圣人用心处,故放得稍高。
从朱、吕之辩看诗经学诠释体系的转变
![从朱、吕之辩看诗经学诠释体系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b004f1ba0c22590102029d78.png)
朱熹和吕祖谦都是中国思想史关键时期的关键 人物,两人交谊甚笃,除大量书信往还外,重要的会 面就有五次之多,即三山之会、婺州之会、寒泉之会、 鹅湖之会和三衢之会,后两次会面与经学的关系较 大。 鹅湖之会主要是朱熹与陆氏兄弟的辩论,吕祖 谦为主持人。 三衢之会是两人最后一次会面,距鹅 湖之会仅半年,吕祖谦从辩论的居中协调者变成辩 论的一方,会晤的内容是“就《 诗经》 《 尚书》 《 周易》 《春秋》等经学与史学问题进行全面的讨论” ①。 尽 管两人都没有直接、系统地讲述此次会面的情况,但 朱熹之后在言及《 诗》 《 书》 等经典时屡次提到与吕 氏的论辩,涉及一些经学上的重要问题,而在这次会 面之前,二 人 在 往 来 书 信 中 就 已 经 有 相 关 的 交 流。 因此,以此次会面为核心,朱、吕在此前后一段时间 的对话,才是经学思想上的真正交锋,双方的分歧凸 显出来,通过论辩,双方更深入、更系统地审视和阐 述自己的观点,这在中国经学史上具有关键意义。
朱熹的《 诗》 学观直接受郑樵的影响,他曾明确 说:“ 向见郑渔仲有《 诗辨妄》 ,力诋诗序,期间言语 太甚,以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 始亦疑之,后来仔细 看一两篇,因质之《 史记》 《 国语》,然后知诗序之果 不足信。” ③朱熹认为,序与诗明显不相符合:“ 因是 看《 行 苇》 《 宾 之 初 筵》 《 抑》 数 篇, 序 与 诗 全 不 相 似。” ④他进一步指出,序中附会痕迹太重:“ 小序犹 不可信,皆是后人托之,仍是不识义理,不晓事,如山 东学究者。 皆是取之《左传》《史记》 中所不取之君, 随其谥之美恶。 有得恶谥,及 《 传》 中载其人之事
2019 年 4 月 第 4 期( 总第 268 期)
【 文学与艺术研究】
中州学刊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Leabharlann Apr.,2019 No.4
浙江初三初中语文中考真卷带答案解析
![浙江初三初中语文中考真卷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a87bee964bcf84b8d57bd9.png)
浙江初三初中语文中考真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其他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时间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zhǎng⑴了又枯的河流中,在候鸟的一次次迁徙中,在小孩子xīxì⑵的笑声中。
我们和时间是一对相依相偎的伴侣,一起走到dìlǎo—tiānhuāng⑶。
二、默写古诗文名句默写。
⑴是故,教然后知困。
(《所有嘉肴》)⑵,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⑶共看明月应垂泪,。
(白居易《望月有感》)⑷莫道不消魂,。
(李清照《醉花阴》)⑸行舟江上,吴均在富春江感受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汹涌气势,而王湾在北固山下领略了,的浩渺景象。
⑹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一起吟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其中“,”,不禁让我们想起中华民族的那段悲惨历史,也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道理。
三、名著导读名著阅读⑴下面有关小说人物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隔离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国王,他思想深邃,主张和平,但受环境限制,对外界所知不多。
B.《海底两万里》中的康赛尔,他忠心耿耿,性格沉稳,为人随和,对分类学入迷。
C.《童年》中的“好事情”,他衣衫褴褛,不修边幅,开朗健谈,喜欢邪魔鬼道。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冬妮娅,她美丽动人,容易亲近,但后来变得自私自利。
⑵在横线处填上相应的情节,(不超过30字)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孩子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孤独之旅”。
《草房子》中因身体缺陷造成精神上孤独的秃鹰,,重新回到了他喜欢的集体,孩子们只有直面孤独,突破孤独,才能不断成长。
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在一次演讲中说,《西游记》善于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讲一些生活哲理,你从下面这个片段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
从朱吕之辩看诗经学诠释体系的转变
![从朱吕之辩看诗经学诠释体系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6585bb7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b.png)
从朱吕之辩看诗经学诠释体系的转变《朱吕之辩》是明代理学家朱熹与南宋理学家吕洞宾之间关于《诗经》的观点之争。
这场辩论对于后世的诗经学诠释体系起到了重要的转变作用。
在宋代以前,《诗经》一直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视为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对于《诗经》的解读方法,即“注疏双解”方法。
这种方法主张注疏要同时参考,使解释更为明确。
此后,《诗经》的研究开始独立于儒家经典体系之外,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派。
朱熹与吕洞宾争论的核心问题在于《诗经》究竟是经典还是文学。
朱熹认为,作为经典,《诗经》要具有深刻的道德教化作用,他注重《诗经》中的褒贬和章节分为“风”,“雅”,则致力于提炼《诗经》中的道义思想,并将之与儒家经典相融合。
而吕洞宾则认为,《诗经》作为文学作品应该关注其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并且将其与自然的山水诗一同研究。
他主张对《诗经》的注释应该保持较为自由的态度,尽可能将读者的个人感受引入其中。
尽管朱熹在朱吕之辩中占据了上风,但吕洞宾的观点对于后世的《诗经》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吕洞宾的观点在明代诗经学家周德清、明代朱德庸以及清代王夫之等人的著作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尤其是王夫之,他以独特的方法分析了诗经中的意象和文学特色,并对山水诗的发展与变化做出了深入研究。
到了现代,《诗经》学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
一方面,还是延续了朱熹的注疏经典主义的传统,依然强调《诗经》的道德教化作用以及与儒家经典的联系。
也有学者继续吕洞宾和王夫之等人的思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分析《诗经》中的意象和审美特征。
还有一些学者关注《诗经》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中来探讨。
《朱吕之辩》对于《诗经》学诠释体系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让人们重新审视《诗经》的地位与作用,并且推动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无论是注疏经典主义还是文学艺术主义,都让我们对于《诗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传己之心”与“向上一路”——心传与道统的话语竞争作为鹅湖之会的“后传”
![“传己之心”与“向上一路”——心传与道统的话语竞争作为鹅湖之会的“后传”](https://img.taocdn.com/s3/m/efdc72a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11.png)
“传己之心”与“向上一路”———心传与道统的话语竞争作为鹅湖之会的“后传”郑泽绵【摘要】本文从宋代儒佛互动的大背景上看朱陆之争。
朱子对陆象山的批评往往牵涉到大慧宗杲与张九成。
朱子将他对后者的印象投射到陆象山身上,才产生了他对陆象山的某些评价。
朱子批评陆象山向孝宗进言时“向上一路未曾转拨”,“向上一路”是禅语,与“传心”相关,呼应的是二陆的鹅湖传心诗。
朱子此语是批评陆象山没有转变王苹、张九成等人“借禅说儒”向皇帝进言的方式。
如果士大夫放弃严谨的知识本位与经学权威而效法禅宗,恐将邯郸学步而进退失据。
朱陆之争不只是伦理学、工夫论之争,也涉及士大夫在政治、宗教与知识三种权威的互动关系中如何自我定位的问题。
【关键词】朱子;陆象山;大慧宗杲;张九成;鹅湖之会;向上一路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3)02-0128-10作者简介:郑泽绵,哲学博士,(香港999077)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基金项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研究资助局(UGC)的优配研究金(GRF)项目“诚意与时间体验:从朱子到王阳明”(14611421)研究朱陆之争的一个盲点是:我们未曾从朱子的视角入手去考察他所理解的陆象山接近哪种禅。
还原朱子的禅学视角对解释朱陆之争极为重要。
经过朱子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我们得知:青年朱子在刘子踂那里认识了一僧人。
据陈荣捷推测:此僧应当是大慧宗杲的弟子道谦,他使朱子对“昭昭灵灵底禅”产生了浓厚兴趣。
朱子十九岁赶考时只带了《大慧语录》①,甚至科考时也是用禅宗思想去应答而得举。
②白寿彝、郭齐与束景南都指出,朱熹青年时期曾跟随道谦参禅。
③陈荣捷认为,朱子必定曾与宗杲相会,并推测应当是朱子任同安主簿时期赴梅州或潮州见宗杲。
④朱子晚年仍然常常提及他青年时的老师们参默照禅与宗杲的看话禅的情形,可见其印象之深。
笔者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证明朱子通过宗杲而接触到唯识学的阿赖耶识观念,此观念影响了其晚年的诚意与真知思想;还证明朱子曾创造性地“以禅抑禅”:借用宗杲的思想以批评湖湘学派的“以心求心”,进而提出其敬论;更有甚者,朱子的早年老师刘子踂为朱子取字“元晦”,也反映了当时的默照禅与宗杲的看话禅之间的竞争。
再论朱熹对《中庸》“性”、“道”“ 教”的诠释——兼评傅佩荣《朱熹错了——评朱注四书》的相关观点
![再论朱熹对《中庸》“性”、“道”“ 教”的诠释——兼评傅佩荣《朱熹错了——评朱注四书》的相关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964e1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3.png)
再论朱熹对《中庸》“性”、“道”“ 教”的诠释——兼评傅佩荣《朱熹错了——评朱注四书》的相关观点
乐爱国
【期刊名称】《晋阳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朱熹从人与物统一的层面注《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为该三句兼人、物而言,做出了与郑玄、孔颖达所不同的诠释,受到了王夫之、毛奇龄等人的质疑.但是,朱熹的诠释有充分的文本依据,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有一定的自然科学根据.尤其是,朱熹的诠释展现了《中庸》的更广大、更深入的宇宙观,揭示了《中庸》所达到的最高的“天地境界”.
【总页数】5页(P66-70)
【作者】乐爱国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 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7
【相关文献】
1.朱熹《中庸章句》对“性”“道”“教”的诠释及其蕴含的生态观 [J], 乐爱国
2.朱熹《中庸章句》对“诚者,天之道也”的诠释——兼与《札记正义·中庸》的
比较 [J], 乐爱国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寓教于注方法的运用及其意义 [J], 王公山
4.从《中庸章句》引注看朱熹经典诠释的原则 [J], 耿芳朝;王振钰
5.戴震《屈原赋注》对朱熹《楚辞集注》的借鉴与超越——兼评余嘉锡的“攘取”说 [J], 汪大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述章句论朱熹《中庸章句》的“人-物”平等思想代发职称论文
![谈述章句论朱熹《中庸章句》的“人-物”平等思想代发职称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a67d4a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73.png)
谈述章句论朱熹《中庸章句》的“人-物”平等思想代发职称论文摘自擅文论文网摘自 摘要:朱熹《中庸章句》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及“与天地参”的诠释,强调人与物有着共同的“天命之性”,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道”,要求依据各自不同的“道”对人与物作出不同品级的节制和约束,以实现人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平等的。
这种“人-物”平等思想,实际上是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所必需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朱熹;《中庸章句》;“人-物”平等思想;生态观1007-4074(2013)01-0007-07《中庸》开宗明义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并由此展开对于“中庸”、“诚”等概念思想的阐述;同时,《中庸》又讲“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对于《中庸》所言,各家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朱熹《中庸章句》从人与物统一的层面作了独特的诠释,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平等的思想;而这种“人-物”平等思想,与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所必需的思想基础。
一、人与物的统一对于《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汉郑玄注曰:“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
《孝经说》曰:‘性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摘自:本科毕业论文度也。
’率,循也。
循性行之,是谓道。
修,治也。
治而广之,人放效之,是曰‘教’。
”唐孔颖达疏曰:“‘天命之谓性’者,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人自然感生,有刚柔好恶,或仁、或义、或礼、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云‘谓之性’。
‘率性之谓道’,率,循也;道者,通物之名。
言依循性之所感而行,不令违越,是之曰‘道’。
感仁行仁,感义行义之属,不失其常,合于道理,使得通达,是‘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谓人君在上修行此道以教于下,是‘修道之谓教’也。
吕宗书评分
![吕宗书评分](https://img.taocdn.com/s3/m/753cfb2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64.png)
吕宗书评分摘要:1.吕宗书的简介与成就2.吕宗书的主要思想与贡献3.吕宗书的影响及其在后世的地位正文:吕宗书,原名吕祖谦,字宗书,号东莱,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生于1137年,卒于1181年,享年45岁。
吕宗书是南宋“新儒家四配”之一,与朱熹、张轼、陆九渊并称。
他的学识渊博,著作等身,被誉为“东南三贤”。
吕宗书主张“兼容并包”,提倡学术自由,反对门户之见。
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理学,并吸收了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陆游的文学思想。
吕宗书的哲学思想以“心”为核心,认为心是万物本源,强调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吕宗书在教育领域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他所创办的“东莱书院”成为了当时全国著名的学府,培养了大量人才。
吕宗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编写的《东莱博议》被誉为古代议论文的典范。
吕宗书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非常突出。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豪放、奔放、豪迈著称。
此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吕宗书逝后,他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继续影响着后世。
朱熹对吕宗书的评价极高,称他为“儒者之冠”。
吕宗书的著作和思想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播,对我国古代哲学、文学、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吕宗书是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主张兼容并包,注重内心修养,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教育领域,他提倡实事求是,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在文学方面,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国学经典解读 刘蕺山对朱子的褒扬、批评及转进
![国学经典解读 刘蕺山对朱子的褒扬、批评及转进](https://img.taocdn.com/s3/m/c3492b99dd3383c4bb4cd266.png)
国学经典解读刘蕺山对朱子的褒扬、批评及转进刘蕺山对朱子的褒扬、批评及转进张万鸿一.蕺山对朱子之褒扬甲.朱子之参究「中和」问题朱子于《中庸》首章中之「中」「和」问题,多年来反复推敲,于建立其自家系统,谓有「的实见处」后,料检旧日与师友往还之书稿,以昔日「非是」「乖戾」之论为《中和旧说》(1)。
由是,其系统确立后之中和论说,牟宗三先生标名为《中和新说》(2),本文无意细察朱子苦参中和问题前后之历程,唯欲借此数书以明朱子对《中庸》首章之「中」「和」并「致中和」工夫之论说为何耳。
第一书《与张敬夫书》:「人自有生,即有知识。
事物来交,应接不暇。
念念迁革,以至于死,其间初无顷刻停息。
举世皆然也。
然圣贤之言,则有所谓未发之中,寂然而不动者。
夫岂以日用流行者为已发,而指夫暂而休息,不与事接之际为未发时耶?尝试以此求之,则泯然未觉之中,邪暗郁塞,似非虚明应物之体,而几微之际,一有觉焉,则又便为已发,而非寂然之谓。
盖愈求愈不可见。
于是退而验于日用之间,则凡感之而通,触之而觉,盖有浑然全体应物而不穷者,是乃天命流行,生生不已之机,虽一日之间,万起万灭,而其寂然之本体,则未尝不寂然也。
所谓未发,如是而已。
夫岂别有一物,限于一时,拘于一处,而可以谓之中哉?(3) 然则天理本真,随处发见,不少停息者,其体用固如是,而岂物欲之私所能壅遏而梏亡之哉?故虽汨于物欲流荡之中,而其良心萌蘗亦未尝不因事而发见。
学者于是致察而操存之,则陷于禽兽,则谁之罪哉?(下略)」(4)(第二段蕺山之评论未录)此书乃朱子三十七岁时所写,自注曰「此书非是。
但存之以见议论之本末。
」文中所论有二:一是以「天命流行,生生不已之机」为未发、为寂然之本体,即中体;一是「致察而操存」那「因事而发见」之「良心」,便不放失。
第二书《又答张敬夫书》:「…大抵目前所见,累书所陈者,只是儱侗地见得个大本达道底影像,便执认以为是了,却于致中和一句,全不曾入思议。
所以累蒙教,告以求仁之为急,而自觉殊无立脚下工夫处。
《吕氏乡约》的传播推广历程及局限性分析
![《吕氏乡约》的传播推广历程及局限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8ffe8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7a.png)
《吕氏乡约》的传播推广历程及局限性分析 ◎张志昌 杨 洁内容提要 北宋吕大钧创制《吕氏乡约》并在家乡推广。
南宋朱熹把儒家理想融入统治阶层的需求,进行增损和完善。
乡约在元明清逐步克服局限,恪守边界寻求到了基层自治和国家权力的妥协平衡,从而上升为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一部分,传播推广地域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清末民初至建国前,乡约及关学传人因固步自封而沦为局部实验。
《吕氏乡约》在传播和推广过程中不断贴近国家对基层治理的需求,从而沦为教化和治理工具,自治自主精神消怠。
《吕氏乡约》在当代理应完成现代转化,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帮扶从而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 《吕氏乡约》 吕大钧 朱熹 传播 推广〔中图分类号〕K244;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12-0063-09 《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乡约。
近代以来有关乡约的研究断断续续,重要的如曹冷泉的《关学概论》、杨开道的《中国乡约制度》、牛铭实的《中国历代乡规民约》及陈俊民点校的《蓝田吕氏遗著辑校》、曹树明点校的《蓝田吕氏全集》上下册等可算这一领域的奠基性和代表性作品。
当代学者中有哲学史专家专注于乡约与儒学理学关系和乡约现代转化研究,①也有学人立足理论视野下历史脉络和众多传承者思想的梳理,②还有朝鲜、日本等境外学者关心不同地域形态下吕氏及朱子乡约的本土化问题,③成果均颇丰。
从传播推广历程探究其影响和方式,梳理其局限性的成果较少,本文意在于此。
一、北宋:初创和局部推行吕氏兄弟六人,可考四人,其中吕大忠(1020—1096,字进伯,仁宗皇 五年进士)、吕大防(1027—1097,字微仲,仁宗皇 元年进士)、吕大钧(1029—1080,字和叔,北宋嘉 二年进士)、大临(约1042—1090,字与叔,号芸阁,仁宗嘉 六年进士)都是当时的理学家并进入仕宦阶层,称四贤;④大忠、大钧、大临师从关学宗师张载,人称三吕。
受周代“读法”以及《礼记》中“乡饮酒礼”和宋代民间自发的社会组织的启发,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吕氏乡约的中心人物”⑤吕大钧创制了《吕氏乡约》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关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2019A012)①杨林霞:《北宋〈吕氏乡约〉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当代启示》,《中原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刘学智:《理学视域下的〈吕氏乡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等。
朱熹《〈中庸〉章句》研究
![朱熹《〈中庸〉章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84d0b2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e.png)
朱熹《〈中庸〉章句》研究‘中文摘要中文摘要本文以朱子的《中庸章句》为主要研究依据,以朱子在该书中对“性"、“道"、“诚"等传统儒学核心观念的理学解释为具体分析对象,来探讨朱子在北宋理学发展的新思想背景下是如何诠释《中庸》的。
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章句"之诠释学的意蕴,即朱熹在诠释《中庸》核心观念的过程中,诠释出了什么?如何诠释的?其诠释的思想史意义何在?本文认为,朱熹通过对儒家核心观念的诠释,向我们展示了他理学思想的特色,即对其概念进行了高度哲理化的概括,将儒学传统观念赋予了理学色彩。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不仅区别于传统的训诂之学,而且通过其义理化诠释建构了自,己的理学体系,对中国诠释的思想史在构建中国现代的诠释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朱熹:中庸;性;道;诠释■●traditionalConfucianismHsi’S about and ofthecoreofnature,Taoexplanation honestyinthis isdiscussedhowChuHsi TheDoctrineoftheory,is paper.It explainedanalyzedinMeanatthetimewhennewideaofScience NorthdevelopedSongDynasty.Thisfocusedonthe of another Wasinword,whatpaper explanationParagraph.In explainedMean?Howitthe whenChuHsi thecore ofTheDoctrineofprocess explainedopinionwas the ofhis inthe ofsignificanceexplanationhistoryideology?explained?What’SItis that HsishowedUSthe ofhisneo-confucianismChuidea,thought uniquestylethecoreofConfucian Wasbyexplainingconception.Theconceptgeneralizedperfectly.ThetraditionalConfucianismWasneo-confucianism.Wecanexplainedbyconceptionwordthefindoutthatthisisdifferentfromtraditionaland tothe ofaccordingoriginalintention restructuredhisownneo-confucianismexplanation.Hisexplanation systemandis inthe of Chineseforming contemporaryexplanationveryenlighteninghistorytheory.丰Doctrinewords:ChuHsi:TheKeyⅡ引言…………………………………………………………………………………………………………??1第一章“性”的理学解释 (4)第一节以己发、未发释性、情 (4)一、“已发"、“未发" (5)二、以“心"释“性"………………………………………………………………………………??6第二节“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8)一、对“性"观念的评论…………………………………………………………”8二、何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一………………………………………”10第三节“性,即理也" (12)第二章对“道’’与“诚"观念的理学解释…………………………………………”13I第一节“道”者,“天理之当然” (13)第二节“诚’’者,“天理之本然一 (15)一、“诚之本义"与“天理之义"……………………………………………??16二、“诚"之方法论……………………………………………………………??16第三节“诚"为“理"之体,而“道”为“理"之用 (17)第三章朱熹《章句》的解释特色与新“章句”传统的确立………………??19第一节儒学核心观念的解释特色:高度哲理化 (19)第二节儒家道德形上学的体系化重构 (21)一、“天命"之本体论 (2)二、“戒惧"与“慎独"的功夫修养论………………………………………”22三、“中和”的境界论………………………………………………………………”22第三节新“章句"传统的确立:在义理解释中重构思想 (23)一、义理之学产生的背景 (24)IIIIV’引言引言《中庸》是《礼记》的一篇,其在儒学文献中地位的凸显与上升始于唐代中后期,其间出现了反复,后经过宋儒的不断提升,最终成为四书之一,获得了与五经相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地位。
朱子、陈淳对《论语》《孟子》《中庸》鬼神观的诠释
![朱子、陈淳对《论语》《孟子》《中庸》鬼神观的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99a8b32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0.png)
朱子、陈淳对《论语》《孟子》《中庸》鬼神观的诠释翟奎凤【摘要】《论语》《孟子》《中庸》所论鬼神,对朱子、陈淳鬼神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对《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诠释,程朱与汉儒基本一致;而关于"务民之义",与汉儒王肃民本主义的诠释精神不同,朱子的解释体现的是人本主义.朱子的人本主义鬼神观,并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他对正当祭祀中的鬼神非常敬重.鬼神虽与经验生活不是一个层面的存在,但其理是贯通的,这个理可以说就是一气之屈伸往来聚散.关于《孟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的诠释,朱子与程子略有差别;朱子认为"过化"与"存神"都是"就事说",他批评一些宋儒"就心说",认为不符合经典原义.关于《中庸》"体物而不可遗"的解释,朱子与郑玄很相近,只是郑玄明确把"体"训为"生",而在朱子,体有本体的意思.朱子从"阴阳二气屈伸往来"的角度诠释"体物而不遗",这种屈伸往来之鬼神观,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然鬼神观.朱子认为还有一种存在于祭祀活动中的感应鬼神.%The views of ghost in The Analects, Mencius,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Zhuzi's and CHEN Chun's views of ghosts.Both Chengzhu scholars and Confucian scholars of the Han Dynasty thought alik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worship ancestors as ancestors are present, and worship ghosts as ghosts are present" in The Analects.As to "devoted to serving people", different from Confucian scholars' humanism interpretation in the Han Dynasty, Zhuzi's interpretation reflected personalism.His view of ghost of personalismdidn't deny the existence of ghosts.Instead, he showed great respect tothe ghosts in sacrifice.According to him, ghosts and people's experience and life couldn't coexist at the same level, but the truth of both were thesame, i.e.Qi's submitting and rising, coming and going, meeting and parting.A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with the saint passing, people are educated and spirit remains" in Mencius, Zhuzi and Chengzi were a bit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According to Zhu, the "passing then educated" and "morals remain" were both "ideas of matter".Zhuzi criticized Confucian scholars' "ideas of mind", which he thought to be against the original meanings of classics.A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going close to everything but attaining nothing"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Zhuzi and ZHENG Xuan thought alike.However, Zheng defined "Ti" as "occurrence", while Zhu considered it "subject".Zhuzi interpreted "going close to everything but attaining nothing" from the angle of "Yin's and Yang's submitting and rising, coming and going".This view of ghost's submitting and rising, coming and going could be considered a natural view of ghost.At the same time, Zhuzi thought there was a reacting ghost in the sacrifice ritual.【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02【总页数】8页(P5-11,22)【关键词】鬼神;阴阳;屈伸;朱子;陈淳【作者】翟奎凤【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4与五经相比,《四书》与理学家的关系更为直接。
08-朱子论中庸
![08-朱子论中庸](https://img.taocdn.com/s3/m/12e52a6101f69e31433294f6.png)
卷六十二中庸一◎纲领中庸一书,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不知怎生做得一个文字齐整!〔方子〕中庸,初学者未当理会。
〔升卿〕中庸之书难看。
中间说鬼说神,都无理会。
学者须是见得个道理了,方可看此书,将来印证。
〔赐〕夔孙录云"中庸之书,如个卦影相似,中间"云云。
问中庸。
曰:"而今都难恁理会。
某说个读书之序,须是且著力去看大学,又著力去看论语,又著力去看孟子。
看得三书了,这中庸半截都了,不用问人,只略略恁看过。
不可掉了易底,却先去攻那难底。
中庸多说无形影,如鬼神,如'天地参'等类,说得高;说下学处少,说上达处多。
若且理会文义,则可矣。
"问:"中庸精粗本末无不兼备否?"曰:"固是如此。
然未到精粗本末无不备处。
"〔淳〕问中庸大学之别。
曰:"如读中庸求义理,只是致知功夫;如慎独修省,亦只是诚意。
"问:"只是中庸直说到'圣而不可知'处。
"曰:"如大学里也有如'前王不忘',便是'笃恭而天下平'底事。
"〔胡泳〕读书先须看大纲,又看几多间架。
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是大纲。
夫妇所知所能,与圣人不知不能处,此类是间架。
譬人看屋,先看他大纲,次看几多间,间内又有小间,然后方得贯通。
"〔铢〕问:"中庸名篇之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兼此二义,包括方尽。
就道理上看,固是有未发之中;就经文上看,亦先言'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又言'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先生曰:"他所以名篇者,本是取'时中'之'中'。
然所以能时中者,盖有那未发之中在。
所以先开说未发之中,然后又说'君子之时中'。
从朱吕之辩看诗经学诠释体系的转变
![从朱吕之辩看诗经学诠释体系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e88132a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e.png)
从朱吕之辩看诗经学诠释体系的转变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自古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诗经的诠释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吕之辩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朱熹和吕尚在宋代对于诗经的理解有了重大的争论,他们的辩论不仅影响了当时对于诗经学的看法,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对于诗经的认识。
本文将就朱吕之辩对于诗经学诠释体系的转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于读者对于诗经学的认识有所启发。
朱熹和吕尚是宋代著名的儒学大家,他们对于诗经的认识有着很大的争议。
朱熹提出的诗经学诠释体系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认可,而吕尚的观点则在当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朱吕之辩之前,儒家学者对于诗经的理解主要是以注传为主,强调对于诗经文字的解释理解。
然而朱吕之辩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原有的诠释方式。
朱熹主张的诗经学诠释体系是以“古文经学”为基础的,他认为诗经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具有深刻的含义,需要通过注释和解释来理解其内涵。
朱熹认为诗经是先秦时期的文化遗产,代表了古代圣贤的思想和智慧,因此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意义,以启迪人们的思想和修养。
在他的著作《诗言志》中,他详细解释了诗经中每一篇诗歌的内涵和含义,力图还原诗歌的原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经的内涵。
朱熹的诠释体系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于后世的诗经学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尚对于诗经的认识却与朱熹有所不同。
他认为诗经不应该被看作一个静止不变的文本,而是应该被放在历史和社会的背景下来理解。
吕尚主张的诗经学诠释体系是以“大义”和“文辞”为主要内容的,他认为诗经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注传中所解释的字句。
吕尚在《诗经谱》中侧重于分析诗经中的意义和情感,而不像朱熹一样强调对于字句的解释和注解。
他认为诗经是古代诗歌的成型阶段,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需要通过其传承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来理解,不能简单地以注传来解释。
朱吕之辩的出现,使得诗经学诠释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论朱子对《中庸》“致曲”的诠释
![论朱子对《中庸》“致曲”的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285c482a0722192e4536f65c.png)
论朱子对《中庸》“致曲”的诠释作者:郭晓东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6期[摘要]《中庸》有“其次致曲”之说,朱子解之为将人身上“善端发见之偏”推致极处的一种工夫。
其实,所谓“致曲”之工夫,亦即是朱子《大学》诠释中的“格物致知”之工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朱子《学》《庸》诠释的贯通处。
[关键词]致曲;格物;致知[中图分类号] B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2)06—0046—05一按朱子《中庸章句》所厘定,《中庸》之第二十三章为“致曲”章:“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朱子与《礼记正义》对《中庸》之分章多有不同,但两者都将从“其次致曲”至“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断为第23章。
本章承上章“天下至诚”章而来,朱子以为“天下至诚”章论“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1](P32-33)即圣人之至诚尽性而与天地同流,故朱子于此下一按语说“言天道也”[1](P33)。
而未及圣人者,即于二十三章之论“其次”者,朱子称“其次,通大贤以下凡诚有未至者而言也。
”[1](P33)既然“诚有未至”,则必须有学者之工夫,故朱子之按语称“言人道也”[1](P33)。
就此章而言,由“致曲”,而有形、著、明、动、变、化之功,从而上达天道至诚之妙。
故这里论工夫之关键,便在“致曲”两字上。
那么,“致曲”之作为学者之工夫,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工夫呢?学者论朱子之工夫,似乎较少有关注到这一点,故本文拟从朱子对“致曲”的诠释入手,从一个侧面来看朱子之工夫学说。
二朱子在《中庸章句》中说:致,推致也。
曲,一偏也。
其次则必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
[1](P33)就这里而言,要点显然有二:其一之作为工夫本身的“致”,朱子训为“推致”,《朱子语类》卷六四称“一一推之,以致乎其极”[2](P1574),说得更为清楚,这与朱子之训“格物致知”之“致”为“推致”是一贯的;其二,则训“曲”为“偏”,此“偏”为“善端发见之偏”。
论朱子《中庸》诠释对游酢《中庸义》的去取
![论朱子《中庸》诠释对游酢《中庸义》的去取](https://img.taocdn.com/s3/m/b58418a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c.png)
论朱子《中庸》诠释对游酢《中庸义》的去取
郭晓东
【期刊名称】《学术界》
【年(卷),期】2022()10
【摘要】朱子对《中庸》的诠释,是建立在对程门后学说《中庸》成果的吸收与批判的基础之上,他对游酢《中庸义》的去取,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
朱子说《中庸》
大量吸取了游氏之义,远远比我们在《中庸章句》看到所引用的为多,可惜学者对此
注意不够。
但另一方面,朱子又对游氏《中庸义》有所不满。
朱子认为,游氏说《中庸》多有“非儒者之言”。
朱子又批评游氏说经在义理上有所缺失,且多有不合本
文本意处。
然而,不管朱子是吸收还是批评,都体现了游酢《中庸义》对朱子的巨大
影响。
【总页数】8页(P141-148)
【作者】郭晓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
【相关文献】
1.论朱子对《中庸》“致曲”的诠释
2.朱子《中庸辑略》芟节石(敦山)《中庸集解》原本条目考——兼论芟节原本条目的经典诠释意图
3.朱子与戴震对《中庸》诠释
之差异4.饶鲁《中庸》学的工夫论诠释及对朱子的突破5.朱子、陈淳对《论语》《孟子》《中庸》鬼神观的诠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朱子在对《中庸》诠释过程中受吕与叔的影响及其对吕氏之批评(一)内容提要:朱子对《中庸》的诠释工作是在对其学术的继承与批评中展开的,在这一方面,朱子与吕大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研究例证。
在程门诸子的《中庸》诠释中,朱子最取吕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吕氏的影响。
但是,朱子同时也对吕氏的《中庸》诠释也有所批评,特别是吕氏在诠释《中庸》文本过程中所阐发出来的工夫理论,即吕氏所谓的“求中”之说,则深表不满。
从这个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子之注经,一则要做最大程度上与经典文本保持一致,这可认为是“学”的层面;同时又要透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来建构一个能够安顿人生、指导实践的义理系统,这可以认为是“道”的层面。
朱子受吕氏之影响者,更多表现为前者。
但对朱子来说,经典诠释决不能与其总体上的义理系统相违背,只要是与“道”这一层面相冲突的,朱子就坚决予以清算。
朱子之深非吕氏“求中”之说,其用心即在于此。
关键词:朱子吕大临《中庸》一、引言对《中庸》的诠释,是朱子(晦庵,1130-1200)《四书》诠释工作的一重要环节。
在朱子一生中,先后作《中庸章句》、《中庸或问》,删定《中庸辑略》,并留下了三大卷与门人研讨《中庸》的语录,自有《中庸》以来,在对《中庸》的诠释史上,朱子可说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
在宋之前,对《中庸》之研究,除了传统的郑注孔疏之外,鲜有有影响的作品流传。
1]北宋初年,习《中庸》之学始成一时风尚,2]而北宋中期随着道学运动之兴起,《中庸》更是备受关注,二程子(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及程门诸高弟多有论释《中庸》的著作或语录,如朱子说:至于本朝,濂溪周夫子始得其所传之要,以着于篇。
河南二程夫子又得其遗旨而发挥之,然后其学布于天下。
然明道不及为书,今世所传陈忠肃公之所序者,乃蓝田吕氏所著之别本也。
伊川虽尝自言“中庸今已成书”,然亦不传于学者。
或以问和靖尹公,则曰先生自以不满其意而火之矣。
二夫子于此既无书,故今所传,特出于门人记平居问答之辞。
而门人之说行于世者,唯吕氏、游氏、杨氏、侯氏为有成书。
若横渠先生,若谢氏、尹氏,则亦或记其语之及此者耳。
3]在朱子看来,这是一次真正革命性的变化,长期以来,二氏借《中庸》之名而说异端之学,“弥近理而大乱真”,直到二程夫子出,才得以绍子思、孟子以来“千载不传之绪”。
4]在《中庸》之诠释史上,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传统,或者说是一个新的诠释视域(horizon),朱子全部对《中庸》的诠释工作,可说就在这样一个新的诠释视域中展开。
因此,如何继承与发扬北宋诸子的学术遗产,遂成为朱子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干道年间,朱子友人石子重汇集北宋诸子之《中庸》疏解成《中庸集解》二卷,朱子对此颇为重视。
据束景南先生考证,朱子其间多与石氏商量讨论,助成其事,5]并为之序。
该书对北宋以来道学家研究《中庸》之成果,“采掇无遗”而又“谨密详审”6],故朱子在<中庸集解序>中称,是篇之成不但有助于学者“考其异而会其同”,更重要的是,“圣门传授之微旨见于此篇者,诸先生之说详矣”。
7]由此亦可看出,朱子实希望能通过对北宋诸说的考异会同以到达圣门传授之微言大义,所谓“行远自迩,升高自卑”之意。
8]但是,随着他研究的不断深入,他越来越对北宋诸说,特别是程门诸子对《中庸》的疏释有所不满,仅在序定《中庸集解》之后的四年,朱子在序《中庸章句》时,9]对石氏所辑录的程门《中庸》说的评价就与<中庸集解序>中所说的迥然有异:凡石氏之所辑录,仅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析。
至其门人所自为说,则虽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其师说而淫于老佛者亦有之矣。
10]在朱子看来,《中庸集解》所辑诸先生的学说虽不失有可取之处,但对于进一步发明圣学来说还是不能令人满意,不但程门弟子多有违背师说之处,就是二程的语录,在经其门人转手之后,也难以表达出应有的精微之义,因此,有重新诠释《中庸》之必要性。
而这项工作的展开,首先要作的,则是要对前人的工作来一番清理。
《语类》卷六二载:游丈开问:“《中庸》编集得如何?”曰:“便是难说。
缘前辈诸公说得多了,其间尽有差舛处,又不欲尽驳难他底,所以难下手,不比《大学》都未曾有人说。
”11]正因为如此,朱子在作《中庸章句》以阐明其一家之说的同时,将原先石子重的《集解》进行删略,成《中庸辑略》一卷,同时又作《中庸或问》二卷,以记其辩论取舍之意。
长期以来,对朱注《中庸》之研究,学者多从《章句》正面入手,对《辑略》、《或问》学界似乎重视不足。
然朱子亦曾教导其弟子,要进一步明了其义理,须“子细看所以去取之意如何”。
12]如此,我们一则可以厘清朱子学说之渊源,以明学术之源流,二则可以更加明了朱子对《中庸》的诠释取向与特色。
本文讨论朱子在对《中庸》诠释过程中受吕与叔的影响及其对吕氏之批评,即是试图从这一角度入手,以程门高弟吕大临(与叔,1046-1092)作为一个例证来考察一下朱子《中庸》诠释之特色。
二、朱子对吕氏《中庸解》的认同及其所受的影响在程门高弟当中,朱子对吕与叔最为推许。
13]吕与叔初从横渠学,横渠没后,又东见二程受学,故其一身实兼得关、洛两家之传。
14]史籍称其学“通六经”,15]“礼学甚精博,《中庸》、《大学》尤所致意”。
16]其著作主要有《易章句》、《礼记解》、《中庸解》等,但多散佚,现主要收集在陈俊民先生辑佚的《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一书中。
17]吕与叔对《中庸》的诠释,主要见诸其《中庸解》一书中。
18]朱子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接触过吕与叔的《中庸解》,他在成学以后还曾多次提到少年时代因读吕氏书为之警厉奋发:某年十五六时,读《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因见吕与叔解得此段痛快,未尝不悚然警厉奋发。
19]可见吕与叔的《中庸》诠释对朱子的影响甚早,其后朱子也一直对吕注《中庸》表示相当程度的推许:吕与叔《中庸》义,典实好看。
20]吕《中庸》,文滂沛,意浃洽。
21]李先生说:“陈几叟辈皆以杨氏《中庸》不如吕氏。
”先生曰:“吕氏饱满充实。
”22]龟山门人自言龟山《中庸》枯燥,不如与叔浃洽。
先生曰:“与叔却似行到,他人如登高望远。
”23]。
在传程氏《中庸》诠释而有文本行世的吕、游、杨、侯四家中,24]朱子显然最取吕氏:曰:“然则吕、游、杨、侯四子之说孰优?”曰:“此非后学所敢言也。
但以程子之言论之,则于吕称其深潜缜密,于游称其颖悟温厚,谓杨不及游而亦每称其颖悟,谓侯生之言但可隔壁听。
今且熟复其言,究核其意,而以此语证之,则其高下浅深亦可见矣。
过此以往,则非后学所敢言也。
”25]朱子虽称“非后学所敢言”,但又说“其高下深浅亦可见”,这其实就是在明说吕高于游、杨诸人。
这一点表现在朱子相关著作的引用与编排形式上也看得出。
在《中庸辑略》的编排上,朱子一般在程、张之后,程门弟子当中,吕氏总是排在第一位,依次为谢、杨、侯等人,从中亦可看出朱子对吕注《中庸》的重视与偏爱。
正因为如此,朱子在诠释《中庸》过程中,亦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吕注《中庸》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表现《中庸章句》的诠释中,亦表现在《中庸或问》与《语类》的有关评论中,以下我们将分别予以展开。
(甲)《中庸章句》中朱子受吕氏影响者《章句》是朱子《中庸》诠释的代表作,《章句》中所表现出来朱子受吕氏影响者,对于我们考察朱子与吕氏关系时,也就最能说明问题。
关于这一点有两种情况:其一,文本中直接注明引自吕氏者;其二,文本中没有直接注明来自吕氏但我们可以判明其受吕氏影响者。
(一)《章句》文本中直接注明引自吕氏者凡五,被引用的次数仅次于二程兄弟,而甚至高于张载。
26]程、张诸子为朱子学术与思想的主要渊源,其学术成果与思想观点被朱子较多的引用当属情理中事,但吕氏被朱子引用的次数居然与程、张比肩,这虽不能说吕氏在朱子心目中的地位可与程、张这些大儒等量齐观,但这一资料本身至少可以说明朱子之《中庸》诠释受吕氏的影响不小。
在《章句》中朱子引用吕氏之说的五条中,大致上说也有两种类型:其一,直接采用吕注以代替己说者一处,见诸第二十九章对“王天下有三重焉”的诠释,此处朱子完全采用吕氏的说法,即以“议礼、制度、考文”释“三重”。
27]《或问》中朱子进一步指出:“三重诸说不同,虽程子亦因郑注,然于文义皆不通,惟吕氏一说为得之耳。
”28]其二,《章句》中朱子在提出自己的诠释的同时,引用了吕注来论证己说。
这种类型有四条,都见诸第二十章,分别是:1)释从“或生而知之”至“及其成功一也”;29]2)释从“子曰:好学近乎知”至“知耻近乎勇”;30]3)释从“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至“怀诸侯也”;31]4)释“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32]值得注意的是,朱子在作《中庸章句》时可谓惜墨如金,一般不轻易引用他说,有引文则大多都不甚长,即使是引程子、张子之说,也都是尽量从简,但上列四条朱子引吕氏之说者,却一反常规,大段大段地照抄吕注中的原文。
这四段引文在字数上甚至要超过《章句》中其他引文的总和,这里也充分看出朱子对吕氏文字的喜爱。
33] (二)《章句》中未注明采用吕说而我们可以看出朱子受吕氏影响者。
事实上我们很难完全指出《章句》所有受吕氏影响者,因为有些诠释是程门的共识,这种情况我们在此存而不论。
34]但在对朱、吕二氏相关的文本比较中,仍然有些痕迹表明朱子的有些诠释是来自吕氏的,在此我们不妨略举三两例子予以说明:例一第九章:【吕注】此章言中庸之难也。
均之为言,平治也。
《周官·冢宰》:“均,国平治之谓也。
”平治乎天下国家,智者之所能也。
逊千乘之国,辞万钟之禄,廉者之所能也。
犯难致命,死而无悔,勇者之所能也。
三者,世之所难也。
然有志者,率皆能之。
中庸者,世之所谓易也,然非圣人其孰能之?唯其以为易,故以为不足学而不察,以为不足行而不守,此道之所以不行也。
35]【朱注】均,平治也。
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不必其合于中庸,则质之近似者皆能以力为之。
若中庸,则虽不必皆如三者之难,然非义精仁熟,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
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之所以鲜能也。
36]按:朱子《或问》中对吕氏之说没有评论,然朱子训“均”为“平治”,很可能是沿用吕氏之说。
郑注孔疏对此都没有训释,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文献中,只有与吕氏同时代的马晞孟有训“均”为“平治”之意。
又吕、马二氏又均以知、廉、勇训“三事”,我们从中可以肯定二者之间有一定关联,但现在很难判定到底是吕氏之说源于马氏,还是马氏之说来自吕氏。
不过,较马氏而言,吕氏对“均”字的训释更为清晰明确,而马氏《礼记解》又有从吕说的先例,37]则我们可以初步断定马说源于吕说。
但宋以来的注家大多训“均”作“平均”,如伊川的老师胡瑗,同为程门的游定夫,与朱子前后的陈亮等多人都作如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