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默顿:科学家的精神特质

合集下载

科学社会学

科学社会学

默顿与科学社会学------刘延达科学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相比于其他社会学学科起步较晚,根据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一书,科学社会学逐渐于科学的发展之中形成,最早并逐渐成为一门被独立切分出来的社会学科。

其将科学社会学视作一种包含特定成员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是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与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科学社会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存在的必要性,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也更受到社会学家们的重视。

此时,科学社会学的提出也就成为了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为此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默顿,他在1938年发表的著作《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确立了默顿科学社会学体系,使得科学社会学出现在社会学研究的面前,标志着科学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科学社会学的主要体系包括两部分:科学制度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制度的运行。

在他的著作《论科学与民主》中,他对科学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中主要包含四条制度性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

普遍主义指的是关于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及科学界的准入规范。

当一个主张被提出之后,是否将该主张划归科学界,与提出该主张的个人品质或社会属性无关,与其相关的是其是否能够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标准:要观察是否和以前被证明的知识相一致。

即使处于各种压力或与其他主义相冲突时,作为科学研究者,也应坚持普遍主义的标准。

在评价科学家是否能够进入在科学社会体系中时,也应该以他们的才能作为制度等级的评价标准,而不是根据其他的条件进行非民主的政治调节,在变化的条件下,需要建立一个符合民主精神的专业组织来维护普遍主义标准,以此保证那些有才能的人可以进入科学家体系,以人才的准入制度来促进科技的发展。

按照公有主义的表述,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是社会协作的产物,那些用名字命名的定律与理论并不是被发现者与其后代独占,它们属于整个社会所有。

默顿认为承认和尊重是科学家对自己的发现唯一的权利,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是用来表示记忆性和纪念性的方式。

科学家的精神品质有哪些

科学家的精神品质有哪些

>科学家的精神品质有哪些1即使在逆境中坚持爱国奉献,真正做到“无我”的奋斗科学家们在逆境、挫折中表现出百折不挠的顽强,始终坚持爱国,为国做奉献,不改初衷,以持之以恒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2不计名利,不宣扬自己科学家们看重的是奋斗,进取,为国做贡献,看淡的却是功名利禄与个人得失,他们从不宣扬自己,却将自己为国奉献的过程视为人生最大的精神财富3平易近人、朴实大爱的优良作风及严谨学风科学家们具有平易近人、朴实大爱的优良作风,葛院士介绍说,“像两弹一星王淦昌、彭桓武院士平易近人的风范,就像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他们对后辈尽力关怀,不分门派,像我这位从兰州大学出来的‘毛头小伙'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甚至是特别关照”。

科学家们最看重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及一丝不苟,不断进取的严谨学风,注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不弄虚作假,不搞官僚及机会主义。

4科学思维,强化实践,做到活学活用葛院士说,“现在提倡重视基础研究,并强调解决国家当需课题。

核学术界的前辈们就是典范。

他们学术一流,在国家急需时,就投身新技术创新,并取得优异成绩”。

科学家们以国所需,发挥产、学、研联合作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赋予知识生命力及活力,杜绝教条及生搬硬套,不断形成科技创新的新动力。

科学家精神的精神内涵科学家精神主要内涵。

一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二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三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四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五是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六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要具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想境界,“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文化气质,“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执着精神。

科学家精神事例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人物简介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被称为“两弹元勋”,为中国国防自卫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观部分1、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系统自然观: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它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不仅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而且其各个组成部分又自成系统、互成系统。

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要素”,根据系统与外界环境是否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可以将其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现实的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系统。

自然界物质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

(P83)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手段所及并被人类实践活动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它包括:1、人工自然界,即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

2、人工自然物,即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物。

人工自然的特征:1、人工性。

人工自然物质的存在形态、结构、性能,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

2、人工自然的知识性。

人工自然与人类关于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知识水平密切相关,人工自然的发展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而发展的。

3、人工自然的目的性。

虽然人工自然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受人类知识水平的限制,但人类常常在这些条件下,仍然表现出积极的、能动的创造性,这就是人类合乎规律、合乎知识的主观取舍,反映到人工自然身上就是人工自然的目的性。

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向自然界索取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样人类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以下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3)要区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时面对三种自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本质上也是人工自然。

2、如何把握以上三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科学家的精神气质

科学家的精神气质

科学家的“精神气质”默顿于1938年以《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这篇论文也是科学社会学的开山之作。

同一年,他发表了著名的《科学与社会秩序》一文,针对当时科学和科学家在纳粹德国的境遇,指出科学正受到非理性的威胁。

比如,为了维护民族和种族的“纯洁性”,所有不符合雅利安种族的“政治条件”的科学家被赶出大学和研究所;科学研究的自主性也因国家的压力而丧失。

有鉴于此,默顿提出,科学不能成为神学、经济或国家的婢女。

在此基础上,默顿于1942年发表了“民主秩序下的科学技术”一文(收入《科学社会学》一书时题目改为《科学的规范结构》),进一步强调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这篇论文的划时代意义在于提出了科学家应该遵循的四项规范(或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精神气质”),包括普遍性,即科学的评判标准是事先确定的,不受非科学的人为因素的干扰;共有性,认为科学发现是科学家合作的产物,归科学共同体所有;无私利性,即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推动科学发展,而不是获取个人私利;最后,有理性的怀疑性,即科学家要敢于对科学发现提出质疑。

当然,默顿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状态。

虽然科学家的行为应受此规范的约束,但并不能排除违背这些原则的行为的发生。

在《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科学家的行为类型》、《科学家的矛盾心理》等论文中,默顿提到了违反上述规范的行为,包括伪造数据、剽窃、自我吹嘘、否定对手等;有的科学家选择放弃对科学的创造性的追求,转而从事教学和管理,甚至彻底离开科学研究。

默顿认为,科学作伪,与研究领域的热门与否、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多少有关。

除了科学家的素养、心理和道德,科学体制本身也要为舞弊行为负责。

比如,科学所崇尚的独创性和新颖性,会使某些人去“创造”某种耸人听闻的发现。

科学发现所带来的荣誉和成功,也会驱使某些人铤而走险。

再就是科学竞争的压力,使得某些科学家关注对手是否会超越自己而得到承认,并为了战胜对手而不择手段。

如果科学仅仅崇尚新颖性和独创性,科学家也许会更注重对科学优先权的承认。

读书报告——默顿:科学家的行为模式

读书报告——默顿:科学家的行为模式

读书报告——默顿:科学家的行为模式在这篇《科学家的行为模式》中,默顿把詹姆斯·沃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这部书作为自己的论题,对默顿本人关于优先权的思想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一简介沃森的《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一书是沃森写的一本关于自己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印象记。

书中不仅有科学知识,亦有科学工作方法。

此书以一种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他是如何弄清楚DNA分子结构的故事,而且通过叙述这一发现过程也间接描述了一些科学家在这期间的行为,尤其是他们对优先权的看重。

下面是这本书中的几段文字,都涉及到了科学家对优先权和独立发明权的重视:1、书中记述的故事又深刻说明了研究工作者可能陷入的进退两难的处境。

他知道有个同行在某个问题上已经工作了多年,并且积累了大量难得的资料。

这个同行知道成功就在眼前,因此没有公开发表这些资料。

这个研究者看到过这些资料,并有充分理由相信,他想象中的一种研究方法,或者说仅仅一种新观点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在这个时候,如果他提出同对方合作,可能会被认为是想捞一点外快。

他应该单枪匹马地去干吗?很难判断一个重要的新观点究竟真的是一个人独出心裁想出来的,还是在同别人交谈中不知不觉地吸收来的。

鉴于这种困难,在科学家中间逐渐形成一种不成文的法规,大家承认同行对研究的方式有申明自己要求的权利。

2、结果引起了对克里克一种心照不宣的真正恐惧,尤其是在那些尚未成名的同辈人中间。

他掌握别人的资料并使之条理化速度之快,常使他的朋友们吸一口凉气,担心在不远的将来他会成功,并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出剑桥大学各个学院在体贴细微、温文文尔雅的风度掩饰下的智力迟钝。

3、威尔金斯)希望罗西作为一个受过训练的结晶学家能够促进他的研究工作。

但是,罗西可不是这样想的。

她明确表示,她已把DNA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不认为她是威尔金斯的助手。

4、这一切对威尔金斯说来都是令人心烦的。

他躲到生物学领域里却发现生物学正象物理学一样由于其原子能方面的后果,引起了他的反感。

默顿科学精神气质四原则

默顿科学精神气质四原则

默顿科学精神气质四原则默顿科学精神气质系指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默顿的思想体系,主张高效、正义、诚实、勇气四个方面的原则。

其中,四个方面均可相互影响,并为个体的成长和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具体而言,默顿科学精神气质四原则如下:1. 高效(Efficiency):高效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全力以赴去实现目标。

高效能够提高生产力和效能,不仅能够节省时间和资源,也能够提高个人及组织的能力和竞争力。

高效不是随意行动,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科学方法达成目标的过程。

2. 正义(Justice):正义是指对待他人和社会时的公正和道德准则。

正义是在和平与和谐的大环境下工作的前提,只有在公正的环境下才能让个人和组织获得更好的声誉和信任。

正义不仅是行为的展现,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关乎个人的行为与品格,需要在广泛的文化基础上提升和实现。

3. 诚实(Honesty):诚实是指遵守道德规范、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维护自己的诚信。

诚实不仅是个人价值的核心,也是社会发展的保障。

只有诚实,才能获得朋友和团队成员的信任,也才能获得领导者和客户的认可。

简单而言,诚实是一种表明出自我判断和言行与事实真相一致的态度。

4. 勇气(Courage):勇气是指面对挑战和困境时,敢于积极应对并承担责任的决心和行动。

勇气不仅是指战胜恐惧的内在一种勇气,也可以面对考验和磨难时,克服困难和挑战,表现出的一种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推进力。

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勇气是取得新成果和创造新发明的重要保障。

总的来说,默顿科学精神气质四原则是科学工作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个人提升、实现价值的关键— 1 —途径之一。

— 2 —。

科学精神大讨论参考材料:科学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科学精神大讨论参考材料:科学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科学精神大讨论参考材料:科学精神的实质和内涵科学精神大讨论参考材料:科学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什么是科学精神?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其出发点都是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本质上都以实事求是为基准。

综而观之,科学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属性的社会精神财富。

从内涵看,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Merton)从约束和调节科学家的行为规范的角度,曾提出著名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的概念,把普遍性,社团性、不谋私利和有条件的怀疑列为科学的精神气质。

普遍性有两个含义:第一,科学的标准是客观的,并不取决于倡导者的个人属性或社会属性;第二,科学向任何有才能的人敞开大门。

社团性意味着科学发现是社会协作的产物。

不谋私利可以理解为无偏见,它建立在科学的公众性和可检验性的基础上。

有条件的怀疑强调不偏不倚的调查研究,向“自然和社会的每一个方面的事实提出疑问”。

很显然,默顿的科学精神指的是科学家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科学家的价值观是科学家在进行研究、实验和科学发现过程中所遵循的态度、行为规范、人生取向,是一种科学家的精神气质或科学家精神。

科学精神虽然与之密切相关,两者有共同之处,但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科学精神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

综合各家之说,我认为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求真求实的探索求证精神、尊重原理基础上的开拓创新精神、团队环境中的竞争协作精神。

这样一些精神,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拓展,不断向社会辐射、弥散、渗透,成为极为重要的时代精神。

1、科学精神的基础-----探索与求证探索精神和求证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基础,不仅因为事实是科学的基础,而且因为事实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时不以本来面目出现,比如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很难准确测定,宇观世界的事实也很难亲往检验,有时眼见不一定为实等。

但这并不能否定事实基础,而是要求我们进行更加细致的探索和研究,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探索求真工作,才能得到真实的结论;同时还由于真理是不可穷尽的,在一定条件下的真理,在另一种条件下就有可能出现谬误。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摘要】在科学社会领域,默顿的科学精神气质是科学共同体的习俗、惯例等不成文规范形成的基础;也是科研规章制度、律令等成文规范制定的指导原则。

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解读,有助于对科学共同体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框架性的把握。

【关键词】默顿科学的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1942年的论文《科学规范结构》中,默顿系统的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亦称默顿规范(Mertomian norms)。

他是这样界定这一概念的:“科学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

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建制性的价值而获得其合法地位。

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称许而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他的科学良心,或者用现在人们喜欢的术语来说,形成他的超我。

虽然科学精神气质未被明文规定,但是从科学家在习惯中,在无数论述科学精神的著作中,在由于触犯精神气质而激起的道德义愤所表现出来的道义上的意见一致方面,可以推断出科学精神气质。

”在默顿看来,科学精神气质包括普遍性、公有性、非牟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

这是一个没有主次和逻辑结构的规范集合。

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对前述的四类科学精神气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他认为:所谓普遍主义,即科学是客观的,非个人的。

其含义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是评价科学知识的唯一标准是其与观察和早已被证实了的知识相一致的客观原理,而与知识发现者或创造人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无关;第二是科学向一切有才之人开放,即任何人都等同的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科学职业选择和评价的唯一标准是从业者的表现及其研究成果质量。

所谓公有主义,即科学发现是全社会协作的产物,它们是科学共同体和全社会的公有财产,不属于任何个人;发现者对知识“财产”的要求仅限于获得“承认”和“尊重”,而没有任何特权,不能随意使用和处置它们。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

对科学家行为规范的认识摘要:默顿是系统地提出和阐述科学规范的第一人,他先后提出了“科学的精神特质”和“科学的规范性结构”这两个概念。

他认为,科学的最根本的价值目标是“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它包含客观性和原创性这两个基本的价值要素。

科学规范系统是科学价值的体现和实现科学价值的手段,包含普遍主义、公有主义、非谋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等四个基本规范。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急剧改变,科学的“双刃剑”作用亦愈加突出。

对此,科学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建立约束科学家行为的职业规范,增强科学家职业责任感,是防止因科技的不当应用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的需要。

关键词:默顿;科学的精神特质;科学规范;道德;职业责任;科学价值;客观性;原创性;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以其巨大的历史力量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

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成为人类经济、政治、军事活动及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国家兴亡盛衰的根本。

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借助于科学技术获取过去无法得到的优势,谋取从前无法得到的利益,过上了过去从未有过的舒适方便的生活.然而,随着科学活动的深人,其“双刃剑”的作用亦愈加突出,人们对科技进步所存在的渴望与对科技成果应用负效应的优虑相伴而行,科学道德已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而科学家群体有其不同于其他社会共同体如政党或宗教团体的各种行为规范。

科学规范系统的确立,对于实现科学的使命——追求真理,造福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学术失范日益严重的今天,这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科学社会学之父、科学哲学家默顿是科学规范论的创立者。

他对科学规范作了最初的勾勒,提出了“科学的精神特质”这一概念,指出“包含在科学的精神特质中的各种情操表现为学术诚实、正直、有组织的怀疑、不谋利性、非个人性等”。

1942年,默顿撰文《关于科学和民主的一个评论》,发表在《法律和政治社会学杂志》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精神特质”。

8-默顿的科学精神特质及评价

8-默顿的科学精神特质及评价

– 接受了严格的系统的科学 教育和科学规范 – 科学文化的强势地位
–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两性互 动
评判科学知识普遍性的标准
• 假说和理论正确与否,最终必须靠科学实验的 裁决,它唯一地决定着理论的“生存权”。
– 亚里士多德:落体的速度受它们各自的重量制约: 伽利略则宣称,重量与物质无关面。
• 一个假说或理论解释的科学事实越多、越准确, 价值越大。实验结果本身可能是片面的或可错 的,对结果的解释是依赖理论的。 • 注意:如果实验依据的理论有缺陷或错误,实 验过程不规范,则结果就可能出错。
默顿论科学的精神特质及评价
8.1 默顿论科学的精神气质
• 科学的精神气质:约束科学家的有感情色彩的 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概念和规范以规 定、禁止、偏好和许可等方式表达。
– 1942年,默顿发表“科学的规范结构”,将科技 共同体理想化的行为规范概括为普遍性、公有性、 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以此凸显了科学所独有 的文化和精神气质。
集体智慧:交流合作,分享知识
• 哥本哈根学派:1911年波尔 到卡文迪许实验室和曼大卢瑟 福实验室访问,后来筹建哥本 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探索一 套制度和方法,让世界上最有 天赋的、思维敏捷的物理学家 团结在研究所的周围。19271928年量子力学诞生。丹麦 语、德语和英语;不同国籍、 民族、语言、文化和性格,但 又共同的哥本哈根精神。活的 共鸣,争论与合作。 • 37岁获得诺贝尔 物理奖的波尔
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的依据?
• 科学的制度性目标是扩展被证实的知识
– 科学知识是经验上被证实的和科学训练,多数人 拥有严谨和审慎的科学态度 • 科学共同体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规范和方法。
• 探索性的研究难免出错,但通过同行评议、重 复实验等途径,能克服科研错误与偏见。

论默顿的科学精神特质

论默顿的科学精神特质

论默顿的科学精神特质作者:闫鸿斐吴楠来源:《神州》2011年第17期摘要:在科学社会学领域,默顿的科学精神特质具有范式的意义,是科学共同体的习俗、惯例等不成文规范形成的基础;也是科研规章制度、律令等成文规范制定的指导原则。

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解读,有助于对科学共同体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框架性的把握。

关键词:默顿;清教主义;科学的精神气质罗伯特·K·默顿(Rober K Merton,1910--2003)是20世纪伟大的社会科学家,一生致力于解决作为社会和文明子系统的科学系统的秩序问题。

默顿对社会政治、偏差行为理论、大众传媒、社会分层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942年,默顿提出了“科学的精神特质”,开辟了从社会角度研究科学崭新视野。

作为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默顿在概念框架和理论假设等方面的研究证明了,对于科学、科学的组织、价值系统和奖励系统以及科学发现的方法等,完全可以由社会科学家进行一种崭新的分析。

正是在以默顿为首的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20世纪60年代,科学社会学发展成为一个普遍公认的独立学科。

一正如科学发现的出现一定存在一种固定的顺序,每个发现必须等待某些先决条件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共同体的通力协作,而作为科学共同体基础的科学家们,也有着与其他社会建制中从业者不同的价值取向。

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科学共同体的研究重点,及其选择和赋予某些科学学科声望而拒绝或贬损其他学科等行为的方式,进而决定科学事业的根本发展。

那么,是来自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因素,还是来自社会中某些因素影响着科学家们探索和研究的方式,并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呢。

笔者认为,这是默顿从社会学角度对科学共同体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契机。

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建制。

而在科学获得作为一种社会体制的牢固基础以前,它需要合法化的外部来源。

也就是说,科学的发展是发生在一定类型的社会里,后者为前者在物质和文化两方面提供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

论科学研究的精神特质

论科学研究的精神特质

论科学研究的精神特质作者:龚文静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4年第6期龚文静(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摘要:本文运用美国科学社会学家R.K.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特质观点,即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等四个规范,在深刻分析黄禹锡事件的基础上,论述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应具备怎样的精神特质才能避免科学欺诈事件的发生,从而为现实中的科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关键词:科学的精神特质黄禹锡事件克隆克隆研究在医学领域是一项具有诱惑力的研究。

目前在这一领域,欧美国家走在世界的前列,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克隆技术去克隆人类整套的胚胎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形象点可以说是人类的“万能细胞”,通过这种“万能细胞”可以培育人身体内部的任何组织细胞。

许多科学家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胚胎干细胞可以通过克隆技术实现培育和再生,这样就可以实现对人身体内部受损或坏死细胞、器官的复制和修复。

但目前来说,具有病人基因特征的克隆胚胎干细胞仍未获得成功培育。

正基于此,世界上的科学家纷纷参与到其中,竞争异常激烈,一些不正常的科学行为随之出现。

1 黄禹锡事件黄禹锡,韩国国宝级的科学家,曾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民众更视之为韩国的“民族英雄”。

黄生于1953 年,29 岁时获得兽医专业的博士学位,并最终成为首尔国立大学教授。

他将一切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实验研究之中,韩国政府也不遗余力地支持他的研究,因此在克隆研究领域屡建奇功,是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权威人物。

近年来,韩国在克隆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超过了原本领先的英国、日本和美国,引起世界瞩目,而领军人物就是黄禹锡。

正当春风得意、风光无限之际,2005 年12 月15 日,他被曝出在研究中造假。

黄禹锡科研组的2 号人物、米兹麦迪医院院长———卢圣一向媒体披露,黄禹锡宣扬成功培育出11 个胚胎干细胞,其中9 个是假的,另2 个也真假难辨。

黄及其科研组曾于5 月19 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专业论文,文章第一次使用了11 名不同疾病患者身上的体细胞克隆早期胚胎细胞,并在这些早期胚胎细胞内部提取了11 个干细胞系。

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科学家的精神特质

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科学家的精神特质

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科学家的精神特质罗伯特·K·默顿,这个名字对科学界来说可不是个陌生的角色。

他提出的科学家精神特质,哇,那真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研究的背后那些有趣又深刻的东西。

想象一下,科学家们就像一群热爱探险的孩子,面对着浩瀚的未知世界,心里充满了好奇。

就像是“好奇心害死猫”这句俗语,虽然听上去有点负面,但其实这正是科学探索的动力啊。

默顿提到的科学精神特质,像什么“怀疑主义”、“客观性”这些,都是科学家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法宝。

说到怀疑主义,大家都知道,科学家可不是那种轻易相信别人话的人。

他们总是会问,“这是真的吗?”“有没有数据支持?”这可真是个好习惯,毕竟科学就是建立在不断质疑和验证的基础上。

有人说,科学家就像是个小侦探,总是想搞清楚事情的真相。

想想看,谁不喜欢揭开谜底的感觉呢?这种怀疑精神还激励着科学家们不断去探索新领域,发现新的理论。

你会发现,科学界的竞争可不是为了谁更聪明,而是为了谁能找到更有趣的问题。

接着聊聊客观性,这可是科学家们的另一项绝技。

科学研究可不能带有个人情感和偏见,得讲究公正。

这就像打篮球,大家都希望能公平竞争。

科学家们要在研究中尽量排除主观因素,就像是要把自己的情感收在心里,专注于数据和事实。

这样一来,才能得到更靠谱的结论。

科学家就像是个冷静的裁判,始终保持公正,哪怕心里有千百个不甘也不行。

再来谈谈公开性,这一点可真重要。

科学家们不仅要做出发现,还得乐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大家。

这就像是一场聚会,大家都希望互相交流,分享好吃的和好玩的。

默顿认为,科学不是一项孤独的事业,更多的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

分享研究成果,接受别人的意见,才能让整个科学界不断进步。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科学家都把自己的发现藏在心里,结果可就大大缩水了。

默顿还提到了责任感。

科学家的责任可不小,他们的研究往往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就像医生要对病人负责一样,科学家也要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负责。

默顿:科学的规范结构

默顿:科学的规范结构
二、科学的精神特质(ethos)①
科学的精神特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综合体。这些规范以规定、偏好、许可和禁止的方式表达。它们借助于制度性价值而合法化。这些通过告诫和凡例传达,通过偏好而加强的必不可少的规范,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化了,因此形成了他的科学良知,或者用现在人们喜欢的术语说,形成了他的超我(super-ego)。尽管科学的精神特质并没有被
冷酷的科学家批评“敌人”的贡献,说他们带有民族主义偏见、相互标榜、欺骗学人、无竞争性和缺乏创造性。可正是对这种背离普遍主义规范的反应说明了规范的合法性。因为从普遍主义的标准来说,民族主义偏见是受藐视的;但在另一种制度背景中,它会被当作是美德、是爱国主义。所以在谴责违背规范的过程中,惯例得到重新肯定。即使在对抗性压力下,各国科学家也都直言不讳地坚持普遍主义标准。科学的国际性、非个人性、实际上的匿名性特征被重申。(巴斯德的名言是:爱国者的学问不是科学)否定规范被认为是有悖于信念的。
相对稳定的时期里,对知识的追求和传播占有主导地位,即使这种追求在这一文化价值中没有占据第一位的话,科学家也要表明,科学是为人类谋福的一种方式。因此他们绕了整整一圈后,
又回到了科学在现代世界出现时的起点。
三个世纪之前,当科学制度刚刚能够宣称独立并且还需要社会支持时,自然哲学家便做出承诺:从文化上看,科学既能保证有效地实现经济功利目的,又是颂扬上帝的手段。科学的这一目标当时并无自我证明的价值。但随着无数成就的取得,工具变成了目标,手段变成了目的。这方面进一步强化的结果是,科学家们认为他们独立于社会,并认为科学是社会的独立存在的事业,而不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但对科学自治性的当头一击,使这种乐观的独立主义转变为现实地参与到文化的革命性冲突之中。这种问题的提出导致了对现代科学精神特质的明确化和重新肯定。

默顿科学规范再思考-Sinoss

默顿科学规范再思考-Sinoss

默顿科学规范再思考——重读默顿《科学界的规范结构》马来平(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济南 250100)摘要:《科学界的规范结构》一文所做的工作对于默顿学派科学规范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和奠基性的。

该文所提出的四条规范旨在从不同的侧面堵塞人和社会因素污染科学知识内容的渠道,进而规定了科学家的行为方式,塑造着科学家的整体形象,形成了科学的独特“精神气质”。

有人批评默顿的科学规范是主观的、不真实的,其实,默顿的本意在于强调,按照科学体制性目标的要求,科学家就“应当”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而批评者恰恰忽视了“应然”和“实然”的界限。

此外,科学家的行为受多种因素支配,科学界出现某些失范现象是正常的和难免的,不过,从主流和根本上看,科学家还是基本遵循科学规范的。

关键词:科学规范;科学规范的内在联系; 真实性;“应然”;“实然”最近,惊闻素有科学社会学之父之称的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已于今年2月23日溘逝,嗟叹不已。

沉痛之余,撰成此文,略表哀悼之情。

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和他的老师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的结构主义社会学的诞生,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纲领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由运用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自然科学在体制化过程中与文化、经济、军事等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转变为基于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着力分析科学体制的规范结构、社会关系和运行机制等。

通常以这一转变为界河,人们把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代表性成果是其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年),后期的代表性成果是《科学界的规范结构》(1942年)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1957年)两篇经典性论文。

以这两篇论文为肇始的科学规范研究和科学奖励制度研究,是默顿学派科学体制社会学的核心内容。

科学社会学所开展的科学规范研究,不仅对于深刻理解科学共同体的本质,以及从社会体制的角度理解科学的本质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而且,在科学道德研究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论默顿的科学精神特质

论默顿的科学精神特质

14 9 2年 . 顿 提 出 了 “ 学 的 精 神 特 质 ” 开 辟 了从 社 会 默 科 ,
角 度研 究 科 学 崭新 视野 。 为科 学 社 会学 的创 始 人 , 顿在 概 作 默 念 框 架 和理 论 假 设 等方 面 的 研 究 证 明 了 , 于科 学 、 学 的组 对 科 织 、 值 系 统 和奖 励 系 统 以及 科 学 发 现 的 方法 等 , 全 可 以 由 价 完 社会 科 学 家 进 行一 种 崭 新 的 分 析 。正 是 在 以 默 顿 为首 的众 多 学者 的共 同努 力 下 . 0世 纪 6 2 o年 代 , 学 社 会 学 发 展 成 为 一 科 个普 遍 公 认 的 独立 学 科 。
和 神圣 不 可 侵 犯 。清 教 的这 种 精 神 特质 也 因 此 成 为 了推 动 英
同体 的 通 力协 作 。 而作 为 科 学 共 同体 基 础 的 科 学 家 们 , 有 着 也
与 其 他社 会 建 制 中从 业者 不 同 的价 值取 向 。他 们 的价 值取 向 直 接 决定 了科 学 共 同 体 的研 究 重 点 ,及 其 选 择 和 赋 予 某些 科
成 一 个整 体框 架性 的把 握 。
关键词 : 默顿 ; 清教主义 ; 科学的精神 气质
罗 伯 特 ・ 默 顿 ( o e r n 1 1 — 2 0 ) 2 K・ R b rK Met ,9 0 0 3 是 O世 o
价 的功 能 性 实体 , 为科 学 的合 法 性 提 供 了坚 实 的 基 础 , 而推 从 动 了科 学 的体 制 化 进 程 。 科 学 发 展 只会 发 生在 具 有 某 种 秩序 的社 会 中 ,受 一 组特
国科 学 繁 荣 发展 的动 力之 一 。 默 顿 看来 . 在 体现 在 清 教精 神特 质 中 的 价 值观 念与 科 学 的价 值 观 念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一 致 的 : 特别 是 清 教 强调 经 验 和理 性 是行 动 和 信 仰 的 基础 。更 是 与科

科学家精神名词解释

科学家精神名词解释

科学家精神名词解释
科学家精神是指科学家所具备的一种特质或态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好奇心:科学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世界和现象有持续的探索欲望。

他们愿意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且不断追求新的知识。

2. 探索精神:科学家乐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积极寻找新的发现和突破。

他们勇于挑战既有理论和观念,持开放态度面对新的思想和实验结果。

3. 坚持不懈:科学家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工作,他们具备坚持不懈的毅
力和耐心。

他们能够面对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丧志,而是继续努力追求目标。

4. 创新思维:科学家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出新的理论、方法和实验设计。

他们能够
突破固有的思维框架,提出新的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举例来说,爱因斯坦是一位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杰出科学家。

他对物理学问题充满好奇心,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对论和光电效应等重要理论。

他的坚持不懈和创新
思维使得他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科学家行为规范(莫顿)及其意义

科学家行为规范(莫顿)及其意义

科学家行为规范(莫顿)及其意义第一篇:科学家行为规范(莫顿)及其意义科学家行为规范(莫顿)及其意义。

科学家行为规范包括认识规范或技术规范(技术、技巧、习惯)和社会规范。

技术规范指科学家进行研究一般要遵循的方法论准则,主要指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及其成果必须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科学研究经验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等。

社会规范是指约束协调科学家行为的制度性要求。

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在科学家的具体实践中是交织在一起的。

默顿关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的分析:他认为“像其他建制一样,科学家也有自身共享和传递的观念、价值和标准。

它们是经过设计的,并用来指导那些科学建制里的人的行为”。

(1)含义: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综合体。

(2)内容1)普遍主义:科学的标准到处都是一样的;科学事业向所有天才开放,人们追求真理、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是普遍的。

其根源是: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自然界规律的普遍性。

2)公有主义:所有创造新知识的人都必须把他的知识成果公之于众,发表,进入公共档案,这些科学知识、原理、定律,广为流传,任何人可自由学习、利用,不必向其创造者付代价;以个人命名的定律和理论不归于发明者及其后代所有,也不给这些人利用和支配的特殊权利。

其根源是:科学发现的合作性和继承性。

3)无私利性: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决不是为了赚钱或赢利,而是热衷与探索和发现,是内在的科学兴趣。

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向被其他社会体制固定化、制度化的东西提出疑问;研究科学的人不承认在神圣的、不能批判的东西和不神圣的、可以客观研究的东西之间,有绝对的界限;对所有科学知识都要仔细检验;对发现的错误应公开宣布;怀疑、批判的原则应体现在学术会议的讨论、科学发现的评价、荣誉与资助的分配等。

其根源是:科学知识的实证性。

5)创新精神(3)意义:解释了从“个人性的知识生产活动”如何形成了“社会性的知识生产制度”,回答了这个过程应该有什么机制和条件;揭示了科学知识生产制度中的一种质量控制的机制。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两种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个维度。

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

本文首先介绍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关系,说明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存在着差异性及相通性的辨证关系;其次,简单分析了当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了两者融合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科学精神能通过科学知识的创造、普及和传播,提高人的智慧、增强人们抵御愚昧和野蛮的能力、推进社会行为方式的文明化。

“人文精神是现代文明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社会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类的实践才更自觉”[1]。

可以说,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

因此,研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在当代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两种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个维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精神指向”[2]。

对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却很难下一个定义,或者说很难下一个能使别人也满意的定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历史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民族性,不同地方的人会对它作出不同的理解,给出不同的定义。

因而,全面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及关系是讨论二者融合意义的首要的理论问题。

1.1 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关于科学精神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侧面给以了界定。

从狭义上看,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群体行为规范所体现的一种理想的精神气质,它包含着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作风等诸多因素,它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之上,是对科学研究主体要求的一种理性升华,是激发科学活动的思想动力。

科学史家默顿把科学家的精神气质概括为: 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重温默顿:科学家的精神特质

重温默顿:科学家的精神特质

打铁要趁热。

在科学网上“科学与政治”的话题慢慢升温的时候,我这里再给它加一把火,讨论一下科学家的精神特质。

说是讨论,其实我没有什么新的思想。

如同鲁迅感概一切好诗在唐代已经做完一样,我觉得关于科学家的精神特质问题,还有其它一些经典的科学社会学的大原则问题,在默顿时代,就已经被他和他的弟子们解决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时不时地重温一下默顿的思想。

默顿的全名是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生于1910年,活了92岁,于2003年去世。

他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和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主要代表性人物。

科学社会学成为社会学的一个有影响的分支,恐怕一半是托了默顿的福。

他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1935年,国内走向未来丛书有中译本)首次把科学作为一个具有独特价值观的社会系统来研究,被认为是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之作。

默顿的博士学位是在哈佛拿的,他也曾在哈佛教过几年书。

不过,他的学术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跟哥伦比亚大学联系在一起的。

他1941年进入哥伦比亚,直到1979年退休。

以哥大为基地,默顿培养了一批很有影响的学者。

我们科学网的曹聪博士,其博士导师就是默顿的亲传弟子。

算下来,曹兄算是默顿的再传弟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在科学网介绍默顿,还真有班门弄斧的嫌疑。

搞社会科学的人,如果一生能够提出一个令学术界广泛接受并使用的专有名词就算很不容易了。

比如,那个写了《科学革命的结构》的托马斯·库恩,提出并阐述了一个“范式”(paradigm)的概念,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了。

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开创性贡献,则足以令他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名垂青史好多次。

例如,1968年,默顿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科学的马太效应”一文(Robert Merton, “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Science, 1968,159, pp.56-63.),首次揭示了科学共同体当中对科学家的奖励与承认存在着“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不公平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铁要趁热。

在科学网上“科学与政治”的话题慢慢升温的时候,我这里再给它加一把火,讨论一下科学家的精神特质。

说是讨论,其实我没有什么新的思想。

如同鲁迅感概一切好诗在唐代已经做完一样,我觉得关于科学家的精神特质问题,还有其它一些经典的科学社会学的大原则问题,在默顿时代,就已经被他和他的弟子们解决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时不时地重温一下默顿的思想。

默顿的全名是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生于1910年,活了92岁,于2003年去世。

他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和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主要代表性人物。

科学社会学成为社会学的一个有影响的分支,恐怕一半是托了默顿的福。

他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1935年,国内走向未来丛书有中译本)首次把科学作为一个具有独特价值观的社会系统来研究,被认为是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之作。

默顿的博士学位是在哈佛拿的,他也曾在哈佛教过几年书。

不过,他的学术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跟哥伦比亚大学联系在一起的。

他1941年进入哥伦比亚,直到1979年退休。

以哥大为基地,默顿培养了一批很有影响的学者。

我们科学网的曹聪博士,其博士导师就是默顿的亲传弟子。

算下来,曹兄算是默顿的再传弟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在科学网介绍默顿,还真有班门弄斧的嫌疑。

搞社会科学的人,如果一生能够提出一个令学术界广泛接受并使用的专有名词就算很不容易了。

比如,那个写了《科学革命的结构》的托马斯·库恩,提出并阐述了一个“范式”(paradigm)的概念,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了。

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开创性贡献,则足以令他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名垂青史好多次。

例如,1968年,默顿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科学的马太效应”一文(Robert Merton, “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Science, 1968,159, pp.56-63.),首次揭示了科学共同体当中对科学家的奖励与承认存在着“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不公平现象。

默顿说,在宏观上马太效应显然已经渗透到社会选择的各个环节过程中,这使得科学资源的分配过于集中。

今天,“马太效应”已经是大家在讨论科技资源分配问题的时候耳熟能详的一个专有名词了。

默顿的贡献,远远不止发现了一个“马太效应”现象。

他在1942年提出的关于科学家的精神特质的论述,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也正是本文专门要讨论的话题。

默顿1942年的文章,最初发表在《法律和政治社会学杂志》上,题名为“科学与民主笔记”("A Note on Science and Democracy," Journal of Legal and Political Sociology ,1942,1: 115-26),在本文收入其专著《科学社会学》时,改名为“科学的规范结构”(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Science), 后来又曾经改名为“民主次序下的科学与技术”(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 Democratic Order,1949)。

他在1969年发表的“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一文("Behavior patterns of scientists," American Scholar, 1969, 38: 197-225),再次强调了他关于科学家精神特质的概括。

这里,之所以把这篇文章的题名变动的渊源交代一下,是希望
读者能够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默顿在提出科学家的精神特质的时候,是把这个命题跟民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当年的时代背景(1940年代初期),是欧洲的专制主义对正直的科学精神的摧残。

由于这种打击,很多科学家感到,他们必须依附于特定的社会结构才能生存。

这个状况跟大众心目中的科学家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大相径庭。

默顿说,“如果其墙壁遭到持续的打击,象牙塔也会守不住的”。

他认为,民主制度应该保证象牙塔的纯洁性。

他特别提出了民主制度下科学精神的四大特征(或者说科学家应该遵循的四个规范):普遍性(universalism),公有性(communism),非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和组织化的怀疑精神(organized skepticism)。

“普遍性”的含义有两个方面。

一,对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的依据是实证与逻辑,这个标准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因而是不依赖于特定科学家个体的。

二,科学界的准入资格是平等的,不因出身、性别、种族、政治倾向而改变。

换句话说,实证加逻辑是检验科学成果的标准,在这个标准面前人人平等。

这令我们想起一句很熟悉的论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联想到二战期间德国对犹太科学家的迫害,默顿的“普遍性”一说,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公有性”是说,一方面,科学发现的成果是公有财产,而非个人私有的东西,应该归科学共同体所有。

科学家只有公布并交流其科学成果,才能获得科学共同体对其科学发现优先权的承认。

另一方面,科学家必须尊重同行的科学发现,要在无偿使用同行的科学发现的时候,注明其来源,以示感谢与承认。

“非私利性”的涵义很广泛,但其宗旨是说,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应该是科学活动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目的,其它一切目的(对荣誉、地位、金钱的追求)都应该处于从属地位。

只有牢牢树立了这一观念,科学家们才能抵御社会环境中来自于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的压力。

最后,“组织化的怀疑精神”不仅强调怀疑精神,而且强调这个怀疑精神是“组织化”的。

具备怀疑精神,值得是不盲从、不轻信,反对偶像崇拜,拒绝权威与教条。

用现在时髦一点的词汇,是指科学家要具备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

“组织化”强调的是对“怀疑主义”制度化安排。

具体而言,则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盛行的对于科学论文与成果的同行评议制度。

默顿的四项规范所描述的,是科学家精神的理想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科学共同体具备强烈的反对特殊化的倾向,他们分享各自的科学发现,并依据公认的标准来检验同行的成果。

在上述规范下,科学家在科学成果面前是平等的,跟他们的社会地位、国籍、种族、宗教等等是不相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