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创新思想及其方法简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创新思想及其方法简述
摘要:本文在调研国内外有关的创新方法理论文献、中国古代蕴含创新思想的各家之言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思想和方法进行提炼,并对国内外现有的部分创新方法进行简单归类,为更好的应用创新方法提供基础。
关键词:创新方法传统思想自主创新
目前,在继承中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寻找“器”,并研究如何使之“利”。
然而,很多国内学者都于国外的文化土壤中找“器”,并以之为研究的起点,进行深入分析。
国外总结和提炼出的创新方法固然值得我们引进消化吸收借鉴。
但是,不能就此忽略甚至埋没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所传承的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创新思想和方法。
在我国建设自主创新型社会的今天,运用根植于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创新思想,结合国际上通用的创新方法,是走自主创新之路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阐述世界各国创新发展概况的基础上,简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借此提出要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方法,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自主创新之路。
1 创新方法在国内发展的概况
近代社会,中国学者对于创新技法的认识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所体现。
早在1921年,我国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
一文中,就提出过:“天下古今,从无同铸一型的史迹,读史者与同中观异,异中观同,则往往得新理解蔫。
”这里讲的“同中观异,异中观同”正是美国学者康顿提出的综摄法的精髓,但它要比其相似的思想早三十年。
现代对创新方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余种创新方法首次引入国内。
1983年6月2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大学和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发起的全国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和全国第一期创造学研究班在广西南宁开幕,是创造学正式引进中国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创造学发展的里程碑。
1986年,我国创造学者许国泰经过8年的摸索与尝试,首创“信息交合法”,又称“魔球”理论。
甘自恒在1986年和1993年分别提出“系统综合法”和“交流激励创新法”;1988年赵惠田提出“集思广益法”;1989年刘仲林提出“臻美技法”;1990年10月,宋文奎发表“扩、缩笔记目录分类法”(SON方法)和“可变多维形态属性列举法”。
1991年,许立言、张福奎在对奥斯本检核表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创造发明、特别是上海和田小学创造教学的实际,与和田路小学一起提出了“和田十二法”;1996年彭建伯提出“技术反转法”等。
2 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的创新方法简析
2.1 温故知新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如是诠释:“故者,旧所闻。
新者,今所得。
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
”它强调“温故”在于“知新”,温习旧知识,重在获取新知识。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1)“旧”中藏“新”,通过挖掘和领悟,可以获得新知识;(2)新旧之间存在联系,人们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可以深化知识,发现和克服旧知识的局限,从已知走向未知,得到新知识。
即“知新”是“温故”的重要目的。
另外,很多现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创新方法与温故知新所体现的思想也十分相似。
专利文献利用法:该方法可以说是典型的以“旧”换“新”的基础。
该方法的最大特点即是通过广泛查阅专利文献,在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已有专利情况的基础上,学习别人如何实现创新,激发自身的思考。
笔记收集法:即通过参与者每天围绕研究主题记录笔记,并对其汇总归纳而得到创造性的设想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整理好的信息反馈给参与者,从而诱导每个人对“旧”潜在的思考能力、洞察力,进而创造出“新”。
除此之外,诸如从创造的出发点考察和重新思考事物的还原法、通过查阅相关索引以寻求和解决问题相关性的目录法等,也都是温“旧”出“新”的方法。
2.2 举一反三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
物有四个角,已经指出了一个角的样子,如果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那么这个学生就不必再教了。
其中所表达的思想重点就在一个“反”字,即类推,人们积极开动脑筋,广泛联想和推理,由此及彼,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事情。
举一反三首先是作为一种学习和认识的方法而受到推崇,但也具有创新的价值,而其中的“一”就是激发创新的原型和兴奋点。
《淮南子》“见寂木浮而知为舟,见飞蓬转而知为车”的说法,正是对举一反三方法具有发明创新价值的确认。
当今社会,与其思想有相似之处的创新方法及其成功应用的案例也有很多。
综摄法:该方法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威兼·戈登(W.J.Gordon)于1944年提出,是一种利用外部事物启发思考、开发创造潜力的方法。
它包括有拟人类比、直接类比、象征类比等类比思想,都是由“一”类比的典型方法。
原型启发法:“原型”即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属性和特征,问题解决者获得一些原理的启发,使其结合当前问题的有关知识,形成解决方案,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人们通过对鸟翅膀构造的研究,设计飞机机翼;通过对蝙蝠超声波定位的仿效,制造出雷达;通过对狗鼻子构造的分析,发明了比狗鼻子更灵敏的电子嗅觉器等创新的例子,均体现了这一思想。
移植法:该方法是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或方法,引用或渗透到其它领域,用以变革和创新。
除上述方法以外,将生物界的原理和系统中获得的灵感应用于人造产品中的仿生学法、在接近或相似的事物中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相似联想法、从一种事物的对立面获得启发的对比联想法等与举一反三方法所体现的思想都是相似的。
2.3 怀疑
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言论是对当时鬼神论的大胆怀疑,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对前任已有知识的怀疑,张载的“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则明确将怀疑与创新结合起来加以论述,更有“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
与这些思想有相似之处的创新方法有检核表法。
该方法是一个改进型的创意产生方法,主要用于对原有产品的改进,要结合改进对象(方案或产品)来进行思考。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列出有关问题,形成检核表,然后逐一进行核对讨论,从中获得解决方案和创造性设想的方法。
另外,5W2H法、专项问题检核表法等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这一思想。
2.4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与常规思维不同,从反方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老子作为中国智慧的重要象征,就精于逆向思维,如“柔弱胜刚强”、“谦下不先”的观点。
如今,从逆向思维出发而衍生的创新方法也有很多并且都得到成功应用。
反求工程:也称逆向工程、反向工程,是指用一定的测量手段对实物或模型进行测量,根据测量数据通过三维几何建模方法重构实物的CAD模型的过程,是一个从样品生成产品数字化信息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及生产的全过程。
在对国际上一些先进产品“引进消化”的基础上再创新过程,较多应用到该方法。
方向逆向法:又叫程序逆向法,它是颠倒已有事物的构成顺序、排列位置或者方向而进行思考的创新思维方法。
属性逆向法:这是一种从事物属性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的方法。
在属性逆向思维中,进与退、出与入、有与无可以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新的统一和转化。
这种方法适用于正向思维难以得出解决方案的创新问题。
逆向思考,将平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思考其相反方面,从不易被人想到的地方进行探索,创造性的火花常常会出人意料的闪现。
中国古人非常擅长于这一思维方法。
我们现在应该继承它,将它广泛地应用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各项创新活动中。
从反面入手,以反求正,运用与常人、常规相反的方法,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以上四种创新思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的部分创新方法原型的探讨。
但是古人所提出的思想及其所蕴含的创新方法远不止于此。
3 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创新方法发展情况的概述发现,很多国家都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构造和研究出了适用于本国的创新方法。
中国近代社会以来,也有不少学者在国外创新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出了一些新的方法,但是结合中国文化蕴含的方法则少见。
在我国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所参与的创新主体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熏陶的思想主体,所参与的创新客体也有着中国特色。
因此,我们需要倍加挖掘和珍视传统文化中的相关资源。
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创新实践中,提出并使用的一些极富创新意蕴的方法,诸如上述思维方法不仅符合我们的思维惯性,也与现在学者们研究的国外创新方法有相交之处,有的甚至很独特,对于我们的研究和生产很有价值和启示意义。
在走自主创新道路的今天,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方法,继承和应用传统的创新思想,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自主创新之路。
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大力深入研究、继承和发展应用我国的传统创新思想。
参考文献
[1] 李广福.中国传统创新方法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 钟惠英.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特质(之一)[J].长沙大学学报,2001.
[3] 邓厚平.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
[4] 史磊.传统与创新: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与精神蕴含[J].理论学刊,2006.
[5] 陈放.创新视野中的“温故”与“知新”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3.
[6] 崔秀芬,付金凤.儒家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北方丛林,2003.
[7] 陈国志.儒家文化传统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
[8] 颜平建,张秀荷,杨英法.中国教育创新文化溯源[J].2007.
[9] 杜永.中国创新能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J].2007.
[10] 李俊卿.基于案例推理的创新方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0.
[11] 别超.创新方法的系统梳理及应用决策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