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展示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与他艰辛的生活历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本文仅就其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成因及其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一、杜甫的诗歌折射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
“杜甫的诗歌是时代风云和诗人生活的真实记录,多角度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着及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胡应麟在《唐音癸签》中评论其诗
歌的思想性为“地员海涵,包罗万江”其诗歌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一下五个方面。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第一个特征。
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
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在“三吏”“三别”中,他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
《羌村》第三首也说到“儿童尽东征”。
在《赴奉先咏杯》中,他更指出了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养活了达官贵族:“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父家,聚敛贡城阙。
”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一根
本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在多年饥寒的体验中,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
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便忘怀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到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
”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出了这样的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宁愿“冻死”来换取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
当然,杜甫对人民的同情是有限度的。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是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第二个特征。
杜甫是一个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
他的诗歌渗透着昂的血城。
可以这样说,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
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是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旦大乱初定,消息忽传,他又会狂喜得流泪。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薊北,初闻涕泪漫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始终关怀着国家命运,象“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这类诗句是很多的。
随着国家局势的转变,他的爱国诗篇也有了不同的内容。
比如,在安史之乱期间,他梦想和渴望的就已经不是周公、孔子,而是吕尚、诸葛亮那样的军事人物:“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
”(《晚凳上堂》)他大声疾呼:“猛将宜尝胆,龙泉比在腰!”(《寄董卿嘉荣》)而“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也决不只是写的一匹“老骕驦”,而是蕴含着一种急欲杀敌致果的报国心情在内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
行也必然是怀着强烈的憎恨,而这也就是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第三个特征。
杜甫的讽刺面非常广,也不论对象是谁。
早在困守长安时期,他就抨击了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致使人民流血破产。
在这方面,《兵车行》是有其代表性的:车辚辚,马潇潇,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杨国忠兄妹,当时炙手可热,势倾天下,但对方却在《丽人行》中揭露了他们的奢侈荒淫的面目诗人还把杨国忠兄妹们这种生活禾
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
”(《寄贺兰》)同时,他又警告统治者要节俭,认为:“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
”唐肃宗、代宗父子信用鱼朝恩、李辅国和程元振一班宦官,使掌兵权,杜甫却大骂:“关中小儿坏纪纲!”认为只有把他们杀掉,国家才能有转机:“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在《冬狩行》中他讽刺地方军阀只知
打猎取乐:“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
”伴随着叛乱而来的是官军的屠杀奸淫《三绝句》之一对此作了如下的无情揭露: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描述客观自然现象的写景咏物诗,也都渗透着他关注人民的主观思想感情。
比如说,同是一个雨,杜甫有时则表示喜悦,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即使是大雨,那怕自己的茅屋漏了,只要对人民有利,他照样是喜悦:“敢辞茅苇漏,已喜禾黍高。
”(《大雨》)但当久雨成灾时,他却遏止不住他的恼怒:“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九日寄岑参》)可见他的喜怒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转移的。
杜甫的诗歌饱含着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他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如《月夜》、《月夜忆弟》、《梦李白》等,也无不浸透着挚爱和无私精神。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他对李白的友谊是如此深厚。
中国有五岳,杜甫用同一诗题《望岳》写了其中的三个:泰山、华山、横山。
此外象陇山、剑阁、三峡、洞庭等等也都作了出色的描绘。
“秦城楼阁烟花李,汉主山河锦绣中”(《清明》),“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从这类句子,我们也就可
以看出这类诗同样包含着诗人的爱国激情。
(二)、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从创作方法上来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
杜甫有其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他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戌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
就以《羌村》来说,虽然是叙述诗人自己乱后回乡的经历,但是,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只是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
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写出了统治集团的铁案如山的罪证。
他如:“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等,同样是以高度集中概括而“力透纸背”的名句。
卢世评“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二句说:“合字所以具有”峻夺人魄“的力量,便是高度集中的结果。
第二、寓主观于客观。
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
这是杜甫叙事诗最大的特点,也
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因为必须具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的冷静头脑。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踰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努!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便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
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为了把人物学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作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新婚别》写的一位新娘子的独白: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规,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叹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新婚竟成生离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
矜持,语带羞涩,备极吞吐,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分何精神面貌的。
第四、采用俗语。
采用一些俗语,能增加诗的真实性何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何语言的个性化。
比如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过王倚饮》中,杜甫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馔”,而在《遭田父泥饮》中,却用的是“叫妇开大瓶”,“叫妇”这一俗语,便显示了田父的本色。
第五、细节描写。
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何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
例如《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便是这样一个细节。
它不仅揭示了那个役夫“敢怒而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暗示出老妇竟被拉走的惨剧,《丽人行》用“犀筋厌饫久未下”这一小动作来刻画那班贵妇人的骄气,都是很好的例证。
杜甫的抒情诗也有他自己其现实主义风格。
他往往象在叙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解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乍一看好像很抽象,其实仍很具体,他用“涕泪满衣裳”来写他的喜极而悲,并抓住“漫卷诗书”这一小动作来表现他的大喜狂,虽然有幻想,但在幻想中仍有丰富的形象性,突现出诗人对祖国收复失地的热切企盼。
二、艰辛的人生旅途是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成因
杜甫出身于一个“丰儒守官”的官僚家庭。
这一阶级出身预示着他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现实主义诗人必定要经历一个
艰苦的过程。
他二十岁时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多年的“壮游”。
壮游中杜甫接触到伟大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山河,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其早期诗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出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这一阶段是他逐步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酝酿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其三十五岁时的十载长安的困守开
始的。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他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
在饥饿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经想到退隐,但他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
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了人民的疾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使杜甫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从四十五岁起经历了唐代最为剧烈的“安史之乱”。
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从这些诗句也就可以想见当时的艰险和困苦。
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
存亡的自卫战争。
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而是积极号召。
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力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勉励人民参战。
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三、杜甫在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最早从周代民歌就开始了的。
到两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何表现手法更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缘事而发”的叙事诗。
总结并发扬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一历史任务,是由杜甫来完成的。
他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多方面的。
这突出地表现在那些反映现实的乐府古题的老一套办法,而是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即所谓“即事名篇”由此可见,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正是由杜甫直接开导的。
用不用古题,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形式问题,因为实质上无异于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
高度的爱国精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一大特色,这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
爱国诗人陆游就深受杜甫影响,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一生酷
爱杜诗,爱国诗人顾炎武也同样从杜诗得到鼓舞。
现实是复杂的。
为了全面地反映现实,杜甫掌握了利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树立了典范。
诗,在他手中几乎是无所不能的。
凡是别人用散文来写的,他都可以用诗的形式来写。
为了生动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在表现手法上杜甫也为后人开示不少法门。
如学习民歌运用对话和口语,就大大提高了诗的表现力和俗语在诗中的地位,使诗歌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众。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总之,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他个人的悲剧又是和时代的悲剧、人民的灾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个人的苦难越深,经历越丰富,对时代、人民的生活体验就越深切。
由于有这样的生活基础,再加上他具有进步的思想、高尚的品质、伟大的人格和千锤百炼的艺术技巧,他就出色地完成了用诗歌反映那个时代的使命,获得了“诗圣”的崇高称号,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也就成为那一时代的“诗史”。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