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河南农业大学2005-2020年发展战略规划
二、河南农业大学在2004年中国大学排行中的情况
三、对不同类型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河南农业大学
2005-2020年发展战略规划
2004年9月
为了从宏观上指导和规范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建设和发展,使其走上相对科学、稳定的轨道,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精神,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发展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高等教育改革传统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 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倚重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更加倚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倚重科技、教育的快速发展,未来高等教育的作用将实现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3. 高等教育逐步趋于国际化,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强,国外的教育资源会不断抢占我国教育市场,国内的教育资源也将会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大循环。
4. 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了原有的实力格局,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充实内涵、提高水平、增强实力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主攻方向。
5.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高等教育形式也逐步向多层次、多元化转变,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已发生新的变化,对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对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6.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以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为先导的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要求高等农业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
7. 党的十六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出了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任务。《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把“坚持科教兴豫、实施人才强省”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规划的基础
8. 河南农业大学自1913年创建以来,特别是建国以后,历经艰辛,在坎坷中不懈奋斗,在改革中不断发展。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1984年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1996年组建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授权单位,2000
年作物学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2年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2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被确定为优秀等级,2003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九十多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奋发自强、求实力行”的优良传统,走出了一条在农业大省创办高水平农业大学的路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学校作为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已经形成了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系列,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10个学院,2个教学部,各类在校学生总数19366人,其中研究生1021人,全日制本科生14015人(其中国际合作办学学生210人),成人教育本专科学生4330人。
第二,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本科专业(方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学科专业覆盖农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9大门类。
第三,师资水平进一步提高。现有专任教师625人,其中,教授79人、副教授178人;具有博士学位81人、硕士学位248人。教师中,双聘“两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省管优秀专家28人,河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即“555”人才工程人选)23人。
第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第五,科技实力逐渐增强。近年来,我校先后组建了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蔬菜花卉种苗工程中心和河南省高等学校农业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基地和实验室,提升了科研平台的整体水平。2000-2003年,学校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34项,到位科研经费6727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2项,其中二等奖以上奖励33项。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组织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开发、科技扶贫和科技推广,为促进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六,校办产业不断壮大。现有校办企业43家,其中校(院)办全民、集体企业25家,企业化管理单位3家,校(院)参股企业15家,资产总值达到3500万元。近三年来,校办企业累计上缴校院两级1200万元。
第七,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学校共有土地252公顷,建筑面积44.5万平方米。其中郑州市区52公顷,郑州市郊67公顷,许昌市郊133公顷。1996年以来,新建了教学实验综合楼、桃李园学生公寓、农业生物资源标本馆、学术会堂及9.52万平方米的教职工住宅;加强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了千兆校园网络系统、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和文献保障体系,图书馆藏书122万册。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生的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第八,新的校内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学校作为河南省高校改革试点,先后进行了以干部聘任制和任期目标管理制为主要内容的干部管理体制改革,以聘任制和岗位津贴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以整体剥离行政系统、面向市场、自主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以“一级核算、两级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和以“两级管理、院为主体”的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校内管理体制。
第九,经济实力日益增强。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筹集办学资金,2004年学校预算内经费超过1.0亿元,固定资产总值达到5.7亿元,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