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的本质再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美的本质再理解
内容提要美的本质是千年难题。“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对传统美学的总结,但当代分析美学认为“美是什么”这一命题方式本身就是虚幻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是根本立场,分析美学的研究方法也有可借鉴之处。本文试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精神与分析美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对美的本质进行探求。美是人生命实践历史积淀的产物,美源于人历史积淀的超越冲动.
关键词经验体验类生命历史积淀超越冲动
美的本质问题提出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传统美学主要回答了“美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美本质命题,对传统美学进行了总结。然而这一命题方式本身的缺陷使传统美学面临危机。当代分析美学应运而生,对传统美学进行消解,彻底否定了美本质。分析美学一方面解决了传统美学的危机,另一方面又否定了美学,使美学有走向灭亡的危险。
美学研究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美学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同时吸纳各美学流派的积极方法和研究成果,才能使美本质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传统美学美本质研究滥觞于柏拉图。柏氏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了“美是什么”的命题,整个传统美学的发展都受这一命题制约。从柏拉图的“美在理式”到黑格尔的“美是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从托马斯·阿奎那“凡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到康德的“审美乃超脱了任何(包括道德的或生物的)利害关系,对对象无所欲求的…自由的‟快感”;从狄德罗的“美在关系”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传统美学已经蔚为大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论是唯心主义美学还是唯物主义美学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美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美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本末倒置地看待美本质,多陷入神秘主义泥潭之中;旧唯物主义者“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现方面去理解。”只是把美本质抽象地、机械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扬弃,批判地继承并发展、改造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创造了科学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没有最终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由于这一定义概念范畴过于宽泛,概念内涵外延含混不清,致使一些美学家对其理解产生意见分歧。我国美学界在这一定义具体化过程中就产生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美的定义,如:“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朱光潜)、“美是典型”(蔡仪)、“美是自由的形式”(李泽厚)、“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美是和谐”(周来祥)等。虽然各家都在不同侧面上解答了“美是什么”,但总是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各派之间争执也很大。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当代美学传入中国后,
美本质问题的争论变得沉默了。一些年轻学者接受了西方美学特别是分析美学的思想影响,认为美的本质问题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假命题。
二分析美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维特根斯坦和莫里斯·韦兹的分析美学其实并没有提出一种系统的美学或艺术理论,它之所以构成一个独特的美学派别,是因为他们从分析哲学出发,从否定方面对…艺术‟和…美‟作语义上的分析,其分析的结果认定,像…艺术‟这样的词完全是约定俗成的,本身确无确定的含义。”⑩分析哲学观点主要来自维氏后期著作《哲学研究》,对美学研究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法即意义。维氏认为许多词语是没有指称的,也就是说,许多语词的意义并不能通过直接的定义来说明。指称与意义压根不是一回事,没有指称的语词仍有意义,而同一个指称也可由不同的语词来表示。语词的意义在于它的用法。即使是用具有指称对象的语词,其意义也不在于指称对象,N·N先生死了,但N·N 先生的名字仍有意义。因此言语的意义是变化性的,是依赖于语境、依赖于用法的。
2、语言游戏。语言的意义在于语言的使用,而语言的使用表现为语言的活动即语言游戏。“游戏”是指“下棋、扑克、球类游戏等等”。“但什么是它们的共同点呢?——不能说:必须要有一些共同点,否则它们就不能称之为游戏。我们只能去查看或去看一下它们到底有没有什么共同点,有的只是一些相类似的、相互有点关系的,以及一系列诸如此类的东西。”由各种游戏间不存在什么共同本质,维氏得出语言游戏也没有什么共同本质,所以有多少种语言的活动就有多少种语言游戏,我们只能列举语言游戏,而不能去定义它,语言游戏的意义只有在许许多多种语言游戏中显现出来。由语言游戏出发,维氏提出了他解决本质问题的独特理论:“家族相似”。
3、家族相似。众多美的事物之所以被称为美,如果它们确实可以被这么称呼的话,也不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本质,“有的只是些相类似的、相互关系的,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这种相似点不是由共同本质所引起的相似而是家族相似。一个家族的成员都相似,但不是都集中在某一点上。除了没有固定的本质,家族相似也没有固定的外延。当新的事物被用“美”来称呼时,你就在接纳新的家族成员。在一些美、艺术中具有形象性如雕塑、绘画,而在另一些美中则没有如音乐。作为古典艺术排斥的“丑”,在现代艺术中又被用来表现“美”了。这一切都属于同一家族。
三、美是人生命实践的历史积淀
美学是人学。美学研究绝不能脱离人而进行,美的本质要到人的本质中去寻找。美学是人的一种生存论和世界观,美学是把握人学的根本,美学又要以人学为基础。人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实践史、创造史,人的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实践,是在实践中创造而成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因
为人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整体,所以人的本质力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生生不已的活泼的生命力量”。美离不开人的生命活动,美就是人在生命实践中产生、展现和发展的。所以美本质研究应该抓住生命活动这个根本。
首先,美来自经验世界,也就是说,美来源于社会实践,美存在于审美关系中。对美的经验过程我们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角度去理解;对美的体验过程从“实践”角度、“主观方面”去理解。感性的、实践的经验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然形象的获得与对自然的改造。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不能脱离自然界。人类又是长期劳动的产物,劳动使人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成为社会的人。可以说,在人类发展史上,人类首先接触的是自然,与自然发生密切的关系,即使现代人也不能完全摆脱自然的限制,时刻与自然发生交互关系,改造自然界,继续着自然的人化。自然首先是个独立于人之外的感性存在,自然物有着“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列宁语),所以人能够感知它。
第二、社会实践与社会形象的获得。社会实践是指区别于自然界的人类社会范围内的实践活动。在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人类社会。人是社会的实践主体,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社会活动的核心。社会实践包括人类改造自然的各种生产活动和人类改造社会的各种社会活动。就在这种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不断的发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实践活动的美、实践成果的美、实践主体的美都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来,构成人类美的经验过程的又一重要方面。
第三、艺术实践与艺术形象的获得。艺术经验属于美的经验过程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历史上许多美学家都把美同艺术等同起来,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集中反映和物态化成果。艺术实践过程是艺术家通过实践创造艺术品的过程,艺术美存在于各类艺术品的艺术形象中。艺术形象是人们观赏的对象,“成为交流和传达审美认识的工具”。
以上三方面是审美主体通过实践与审美对象建立、构成审美关系(美的经验过程)的主要方面,美就在这些经验过程中产生。其实美更重于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按严格意义上讲,美的体验过程包含于经验过程之中,但鉴于审美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核心地位,我们把审美体验过程单独提取出来进行描述和分析。
从人类学本体论讲,物质文化是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改造,主要体现的是合规律性即真的价值;制度文化是在实践中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间关系的制度保证和行为约束,主要体现的是合目的性即善的价值;精神文化则立足于实践现实,思考宇宙,关注人生,更倾注于未来和人类的理想相通即美的世界。任何一个文化体系都兼容并包着真、善、美这三种价值取向,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真、善、美三种价值取向不断接近统一的过程。其中真与善是基础,美则是连接合规律的真与合目的的善的动力和桥梁,真与善在美的境界中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文化则在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中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