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1 种群生态学.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五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第六章生活史对策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

第二节种群动态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二、种群统计学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和相对稳定性

五、生态入侵

第三节种群密度调节

一、内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二、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第四节集合种群动态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

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抽象:探讨一般规律时,泛指该种的任一种群。

具体:具体研究时,种群是具体的,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定。

种群生态就是研究环境(主要是理化因子)对这些群体特征的影响。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是指生物胚胎发育成熟后,其有机体各个器官数量不再增加,只是各组成部分大小的增长,各个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如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昆虫等。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是指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而成,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其初生及次生组织的活动并未停止,基本构件单位反复形成,有机体不断增长。如大多数植物、海绵、水螅和珊瑚等。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珊瑚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1. 数量特征指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的多少,其变动具有一定的规律。

2. 空间特征即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特定的分布区域;种群内个体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型(内分布型)。

3. 系统特征种群是一个具有自身组织秩序、自我调节能力的生物系统。

4.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

第二节种群动态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二、种群统计学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和相对稳定性

五、生态入侵

第三节种群密度调节

一、内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二、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第四节集合种群动态

第二节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种群动态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大类:野外观察、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

研究种群动态的几方面内容:

1. 有多少(数量或密度)

2. 如何变动(数量变动)

3. 哪里多,哪里少(分布和空间结构)

4. 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的调节机制)

5. 采取的生存对策(遗传与进化)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种群大小:指该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目的多少(绝对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或生物量(相对量)。

密度的分类: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最大密度或饱和密度(saturate density):特定环境所能允许的种群最大密度。

最小密度:濒临灭绝前的种群密度。

2. 种群的数量统计

数量统计--密度调查方法分类

绝对密度统计

相对密度统计

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实际个体数。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相对数量,只能作为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1)绝对密度调查法

①总数量调查法(total count):即计数在某地段中生活的某种生物的全部数量。

②取样调查法(sampling methods):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据此即可估算种群总数。

分为3种:

样方法(use of quadrats)

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s)

去除取样法(removal sampling methods)

样方法(use of quadrats)

调查步骤:

a. 首先,将要调查的地段划分为若干个样方;

b. 然后,在调查地段中随机地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方;

c. 随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

d. 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利用所有样方的平均数,估计种群总数。

标志重捕法(林可指数法)

原理: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时间后再进行重捕。

假定总数中标志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比例相同,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估计该地段中个体的总数。即

N : M = n : m

N = M n / m

其中,N为该样地中种群个体总数,M为样地中标志个体总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去除取样法

原理: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的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同等的捕捉力量所获取的个体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

需要满足的条件:

a 每次捕捉时,每个动物个体被捕机率相等。

b 调查期间,没有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或迁出。

(2)相对密度调查法

相对密度测定值只是表示种群数量的相对多少。

1. 捕捉法

2. 活动痕迹计数动物活动所遗留的痕迹如粪堆、土丘、洞穴、足迹等的计数。

3. 鸣声计数主要适用于鸟类的数量调查。

4. 单位努力捕获量在鱼类数量统计和预测预报中广泛应用。

5. 毛皮收购记录多年连续的记录对了解种群数量年际变动很有用处。

3. 种群的空间结构

空间格局指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状况,又称为种群的分布(格局)。

(1)分布格局内的类型

三种: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中分布。

随机分布(random dispersion):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相等。在资源和空间充足、较均匀时常呈此分布。

均匀分布(uniform dispersion):个体之间保持相近的距离。这种分布要求空间资源均匀,再加上人为影响、虫害或种内斗争等而引起。

集中分布(aggregated dispersion)(成群分布):个体的分布呈密集的斑块。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呈此分布。

如果我们将某一种群的分布区分成许多小方格,计算每一小方格的平均数(m)和方差(标准差的平方)(S2)。则:

S2/m =0 时,均匀分布(S2=0)

=1 时,随机分布(S2=m)

>1 时, 成群分布(S2>m)。

(2)分布型的检定

植物:1. 繁殖特性所致:无性繁殖,种子在附近发芽;

2. 微域差异:适于某一小区域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