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吸脂源干细胞与脂肪细胞共培养的研究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e0b596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7.png)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脂肪代谢紊乱引发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干细胞作为一种多能细胞,具有无限分化、自我更新及再生能力等特性,对于脂肪细胞的分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体外试验中的多能干细胞,具有体内外的诸多应用前景。
然而,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过程中的详细机制仍然不清楚。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基本特征和分子机制的探究,揭示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分子调控网络,为进一步研究脂肪代谢异常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基本特征:包括脂肪滴的生成,基因表达的变化(如PPARγ、aP2等),细胞形态的变化等。
2. 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找出参与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关键因子(如sirtuins、Wnt等),并探讨其在分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中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技术路线:1. 分离和培养人BMSCs:采用骨髓抽取法或骨髓组织分离法,从成人患者中分离BMSCs,利用培养基进行扩增,以获得足够数量的BMSCs。
2. 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的诱导:采用具有脂肪诱导能力的培养基,如酚红糖酸盐(MDI)培养基或酚红糖酸盐-去氧胆酸(Dex)培养基,将BMSCs诱导分化成脂肪细胞。
3. 分析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基本特征:采用荧光显微镜观测和油红O染色,分析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脂肪滴的生成情况等,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等技术检测脂肪分化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变化。
4. 分析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分子机制:采用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技术,探究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过程中的分子调控网络,并通过shRNA或基因编辑技术对关键分子进行功能检测。
脂肪干细胞培养2011-3-5
![脂肪干细胞培养2011-3-5](https://img.taocdn.com/s3/m/c881dde10975f46527d3e127.png)
干细胞论坛脂肪干细胞培养吸脂术时用无菌针管从臀上方吸取深层脂肪组织20 mL. 在1 h内将其移至离心管内,加入等量PBS缓冲液,充分振荡后低速离心800 r/min×10 min. 反复冲洗3次后加入等量15 g/L I型胶原酶. 37℃水浴中充分振荡30 min,再加入等量胎牛血清(FBS)中止. 低速离心10 min后弃去上清. 将下层细胞用PBS悬浮后加入16 mmol/L NH4Cl 37℃水浴中10 min以裂解红细胞. 低速离心10 min后再用PBS冲洗3次. 最后将细胞用含100 mL/L FBS+10 g/L青霉素的DMEM悬浮后移入培养瓶中,37℃,50 mL/L CO2培养箱中孵育,48 h后首次换液,弃去悬浮细胞. 随后每3 d换液,1 wk后传代. 将第3代细胞用于流式细胞仪检测. 浓集细胞到109/L后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 细胞传至第3代时将其以2×107/L 的细胞数分别转入各定向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诱导培养2 wk后,对成脂诱导组进行油红O脂肪颗粒染色,另外:现在脂肪干细胞缺乏特异的表面标志鉴定,各类文献提到脂肪干细胞表达阳性的标志物有:cd13,cd29,cd59,cd49e,cd73,cd90,HLA-ABC等。
但表达阳性不代表具有特异性,所以要从标志物上鉴定脂肪干细胞还是很困难的,应该说不具有很强的说服能力。
按文献所说的步骤来提取脂肪干细胞,形态类似干细胞,并且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这就足以说明提取的细胞是干细胞。
你要是想证明你养的就是干细胞,最好的办法我认为还是做个多向诱导分化。
干细胞传代吸出来以后,常速离心,用pbs洗两遍后,accutase管内消化5-10min,加入基础培养基离心洗去消化液,分瓶传代。
人脂肪干细胞的分离、体外培养及鉴定[摘要]目的: 进行人脂肪干细胞的分离、体外培养及鉴定, 为组织工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将剪碎的人脂肪组织加入Ⅰ型胶原酶消化, 离心。
《人脂肪干细胞(ADSCs)的分离培养及多向分化潜能研究》范文
![《人脂肪干细胞(ADSCs)的分离培养及多向分化潜能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557a23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d.png)
《人脂肪干细胞(ADSCs)的分离培养及多向分化潜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人脂肪干细胞(ADSCs)作为一种多能性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获取简便、免疫原性低等优点,在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研究人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以及其多向分化潜能,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研究所用的人脂肪组织来源于健康成年志愿者的抽脂手术剩余物。
实验所用试剂及设备均为高品质,满足研究要求。
2. 方法(1)ADSCs的分离培养首先,对脂肪组织进行清洗和酶消化处理,以释放出其中的干细胞。
然后,通过离心、过滤等方法将干细胞从混合细胞中分离出来。
将分离出的干细胞接种于培养皿中,加入适当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2)多向分化潜能研究在ADSCs的培养过程中,通过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和条件,诱导ADSCs向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和成软骨细胞等方向分化。
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验证ADSCs的多向分化潜能。
三、实验结果1. ADSCs的分离培养通过上述方法,成功地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ADSCs,并进行了培养。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ADSCs呈纺锤形或多角形,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
2. 多向分化潜能研究(1)成骨细胞分化在特定的成骨诱导条件下,ADSCs可分化为成骨细胞。
通过ALP染色和钙结节染色等方法,验证了ADSCs的成骨分化能力。
(2)成脂肪细胞分化在特定的成脂肪诱导条件下,ADSCs可分化为成脂肪细胞。
通过油红O染色等方法,观察到了ADSCs的成脂肪分化现象。
(3)成软骨细胞分化在特定的成软骨诱导条件下,ADSCs可分化为成软骨细胞。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验证了ADSCs的成软骨分化能力。
四、讨论本研究成功地从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出ADSCs,并对其进行了培养。
通过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和条件,成功诱导了ADSCs向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和成软骨细胞等方向分化。
脂肪干细胞可行性研究报告
![脂肪干细胞可行性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45b4f7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a.png)
脂肪干细胞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近年来,脂肪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脂肪干细胞具有丰富的来源、易获取、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再生医学疗法的细胞来源。
本研究通过使用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系统评估了脂肪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治疗中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脂肪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表明其可行性较高。
本报告总结了脂肪干细胞的潜力及关键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再生医学;可行性研究一、引言再生医学是一种通过干细胞治疗、组织工程和遗传治疗等手段实现组织再生的医学新领域。
干细胞作为再生医学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可以自我更新并且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细胞。
干细胞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造血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成人干细胞等。
脂肪干细胞作为一种成人干细胞,是一种多潜能干细胞,具有丰富的来源和易获取的优势,因此在再生医学治疗中备受关注。
尽管脂肪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治疗中的潜力广泛受到认可,但其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脂肪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和安全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系统评估脂肪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治疗中的可行性,为未来脂肪干细胞再生医学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二、脂肪干细胞的来源和特点脂肪干细胞是一种成纤维细胞祖细胞,主要分布在脂肪组织中,具有丰富的来源和易获取等特点。
脂肪干细胞可以通过脂肪吸取手术获得,也可以通过脂肪细胞培养和扩增得到。
脂肪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因此在再生医学领域备受关注。
三、脂肪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治疗中的潜力1. 脂肪干细胞在软组织修复中的应用软组织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例如骨折、肌肉损伤和关节损伤等。
脂肪干细胞在软组织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可以促进软组织的愈合和再生,加速组织修复的过程,为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有关脂肪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
![有关脂肪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047a26c7e21af45b307a800.png)
有关脂肪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摘要】脂肪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具有组织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创伤小,增殖能力强和等优点。
对多种组织的损伤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是医学界中解决各种医学难题的理想材料。
本文主要介绍了脂肪干细胞生物学特点;脂肪干细胞在医学界中所作的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特性;来源;医学研究;应用1脂肪干细胞生物学特点脂肪干细胞最早由Zuk等【1】从脂肪抽吸物中分离培养出具有骨、软骨、脂肪、肌肉等多向分化潜能的脂肪来源的间充质细胞(q~rocessed lipoaspirate cell,PLA),其中具三向分化潜能的克隆细胞株称为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Friedenstein将骨祖细胞分为确定性骨祖细胞(determined osteogenic precursor cells,DOPC)和诱导性骨祖细胞(inducible osteogenic precursorcells,IOPC),确定性骨祖细胞是间充质细胞不能自发向成骨细胞转化,在一定的诱导因素后,才能向成骨细胞转化。
大量研究显示,它们具有向中胚层来源的脂肪、骨、软骨及肌肉等多向分化的潜能,单细胞克隆分化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了脂肪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
脂肪干细胞因其体内分布广,取材容易,细胞获得量大, 对多种组织的损伤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2脂肪干细胞(ADSC)的来源的及原代、传代培养口脂肪干细胞来源于脂肪组织脂肪组织,可以用取人吸脂术中吸出的脂质部分进行原代、传代培养形成脂肪干细胞。
具体培养方法为:取人吸脂术中吸出的脂质部分,用缓冲液反复冲洗,剪刀剪碎。
0.1%胶原酶37℃消化40 min,期间需反复震荡混匀1次。
使用等量体积的完全培养基中和后,离心1300xg 5 min,去上清,沉淀混悬后使用肽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性,加入10%DMEM 培养基中,37℃5%CO:孵箱培养过夜。
《人脂肪干细胞(ADSCs)的分离培养及多向分化潜能研究》范文
![《人脂肪干细胞(ADSCs)的分离培养及多向分化潜能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188e12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d.png)
《人脂肪干细胞(ADSCs)的分离培养及多向分化潜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再生医学和细胞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干细胞的研究成为了当前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其中,人脂肪干细胞(ADSCs)因其易于获取、低免疫原性、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人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以及其多向分化潜能的研究。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实验所需材料包括:人脂肪组织、细胞培养基、胰酶、抗生素等。
2. 方法(1)人脂肪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取健康成年人皮下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将脂肪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通过差速贴壁法,将ADSCs从其他细胞中分离出来。
将分离出的ADSCs接种于培养瓶中,加入适量的培养基,置于37℃、5% 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2)多向分化潜能研究对培养的ADSCs进行成骨、成脂、成神经等多向分化诱导,观察其分化情况,并通过相关指标检测其分化效果。
三、实验结果1. 人脂肪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通过差速贴壁法,成功从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出ADSCs。
在培养过程中,ADSCs呈现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生长旺盛,无污染。
2. 多向分化潜能研究(1)成骨分化经过成骨诱导后,ADSCs逐渐形成矿化结节,ALP等成骨相关指标明显升高,表明ADSCs具有成骨分化的能力。
(2)成脂分化成脂诱导后,ADSCs内出现大量脂滴,Oil Red O染色呈红色,表明ADSCs具有成脂分化的能力。
(3)成神经分化成神经诱导后,ADSCs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如NeuN、MAP2等,表明ADSCs具有成神经分化的潜能。
四、讨论人脂肪干细胞因其易于获取、低免疫原性、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在再生医学和细胞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成功地从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出ADSCs,并对其多向分化潜能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ADSCs具有成骨、成脂、成神经等多向分化的能力,为其在再生医学和细胞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ADSCs的分化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脂肪干细胞的分离提取、鉴定及与脂肪颗粒的混合移植研究
![脂肪干细胞的分离提取、鉴定及与脂肪颗粒的混合移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61f437c51e79b896902264b.png)
脂肪干细胞的分离提取、鉴定及与脂肪颗粒的混合移植研究目的分離提取脂肪干细胞(ADSCs),对其进行成脂、成骨的鉴定,并与脂肪颗粒混合移植,观察移植后的脂肪组织的存活情况。
方法取大鼠腹股沟脂肪,磷酸盐缓冲液清洗,0.1%Ⅰ型胶原酶37℃消化1 h,离心,取沉淀,用含10%血清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传代,取第3代ADSCs用于成脂、成骨鉴定;另取第3代ADSCs用于移植,分为两组:ADSCs(密度为5×107/mL)0.9 mL+脂肪颗粒0.6 mL组、脂肪颗粒1.5 mL组,分别移植于大鼠背部两侧,共移植24只大鼠,分别于2周、1、3个月时脱颈椎处死8只大鼠,再取出背部脂肪组织。
结果大鼠ADSCs成脂、成骨诱导后,经油红O、茜素红染色呈阳性,移植2周、1个月时,两组取出的脂肪组织的体积变化不大;但移植3个月后,取背部脂肪组织,称重:脂肪颗粒1.5 mL组平均重量为(0.4551±0.0024)g,而ADSCs (密度为5×107/mL)0.9 mL+脂肪颗粒0.6 mL组的平均重量为(0.7798±0.0033)g,两组脂肪组织的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原代分离、培养的ADSCs生长状况良好,具有向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与脂肪颗粒混合移植后组织的存活率高,并能够改善脂肪颗粒单独移植时的液化吸收情况。
[Abstract] Objective To isolate and culture the rat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and to identificate its multipotent differentiation ability and to observe the survival of transplantation of ADSCs with adipose compared with adipose in the back of the rats. Methods Adipose tissue were obtained from inguinal region and washed in PBS,then digested with 0.1% collagenase type Ⅰat 37℃for 1 h followed by centrifugation and ADSCs pellet was resuspended in DMEM with 10% fetal bovine serum (FBS)and seeded in flasks,cells at passages 3 were used for adip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both sides of twenty-four rats were received subcutaneously 5×107/mL ADSCs resuspended in 0.9 mL of DMEM medium+0.6 mL of adipose and 1.5 mL of adipose,took out the adipose tissue of eight rats after two weeks,one month and three months respectively. Results ADSCs stained positively for oil red-O and alizarin red,two weeks and one month later,the weight of adipose had no difference with each other,however,after three months,the average weight of 1.5 mL of adipose group and the 5×107/mL ADSCs resuspended in 0.9 mL of DMEM medium+0.6 mL of adipose group were (0.4551±0.0024)g and (0.7798±0.0033)g respectively,thu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ADSCs is in good condition and has adipogenic an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ability,ADSCs with adipose can improve the survival and the liquefied of the adipose after transplantation when compared with adipose alone.[Key words]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ipogenic induction;Osteogenic induction;Transplantation 脂肪组织的获得快捷、方便,2001年,Zuk等[1]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到了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即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有分化为脂肪、成骨、软骨、成肌等能力[2-3],能够在体外稳定增殖,衰亡率低,少量的组织就可获得大量干细胞,适合大规模培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基础研究进展
![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基础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404bae390c69ec3d4bb759a.png)
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基础研究进展2001年,ZuK等[1]研究发现并证实,抽脂术获得的脂肪组织中存在一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被称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Stem Cells,ASCs)。
从此以后,ASCs开始逐渐被人们认识。
ASCs取材容易、来源丰富,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stromal/stem cells,BMSCs)一样具有自我更新能力、活力持久及多向分化潜能等干细胞特征,并且具有稳定生长和增殖、促进组织修复的能力。
ASCs不仅在整形外科领域,如自体脂肪移植、促进创面愈合等,而且在心肌缺血、神经系统疾病、组织工程等领域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关于ASCs的研究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已经有部分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持续不断深入,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本文就ASCs的基础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概述ZuK等[1-2]以抽脂获得的人脂肪组织为研究对象,按照Katz等[3]的干细胞分离方法,获得了一个呈成纤维细胞形态的细胞群,体外培养时发现该细胞群具有稳定的倍增效应,能够向多种细胞分化,具有与干细胞所特有的多向分化潜能及自我复制能力,被称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Stem Cells,ASCs)。
目前文献上主要是利用抽脂方式或者外科切除的脂肪组织进行胶原酶消化获得的细胞进行培养。
ZuK等[1-2]的研究表明,经消化、离心、过滤分离的细胞接种4h后开始贴壁,24~48h内细胞生长处于停滞状态,形态呈小圆形,直径约5μm,色深。
48h后,贴壁细胞开始伸展,呈成纤维细胞样短梭形,生长有方向性,直径增加至约20μm。
5~6天后细胞呈集落样生长,有克隆形成。
传代后细胞仍呈成纤维细胞样梭形生长。
经过多次传代(l0~20代),细胞的增殖速度无明显减慢,表现出低衰老性。
这表明脂肪组织蕴含丰富的ASCs细胞,Kotaro 等[4]研究显示从抽脂术后抽吸物中提取的细胞至少有10%是ASCs,且细胞体外扩增能力很强,易于传代培养。
不同年龄女性人体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生长特点比较的开题报告
![不同年龄女性人体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生长特点比较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29f6b93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e.png)
不同年龄女性人体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生长特
点比较的开题报告
引言:
人体脂肪来源干细胞具有易采集、丰富可获取和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干细胞资源。
而不同年龄女性的人体脂肪组织
中的干细胞可能存在差异,影响其体外培养和生长特性。
因此,本研究
旨在比较不同年龄女性人体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生长特点,为干细
胞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
1. 采集人体脂肪组织样本。
选择10位18-25岁的女性和10位40-
55岁的女性,分别采集其腹部脂肪组织样本。
2. 分离和培养干细胞。
将脂肪组织样本切碎,并加入消化酶进行消化,最终分离出干细胞。
将干细胞进行培养,并记录其生长数据。
3. 比较两组干细胞的体外培养生长特点。
记录干细胞的增殖速率、
形态特点、分化潜能等指标。
预期结果:
预计两组干细胞的增殖速率、形态特点、分化潜能等指标存在差异。
18-25岁女性的干细胞可能具有更高的增殖速率和分化潜能,更易形成多种细胞类型。
而40-55岁女性的干细胞可能存在老化现象,增殖速率和
分化潜能可能较低。
结论: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年龄女性人体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生长特
点的差异。
预计结果将为干细胞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不同年
龄女性的干细胞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同时,也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年龄女性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机制。
脂肪来源干细胞在脂肪移植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脂肪来源干细胞在脂肪移植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f61d6a5be1e650e53ea994c.png)
脂肪来源干细胞在脂肪移植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展长期以来,对于各种原发的和继发的软组织缺损的治疗一直是困扰整形外科医生的难题之一。
自体脂肪作为一种软组织填充物,由于其诸多的并发症曾一度被人们放弃,但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及细胞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自体脂肪移植又逐渐被人们认可。
现将脂肪干细胞在脂肪移植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1脂肪移植的发展概况20世纪初,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开始应用于临床,由于其吸收率高、存活率低,且并发症较多,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21世纪初,通过改进脂肪获取技术,加速了脂肪血管化,提高了脂肪颗粒移植的成活率。
但是坏死、吸收仍然是颗粒脂肪移植的主要并发症。
1998年,Coleman发明了结构脂肪(liposuction)移植技术,即在脂肪移植的整个过程中保证脂肪细胞具有更多的完整性和活性,也就是后来所说的Coleman技术,使脂肪移植的存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自Zuk等[1]首次从自体脂肪组织中分离获得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以来,其研究越来越深入,因为其来源丰富,取材方便,且组织中干细胞含量丰富,因而ASC被认为是组织再生和修复的理想细胞来源,可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充足的种子细胞[2]。
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克服常规注射颗粒脂肪移植的问题,如吸收、囊肿、硬结等,Yoshimura 等[4]又发明了细胞辅助的脂肪移植术(cell-assisted lipotransfer,CAL),为脂肪移植提供了一种更为可靠的方法。
该技术是将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与脂肪细胞混合,联合注射移植。
2脂肪移植中的细胞基础脂肪组织通常被认为是贮存能量及内分泌器官,是软组织填充和吸脂处理的必要组织。
同时还被认为是成体干细胞的有效来源,因为脂肪组织含有多种的祖细胞,可分化为多种谱系[3]。
成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育与鉴定
![成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育与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dbc58b5df121dd36a22d82c6.png)
成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育与鉴定李战强,黄友章,彭勤建,汪立川,解永学,廖丽【关键词】脂肪【关键词】成人;脂肪;干细胞;分离;培育1实验资料试剂均购自Sigma公司,荧光标记单抗购自BD公司,DMEM 购自Gibco公司.成年女性48岁行吸脂术时用无菌针管从臀上方吸取深层脂肪组织20mL.在1h内将其移至离心管内,加入等量PBS缓冲液,充分振荡后低速离心800r/min×10min.反复冲洗3次后加入等量15g/LI型胶原酶.37℃水浴中充分振荡30min,再加入等量胎牛血清(FBS)中止.低速离心10min后弃去上清.将基层细胞用PBS悬浮后加入16mmol/LNH4Cl37℃水浴中10min以裂解红细胞.低速离心10min后再用PBS冲洗3次.最后将瞎胞用含100mL/LFBS+10g/L青霉素的DMEM悬浮后移入培育瓶中,37℃,50mL/LCO2培育箱中孵育,48h后第一次换液,弃去悬浮细胞.随后每3d换液,1wk后传代.将第3代细胞用于流式细胞仪检测.浓集细胞到109/L后按文献所述方式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传至第3代时将其以2×107/L的细胞数别离转入各定向培育基(表1)中进行培育.诱导培育2wk后,对成脂诱导组进行油红O脂肪颗粒染色,对成骨诱导组进行碱性磷酸酶组化染色,对成软骨诱导组进行II型胶原染色,对成肌诱导组进行肌浆球蛋白组化染色.结果:观看2d细胞贴壁.倒置显微镜下见细胞为大而扁平的单层细胞.有的细胞体细长,似成纤维细胞.流式细胞仪图上为单一群体细胞.免疫表型:%,%,%,%,%,%,%,CD140%,CD450%,%,HLADR0%,与国外文献一致.油红O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II型胶原染色阳性、肌浆球蛋白染色别离呈阳性.表1含10g/L青霉素的定向诱导培育基DMEM成份(略)2讨论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iposetissuederivedstemcells)尽管具有干细胞的一些特性,但还不能将其称为脂肪干细胞,因为其中可能含有不同分化时期的脂肪前体细胞(preadipocyte).从那个意义上讲,将其称为脂肪基质细胞(adiposetissuederivedstromalcells)更为适合[1-3].目前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均公认,间充质干细胞没有特异的表面标志.免疫组化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等免疫表型的结果对确认干细胞有辅助作用.而鉴定干细胞的最好方式是进行多系定向诱导,并进行相应检测以确信诱导成功.而在一些文献中以偏概全,通过少数几个CD分子的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结果而下结论说所分离出的细胞是干细胞是不可取的[4-5].本研究参照Zuk等[1]的方式进行细胞分离培育,并通过免疫表型和功能诱导2个方向的实验,取得了与文献相一致的结果,一方面说明此种方式具有稳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所分离培育的脂肪基质细胞中确实含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参考文献】[1]陈希哲,林云锋,乔鞠,等.人体脂肪基质细胞分离培育及其成骨潜能[J].有效口腔医学杂志,2004,20(1):12-15.[2]余方圆,卢世璧,袁枚,等.兔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育及定向诱导为软骨细胞的实验观看[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1):2042-2043.[3]刘桂英,杨立业,郑佳坤,等.来源于脂肪组织的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J].有效口腔医学杂志,2003,19(6):554-557.[4]鞠晓东,娄思权,田华,等.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大体生物学特性及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21(6):654-656.[5]陈辉煌,王燕,李天德,等.自成人脂肪组织分离与培育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6):510-512.。
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成骨分化的研究
![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成骨分化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9f75520ed630b1c59eeb52c.png)
骨 诱 导分 化 , 为 临 床 骨 组 织 重 建 提 供 种 子 细 胞 。方 法
组 织 中提 取 h AS C s 。 MT S法 绘 制 h A S C s 生长 曲线 ; 利用 流式细胞 术检 测 h AS C s 表 面标 志 ; 以低糖 D ME M含 1 O
F B S及 1 青/ 链 霉 素 为基 础 培 养 基 , 含l n M 地塞米松 , 1 0 mM 磷 酸 甘 油 , 0 . 0 5 mM 维 生 素 C的 条 件 培 养 基 连 续 培 养
b r o s i s [ J ] . Am J P h y s i o l R e n a l P h y s i o l , 2 0 0 2 , 2 8 2 ( 3 ) : 4 3 1 . [ 1 3 ] P a t e l S , D o b l e B, Wo o d g e t t J R . Gl y c o g e n s y n t h a s e k i n a s e 一 3 i n i n —
文章编 号 : 1 0 0 7 —4 2 8 7 ( 2 0 1 3 ) 0 4 —0 6 3 9 —0 5
人 脂 肪 来 源 干 细胞 的分 离 、 培 养 及 成 骨 分 化 的研 究
赵 强 , 吕 爽 , 翟 颖仙。 , 高振 平 。 , 石 英 爱。
( 吉林 大 学 l _ 第一临床医 院 儿外科 , 吉林长春 1 3 0 0 2 1 ; 2 . 白求 恩 医 学 院 病 理 生 物 学 教 育部 重 点 研究 室 ; 3 . 白求恩医学院 解剖教研室 )
[ 1 2 ] S u r e n d r a n K, Mc C a u l S P, S i mo n T C . A r o l e f o r Wn t 4 i n r e n a l f i —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细胞生物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993f55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5.png)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朱茗;高建华;鲁峰;李华【期刊名称】《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27)4【摘要】目的探索从脂肪抽吸物中脂质部分分离、培养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SCs)的方法,并通过其生长动力学、形态学、分化能力、细胞衰老和表面标记物轮廓5个方面的特征进行鉴定.方法酶消化法处理脂类抽吸物,分离培养ASCs,观察细胞形态;MTT比色法测细胞活性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丫啶橙染色检测细胞的衰老;流式细胞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其表面分子表达;成脂定向诱导分化后油红"O"染色定性.结果原代培养的ASCs呈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MTT比色法活性测定均证实ASCs具有很强的增殖活性,细胞周期研究发现ASCs具有干细胞的特性.丫啶橙染色3、4、6、8代无明显衰老.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干细胞标志的CD29、CD44、CD34的表达均成阳性;HLA-DR、CD133表达为阴性;免疫化学染色发现Ⅷ因子、CD31、CD34、CD105、SMA表达阳性;成脂诱导分化2周后,细胞内可见有大量脂滴,油红"0"染色可见胞浆内有大量红染颗粒.结论自人体脂类抽吸物中通过酶消化法能分离和培养出具有干细胞特性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群,该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活性且不易衰老,能稳定表达干细胞表面标志并能实现定向成脂分化.【总页数】6页(P518-523)【作者】朱茗;高建华;鲁峰;李华【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广东,广州,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22.9【相关文献】1.人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体外诱导为角膜上皮样细胞的分化潜能 [J], 钟刘学颖;刘小伟;戴荣平;秦梅;董方田;李莹2.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细胞凋亡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J], 刘斌;王亚薇;董静;王瑞敏;张晋霞3.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细胞特征 [J], 李树雯;郭志坤4.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J], 刘斌;董静;李建民;刘宁;王瑞敏;张晋霞;李世英;陈贵良5.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恶性转化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J], 陈辉;唐秋灵;李文玉;林敏;杨立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脂肪干细胞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脂肪干细胞的研究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77565d4ce2f0066f5332286.png)
脂肪干细胞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摘要:脂肪干细胞是源于脂肪组织,可以自我更新、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
从它的获取、分离,多向分化潜能等特性以及应用前景对现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应用前景研究进展脂肪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cells,ADSC)是存在于人或动物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一种间充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除在体内可多向分化,体外在不同诱导因素下也可以向脂肪细胞、神经细胞、软骨细胞、胰岛细胞等细胞分化[1]。
由于脂肪组织有能是机体最大的成体干细胞库,因此有望彻底解决干细胞来源困难的问题。
近几年来,已成为干细胞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
1.人类ADSCs的获取2001年,Zuk等[12]通过脂肪抽吸术,在吸出的人体脂肪悬液中第一次分离得到了多向分化的干细胞,并发现它能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血管内皮、肝、胰、神经等细胞。
传代后的细胞呈纤维细胞样生长,多次传代后细胞生长速度也无减慢趋势。
显示出ADSCs 具有易获得、易扩增、不易衰老的明显优势。
2005年,Brian[3]等报道,利用脂肪抽吸术获得ADSCs,每200ml脂肪组织可得到1×106个ADSCs。
在培养中发现,它们对培养基中胎牛的血清来源和质量没有严格的要求,直到培养13~15代仍可保持稳定的增长率,其中衰老和死亡的细胞也十分少[12]。
2008年,Traktuev[4]等报道发现ADSCs在脂肪组织的血管周围比较集中,同时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保证了它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性。
实验发现,ADSCs的获取量和分化能力与供者年龄、取材部位、手术方式均相关。
供者年龄越小细胞的增生能力越强,反之,越差;取材部位不同,ADSCs凋亡倾向也不相同,如腹部ADSCs不易凋亡[5];脂肪抽吸术使用的吸管粗细会影响脂肪颗粒的大小,从而影响分离的难易程度,但是辅以超声波抽吸时ADSCs的增殖能力有所降低[6]。
自体脂肪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77例分析
![自体脂肪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77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8cfb7b0b1c59eef8c7b4bc.png)
cosmetic breast augmentation :supportive use of adipose⁃derivedstem /stromal cells[J ].Aesthetic Plast Surg ,2008,32(1):48⁃57.[7] Yoshimura K ,Sato K ,Aoi N ,et al.Cell⁃assisted lipotransfer forfacial lipoatrophy :efficacy of clinical use of adipose⁃derived stemcells [J ].Dermatol Surg ,2008,34(9):1178⁃1185.[8] Yoshimura K ,Suga H ,Eto H.Adipose⁃derived stem /progenitorcells :roles in adipose tissue remodeling and potential use for soft tissue augmentation [J ].Regen Med ,2009,4(2):265⁃273.[9] De Ugarte DA ,Ashjian PH ,Elbarbary A ,et al.Future of fat asraw material for tissue regeneration [J ].Ann Plast Surg ,2003,50(2):215⁃219.[10] Aust L ,Devlin B ,Foster SJ ,et al.Yield of human adipose⁃de⁃rived adult stem cells from liposuction aspirates [J ].Cytothera⁃py ,2004,6(1):7⁃14.[11] Qayyum AA ,Haack⁃Sørensen M ,Mathiasen AB ,et al.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for chronic myocardial ische⁃2012,7(3):421⁃428.[12] Song SH ,Lee MO ,Lee JS ,et al.Genetic modification of human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for promoting wound healing [J ].JDermatol Sci ,2012,66(2):98⁃107.[13] Oh JS ,Park IS ,Kim KN ,et al.Transplantation of an adiposestem cell cluster in a spinal cord injury [J ].Neuroreport ,2012,23(5):277⁃282.[14] Yoshimura K ,Shigeura T ,Matsumoto D ,et al.Characterizationof freshly isolated and cultured cells derived from the fatty and fluid portions of liposuction aspirates [J ].J Cell Physiol ,2006,208(1):64⁃76.[15] Liu K ,Liu R ,Cao G ,et al.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ameliorates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induced by shunt flow in rat models [J ].Stem Cells Dev ,2011,20(6):1001⁃1010.(收稿H 期:2011⁃11⁃25) 胞分离技术获取ADSCs ,再从自体血液提取富血小板血浆(PRP ),将ADSCs 和PRP 混入脂肪颗粒中进行脂肪移植。
水动力辅助吸取成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研究
![水动力辅助吸取成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57e567ea8114431b90dd8d2.png)
•论 著•水动力辅助吸取成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研究陈 阳1, 宋良萍2,察鹏飞1,彭 铮1,何 宇1(1.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整形美容外科 福建 福州 350025;2.福建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1)[摘要]目的:探索成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的可行方法,为其广泛应用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采用Body-jet水动力辅助吸脂系统自成人下腹部皮下脂肪丰厚区抽吸获取颗粒脂肪100ml,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
以第2代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其表面分子CD44表达。
取3代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1%青链霉素原液、1µmol/L地塞米松、l0µmol/L胰岛素、0.5mmol/L IBMX的高糖DMEM培养基中成脂诱导培养1周,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2周后再进行成脂、成骨、成软骨、成肌诱导分化培养与鉴定。
结果:成人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约为60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CD44阳性;油红O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Ⅱ型胶原染色、肌浆球蛋白染色均呈阳性。
结论:初步建立了一种自成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和鉴定脂肪来源干细胞的便捷方法,为其能够作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和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水动力辅助吸脂;脂肪来源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中图分类号]R31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8)01-0077-04Study on Isolation, Cultiv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from Liposuction with Body-jet SystemCHEN Yang 1,SONG Liang-ping 2,CHA Peng-fei 1,PENG Zheng 1,HE Yu 1(1.Department of Plastic and Aesthetic Surgery,Fuzhou Dermat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Hospital,Fuzhou350025,Fujian,China;2.Fujian International Travel Health care Center,Fuzhou 350001,Fujian,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 feasible method which can be used to isolate, culture and identify the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from human adipose tissue in vitro 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its extensive application. Methods 100ml fat was obtained from subcutaneous fat rich region of lower abdomen with Body-jet system. The stem cell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by enzyme digestion. They were observed under inverted microscope each day and the cell growth curve and double time were taken. The second generation cells were stained immunohistochemically and identified by the surface molecule CD44. The third generation cells were cultured inductively into adipose by DMEM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10% fetal bovine serum, 1% ABAM, 1µmol/L dexamethasone, 10µmol/L insulin and 0.5mmol/L IBMX for one week and the cell morphologic change was observed. 2 weeks later, they were induced to differentiate into adipose, bone, cartilage and muscle and were identified as stem cells then. Results There was a large amount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human adipose tissue. They grew attaching to the culture flask as fibroblasts. Their double time was about 60 hours.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cultured cells were CD44 positive and presenting positive reaction by staining with oil red O, alkaline phosphatase, type Ⅱ collagen and sarcoplasmic globulin. Conclusion A simple and convenient method to isolate, culture and identify the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 from human liposuction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providing the experimental basis on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for ADSCs as ideal seed cells in tissue engineering and clinic.Key words: Body-jet liposuction system;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isolation; culture; identification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皮肤溃疡应用研究,编号:2104J01390,计划文号:闽科技 [2014]20号);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名称:脂肪来源干细胞构建皮肤复合组织的实验研究,编号:2013-S-128-1,计划文号:榕科 [2013]121号);福州市卫生计生科技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PRP联合脂肪来源干细胞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研究,计划类别:创新团队培育项 目,计划文号:医学类31017)通信作者:陈阳,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脂肪来源干细胞构建工程 化脂肪组织研究等;E-mail:cyfuzhou2008@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机体中一小部分具有扩增和多向分化能力的非造血基质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的一种,可以通过诱导向特定的细胞系进行分化,并最终达到构建特定组织的目的,由于其体外高增殖率及多向分化潜能,已成为组织工程研究中种子细胞的重要来源[1-2]。
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基础研究进展
![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基础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fb3cb5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0.png)
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基础研究进展
赵建辉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
【年(卷),期】2011(20)3
【摘要】@@ 2001年,ZuK等[1]研究发现并证实,抽脂术获得的脂肪组织中存在
一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被称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Stem Cells,ASCs).从此以后,ASCs开始逐渐被人们认识.ASCs取材容易、来源丰富,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stromal/stem
cells,BMSCs)一样具有自我更新能力、活力持久及多向分化潜能等干细胞特征,并
且具有稳定生长和增殖、促进组织修复的能力.
【总页数】4页(P512-515)
【作者】赵建辉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脂肪来源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J], 周延华;王东;王世霞
2.脂肪来源干细胞骨修复研究进展 [J], 赵道印; 宁旭; 汪健
3.脂肪来源干细胞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的临床研究进展 [J], 黄蓉
4.脂肪来源干细胞在泌尿外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J], 金琦;彭程;王志平
5.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及成脂应用进展 [J], 徐小春;李光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eu e fe 0 d y fc -u tr. l 0i Re a d T y a u tiig s o d it r s d atr2 a so o c l e n e l d O r p Ble s nn h we f u n n a l n
D l nU i ri Tcn l y D l nLa nn 104 C ia ai nv syo eh oo , ai , io i 16 2 , hn) a e t f g a g
A src: l ie ni o h m nai s evds r cl ( D C )noai ct a s de yc- lr g btat T1 d r tt no u a p e r e e l h S si p y s s t i b c t i e f e a i f d o d i tn e s A t d o e w u d o uun
V 1 . b . NO6 5
Jn 00 u. l 2
中 国科 技 论 文 在 线
S E CE A E LN CIN P P R ON IE
第5 第6 卷 期
2 1 6月 00年
人体吸脂源干 细胞 与脂肪细胞共培养的研究
宋克 东,郭文华,刘天庆 ,宁睿 明,鲍春 雨 ,马学虎
So g Ke o g,Gu e h a, Li in i g, Ni gRu mi g, Ba u y n, M aXu h n dn oW n u uTa qn n i n oCh n u eu
( ain & C nef r t e a dtse n i ei ,ttK yL b rt yo Fn hm cl D l R D e t o S m C l n i u E gn r g Sae e a oa r f ie e i s a r e l s e n o C a,
中图分类号 :Q8 3 1.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7 —7 8(0 00 —0 6 —5 6 3 1 02 1)6 4 2
I v s i a i n o o c lur f um a d po e de i e t m e l n n e tg to f - u t eo c h n a i s - r v d s e c lsa d m a ur d p e t s t ea i o y e
( 大连理工 大学精细化工 国家重点实验 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 发中心 ,辽宁大连 16 2 ) 10 4
摘 要 :通过共培养人脂肪干细胞( D c) h ss A 与脂肪细胞来诱导h D C成脂分化。将h D C和脂肪细胞分别采用 A Ss A Ss 1: 、 12: 和 5: 共4个比例, mnwe d进行共培养。 51: 、 1 1 在T s l? l 共培养 8 后 , d 用油红O和 台盼蓝对共培养后的 A C h DS s 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其 成脂分化情况。此外,将共培养 时间延长至2 , 0 进行油红0 台盼蓝染色、 d 和 流式细胞仪分析及h eht34/I ocs 32 死活染色以检测其成脂分化情况。 3 P 实验结果表明: 油红0 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共培 和 养 8 A C 具有较高活性,但并不能成脂分化;而油红O和台盼蓝染色及h eht34/I h DS s d ocs 32 死活染色结果显示共培养 3 P
h ADS . na dt n teOiRe O n Cs I d io , i h l d a dTx'a Bles i ig f w yo n lya ay i n o c s3 3 2P o b esan n 3p n u tn n , o c trer n lssa dh e h t 3 4 / Id u l tiig a l
S t h va it Csw h hg ibly i i
c u dn tdfee taeit t r dp c tsa r r2 y fc -ut r. we e, o c t merca ay i dc td o l o i rnit omau ea io y e f 8o 0 d so o c l e Ho v r f w yo ti n lssi iae n o a u l n h tCD1 5 e p sin o u DS e ra e t a 0 x r s fl Csd ce s d a e o 2 a s o oc l r .1 ls s l dc td ta u S f r 0 d y f c -ut e [ ee r ut i iae h tI Cs a e u 1 e sn t
2 后, A C 亦具有高活性但仍不能成脂分化;然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 明,共培养 2  ̄h D C 的C 0 表 0 d h DS s 0 d A S s D15 达有所减弱。研究结果表 明:h DS s A C  ̄脂肪细胞共培养 尚不能促 ̄h DS s A C 成脂分化。
关键词 :脂肪细胞 ; 脂肪 干细胞 ;共培养 ;成脂分化 ;油红O 色 染
c -ut e te Oi R a d T y a le s iig wee p r r d f rte e a ain o dp g nc df rn ain o oc l r , l e O n rp n B u t n n r ef me o v l t fa io e i i ee t t f u h d a o h u o i o
t e wi u n mau e a io y e .T e ta s l wa tl e o idrc o c lw fhADS n u n maue h m t h ma tr dp c ts h rn wel s uiz d t i tc ut e o h i n e t Cs a d h ma tr a i c ts wi iee tkn so ADS omauea i c tsrt si .1: ,l:1 2 :1a d 5:1 At r8 d y f dp ye , t 4 df rn id fh o h Cst tr dp ye ai . o o e 5 , n . t a so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