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吴越文化玉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吴越文化玉器

北京收藏家协会冯雪松

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所谓吴越文化,笼统地讲应该是指长三角地区以江浙沪为中心并向江淮闽及闽赣荆楚扩散的、具有区域性文化特质和文化现象的集聚与传承,是一个起源于杭嘉湖平原的河姆渡—马家浜—崧泽、北阴阳营—良渚为代表的史前文明,经过商周夷越“断发纹身”,乃至春秋战国吴、越立国时期吸纳中原地区先进技艺,融合自身特性的青铜文明,以及后来在这片土地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精耕细作到精明深研的精英意识以及讲求精致唯美为核心理念的,较之荆楚文化更胜一筹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而从狭义的、玉作技艺和审美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从吴越文化漫长而丰厚的历史积淀中归纳出以下两大特点,以供同仁批评。

第一、龙蛇凤鸟崇拜与断发纹身习俗

由于吴越文化的核心地区滨江临海,河湖密布,水网纵横,草木繁茂,是一片典型的水乡泽国景象,自然也就形成了人们渴望象鸟儿一样翔于天空以避水患、象龙蛇一样游走于草木泽国化害为利的生存理念,进而发展出以龙蛇、凤鸟为图腾崇拜和“断发文身”以象之的习俗。

以无锡市鸿山镇丘承墩战国早期特大型越国贵族墓群所出的40余件玉器最为例。其中除了带有中原文化色彩的龙形佩、双龙佩、龙凤佩、龙首珩、璧、环、瑗等代表生前贵族身分的佩玉外,最突出的还是在造型、纹饰和工艺上具有鲜明吴越文化特色的四区四龙玉覆面、四蛇饰玉带钩和三枚凤鸟玉饰。

其中,玉覆面以条带分为四区,每区各雕一浅浮雕龙纹(图一);玉带钩以四条长蛇为饰,蛇身饰细鳞纹,穿过中心的圆环并盘绕四周,蛇身饰有鳞形纹和线纹,间以谷纹和斜方格纹,背面光洁,蛇身穿过中心的圆环并盘绕四周,蛇首钩曲为带钩(图二)。这些与中原地区造型迥异的龙蛇(蛇的特征更显明一些)纹饰,无疑是吴越文化所独有的图腾,至于其主体纹饰表面覆盖着的繁密精细的阴刻鳞纹、羽毛纹、弧线纹、卷云纹及细方格纹(与中原地区玉器上装饰的谷纹、虺纹、勾连云纹不同)等,更可以视作吴越民俗中“断发纹身”的延伸。这与目前已出土的大量吴越青铜礼器、陶器及原始青瓷器皿的龙蛇装饰纹样(图三)显然是一脉相承的(战国楚墓中的青铜器也装饰有近似的繁缛的龙蛇纹,既可以视作相邻文化的渗透,也可以视作楚国灭越之后,在文化上的承继)。

另外,那三枚凤鸟玉佩饰的造型(图四),在同一时期的玉器文化中也是唯吴越文化所特有的。而且这一造型,对此后的楚国漆绘、汉唐及宋明玉作及陶瓷装饰凤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二、追求自由灵动与精美细致的审美特质

在吴越文化体系当中,“玉文化”不仅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而且琢制技艺特别发达,尤为灵动和精致。从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和崧泽文化玉器,到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代以琮、璧等祭礼器为骨干的玉器体系,其磨砺之精美、琢制之细密令今人也感到不可思议,而发展到吴越立国时期,其高度发达且领先于时代的青铜冶炼与兵器铸造技术,更为同时期琢制精美极致的玉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得肇端于良渚玉器的微雕阴刻技艺发展到了极致。

尤为突出的是丘承墩出土的三件玉凤,大小及造型虽然略有差异,其青白玉质或呈鸡骨白沁,或局部白化,或伴有黄褐色沁,大不过3-4厘米,凤身两面均以微雕工艺阴刻细密的鳞形纹和羽线纹,呈展翅欲飞状,体态优雅饱满,厚重又不失轻盈,造型既平衡又有不对称的张力,完美地体现了吴越文化在追求自由动的精神特质和极致精美的审美特性(图五)。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得更开阔一些,那么唐宋时期讲求质感“类玉”的南方青瓷制作技艺,精美的丝绸织造技艺,迄至明清时期的苏州玉作,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在收藏实践中,吴越文化玉器是以马家浜、崧泽、北阴阳营及良渚玉器为主,公私收藏皆可一观,而吴越立国时期玉器却并不多见,主要是馆藏品。笔者收藏的众这件战国时期越国云龙纹玉饰(图六),长仅2.1厘米,宽仅1.2厘米,以随形减地浅浮雕手法在玉籽表面砣琢穿云龙纹,鳞纹细密如菜籽,非常精致,小中见大,令人叹为观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