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解 读
“中国”一词的含义在历史的演进中发生较大变化,与其本意有很大 不同。
思 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域、民族、政治三个角度理解“中国” 一词的含义。 试答:_地__域__:__京__师__,__首__都__,__都__城__;__中__原__地__区__。__民__族__:__华__夏__族__群__。__政__治__:_ _中__原__王__朝__所__建__立__的__政__权__;__近__现__代__国__家__的__代__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角1 “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
材料 “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 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 “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民国”,“中 国”是它的简称;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其中,最接近 “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 的权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 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 原”。——摘编自许宏《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初兴》
2. 警示 ·易错易混
人类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 代,主要以工具制作方式作为区分,但 是新石器时代依然存在打制石器。
3. 挖掘 ·教材信息
良渚文化
考古发掘表明,良渚古城四面城墙上各
有2个水城门,城内由二纵二横相交的水
路组成近似“井”字形路网,把宫殿区
答案
与墓葬区围合在中间,这种样式的道路
图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二 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并取得文明中心的 地位,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与山间盆地为主,沃野千里、河流 纵横、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央,可以广泛接触周边 文化并吸取营养。而南方暖湿的气候利于作物成长,但也造成森林密 布、沼泽遍布,在人烟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为主的条件下,农田的 垦辟比北方更难。此外,南方地势复杂,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 利于它们的交流与整合。——摘编自《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第1讲 第一篇: 中华文明的起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课件(统编版选必融合)

第1讲 第一篇: 中华文明的起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课件(统编版选必融合)

B.旧石器时代晚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D
2.(2024·黑吉辽高考·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
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
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
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C.史
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4.(2024·甘肃高考·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
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
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写作基本规范;熟悉高考题 术常识;进一步训练答题技
的特点和规律;
巧;建立考场应对策略;
复习方式:回归考点、由学 变考,仿真模拟,以及时政、 热点、周年等主题训练,学 生总结经验,查漏补缺,调 适状态 复习目标:达到高考应考的 最佳水平
如何备考
(二)认清现状:知晓隐患,提前避坑
一听就懂 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
一轮复习 备考重点:主干知识、构建网络
【高考复习六大模块】 上编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约170万年前~前2070~ 1840)★★★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下编 世界史 世界古代史(约三四百万年前~前 3500~15世纪)★ 世界近代史(15世纪~20世纪初)★★ 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
中原中心、共性特 征 、交流交融
1.(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图解历史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探究 强化关键能力
视角 商周国家政治治理的特点 材料一 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 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 意识。——许倬云《西周史》 材料二 西周对政治生活的治理,主要依赖血缘这根纽带,体现在国家制度 设计上,主要实行了两大制度:一是构成了以“‘家天下’为特征的周代王 制的纵向构造”;一是包含“‘天子建国’与‘诸侯立家’两个层次”,构 成“周代王制的横向构造”。当然,这两大制度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截然 分开。由此,西周统治者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有效结合,从而建立起一个稳 定的国家。——据李默海《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
甲骨文
金文
《诗经》《楚辞》
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中外朝制、 察举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土地私有制

两汉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 公元 公元 公元 202年 25年 184年 220年
焚书坑儒 小篆
东汉建立
东汉
罢黜百家, 张角领 灭亡
独尊儒术 导黄巾
军起义
史学、文学、医学 及科技成就突出
阶段特征
1.先秦是指秦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上,社会制度不断进步。从原始民主制到奴隶制国家机器建立,从分封制、宗法制
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 时代晚期)
(2)管理组织:出现部落和部落联盟。 (3)文明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 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期的文明曙光 (1)社会组织内部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 (2)某些掌握政权、军权或宗教权的“王者”已经出现。 (3)遗址中城墙、围壕和祭祀遗迹的出现,表明专供统治者居住的, 作为政治、文化、宗教中心功能的城邑已经出现。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单元高效整合课件人教版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单元高效整合课件人教版
返回导航
(2)从思想折射点来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 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但法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了秦朝“焚书坑儒”局面的出现,摧残了文 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时期。 (1)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加 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返回导航
[中外关联] 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古希腊城邦
政治 结构
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 希腊世界Fra bibliotek经济 发展
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商品经济发达,农、工、商并重
政治 各诸侯国权力日益强大,最终发 出现共和政体,王权衰微,个别
制度 展为君主专制制度
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 济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汉代开 手工业 始用煤做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 明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辟丝绸之路,产品外销 商业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
返回导航
3.文化方面:在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 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 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文化成就辉煌。
城邦建立较发达的民主政治
文化 特征
依托大河和农耕创造辉煌的文 明,文化具备多元化特征,但不 能改变封闭和保守的特点
依托海洋孕育灿烂的文明,具有 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特点

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讲义: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1)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逐步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期的文化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

考向一 早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传承论点1 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种类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

论点2 分封制推动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1)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技工等与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

(2)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单元整合课件人民版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单元整合课件人民版

④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 间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 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历史时间的表达,常见的形式有: 史阶段术语、历史时期、朝代以及古代的种种纪年方式(如 纪年)等。这些是历史学科的常识知识,是历史事件的时间 历史问题不可或缺的要素。
高中历史教学比较注重把握历史时段特征(也称历史阶 历史时间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这种思维模式对 题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把握了历史时段特征,很多问题就 段特征解题法甚至成为一种解题的方法和手段。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
[解析]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阅读图文材料,任意提取 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说明。可从清末开商埠趋势角度提取 布角度提取信息,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 从所给的地图材料“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中可以提 沿海地区这一信息,分析论证时要紧紧围绕所提取的信息 到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核心素养培优——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包括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这两者是历史学 素,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分析解答历史问题 具和借助的手段。
(1)时间观念 关于时间观念,课程标准将其分为四个能力达标层次 ①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表达方式;能够理 叙述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表达方式。 ②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下;能够利用历 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 ③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术语对 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 其意义。
A.宗法制度崩溃 B.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C.官僚政治确立 D.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一些夺取政权的卿大夫,吸取 脱了宗法制的控制,任用自己的亲信掌握要职,尽量减少 逐渐形成了非世袭的职业官吏群体,君主的权力也逐渐实 见,当时的分封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B项正确。A、C、 对化,其结论从材料中难以推断出来,故排除。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归纳提升课件(27张)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归纳提升课件(27张)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1)注意储备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一是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 二是确定研究类型,一般为分别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 历史评价等,然后运用史料分类的方法的方法进行分析、理解、 鉴别、判断。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2)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 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运 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一般有:①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 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②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③选取 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④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 合;⑤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3)注意展开史料问题探究性学习: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 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 重现历史等。强调学生解读辨析史料与历史现象的实证与判断 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结论。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史料——史事推理和论证的基石 1.史料的概念: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 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 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在历史 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鉴别运用史料, 解读获取信息,史料实证,加强处理史料的能力,是历史学科 素养的要求,更是高考“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范畴。正确处 理史料,要求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处理,从而获取有效信息,为解答试题提供必要 的帮助。
方面 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
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1))依)变据化材:料分一封概的括主西体周是制王度族相和比功于臣以;前天的子变由化诸,侯结之合长所变学为知诸识 侯分之析君这。种变化的影响。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 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
(要求:1、将知识网络简单梳理在笔记本上; 2、批注与其它知识点或现实的内在联系)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1、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一、农业
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 中国传统耕作方式)
思考1:什么是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阶段的典型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有何作用?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2、耕作技术
一、农业
(商周时期)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春秋战国)垄作法。
思考2:什么是垄作法?相比之前的耕作技术,这种垄作法 有何进步之处?
3、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一、农业
4、经营方式
集体耕作 (商周时期)
个体农耕(即小农经济,春秋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并发展成
B 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013·海南单科·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
B 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为古代农业主要经营方式)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1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新人教版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1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新人教版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福州质检)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

这反映了(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解析:选C。

根据材料“‘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可知甲骨文卜辞在商代末期淡化了“天神”的地位,强化了人的地位,故C项正确。

2.(2019·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西周建立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周成王时周公主持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创了“长安—洛阳”的古代早期典型都城布局。

周朝初年营建东都的直接原因是( )A.控制殷商遗民B.平定贵族叛乱C.掌控东方财富D.扩大统治疆域解析:选A。

由材料“西周建立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周成王时周公主持营建东都洛邑”结合已亡商朝的中心集中在洛阳附近可知,建东都的目的是加强对殷商遗民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贵族叛乱”的相关史实,B项错误;“开创了‘长安—洛阳’的古代早期典型都城布局”不能体现东方财富的发展情况,C项错误;西周是在灭亡商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统治区域为西周所有,不能体现“疆域扩大”的效果,D项错误。

3.(2019·上饶模拟)西周通过分封制完成对国家的控制,分封的同姓贵族主要分布在富庶的中原地区,异姓贵族主要分封在边疆与戎狄接壤的地区。

关于这种分封战略表述正确的是( )A.异姓国燕国成为周北疆的屏障B.同姓国宋国统治商朝遗民C.同姓国齐国成为东方制夷堡垒D.同姓国鲁国建设文化中心解析:选D。

燕国是王室召公奭及其后代的封国,故A项错误;宋国是殷商后代微子及其后代的封国,故B项错误;齐国是功臣姜尚及其后代的封国,故C项错误;鲁国是周公子伯禽及其后代的封国,故D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新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随堂演练落实
『史论链接』
角度1 分封制对西周政治统治的影响 (1)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2)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 度创新。 (3)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和华夏民族及国家意 识的形成。 (4)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西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 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3)政治①②废建除立“ 严世 密卿 的世 户禄 籍制 制度 ”, ,制 鼓定 励连 贵坐 族法 建。 立军功。
③普遍推行县制。 (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5)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随堂演练落实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_分__封__制___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_财__产__和_土__地__继 承上的矛盾。 (2)含义:用父系__血__缘__关__系___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最大特点:__嫡__长__子__继__承__制__。
课前自主学习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巩固了早期王朝的政治统治,促进了中原文明向周边地区的扩展,促
家国情怀 进了华夏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和发展。
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随堂演练落实
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的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① ②沿 王用 位夏 传朝 承的 方式 __王有 __位__父__世__子__袭__相__制__传____。 _和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__占__卜__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__神__秘__色彩。 (3)行政管理② ①地 中方 央: :封 设_有_侯_相_和_、_伯_卿__士_,等定,期掌向管商政王务纳。贡,并奉命征伐。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pptx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pptx课件

6.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秦朝崇尚法家。汉初尊奉道家无为而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
课标定向
考向定位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
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 1.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基和发展
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文化遗存数量多,分布广泛,遍布南北,从东到 西;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奠定了多元一体的 发展基础。 2.中华文明的勃兴。 中华文明从远古开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夏朝的统治。①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 教的机构与职官。 ②地方: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 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必备拓补] 唯物史观认识古代早期国家的诞生 1.国家的实质: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 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 2.国家的基本特征:按地域划分居民和公共权力的建立。 3.早期国家起源的突出标志: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 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等。
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早期国家的特征。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 3.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及特点。
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
特征。
知识点1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 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 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囗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 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2)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在北方辽河上 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 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解析 由材料“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 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世”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礼乐制遭 到破坏,大批思想家宣扬以礼治世,重建社会秩序,故选B项;这一时期礼乐 制受到破坏和冲击,不能夸大为破坏殆尽,排除A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兴起, 并未成熟,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以礼治世的主张,并未提及其他思想主张, 不能得出思想文化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
3.(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 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 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D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通览 阶段特征
总特 征
先秦时期(旧石器时代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 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 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
发展
思想 文化
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 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实用性科学兴起
核心 要点聚焦
考点1 政治——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知识梳理]
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1年)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而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 做法破坏了分封制,分封制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 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不复存在,排除A项;周天子和楚国国 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中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 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上: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想文化上: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特点: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内容(1)分为大宗和小宗,但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2.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3.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考点一凸显贵族政治特色的分封制1.夏商周时代的时空定位2.分封制的演变历程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唯物史观认识分封制度瓦解的原因(1)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2)王室衰微,诸侯强大。

(3)百家争鸣,提供治国方案。

3.分封制的历史遗存(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分析“西周分封形势图”,论证分封制是否起到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史料西周分封形势示意图提示:从分封的对象、地理空间分布角度分析。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分封制的布局看,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周王室通过对血亲的权力分配,在周边地区建立起如众星拱月般的诸侯国,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

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削弱,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2017·课标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审透题意此题要求从周初分封的具体史实中,理解分封制的实质和作用。

运用技巧用排除法。

B选项错误明显,周代未出现“君主专制权力”,更谈不上“强化”。

C选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不是“直接控制”而是周王通过诸侯实行对地方的间接控制。

D选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的依据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

答案正解此题的难点不在于错误选项的排除,而在于对正确选项A选项的理解。

周武王把其子弟封到河南、山东、北京等地,不仅是占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而且把其政治制度(如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等)、文化典籍、生活方式等都带到了当地,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使其与宗周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故A项正确。

考点二血缘维系的宗法制1.宗法制与宗法观——家国情怀的源头(1)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和族外婚制等。

(2)宗法观念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尊尊亲亲,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

(3)区别与联系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

2.唯物史观——辩证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3.正确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中的“两个凡是”:凡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权,不管排行,只看嫡系,嫡长子继承是基本原则。

1.论从史出宗法制制度设计的政治考量史料一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结论有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稳定,从而保证贵族政治上的特权地位。

史料二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结论可避免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增加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从而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2.获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宗法观念在家谱编修中的体现材料宗法与家谱关系密切,宗法观念指导和影响着家谱,家谱则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着宗法确定的一些原则。

宗法“一本”观是家谱的基本原则,它确定的宗谱编写目标,使宗族成员的自然序列变得上下贯通,条理井然,符合宗族发展的自然序列;宗法中的“大宗”“小宗”观念影响着宗谱的编撰类型并使宗族内部派别之间亲疏关系、地域关系达到有序的组合。

“一本”观从纵向、“大、小宗”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对宗族的历史进行了描述,使宗法观念借助家谱形式得以传承。

——徐彬、张学会《论宗法思想对家谱编修的影响——兼论明清徽州家谱的宗法理念实践》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本”观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传承;“大宗”“小宗”观念影响着家谱内部成员的亲疏。

1.西周“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发现问题西周政治中的“贵族色彩”这一提法,很受高考关注。

命题角度西周制度创新的特征;周秦之间政治“大变局”的内涵;“共主”与“独制”的比较。

2.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发现问题材料作者用社会史观看待西周的分封制。

命题角度周代社会生活的差异反映的等级秩序的实质。

3.周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的真实关系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

……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发现问题材料指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与卿大夫之间的关系,与教材讲述有一些不同。

命题角度周代“主权分割现象”的原因;周代分封制下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与“盟约”关系的差异性。

4.宗法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双重作用家庭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

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发现问题“双刃剑”的评价是一种辩证思维,符合唯物史观。

命题角度辩证认识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现代社会如何利用宗法观念为现实服务。

5.宗法观念中的优生优育思想《国语·晋语四》曰:“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发现问题材料从优生思想提出“同姓不婚”是合乎科学的。

命题角度“同姓同德”“异姓异德”观念的社会危害;古代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证。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1.命题点:周代青铜器铭文的历史价值(2016·课标全国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 B解析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