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因食品植物 。尤其在转基因抗虫棉花、 抗病小麦、 抗病马铃
薯以及 生 长 速 度 快 的 转 基 因 鱼 等 研 究 方 面 已 取 得 一 定 成
作者单位: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部, ! " " " # # 作者简介:霍飞 ( , 男, 天津人, 医师, 大学, 主要从事营养与食 # $ % $ &) 万方数据 品卫生研究工作。
〔 , 〕 $ ! $ & 有 : 国家农业部于 $ % % (年#月$ " 日颁布的第 # 号令,
转入或修改的 . 提供以上资料是 / 0 及其产物的分析。因此, 对其进行卫生学评价的先决条件。 " 外源核酸: 检出的目的 基因、 调控基因、 标记基因、 报告基因的序列、 插入位点及启动 子、 终止子、 增强子等与申报资料相符。由于转基因生物的特 征是含有外源基因和表现出导入基因的形状, 因此, 检测技术 可采用电泳技术、 核酸杂交技术、 1 2 3 技术和 . / 0 指纹芯片 检测技术等。目前, 1 2 3 技术是检测方法中较为 成 熟 的 一 种, 是近年来开发的体外快速扩增 . / 0 技术。通过 1 2 3技 术可以简便快速的从微量生物材料中—体外扩增的方式获得 大量特定的核酸, 并且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1 2 3 技术 〔 〕 $ ( 己广泛用于转基因生物及食品的检测, 如武长剑等 用1 2 3 技术检测出转基因水稻中 4 5 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的存在。 为转基因的检测提供 . / 0 指纹芯片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出现, 了更多可以选择的方法。 # 外源 6 外源蛋白质: 检出 3 / 0、 与申报资料相符。外源 6 外源蛋白质的监测方法。采 3 / 0、 用1 电泳技术等。 2 3 技术和 6 3 / 0 指纹芯片检测技术、 )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通过食品安全性 ( * ! 安全性 ( $ 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 对以下&个方面进行评价: !转基因 食品中外源性蛋白质的毒性。"转基因食品中外源性蛋白质 的致敏性。#转基因食品中外源性蛋白质的致突变性。 ( ) !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 第 $ 阶段: 急性毒性试 验。第!阶段: 遗传毒性试验; 传统致畸试验; & "7短期喂养 试验。第&阶段: 繁殖试验; 代谢试验。第 ’ % "7 喂养试验; 阶段: 慢性毒性试验 (包括致癌试验) 。 ( ) 抗生素抗性标记基 & 因: 实验结果不得检出向人和动物肠道微生物发生水平转移。 ) 与亲本同源食品相比, 主要营养素的种 ( * & 营养要求 ( $ 类、 含量和比例不发生的改变。可检验转基因食品中蛋白质、 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及比例。 ( ) 不产生新的抗营养因子, 原 ! 有抗营养因子含量稳定。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薄层层析等 方法。 ( ) 与原食品相比, 食物生物利用率、 营养成分吸收率 & 等营养效价不发生大的改变。可建立动物学模型, 检验食物 转化率等指标。 成分在储存、 加工等条件下 ( * ’ 稳定性 试验确定的性状、 与原食物有实质等同性。可建立稳定模型, 确定食品性状、 成 分在储存、 加工等条件下发生的变化。 ) 标签: 必须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 标签 ( * ) 标识要求 ( $ 上应标明该食物的组成、 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 ) 品名: 具 ! 体指出转基因食品的名称。 #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 $ 制定转基因食品安全法规 目前相关的管理法规对转
基因组构成, 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 改造其 生物的遗传物性, 并使其性状、 营养价值、 物种品质向人们所 需要的目标转变。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原料和工艺与传统的食品生产最根本 的差异是实现了基因在动物、 植物、 微生物之间的转移, 甚至 可将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内, 可利用及可改造的基因 来源范围非常广泛。本文将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 性评价做如下综述。 ! 转基因食品分类 转基因食品大体上可以分为 ! 类: ( ) 转基因植物食品。 # 如转基因的玉米、 大豆等, 是转基因食品中种类较多的一类, 主要是为了提高食品的营养及抗虫、 抗病毒、 抗除草剂和抗逆 境生存以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和改良品质, 以及提高单位
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一方是以美 国、 加拿大为代表的转基因食品生产和出口大国, 认为转基因 产品的安全性根据 “实质等同性” 与传统生物技术没有本质区 别, 管理应针对生物技术产品, 而不是生物技术本身; 另一方
中国公共卫生! " " &年第$ %卷第%期
! " # $%& ’ ( ) # *+ , ) . "/ 0 0 12 3 )4 5 67 34 6
〔 〕 # # 的规定 , 但没有专门的转基因食品标准, 主要是因为国际
整个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 但中国仅占世界的 # ! $ B, B。 现今, 美国市场上已有近 ?" " " 种食品来自转基因化合物。 对转基因作物持较保守态度的欧共体国家政府, 如法国 # $ $ %
〔 〕 ? 年也已同意在其国土上种植转基因玉米 。据国际有关方面
预测, 到* 全世界转基因食物的种植面积将增至 = " # "年, "
# # *, @ # " A 市场总收入将达到!万亿美元。 我国是最早开展转基因研究的国家之一。至# 我 $ $ $ 年,
国共有? 涉及作物 # )种转基因作物进行田间试验, # 种。其 中, 水稻、 小麦、 玉米、 西红柿、 白菜、 甜瓜、 香木瓜、 花生和广藿 香为转基因食物植物。 涉及 # ? $种进行环境释放, " 种作物, 其中水稻、 玉米、 大豆、 马铃薯、 西红柿、 甜椒和线辣椒为转基
# " * 以上, 甘瞵转基因大豆生产的面积最大, 占? 约是 $ @ # " A
营养价值下降或造成体内营养素紊乱, 人为改变蛋白质组成 的食物是否能被人体有效的吸收利用?由于外源基因的来 源、 导入位点的不同、 以及具有的随机性, 极有可能产生基因 缺失、 错码等突变, 使所表达的蛋白质产物的性状、 数量及部 位与期望值不符。 ! * 环境安全性 评估的核心是转基因作物释放到田间后, 是否会出现所转基因向野生植物漂移, 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 环境, 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 $ 转基因食品管理现状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或为各国普遍接受的转基因食品 标准, 各国遵循的是# $ $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由各国签署的 《生物多样性条约》 中, 对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体相关条款
$ $ & &
是以欧盟及其成员国为代表, 认为基因重组体技术本身具有 潜在的危险性, 只要与基因重组相关的活动, 都应当进行安全 性评价并接受管理。 中国于! 《转基因食品卫生管 " " !年#月$日颁布实施的 理办法》 分别对转基因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评价、 申报批准 程序和所需材料、 转基因产品标识以及转基因食品监督工作 做出具体规定; 国家科委也于$ % % &年$ !月! ’日颁布的第$ # 号令, 发布的 《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分别对基因工程的安 全等级和安全性评价、 申报和审批以及安全控制措施和法律 责任方 面 做 出 了 具 体 规 定; 其他主要的法律法规文件还
〔 〕 * 面积的产量 。 ( ) 转基因动物食品。如转基因的鱼、 肉类 *
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从而产生了转入遗传物质后食品是否安 全的问题。转基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对食品的安全
〔 〕 ) 性产生影响 。首先, 基因从原有机体转入宿主有机体中, 两
者的安全性都将对终产物产生影响。第 * , 转移的基因结构 的稳定性, 必须确保这些遗传生物已经到达要表达良性形状 所需的最小遗传生物片段, 否则可能产生不需要的形状或有 毒生物, 或终产物不稳定。第 ! , 基因插入后的不表达, 或部 〔 〕 $ 分表达导致的 “转基因沉默” 。第 ? , 基因插入受体基因组 的位置, 如果在其位点上造成多效性, 即在表达生成所需产物 的同时还产生其他基因产物, 则造成基因性质不稳定。第 ( , 运载体的选择。目前, 很多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被大量应用 在遗传工程植物体的转化、 修饰过程中, 是否会转移到微生物 中, 进而影响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全球普遍关注的转基因 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包括食品安全性问题和环境安全性问题。 ) 食品毒性: 导入的基因并非原来 ! # 食品安全性问题 ( # 亲本动植物所有, 有些甚至来自不同类、 种或属的其他生物, 包括各种细菌、 病毒和生物体。其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是 否安全。 ( ) 食品过敏性: 导入基因的来源及序列或其表达的 * 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的致敏原有无同源性, 甚至是否 会产生新的致敏原。 ( ) 抗生素的抗性: 由于目前在基因工程 ! 中选用的载体大多数为抗生素抗性标记, 抗生素抗性通过转 移或遗传转入物而进入食物链, 是否会进入人和动物体内的 微生物中, 从而产生耐药的细菌或病毒, 使其具有对某一种抗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公共卫生* " " !年第# $卷第$期 中图分类号: + , * " # * 文献标识码: .
! " # $%& ’ ( ) # *+ , ) . "/ 0 0 12 3 )4 5 67 34 6
#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持有不同态度, 尤其是美国康奈 尔大学约翰 ・罗西教授 ( ) 等人发表的有关转基 C 9 D 1E F 9 G 0 7 因玉米花粉伤害大斑蝶的报道, 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焦点问题就是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技术产品, 安全性仍然
〔 〕 % 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由于使用了特殊的现
〔 〕 # " 生素的抗性 , 从而影响抗生素治பைடு நூலகம்的有效性。 ( ) 食物的 ?
等, 主要是通过转入适当的外援基因或对自身的基因加以修 饰的方法, 来降低结缔组织的交联度, 从而使动物肉质得到改
〔 〕 ! 善, 或获得风味及营养价值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食品 。 ( ) 转 !
基因微生物食品。如: 转基因微生物发酵而制得的葡萄酒、 啤 酒、 酱油等, 此类食品是利用转基因微生物 (如转基因酵母和 酶) 的作用而生产出来的食品。 生产和销售现状 " 转基因食品研制开发、 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于 # $ ) ! 年在美国诞生, # $ ) = 年转基因作物被批准进行田间试验, # $ $ ! 年底第 # 个延熟保 鲜番茄在美国批准上市。近几年其发展更为迅速, 经过美国 农业部、 (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 和环境保护署批准进入 < > . 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 到# 己开发生产了具有 $ $ %年 # "月止, 抗除草剂、 抗虫、 抗病毒、 延长成熟期等不同性状的转基因油 菜、 玉米、 棉花、 南瓜等几十种, 这些作物中, 尤以抗除草剂草
发布的 《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食品卫生法》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与方法》 等一系列 有关法规文件。 我国目前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和管理体制还处在起 步阶段, 主要表现在: ( ) 作为食品卫生和安全性监督主管的 $ 有关部门还未真正启动对转基因食品的专项管理; ( ) 还未制 ! 定出相应的管理程序和方法; ( ) 对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及安全 & 性缺乏系统完整的检验技术, 现有的检验技术无法对转基因 食品中各种影响安全性的因素进行全面准确的测定。 食品成分安全性评价基本原则 ! 食品、 〔 〕 $ ’ (+,-) 特性分析 ) * $ 遗传工程体 对遗传工程体
【综
述】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
霍飞, 江国虹, 常改
转基因食品 (/ , 是指利用 0 1 0 2 3 4 5 6 6 9 : 3 ; 3 0 :< 9 9 : /8 <) 78 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基因组构成的食品, 包括转基因植物、 转基
〔 〕 # 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主要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 〔 〕 = 果 。
薯以及 生 长 速 度 快 的 转 基 因 鱼 等 研 究 方 面 已 取 得 一 定 成
作者单位: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部, ! " " " # # 作者简介:霍飞 ( , 男, 天津人, 医师, 大学, 主要从事营养与食 # $ % $ &) 万方数据 品卫生研究工作。
〔 , 〕 $ ! $ & 有 : 国家农业部于 $ % % (年#月$ " 日颁布的第 # 号令,
转入或修改的 . 提供以上资料是 / 0 及其产物的分析。因此, 对其进行卫生学评价的先决条件。 " 外源核酸: 检出的目的 基因、 调控基因、 标记基因、 报告基因的序列、 插入位点及启动 子、 终止子、 增强子等与申报资料相符。由于转基因生物的特 征是含有外源基因和表现出导入基因的形状, 因此, 检测技术 可采用电泳技术、 核酸杂交技术、 1 2 3 技术和 . / 0 指纹芯片 检测技术等。目前, 1 2 3 技术是检测方法中较为 成 熟 的 一 种, 是近年来开发的体外快速扩增 . / 0 技术。通过 1 2 3技 术可以简便快速的从微量生物材料中—体外扩增的方式获得 大量特定的核酸, 并且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1 2 3 技术 〔 〕 $ ( 己广泛用于转基因生物及食品的检测, 如武长剑等 用1 2 3 技术检测出转基因水稻中 4 5 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的存在。 为转基因的检测提供 . / 0 指纹芯片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出现, 了更多可以选择的方法。 # 外源 6 外源蛋白质: 检出 3 / 0、 与申报资料相符。外源 6 外源蛋白质的监测方法。采 3 / 0、 用1 电泳技术等。 2 3 技术和 6 3 / 0 指纹芯片检测技术、 )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通过食品安全性 ( * ! 安全性 ( $ 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 对以下&个方面进行评价: !转基因 食品中外源性蛋白质的毒性。"转基因食品中外源性蛋白质 的致敏性。#转基因食品中外源性蛋白质的致突变性。 ( ) !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 第 $ 阶段: 急性毒性试 验。第!阶段: 遗传毒性试验; 传统致畸试验; & "7短期喂养 试验。第&阶段: 繁殖试验; 代谢试验。第 ’ % "7 喂养试验; 阶段: 慢性毒性试验 (包括致癌试验) 。 ( ) 抗生素抗性标记基 & 因: 实验结果不得检出向人和动物肠道微生物发生水平转移。 ) 与亲本同源食品相比, 主要营养素的种 ( * & 营养要求 ( $ 类、 含量和比例不发生的改变。可检验转基因食品中蛋白质、 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及比例。 ( ) 不产生新的抗营养因子, 原 ! 有抗营养因子含量稳定。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薄层层析等 方法。 ( ) 与原食品相比, 食物生物利用率、 营养成分吸收率 & 等营养效价不发生大的改变。可建立动物学模型, 检验食物 转化率等指标。 成分在储存、 加工等条件下 ( * ’ 稳定性 试验确定的性状、 与原食物有实质等同性。可建立稳定模型, 确定食品性状、 成 分在储存、 加工等条件下发生的变化。 ) 标签: 必须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 标签 ( * ) 标识要求 ( $ 上应标明该食物的组成、 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 ) 品名: 具 ! 体指出转基因食品的名称。 #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 $ 制定转基因食品安全法规 目前相关的管理法规对转
基因组构成, 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 改造其 生物的遗传物性, 并使其性状、 营养价值、 物种品质向人们所 需要的目标转变。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原料和工艺与传统的食品生产最根本 的差异是实现了基因在动物、 植物、 微生物之间的转移, 甚至 可将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内, 可利用及可改造的基因 来源范围非常广泛。本文将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 性评价做如下综述。 ! 转基因食品分类 转基因食品大体上可以分为 ! 类: ( ) 转基因植物食品。 # 如转基因的玉米、 大豆等, 是转基因食品中种类较多的一类, 主要是为了提高食品的营养及抗虫、 抗病毒、 抗除草剂和抗逆 境生存以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和改良品质, 以及提高单位
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一方是以美 国、 加拿大为代表的转基因食品生产和出口大国, 认为转基因 产品的安全性根据 “实质等同性” 与传统生物技术没有本质区 别, 管理应针对生物技术产品, 而不是生物技术本身; 另一方
中国公共卫生! " " &年第$ %卷第%期
! " # $%& ’ ( ) # *+ , ) . "/ 0 0 12 3 )4 5 67 34 6
〔 〕 # # 的规定 , 但没有专门的转基因食品标准, 主要是因为国际
整个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 但中国仅占世界的 # ! $ B, B。 现今, 美国市场上已有近 ?" " " 种食品来自转基因化合物。 对转基因作物持较保守态度的欧共体国家政府, 如法国 # $ $ %
〔 〕 ? 年也已同意在其国土上种植转基因玉米 。据国际有关方面
预测, 到* 全世界转基因食物的种植面积将增至 = " # "年, "
# # *, @ # " A 市场总收入将达到!万亿美元。 我国是最早开展转基因研究的国家之一。至# 我 $ $ $ 年,
国共有? 涉及作物 # )种转基因作物进行田间试验, # 种。其 中, 水稻、 小麦、 玉米、 西红柿、 白菜、 甜瓜、 香木瓜、 花生和广藿 香为转基因食物植物。 涉及 # ? $种进行环境释放, " 种作物, 其中水稻、 玉米、 大豆、 马铃薯、 西红柿、 甜椒和线辣椒为转基
# " * 以上, 甘瞵转基因大豆生产的面积最大, 占? 约是 $ @ # " A
营养价值下降或造成体内营养素紊乱, 人为改变蛋白质组成 的食物是否能被人体有效的吸收利用?由于外源基因的来 源、 导入位点的不同、 以及具有的随机性, 极有可能产生基因 缺失、 错码等突变, 使所表达的蛋白质产物的性状、 数量及部 位与期望值不符。 ! * 环境安全性 评估的核心是转基因作物释放到田间后, 是否会出现所转基因向野生植物漂移, 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 环境, 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 $ 转基因食品管理现状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或为各国普遍接受的转基因食品 标准, 各国遵循的是# $ $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由各国签署的 《生物多样性条约》 中, 对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体相关条款
$ $ & &
是以欧盟及其成员国为代表, 认为基因重组体技术本身具有 潜在的危险性, 只要与基因重组相关的活动, 都应当进行安全 性评价并接受管理。 中国于! 《转基因食品卫生管 " " !年#月$日颁布实施的 理办法》 分别对转基因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评价、 申报批准 程序和所需材料、 转基因产品标识以及转基因食品监督工作 做出具体规定; 国家科委也于$ % % &年$ !月! ’日颁布的第$ # 号令, 发布的 《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分别对基因工程的安 全等级和安全性评价、 申报和审批以及安全控制措施和法律 责任方 面 做 出 了 具 体 规 定; 其他主要的法律法规文件还
〔 〕 * 面积的产量 。 ( ) 转基因动物食品。如转基因的鱼、 肉类 *
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从而产生了转入遗传物质后食品是否安 全的问题。转基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对食品的安全
〔 〕 ) 性产生影响 。首先, 基因从原有机体转入宿主有机体中, 两
者的安全性都将对终产物产生影响。第 * , 转移的基因结构 的稳定性, 必须确保这些遗传生物已经到达要表达良性形状 所需的最小遗传生物片段, 否则可能产生不需要的形状或有 毒生物, 或终产物不稳定。第 ! , 基因插入后的不表达, 或部 〔 〕 $ 分表达导致的 “转基因沉默” 。第 ? , 基因插入受体基因组 的位置, 如果在其位点上造成多效性, 即在表达生成所需产物 的同时还产生其他基因产物, 则造成基因性质不稳定。第 ( , 运载体的选择。目前, 很多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被大量应用 在遗传工程植物体的转化、 修饰过程中, 是否会转移到微生物 中, 进而影响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全球普遍关注的转基因 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包括食品安全性问题和环境安全性问题。 ) 食品毒性: 导入的基因并非原来 ! # 食品安全性问题 ( # 亲本动植物所有, 有些甚至来自不同类、 种或属的其他生物, 包括各种细菌、 病毒和生物体。其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是 否安全。 ( ) 食品过敏性: 导入基因的来源及序列或其表达的 * 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的致敏原有无同源性, 甚至是否 会产生新的致敏原。 ( ) 抗生素的抗性: 由于目前在基因工程 ! 中选用的载体大多数为抗生素抗性标记, 抗生素抗性通过转 移或遗传转入物而进入食物链, 是否会进入人和动物体内的 微生物中, 从而产生耐药的细菌或病毒, 使其具有对某一种抗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公共卫生* " " !年第# $卷第$期 中图分类号: + , * " # * 文献标识码: .
! " # $%& ’ ( ) # *+ , ) . "/ 0 0 12 3 )4 5 67 34 6
#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持有不同态度, 尤其是美国康奈 尔大学约翰 ・罗西教授 ( ) 等人发表的有关转基 C 9 D 1E F 9 G 0 7 因玉米花粉伤害大斑蝶的报道, 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焦点问题就是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技术产品, 安全性仍然
〔 〕 % 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由于使用了特殊的现
〔 〕 # " 生素的抗性 , 从而影响抗生素治பைடு நூலகம்的有效性。 ( ) 食物的 ?
等, 主要是通过转入适当的外援基因或对自身的基因加以修 饰的方法, 来降低结缔组织的交联度, 从而使动物肉质得到改
〔 〕 ! 善, 或获得风味及营养价值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食品 。 ( ) 转 !
基因微生物食品。如: 转基因微生物发酵而制得的葡萄酒、 啤 酒、 酱油等, 此类食品是利用转基因微生物 (如转基因酵母和 酶) 的作用而生产出来的食品。 生产和销售现状 " 转基因食品研制开发、 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于 # $ ) ! 年在美国诞生, # $ ) = 年转基因作物被批准进行田间试验, # $ $ ! 年底第 # 个延熟保 鲜番茄在美国批准上市。近几年其发展更为迅速, 经过美国 农业部、 (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 和环境保护署批准进入 < > . 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 到# 己开发生产了具有 $ $ %年 # "月止, 抗除草剂、 抗虫、 抗病毒、 延长成熟期等不同性状的转基因油 菜、 玉米、 棉花、 南瓜等几十种, 这些作物中, 尤以抗除草剂草
发布的 《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食品卫生法》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与方法》 等一系列 有关法规文件。 我国目前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和管理体制还处在起 步阶段, 主要表现在: ( ) 作为食品卫生和安全性监督主管的 $ 有关部门还未真正启动对转基因食品的专项管理; ( ) 还未制 ! 定出相应的管理程序和方法; ( ) 对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及安全 & 性缺乏系统完整的检验技术, 现有的检验技术无法对转基因 食品中各种影响安全性的因素进行全面准确的测定。 食品成分安全性评价基本原则 ! 食品、 〔 〕 $ ’ (+,-) 特性分析 ) * $ 遗传工程体 对遗传工程体
【综
述】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
霍飞, 江国虹, 常改
转基因食品 (/ , 是指利用 0 1 0 2 3 4 5 6 6 9 : 3 ; 3 0 :< 9 9 : /8 <) 78 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基因组构成的食品, 包括转基因植物、 转基
〔 〕 # 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主要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 〔 〕 = 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