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际用语归纳总结与对比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下的礼貌用语分析报告

中西文化下的礼貌用语分析报告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 Discourses between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闫晶 31摘要:礼貌的表现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是达不相同的,它与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的典型行为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礼貌用语中的称呼语、问候语与告别语、致语、道歉语以及赞扬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了具体而详尽的对比与分析,并概括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礼貌用语存在差异的原因,即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取向造成的。

通过分析比较中西文化下的礼貌用语差异,人们可以更好的学习英语,同时对于跨文化交际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礼貌用语;文化;价值取向Abstract:The expressive ways of politeness are different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and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ypical behaviors of some particular social groups.Generally, polite discourses such as address, greeting and leave-taking, thanks,apology and compliment play a vital role in people’s daily life.This paper makesa detailed contrast and analysis to the polite discourses between Chinese andEnglish cultures, and summarizes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olitediscourses—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different valueori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people can learn English better as wellas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polite discourses; culture; value orientationIntroductionPeople all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all the time. No matter how well they understand each other, communication is hard. “Culture” is often at the root of communication challenges. The culture influences how people approach problems, and how they participate in groups and in communities. When they participate in groups they are often surprised at how differently peopleapproach their work together.People’s histories are a cri tical piece of their culture. Historical experience—whether of five years ago or of ten generation back—shape who they are. Knowledge of your history can help you understand yourself and one another better. Exploring the ways in which various groups with our society have related to each other is the key to opening channels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thesis is intended to compare different expressive ways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culture with that in English culture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te discourses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Through the brief analysi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t i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 that determines the dissimilarities of polite discourses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Lea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how that influences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will help people participate in groups in an easy and friendly way.1. The different expressive ways of polite discourses There are various languages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in the world.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might misunderstand each other because they don’t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Here are some detailed examples of polite discourses to analyze the behaviors in different cultures by which people can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1.1 AddressThe forms of address in every language reflect social status of the speaker, of the addresse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s far as English and Chinese forms of address are concerned, each has a system of its own due to the different cultures they have derived from.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three notice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 systems which are likely to cause problem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First, a proper Chinese name is arranged in the order of surname plus givenname(s). An English name, however, is arranged in reverse order from the Chinese. The English first name (equivalent to the Chinese given name), is a non-kin public address term. So, in English, the usual forms of address for the English teacher are as follows: Mr. Lewis, or Andrew. (not: Teacher Lewis, Mr. Andrew, etc )Second, some Chinese kinship terms have extended and generalized usage. This is not the case of English counterparts. For example, a child may call a policeman 警察叔叔 (police uncle), a young street peddler may address a middle-aged female customer as 大姐. Yeye (grandpa), nainai (grandma) can be used to address people who have no familiar relation with the addresser. We may say that in Chinese culture kin terms are widely used to address known or unknown people, with the appropriate use of kin terms reflecting a person’s politeness, respectfulness, and friendliness.The third difference is that most occupational titles can be used as address terms in Chinese, but their English equivalents are not necessarily used in the same manner. Look at a talk exchange which actually occurred between a Chinese student (C) and an English teacher (E):C: Teacher, how do you do?E: How do you do? Where do you teach?C: No, I’m not a teacher. I’m a student.Here, C was using “teacher” as an address term, which was interpreted by E as a self-introduction.The three differences also reveal the Chinese system of forms of address has been dominated by status and politeness norms for many years. In contrast, with the gradual rise of domestic ideology, and equality increasingly become prevalent in forms of address in English.1.2 Greeting and leave-taking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greeting and leave-taking. One can’t start a talk without greeting, and one can’t keep on the relationshipwithout bidding farewell at leave-taking.Giving regards to others directly, this is characterized in English. English has “Good morning” and “Good afternoon”. In Chinese culture there are similar structures, such as “你身体好吗?”(How are you?) and “近来怎么样”(How are you keeping recently?). Commenting weather is the most often used in English, but when Chinese friends meet on street, they greet one another by saying “去哪呀?”(Where are you going?) around meal time, a common greeting is “吃过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 These greetings, encoded as greeting in Chinese culture, are often decoded in Western culture, as preliminary to a request for information in the first case and to an invitation to a meal in the latter.In Western culture, it is common to indulge in a couple of minutes’ talk, as preparation for leaving. This maybe the along the lines of: “Well, it’s been lovely to see you again, but I must be going soon. I hope we’ll be able to get together again before long. While it is customary for the Chinese guest to say “慢走”, “走好”, etc. The host usually insists on seeing his guest off, while the guest tries to decline. Here again, what is considered as an act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culture might be regarded as a face-threatening act in Western culture. To Westerners, a smile and a gesture of farewell would be enough.1.3 ThanksHow to respond to thanks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cultural norms. Below is an example showing how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and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may respond to thanks differently in the same situation.Chinese Customer: Thank you for your excellent service.English waiter: Don’t mention it.Chinese waiter: This is what I should do.The above example demonstrates that the Chinese response is associated with a sense of duty, which to the Chinese is a moral obligation. To say that whatyou have done is what you should do shows that you are modesty and courteous, since the response indicates that one need not to be thanked for what one should do. In comparison, the modesty and courtesy that the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response reflect is not linked with moral obligation. English may feel upset and offended since English’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s response is that Chinese is obliged to do so rather than do it willingly.1.4 ApologiesApologizing is a speech act addressed to the offended person’s face-needs and intended to remedy an offense and thus to restore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two. However,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ng apology.For the Chinese, apology most often occurs between people of unequal social status and it is usually the person with less power apologizes to the person with more power, e.g. students to their teachers, employees to employers. But for the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n apology is necessary whenever inconvenience or offence is made with little consideration of the status or social power of the people concerned. For example, a manager will say sorry if s/he has to answer a phone call during a conversation with his or her clerk.In responding to an apology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one can reject the need for apologizing. But in English society, what the hearer can not do is to accept the apology; whereas in Chinese society, it is perfectly polite to accept the apology by saying “我接受你的道歉”。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摘要:我们知道,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当然他们在交际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一﹑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二﹑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掌握不同的语言,更要掌握不同的文化习惯,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并设法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注重交际文化和背景文化,并尽力使这个切合点成为两种文化的交融点,这对成功进行国际交往会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文化背景一、引言名族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其不同的文化现状。

跨文化交际包含着许多方面,不仅是文化,而且还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形式的相同语言和文化背景有时传递的信息则是相背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二、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一)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是所有有价值事物当中最为重要的;而在东方人则认为社会是最重要的,所以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之间的观念就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现实生活认为人们应该以集体为优先,不能有英雄主义。

然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崇尚英雄主义。

因此在与国外朋友交际时,我们不可以对于外国友人的英雄主义行为进行责问。

多多了解这些差异并尊重差异才会使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交流素质的人才。

(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差异由于各民族的演变历史和发展的环境不同,造成其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包含不同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内涵。

[1]西方国家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国人却崇敬龙。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摘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社交用语是非常容易表达的。

但是在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下,它的表达却千差万别,迥然不同。

本文通过对列举一些中西方不同的社交用语和价值体系,并进行比较,从而显现出中西文化在不同方面的巨大差异性。

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说话方式,才能更好地交流。

首先,社会应酬。

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

比如,问候语,中国人一般不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熟人之间的打招呼除了“你好”,“你早”以外,更多的是说“吃饭了吗”,“干什么去?","到哪里去?”等。

然而,英美人不会问这些实质性的问题,不管认识不认识,习惯一见面就招呼对方:“hi!"如果中国人按汉文化的方式招呼英美人,英美人总感到惊讶。

称谓语。

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称谓和使用规则。

汉语中可以使用名+称谓词模式或性+称谓词模式,如Miss Smith或“名”,如Mary,而不能称Miss Mary。

告别语。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告别模式和言语规约。

如中国人看完病告辞时常说“注意休息”,"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等以示关怀与安慰,但英美人比较常用住院对方早日康复为告辞语,如“Hope your cold gets better soon”。

另外,结束谈话方面汉英文化也存在一些差异。

英美人总是以“Bye”。

之类的话结束,而当中国人提出了“我该走了”之后就告辞时,英美人往往感到很唐突,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

恭维语。

在英美文化中赞美人们的容貌,服饰,发型,言谈举止,素质修养等被视为礼貌之举,英美人常常把恭维挂在口上,在汉文化中恭维语在范围和程度上有别于英美文化。

例如,中国人与朋友相处时,为了表示自己谦让随和,常常以朋友的爱好为首选。

所以,有意把决定权让给对方。

在英美国家,I don't care(我随便/无所谓)这句话在朋友听起来是不负责任的,是没有把对方的尊重礼貌地对待。

中法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差异探析

中法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差异探析

中法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差异探析中法两国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不同,在日常语言表达上也存在许多差异。

了解两国之间的日常交际用语中的差异,对于学习两国的语言有着重要作用。

文章重点从礼貌用语、问候语、称呼语、禁忌语的差异方面进行了论述。

标签:中国;法国;文化差异;日常交际用语一、礼貌用语的差异无论在中国还是法国,感激对方时都要说“谢谢”,在法语中要说“Merci”。

但是如何运用这个词和在什么时候说,中法两国间存在许多差异。

比如,在收到他人称赞和夸奖时,法国人通常会热情高兴地回复一句“Merci”,并欣然接受。

而中国人往往会表示谦虚回绝或否定自己,并顺势夸奖一下对方。

在法国人眼里,中国人往往过于否定自我,而在中国人眼里,法国人又过于自信甚至有些自大。

这其实与两国的文化差异密不可分,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以集体利益为重,从小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以谦逊为重。

法国人崇尚个人主义,强调自我,自信是他们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在告别时,中国人通常会说“慢走,再见”等,并且依照中国人的习惯,有客人从主人家离开时他们通常会从对方角度出发说“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这样的对话是从体谅对方的角度出发,也符合中国人在外谦逊为他人着想的特点。

法国人在道别时尤其是客人向主人家告别,一般都会说“Et vous êtes ensemble très agréable,mais je dois y aller.”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会让主人家太尴尬和难堪[1]。

二、问候语的差异问候语是我们每天见到他人的第一句话,十分常见和实用。

实际上,看似十分简单的问候语,也能体现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生活中,许多中国文化向西方靠齐,问候语已经变成十分简洁明了的“你好”等,法国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距离性,不想他人太过关注自己的生活,一句“Bonjour”便已经足够。

而传统中国人的问候语就品种繁多,五花八门,从见面招呼一句“吃了吗”到见到邻居出门问一句“到哪去呀”,普通人会觉得十分常见和自然,不会产生其他情绪,这种日常的问候语还会让他人觉得亲切和热情。

论中西文化差异下涉外秘书的交际用语使用

论中西文化差异下涉外秘书的交际用语使用

论中西文化差异下涉外秘书的交际用语使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涉外秘书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基础和工具,使用恰当的交际用语能够表达出准确、清晰、得体的信息,也是涉外秘书成功开展工作的关键之一。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涉外秘书在交际用语上可能遇到许多挑战和困难。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用语上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礼貌语的使用差异礼貌语是交际用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表达出尊重、关心、友好的态度,而中西方文化对礼貌语的使用规范、形式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在西方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等,人们注重直接、简洁、真诚的表达方式,不太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虚语,礼貌语的使用比较有限,如称呼对方的方式多是用名字或姓氏,而不是“先生”、“女士”等。

而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人们在交际中会运用许多礼貌语,如称呼对方时会加上“先生”、“女士”等敬语,表达出尊重和礼貌。

涉外秘书在使用礼貌语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在西方国家可以适当减少或避免使用过多的礼貌语,而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则需要注意使用敬语和避免直接表达不礼貌的观点。

二、谈判用语的使用差异涉外秘书在参与国际谈判过程中,需要运用合适的交际用语,以确保信息准确传达和谈判目的的实现。

中西方文化在谈判用语的使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西方国家,谈判通常以结果为导向,注重效率和时间管理,交流方式和用语也更加直接和实际。

而在中华文化传统中,谈判的过程和人际关系的维护同等重要,交流方式和用语更注重亲近、灵活、优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通过抒情、措辞等方式影响他人的态度和意见。

涉外秘书在谈判过程中需要对方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合适的交际用语,避免使用过于直接或不合时宜的用语,建立起良好的谈判关系和信任基础。

三、书信交流用语的使用差异书信交流是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形式之一,它是传统且正式的交流方式,要求交际用语表达准确、得体、清晰。

中西文化中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中西文化中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中西文化 中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王春 娜 ( 郑州旅 游职业 学院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0)
摘 要:礼貌用语作为人 际交往 的基础 ,往往起 着决定性 的作 用。随着科技 的进步 ,人类独立性的增强,人 与人之 间也越 来越冷漠 .越需要礼貌用语来拉 近人们 的距 离。本文重点对 中西方文化 间的一些礼貌 用语之 间的差异进行 了阐述 ,旨 在 指出了解这些差异使 我们不仅 能加 深对不同民族文化 的印象,更能促进 中西方文化

( 二 )中西方文化中社交称谓语的对 比 分 析
般看来 , 社交称谓语具 体是指非亲属 成员之 间的称谓 习惯。如果从社会语言学的 角度分析来看 , 社交称谓是-f q 带有丰富文 化 内涵 的交际课程 ,从某种程度上讲可 以视 为是权势 性与平等性的象征。 在人际交往的 过程 中,由于交往的双方关系不同,因此就 决定了所使用 的称谓也不同。 在对职业 、职务的称谓语 中,中方文化 在很大程度上偏 向 “ 权势性 ”关系。中方文 化 中往往会用师傅 、医生 以及老师这三种称
客人面前拆礼物的。而在国外,当接收到别 人 的礼物时 ,他们第一反应 是感到惊喜并且 说t h a n k y o u ,随后 当着客人的面拆开礼物, 并再次表示感谢。其实这两种 回答在语义和 语用上是一致的,这充分体现 了得体原则 的 精义 中国人的回答 并非拒绝,只是不值一 谢 ,这是受 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而 已。 ( 二 )恭维场景 中中西方礼貌用语 的差 异 对 比 通 常 ,按照 中国人 赞美别人 的 原则来 看 ,他 们在赞 美别人 时往往 表现 的特 别谦 虚 ,比如别人对你 的衣着 的赞美,国人往往 句 哪里哪里来表示谦虚,而英语 中则大方 的 回 应对 方 t ha n ky o u ,对 于 国 人 的 态度 ,礼 貌用 语的差异 可 能会 使得外 国人觉 得 国人 有 点 矫情 了 。 ( 三 )餐桌礼仪 中中西方礼貌用语 的对 比差异 在美 国的家 庭中如 果客人 吃光 了所 有 的饭菜,主人会感到非常 的高兴 , 这表示主 人的饭菜可 口,无疑是对主人厨艺的赞美 。 然而在中国,国人 比较好 客,酒逢知己千 杯 少,桌子上 的酒一杯接一杯 ,布菜也是一道 又一道,客人往往不喝不行 ,不吃不行。这 是 由于中国人的人 际关系 比较亲近 , 人 的独 立性小的缘故。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礼貌是人们在社交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尊重和关心他人的态度。

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多差异,但礼貌与尊重他人的原则在各个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本文将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在问候和道别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我们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这是一种表达关心和关注他人健康的方式。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问候“你好吗?”或者是“最近怎么样?”这种问候方式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最近的情况。

在感谢和道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我们常用的感谢用语是“谢谢”,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thank you”来表示感谢之情。

在道歉方面,中文中常用的道歉用语是“对不起”或者“不好意思”,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I’m sorry”来表达道歉之意。

在请求和邀请方面也有一些不同。

在中文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请求,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更加直接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邀请方面,中文中常用的邀请用语是“请你来...”,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Would you like to come...”来表达邀请之意。

中西方在对待长辈和陌生人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尊敬的称呼来称呼长辈和陌生人,比如“先生”、“女士”等。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直接使用对方的名字来称呼他人,而不加任何修饰词。

这显示了中西方文化中对长辈和陌生人的态度和尊重程度的差异。

中西礼貌用语在问候和道别、感谢和道歉、请求和邀请以及对待长辈和陌生人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虽然存在这些差异,但中西方文化都注重礼貌和尊重他人的原则,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友谊。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待交际和表达礼貌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在礼貌用语的表达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

一、中西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1.中西礼貌用语的语言特点在西方文化中,使用礼貌用语时通常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词语。

在交往过程中会不断重复这些词语,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尊敬。

在西方文化中,这些词语的重复使用被视为一种礼貌和尊重的体现。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来体现。

比如在问候方面,中国人会使用“您好”、“您辛苦了”、“回家路上小心”等表达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而在使用“谢谢”时,中国人也更倾向于使用更加正式的表达方式,比如“多谢您的帮助”、“非常感谢您的款待”等。

2.中西礼貌用语的在交际中的使用频率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礼貌用语的频率相对较低。

中国人更注重言下之意和真诚的表达,对于过分频繁地使用礼貌用语并不看重。

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更注重的是通过行为和言语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

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主要源自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和社会习惯。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的社会文化对礼貌用语的使用有着一定的影响。

而在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人情味的社会文化也对礼貌用语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更加注重形式和规范。

西方人注重礼貌和礼仪,礼貌用语的使用更倾向于在一定的场合和时间内进行,不同场合和不同社交对象会有不同的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

西方文化也更注重礼貌用语的频率和重复。

2.中西礼貌用语的社会文化影响中西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交往中,需要更多地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尊重对方的礼貌用语习惯。

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

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

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

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

日常口语中的中西文化对比

日常口语中的中西文化对比

日常口语中的中西文化对比东方人与西方人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但是,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人种等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悠久历史5000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

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了填补和着彩的作用。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一)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过分注重饭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却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

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

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他们不讲究花样、轻视了饭菜的其他功能,致使除了一些吃西餐烦琐的规矩之外,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在西方,烹调则是一种劳动。

(二)在中国,群体文化是主导价值观。

我们希望国家“政通人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则强调个体主义,尤其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个体的特征与差异,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饮食上。

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

这大概源于“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一个“合”字。

西方人请客吃饭奉行分餐制。

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

上菜后,人各一盘。

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

付账也往往采取A 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三)餐具的差异两种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在饮食餐具上的选择也不同,中国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

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每天吃饭的家伙,一双在手方便实用,除了汤以外,保您可以席卷全桌。

很多用惯了筷子的国人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就是吃个饭嘛,还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长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块的食物还要双手启动,实在是麻烦。

日常交际用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日常交际用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日常交际用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1.称谓用语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

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

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论文范文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

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已的爷爷、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思议。

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

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Sir”、“Madam”等。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逐渐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2.礼貌用语不懂英语习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时需要说“Thank you”。

但他们却不知道许多其它场合也该说声“Thank you”。

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

中西文化礼貌用语比较及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分析

中西文化礼貌用语比较及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分析
段三伏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 院商贸旅游 系,湖南 长沙 4 0 0 ) 12 8
[ 摘 要】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 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
别。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 日 趋频繁 , 语用失误 引起了国内外语 言学家 语言教师的重视。许 多日常行为在 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 中也存在 及
[ 关键词] 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语用失误 [ 中图分类号 】 G 4 O [ 文章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7 — 0 4 (0 0 3— 10— 3 6 1 5 0 2 1 )0 0 0 0
T o g t nSn h u h io—W etr utrl fee csT r u h teF i r o sen C l a Di rn e h o g h al e u u
o ltnes Pr g a isi n e c lu a m m u ia in fPoie s a m tc n I t r u t r lCo n c to
DUAN a — f Sn u
( u a d s P lehi,C agh 12 8 ua ) H nnI u时 oy c n n t c hnsa 0 0 ,H nn 4
pam t ir ( rg an ii flr)ne etyte e tnhpbtenl gae n utr teh ne h re l gae uu n r aif l g ca u p m l g se aue edt i ni l i si e e n g dcl e o nac et gta u g l r s — e a iu t i od f h rao w au a u t a n c te e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doc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doc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一、前言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

学者徐一平在《英汉礼貌用语的文化迁移》中指出,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体现在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之中,更反映了深刻的民族底蕴和民族特点。

而礼貌用语,是在人们长久以来普遍遵循的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食粮,也是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素质。

[3]基于对礼貌用语的研究,有利于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和人们的心理特征,对言语交际活动的实际、顺利完成具有积极意义,由此人们的交际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3]他认为等级观念与平等观念、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等是文化迁移在礼貌用语上的作用因素。

另外,礼貌用语凝聚了民族的生命力,反映了民族的风俗历史、思维方式、生活背景等。

因此,跨文化背景下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具有提高交际质量和效率、避免语用失误的重要价值。

[3]孙静,肖建安在《汉英礼貌用语的文化理据探析》一文中同样指出了: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选择、使用礼貌用语的差异,因此针对其语用差异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根源。

他们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应当采取适当的策略,确保跨文化交际的进行过程。

礼貌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与素质,尤其在跨文化背景下,我们不自觉的会采用礼貌语言表达,所以真正懂得如何学习语言的人,不仅学习语言知识,还会自觉深入体验其背后文化。

尤其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来讲,探讨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及礼貌用语的使用具有实用价值。

[4]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随着语言学家们对于礼貌原则、礼貌规约的研究深入,中西方学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以格莱茨的合作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顾曰国的礼貌原则为代表。

本文基于这些原则,针对跨文化背景下关于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展开分析。

1. 西方的礼貌原则(1). “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莱茨(H.P. Grice)于1975年提出的。

1数量准则:所说的话应该满足并且不超过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中西文化 口语

中西文化 口语

中西文化口语1. 中西文化在口语里那差别可大了去了。

就说打招呼吧,咱们中国人见面常问“吃了吗”,这就像一种温暖的问候仪式。

可西方人呢,大多是“Hello”或者“How are you”,简单直接。

你要是跟老外说“吃了吗”,人家可能会一脸懵,还以为你真要请吃饭呢!2. 中西口语中的礼貌用语也很不一样。

在咱这儿,对长辈得用敬语,称呼里都透着尊敬。

我有次见朋友对他爷爷说话,那用词可讲究了。

西方虽然也有礼貌,但没这么复杂的用词区别。

比如他们说“Thank you”“Please”,到处都能用,哪像咱们中文有那么多不同的敬辞谦辞啊,感觉咱们的语言更有人情味,你不觉得吗?3. 说到口语里的幽默,中西也是各有千秋。

中国的幽默常常是那种含蓄的,话里有话的。

像郭德纲的相声,好多包袱都是得细品才能笑出来。

西方的幽默呢,有时候特别直白,像那些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常常是直接开涮,一点都不含蓄。

我看的时候就在想,这要是在中国,会不会被当成没礼貌呀?4. 在表达情感方面,中西口语的差异可太明显了。

咱们中国人比较内敛,高兴的时候可能就是微微一笑,说句“真不错”。

可西方人就不一样了,高兴起来大喊“Amazing”“Fantastic”,那兴奋劲儿全在脸上和声音里。

我有个外国看球赛进球了,那喊叫声整个屋子都能听见,这要搁咱中国人,可能就没这么奔放了吧?5. 中西口语中形容人的词汇也很有趣。

咱们中文里形容人漂亮可以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都是有典故的,多有文化底蕴啊。

西方就简单多了,“Beautiful”“Handsome”,虽然直白,但少了点韵味。

我就想啊,要是让外国人理解咱们这些词背后的故事,得费多少口舌呢?6. 再看看口语里的拒绝方式。

中国人拒绝别人的时候往往比较委婉,会找各种借口。

我之前拒绝一个不太熟的人的聚会邀请,就说“哎那天我有点事,下次吧”。

西方人的拒绝就相对干脆,直接说“No”或者“I'm sorry, I can't”。

跨文化语言交际总结范文

跨文化语言交际总结范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语言交际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深入学习了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以下是我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的一些总结和体会。

一、文化差异是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基石文化差异是跨文化语言交际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价值观、信仰、习俗、语言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因此,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是进行有效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基础。

1. 价值观差异:不同文化对个人、集体、权力、财富等价值观有不同的看法,这会影响人们在交际中的行为和态度。

例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

2. 信仰差异:宗教信仰对人们的交际方式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尊重对方的信仰,避免触碰敏感话题。

3. 习俗差异:不同文化有着独特的礼仪和习俗,如饮食、服饰、节日等。

了解并尊重这些习俗,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

二、语言交际技巧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1. 语境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关注语境,包括语言环境、情境、交际对象等。

语境不同,交际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2. 词汇选择:词汇的选择要符合文化背景,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的词汇。

同时,要注意词汇的多义性,避免造成歧义。

3. 语气和语调:语气和语调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关键作用。

要尽量使用礼貌、尊重的语气,避免过于直接或挑衅。

4. 非语言交际: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同样重要。

要了解不同文化中非语言交际的含义,避免误解。

三、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实践与反思1. 实践中,我通过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士进行沟通,提高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2. 在反思中,我认识到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对某些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交际技巧有待提高等。

为此,我将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跨文化语言交际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从交际用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交际用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紧张 , 现 事与愿 违 的难堪 。 出
爸、 妈妈 , 改 称 其 名 或 用 昵 称 。父 母 非 但 不 责 或 怪 , 而会 觉 得 与子 女关 系 融 洽 , 反 人格 平 等 , 家庭 和谐 。特 别是 儿媳 妇 不 叫公公 婆婆 为 爸爸 妈 妈 , 而直接 称 呼其名 字 。而 称 呼 叔 叔 , 伯 , 舅 , 伯 舅 姨 妈, 舅妈 , 西方 人仅 用 u c nl e和 a n 的通 称 。 ut
为 的准则 。 2 2 中西方恭 维语 回应 之 间的差 异 .
志” “ 中医” “ 、老 、 老教 授 ” “ 木 匠” 、老 。等 , 是 对 都
老 年人 的尊称 。汉语 也 习惯 用 “ +姓 ” “ + 老 或 姓 老” 称呼对 方 , 表示敬 重 。熟人 间用 这样 的称 呼显 得 亲切 自然 。而西 方 人 则 “ 老 色 变 ” 他们 不 喜 谈 , 欢 被别人 认 为是 老 了 , 希 望被 别 人 认 为 还很 年 而
y ug co st era ? 这位 英 国老太 太 听 了 以 o oar s h o d ” 后 , 马 上 阴 了下来 , 脸 因为 她 不愿 被 称 为 老奶 奶 。 在 这样 碰见 陌生人 的情 况下 , 我们 可 以改用 ma — d
a 如 果是 男性 可用 s 来 称 呼 。另外 , 国人 经 m, i r 中
D rco en 等 , 西方 国家 , i trGre ” 在 e 不管 对方 社 会地
从 交 际用语 看 中西文 化差 异
鲍 冬娇 , 等
位 如何 , 常 的称 呼模 式 为 : 通 Mr/ sMi Ms Mr/ s s/ +姓 , 或直 呼其 名 ] 甚 。此 种 叫 法 在美 国尤 为普 遍, 不仅 年龄 相 近 的人 这 样 相 称 。年 龄 悬殊 的人

浅谈中西交际用语的差异

浅谈中西交际用语的差异

浅谈中西交际用语的差中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

而语言便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媒介。

因此,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必须充分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实。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

掌握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通过简要分析中西方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从中揭示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阐明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强调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几种了解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与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克服交际障碍On Differences of Communicative Express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comes closer and closer.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n which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engaged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is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media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as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culture of the language. It isunquestionabl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very close.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also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is country’s culture. The degree of mastering this country’s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influences directly one’s capability of using the language. It is the premise of using the language properly.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n it reveal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of everyday express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ers. It clarifies that language learning means culture learning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is cultural difference. It also recommends several ways to know the culture background of English countries.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ers, overcoming the obstacles in communication一、引言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同其他国家的交往也日趋频繁,人们开始重视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际用语】
1. Agreeing & Disagreeing
Agree
1)I agree. Yes, I think so. So do I. Me too.
2)Exactly. No problem. Sure. Certainly.
3)Of course. All right. You’re right/correct.
4)Good idea. I think that’s a good idea.
Disagree
1)I don’t think so.Neither do I.
2)That’s not right.
3)No way. Of course not.
4)I disagree.
5)Yes, but I’m afraid not.
6)I’m sorry, but I don’t agree.
2. 请求对方重复所说内容
1)Pardon? I beg your pardon?
2)I don’t understand.Sorry, I can’t follow you.
3)Can you speak that again please? Can you repeat that please?
4)How do you spell that?
5)Could you speak more slowly please?
6)I find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is point, can you explain it for me?
3.Wishes 祝福祝愿
1)Best wished. Give my love/best wishes to…
2)Say hello to… Write to me.
3)Have fun. Have a nice/good time/trip.
4)Take care. Good luck on your journey.
4. Ask for and give opinions 询问和给出意见
ASK for opinions
1)What do you think of….?
2)What’s your opinion?
3)What are your ideas?
4)Do you have any thoughts on that?
5)How do you feel about that?
6)Why do you think so?
Give opinions
1)I’m with you.
2)In my opinion….
3)To my understanding,…
4)I (don’t) think…
5)I (don’t) believe that…
6)I (don’t)feel that…
5. 如何询问& 表达观点
1)Do/Don’t you think that…?Why/ why not…?
2)Do you have any ideas about…?
3)Would you consider…?
4)How do you know that?
5)Are you sure that he/she was telling the truth?
1)What do you think (of…)?
2)What’s your opinion/idea of…?
3)What would you say…?
4)How do you feel about…?
5)Who do you think was…?
6)What are your reasons for saying that?
7)What makes you thinks so?
1)I (don’t) think that…
2)Sorry. I (don’t) agree with you.
3)In my opinion,…
4)It can be proved.
5)That can’t be true.
6)I don’t believe…because…
7)I think…is telling the truth because…
8)Since/As…, I think…
6.表达目的和意图
目的purpose
1)To do sth, sb should…
2)In order to/ So as to do sth,…
3)but to do sth, one should…
4)…so that….
意图intention
1)I will
2)I’d like to
3)I’m going to …
4)I’d rather not
5)I’m ready to do sth.
6)I feel like doing sth
7)I intend/ mean/ plan to do sth.
7. 建议suggestions
1)Let’s do sth.
2)Let me say that…
3)Maybe we could…
4)I think we should…
5)What/How about doing sth…?
6)I’d like to suggest/advise that…
7)What do you think…?
8)Why don’t we do sth?
9)What if we…?
8. 如何预约how to make an appointment
1)I suggest we meet on…
2)I may be able to s ee you at…
3)I would like to arrange…
4)Which day would you suit you best?
5)What time would be most convenient?
6)Where would you like to meet?
7)Please, can you tell me…?
8)That will/ won’t be convenient because…
9)I can/ can’t do that because…
10)I look forward to seein g you at…
五、禁止和警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