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文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上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洪范》九畴,帝所以锡禹者,而箕子传之矣。夏之季世,若胤甲,若孔甲,若履癸,始以日为名,而殷人承之矣。”贯通夏商文化的不仅是某些相同的制度,最主要的是贯穿于这些制度背后的意识形态,都是以原始宗教为主的。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是与此时的原始宗教紧密联系的。

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可以相信,夏商时代已有较为完整的歌谣出现。如《楚辞》中一再提及的夏启时的《九歌》,当是夏代流传下来的歌谣。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九歌》是夏启得自于“天”的,可以想见,古《九歌》与夏时的祭天活动有关,它应该是祭祀歌谣。商代的诗歌如《诗经.商颂》五篇,是自商流传至周的,这些诗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是用于祭祀的。它们在述功和颂圣方面,很近于周之二《雅》,有较高的表现技巧。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这些卦爻辞多采用谣谚的形式,若舍去其中的占断辞,便是简短古朴的诗歌.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述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错落,灵活多样,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的特点。

巫史文化的昌盛,同时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禹贡》列有九州,这种

地理观念夏人不可能有,可以推断是周人补充进去的。《甘誓》记载夏启伐有扈事,文字简质,文义简单,亦是后人所追记。商代出现了完整的散文作品,其代表为《商书》。其中《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记录盘庚迁都于殷是发表的训辞,文字古奥。《商书》中另外四篇经过后人的润饰,已不是本来面貌。这些文章说明,巫史在政治、历史等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

随着周初分封制的推行,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也就是说,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的认同,而这些“礼乐”概念或制度又是从前代原始巫祭文化,尤其是巫祭仪式中发展出来的,比如丧祭之礼、乡饮酒之礼等等,这些礼仪的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它的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周代的文化改革家们正是通过这一“神道设教”的方法,巧妙地完成了理性文化对原始文化的突破。正如王国维所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的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周代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使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地位得到了肯定,各种神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和否定,殷商时期那种浓厚的巫术宗教色彩减少了。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对历史的关注源于对现实的关注,当神灵不再作为人们行动的动力,不再给人们指示方向的时候,历史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尤其在社会

变革时代,人们更需要从历史中寻找行为的根据和经验教训。因此,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地肩负着对现实的责任,所谓“史官文化”也因而成熟。《周书》中的“诰”、“誓”以文献的形式,记录了西周初年征服商人的历史,反映了周初的社会关系和周人的政治理想。春秋时期各国都有史书,反映了周初的社会关系和周人的政治理想。春秋时期各国都有史书,而以鲁国的《春秋》为代表。现存鲁之《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的基本精神是“道名分”,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的选择以寓褒贬,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显然,孔子是通过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在春秋末年,还出现了《左传》和《国语》,此二书继承和发扬了《春秋》的现实精神和表现手法,倡导儒家敬德崇礼、尊王攘夷、固本保民等思想。《左传》是先秦史传散文的顶峰之作,它记述史实,刻画形象,以极为高超的表现技巧把中国叙事文推向成熟。开《战国策》、《史记》等史传散文的先河。《国语》以记言为主,其言辞典雅、精炼,并通过人物语言描绘情节和人物形象,文学成就虽略逊于《左传》,也为后世所推崇。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这一特点表现在各种文体中,如《春秋》、《左传》等历史文献中的“书法”,即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诗经》以“比兴”为主要的艺术手法,再加以复沓叠唱的结构形式,造成一种含而不露、回环往复的效果。刘勰概括道:“《诗》主言志,诂训同《书》,

离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詠,故最附深衷矣。”这就是说《诗经》采用了比兴手法,文辞优美,比喻曲折,最能切合人们的内心情怀。这种美学倾向为后代其他文体所崇尚,所谓“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

战国时我国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随着周天子的衰微,西周、春秋时代的礼乐制度颓然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生的关怀,著书立说,批评时弊,阐述政见,互相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末,刘歆于六家之外,又增加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这些学派各自从不同的出发点,分别探讨了自然、社会、人生、政治、学理等问题。就其各方面的影响而言,以道家的庄周、儒家的孟轲与荀卿、法家的韩非以及纵横家最为重要,他们虽主张各异,但都秉有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

就文学风格而言,此时正是百花齐放。诸子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教养不同,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政治观点不同,文学观念也不尽相同,因此文章便表现出不同的风貌。如庄子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嘲讽,表达玄妙精微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了“寓言”、“重言”、“卮言”等文学手法,使其文章充满了奇思逸想。他正是以“不言之言”、“不言之辩”,让人们“得意忘言”,自觉运用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心神交汇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与无意之域”的境界。孟子深切地关怀社会现实,就救世心切,道义感和

使命感使他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因此为人为文都极具气势。《孟子》之文纵横捭阖,凌厉逼人。再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文风至大至刚,而又饶有韵味。《荀子》文风与孟子相近,有辩才。而述理更密,善于譬喻长于铺排,其总体风格,以“浑厚”二字概括之。纵横家是战国时代最活跃的政治力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积极参加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因此语言的力量对他们显得无比重要。他们充分运用了夸张、排比、寓言、用韵等各种手法,务使其语言具有煽动性。《战国策》一书由此显得奇谲恣肆、雄隽华瞻、姿态万方。韩非子蔑视传统的礼乐德治思想,并对现实政治有深刻认识,所论势、法、术,显示了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倾向。他的文章无所顾忌,峻峭犀利,入木三分,淋漓酣畅。战国时期除诸子之外,楚国屈原别开一朵奇葩,照灼古今,大放异彩。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处在宗国倾覆的前夕,又身遭贬谪,报国无门,满腔愤懑,无可告诉,发为诗赋。屈赋以参差错落的句式,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情操。

总而言之,战国时期思想温和领域十分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而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清人章学诚说:“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