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环境的若干思考
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和改善对策

提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 是我 国建设创新型国
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并且 日渐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 的
一
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 而高校中的研究生创新教育在
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负有重要 的历史使命
一
和创新能力的开启 。 最后 , 中国的传统文 化和教育传统
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传统儒家文化在国人 心中根深蒂
多问题
随着社会 、 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 培养 高层次 、 高
水平 、 适应全球化竞争与科技进步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已 迫在眉 睫。 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的基地 . 高 在我国高等
教育 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必要 的。 首先 。 培养学 生的创新 素质需要创新教育。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 、 创新精神 、
息 手 段 . 创 新 型 教 师 的 引 导 下 . 过 学 生 自主 性 学 习 在 通
论对 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筹码 . 加德纳认为人有多种 智力 . 多种智力又与多种创造力相匹配 . 每一个孩 子都
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 人人都有创新 的潜质 . 可以通
过教育的作用使每个学生在某个方面成为创新的人才。 多元 智力理论不仅可以使个人 的创造力得 以发挥 . 还为 我们提供 了挑战传统教学模式 . 形成新的符合时代要求 的课堂设计思路 . 有利于刨新人才的挖掘与培养。
奉 莉
( 南 大 学 教 育学 院 , 西 重庆 4 0 1 ) 0 7 5
摘 要 : 究 生教 育 肩 负着 打 造 创 新 型 人才 的重 任 。 文 通 过 分 析 我 国研 究 生 创 新 教 育 的 现 状 和 存 在 的 问题 , 研 本 从 教 育 观 念 、 育制 度 、 学 方 式 、 师队 伍 建 设 和创 新 环 境 五 个 方 面 有针 对性 地 提 出 了相 应 的 改 善对 策 。 教 教 导 关键 词 : 究 生 ; 新 教 育 ; 状 ; 善对 策 研 创 现 改 中 国分 类 号 : 6 3 G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6 9 ( 0 1 0 — 1 5 0 10 — 3 0 2 1 )2 0 2 — 4
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阶段,而创新能力则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的明确在研究生教育中,明确培养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创新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还要具备跨学科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研究生教育应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跨学科教学的推行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学科交叉的领域中。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应当推行跨学科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组织跨学科的团队合作来实现。
跨学科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培养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能力。
三、导师制度的优化导师扮演着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指导和指导思想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优化导师制度,研究生院可以设立导师评价指标,鼓励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此外,研究生学院还可以组织定期的导师培训,提升导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优化导师制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四、科研环境的改善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科研环境作为支持。
为此,研究生院应当改善现有的科研设施,增加研究生的科研经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
此外,研究生院还可以提供创新人才培养的特殊项目,如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基金,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来培养创新能力。
五、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立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等。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并激励他们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明确培养目标,推行跨学科教学,优化导师制度,改善科研环境,并建立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数字化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思考

数字化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思考【最新版6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数字化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1.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2.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3.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三、数字化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1.优化课程设置2.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3.推进产学研一体化4.加强实践教学四、数字化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1.数字化资源的不足2.教师队伍建设滞后3.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观念障碍五、建议和展望1.加大数字化资源投入2.提升教师队伍数字化素养3.鼓励创新与实践正文(篇1)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数字化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可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还能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并结合实践探索,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展望。
首先,数字化技术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让研究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学术资源,拓宽知识视野。
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个性化,让研究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数字化技术可以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数字化背景下,研究生培养可以更加注重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教学、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让研究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再次,数字化技术可以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
通过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实践教学等措施,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在数字化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数字化资源的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以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观念障碍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大数字化资源投入,提升教师队伍数字化素养,鼓励创新与实践,以推动研究生教育向更高质量、更具创新性的方向发展。
总之,数字化技术为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环境

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环境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环境对于研究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环境两个角度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一、学科建设:培养研究生的学科基础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础。
一流的学科建设需要发展深度与广度并重的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基础。
首先,优化学科结构是推动学科建设的关键。
高校应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通过定位和调整学科专业,建立与现实需求相契合的学科结构。
例如,当前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建设,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学科基础。
其次,提供优质学术资源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高水平导师队伍是培养高层次研究生的重要保障。
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培养和留住高水平的学术导师。
同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交流渠道,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学术资源和先进的研究设备,为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
最后,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是学科建设的创新方向。
研究生教育应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与跨学科能力的人才。
例如,经济学与工程学的交叉,可以培养出既懂经济原理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学术创新环境: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学术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也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
为了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尤为重要。
首先,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是培养学术创新人才的前提。
当前,过分追求SCI论文数量和引用率的学术评价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高校应该从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力和公益价值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建立科学、公正、全面的评价机制,鼓励研究生开展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
其次,加强学术科研平台的建设是提高学术创新环境的关键。
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各类学术科研平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实验设备。
营造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

新能力等进行督促 , 立和完 善有效 的创新激励机 建 制 , 力 为优 秀人 才 脱 颖 而 出创 造 条 件 。各 学 校 也 努
应转变研究生管理部 门的职能 , 以微观管理为主 从 转变为下放管理职能降低管理重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 的管理制度 . 和机制。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
次 , 及研 究生 管 理 部 门必 须 制 定 相 应 的规 章 制 学校
度, 但是这些制度不应是限制研究生的个性成长, 而 是有利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在研究生的培养中要根据 自身实际制定一些有利于 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 , 如实行弹性学制 , 为研究生创
精神 环境 、 软环 境和 物质 环境 三个层 面。
[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 创新人才 ; 长; 成 环境 研究生教育是我 国高等教育 的最高层次 , 肩负 着为 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的重任。 在研究生教育中, 创新人才的培养 , 涉及多方面的因 素, 而环境对创新的影响则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创 新教育环境的形成 , 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培
维普资讯
第2卷 7
第 2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 高教研究版 )
Junl f a gh nUnvri f eh o g ( ih r d ct nSu yE io ) ora o n eu i s yo c n l y Hg e uai td dt n Ch e t T o E o i
养 的一条 重要途 径 。
一
创新。忽视研究生个性培养 , 研究生创新教育将成 为无本之木 。长期 以来 , 我们 的教育也是片面强调 整齐划一 , 从教育 目的、 制度到课程 、 教材、 教育和教 学的形式 、 方法 , 无不强求一律 , 搞统一模式 , 结果培 养 出来 的 学生往 往 千 人 一 面 , 响 了学 生 的 个 性 和 影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而也制约 了学生创新精神的 从 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 虽然注重了个性的发展 , 但 在招生、 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 、 教学 、
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摘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质量研究生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
文章从研究生生源、导师队伍建设、管理模式、培养环节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结合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对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分析,提出把好生源质量关、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培养环节管理、推进校院二级管理、加强学风建设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质量对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以提高质量为前提。
只有保证质量,才能促进我国人才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当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生源质量、导师能力、管理模式和学风建设等。
笔者仅从上述几个方面,结合研究生培养实际,思考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一、把好生源质量关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石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考生来源广泛,学历层次各有不同,专业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
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选拔机制包括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
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初试和复试环节存在的弊端,为考生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氛围,选拔真正优秀的考生,是把好研究生生源质量关的关键。
国家还应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政策,在保证推免生质量的同时,加大推免生指标数量,积极倡导校际间互相推荐,实现优势互补,避免近亲繁殖。
各高校可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加大复试的比重,从重分数转向重创新能力,全面考查考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生源质量。
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作者:开晓莉胡友彪张平松来源:《华人时刊·中旬刊》2015年第12期【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关注研究生培养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题。
本文阐述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184-01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也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
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定围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研究生的分类培养要求“学术型”和“专业型”各有侧重,各有专长。
然而,培养过程中的就业取向和条件限制使得不少培养机构在培养方法和培养目标上有意无意地模糊了“学术型”与“专业型”的边界,影响了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效果。
我国研究生培养虽然取得的成就颇为显著,但是相应的培养体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必须对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并加以改进。
一、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激起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更趋多样化,研究生教育已快速发展并有了“量”的飞跃,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主要有:1.目前部分学校培养目标模糊,教学计划不完善,课程设置没有前瞻性;2.导师队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缺乏关注;3.研究生培养管理体制仍不够完善;4.研究生原创能力不强,拔尖创新人才难以涌现;5.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国际不接轨;6.研究生数量和质量发展不协调;7.研究生教育结构失衡状况严重。
二、改进现状的几点建议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其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改进,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一)转变传统观念,转换培养理念,完善整体机制,加快国际接轨步伐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加强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的联系合作,进一步增强国际化水平,优化资金配置、突出科研导向,积极扩大对优秀研究生的资助力度,严格做好论文原创性检测和科研成果的认定工作,在导师遴选与选聘环节,突出科研成果的质量。
优化教育环境与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刍议——对当前研究生创新教育不足的原因探析

作者简介 : 史文 霞( 93 , , 西西安人 , 17 一) 女 陕 上海 交通 大学外 国语言文 学流 动站博 士后 , 西安交通 大学外 国语学 院研究 生英语 教学中心讲师 , 士. 博
’ 张建军( 9 3 , , 肃崇信人 , 17 一) 男 甘 西安 电子科 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 博士 , 硕士研究生导师.
施研究 生 创新 教育 的关键 。
、
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是建设创新 型国家的现实要求
能最终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提高研究生培 养质量的角度 出发 , 本文认为 当前我国研究生创新 教育 的实 施 和推进 应注 意 以下几个 问题 : 1创新教育中创新性人才培养 的价值 向度 . 关于 创新 的 概 念 , 学术 界 有 着 不 同的 理 解 。百
第 5 总第 5 期[ 期]
21 0 1年 பைடு நூலகம் 0月
研 究生教 育研 究
J u n l fGr d a eEd c t n o r a a u t u a i o o
NO 5 .
Oc., 0 1 t 2 1
文 章编 号 : 0 51 6 ( 0 1 0 —0 10 2 9 —6 3 2 1 ) 50 1 —6
度百 科认 为创 新是 以新 思 维 、 发 明 和新 描 述 为 特 新
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了以现代技术知识为背景的 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要培 植 民族 的创新精神 和创新能力 , 就必须实施创新教 育, 尤其是研究生创新教育。我 国作为一个 发展 中 国家 , 临着 多重发 展压 力 和挑 战 , 观现 实决 定 了 面 客 我国必须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 , 只有不断地创新才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
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愈发重要。
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性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术热情、强化导师指导、学生锤炼自身和搭建实践平台等角度讨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措施,以期为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提供思路。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措施[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1-0员49-04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薛亚强(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212100)一、前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的工作要点之一。
由此可知,创新人才及其培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创新能力培养,这既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研究生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其创新能力培养不仅关系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还关系着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性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报考人数也在快速增长。
在教育部2023年3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表示,2022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24.25万人,比上年增长5.61%。
在学研究生365.36万人,比上年增长9.64%[1]。
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如何提高其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学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问题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不足、原创性科研成果较少、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较少、学位论文质量较低等方面。
数字化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思考

数字化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思考(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数字化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意义1.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促进研究生教育创新3.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三、数字化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措施1.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2.搭建数字化实践教学环境3.开设数字化相关课程4.推动教师队伍建设5.加强数字化研究生培养管理四、数字化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1.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足2.数字化教学设施不完善3.教师队伍数字化能力有待提高4.数字化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五、结论正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趋势。
数字化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创新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数字化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意义、措施、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言研究生教育是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重任。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数字化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意义1.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提供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帮助研究生拓展知识面,提高学术素养。
2.促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数字化技术可以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多创新可能性。
例如,通过搭建数字化实践教学环境,可以实现远程实验、虚拟实验等新型实验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
3.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研究生培养体系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通过开设数字化相关课程,培养研究生具备数字化思维和技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
三、数字化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措施1.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研究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高校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

( ) 展 研 究 生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是 人 才 培 养 的 二 开
( 开展 研 究 生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是 高 等 教 育 发 一)
展 的必 然要求
高 等教育 的根 本任 务 就是 为祖 国培 养 合格 的社
新 目标 党 的 十七 大 报 告 明 确 提 出 : 实 施 扩 大 就 业 的 “
开展研 究 生 的创 新创 业教 育 尤为 迫切 且具 有 重要 意
义
一
、
为什 么要 开展研 究 生创新 创 业教 育
传统就业观念 ,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解决。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研究生 的基本素质和修养 , 为 国家 的发展 输 送 更 多 的 知识 型 高 层 次 创 业 人 才 , 这是 时代 赋 予高 校 的重任 。
指 导服 务 ”、目前 , 研究 生 在 校 生 规 模 已 由 2 0 0 0年
高, 如何 办好 人 民满 意 的教育 , 这是 所有 从事 高 等教 育 的教 师 和管 理 人 员 应该 思 考 的 问题 。近 十 年来 ,
高等教育基本完成 了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 的转 变, 社会 的人才 资 源 分 配方 式 和 就 业 制 度 也 随 之 发
—
供 的就 业 岗位 在一 定 时期 内是非 常有 限的 。解 决 人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与思考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与思考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步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和关注焦点。
为了全面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国家教育部推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旨在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能力,提高其在国家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足于当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一系列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比如,全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会的成立,促进了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和优秀案例的共享和推广,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国家教育部推行的“以课程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主义,旨在重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这些都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的重要措施和成果。
然而,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问题。
一些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不高、招生均衡性和合理性不足、能力培养和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问题,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解决。
对此,我们应加大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和完善,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多方面下功夫,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一方面,应该建立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注重发掘研究生个性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教育教学,实现突出重点、全面覆盖的效应。
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导师培训和引导,建立多元化、灵活化的导师制度,提高导师水平和教学能力,优化学术环境,增强导师的教育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运用前沿的教育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化、人性化、创新化的教育教学环境。
比如,建立一套全链路的数字教育教学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数字化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全方位覆盖和普及化。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诸如缺乏创新思维、缺乏实践机会、课程设置不合 理等问题,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应对措施的必要性
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创新思维的培 养、增加实践机会、优化课程设置等。
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过于狭窄
一些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只关注某一特定领域或专业 ,导致研究生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和创新能力。
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课程
一些研究生课程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无法真正激发研究生 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导师指导不足
导师指导能力不足
一些导师自身缺乏足够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无法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指 导和培养。
0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 2
创新能力定义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获 得并提升自身在认知、思维和行动方面的能力 。
研究生创新能力要求
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 理论基础、独立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的思维。
3
创新能力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对于推动科技 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缺乏创新意识和动力
许多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缺乏创新 意识和动力,导致研究工作低水平 重复。
缺乏系统的创新教育
当前研究生教育缺乏系统的创新教 育,学生无法获得全面的创新能力 训练。
学术风气浮躁
部分研究生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过 于追求短期成果,学术风气浮躁。
评价体系不完善
关于新时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 何莲珍.自 l 1 ] 主学 习 其 力的培养 U. 及 1 外语教 学与研 究,
2 0 ,4 :8— 8. 0 3 ( )2 7 2 9 【1 Ma e , Mi al A n lC a t er i t t is 2o’ l yJ c e & n aUh h mo. a n Sr e e l . h L n g ag
【 高教研究 】
关于新 时期提高研究生培 养质量 的几点思考
( 四川农业大学 何 桦, 王继文 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 , 四川 雅安 651 ) 2 04
摘要 : 近年来 ,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 , 研究生培养质量 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进一步推进研 究生培养体制改革 , 如何提 高研 究生教 育质量 , 快高层 次创新人 才培养 , 加 是研 究生教 育 中亟待研 究和解决的 问 题 。本文就 当前研 究生培养过程 中出现 的各种 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 结合学校 和学院研 究生培养方式 , 探讨新 时期
如 何 进 一 步提 高 和加 强研 究 生 教 育 工作 。
关键词 : 究生教育 ; 研 培养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 : 4 G6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6 4 9 2 (02 1— 0 8 0 17 — 3 42 1 )0 05 — 3
我 国 目前 正处 于研 究生 教育 的快速发展 时期 , 研
究生培养工作也进入 了新的阶段 ,随着研究 生招生规 模 的逐渐扩 大 , 研究培 养模式 的 日趋 多样化 ,研究生教育质 量问题便 日益显
现 。就 目前来看 , 当前研究生教育主要存 在以下几个方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讲座 或讨 论班 等 。 曾经看 过 一篇 关 于美 围大学 本科 生 、 我
研 究 生 的课 堂 教 学 情 况 的 报 道 , 学 气 氛 活 跃 , 生 敢 于 教 学
思 考 和 善 于 课 堂 提 问 , 种 类 似 讨 论 式 的 教 学 方 式 , 学 这 对 生 创 新思 维 的锻 炼 和培 养具 有 非常 重要 的作用 。 此 , 因 结 合 国内研 究 生教 学 现状 , 认 为在 教 学 方 法上 的改革 , 我 应 做 好 以 下 几 方 面 工 作 : 是 教 育 观 念 的转 变 。要 从 过 去 一 的 “ 授 知识 ” 教 育 观 念 转 变 到创 新 人 才培 养 上 来 , 传 的 自
促 使我 校 向教学研 究 型大学 迈进 , 摆在 每位 研究 生 导师 是
程 , 对 于 研 究 生 拓 宽 知 识 面 很 有 益 处 。 此 , 课 程 体 系 这 因 在 设 置 方 面 , 议 建 立 松 散 型 的 课 程 选 修 体 系 , 当 增 加 技 建 适
术 基 础 课 的 教 育 比重 . 键 问 题 是 需 对 教 学 内容 重 组 和 更 关
行 资 料 调 研 、 认 科 研 方 法 、 结 科研 成果 、 出创 新 性 确 总 提
方 法 和 理 论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教 学 方 法 对 人 才 培 养 有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究 生 教 学 不 同 于 本 科 生 教 学 , 师 在 教 学 模 式 研 教 上 可 采 取 多 种 教 学 模 式 的 有 机 结 合 , 如 不 定 期 举 办 专 题
实 践 和 创 新 能 力 为 目标 , 终 注 重 学 生 实 际 工 作 能 力 的 培 始 养 . 开 发建 立新 的课 程专 题进 行 实 验设 计 、 验 设 计讨 如 实
《关于进一步改进研究生工作的几点意见》

《关于进一步改进研究生工作的几点意见》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今后几年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一、研究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
(一)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鼓励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制等方面,根据社会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研究生的要求进行改革和新的探索,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比重。
(二)根据区域、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水平及其对高层次人才数量、质量和类型的要求,对研究生工作进行分类规划与指导。
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中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视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国家要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适时新增一批研究生院。
培养单位通过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逐步培育一批产学研基地。
(三)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增进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强化全面质量观,把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国家和省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培养单位应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
(一)科学规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硕士生教育承担着既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在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面向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
博士生教育应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为主。
博士生不仅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要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提升科研院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提升科研院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提升科研院所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和科技发展的重要课题。
研究生是科研院所的主要科研力量,他们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成果。
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淡薄等。
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科研院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培养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创新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旨在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一、构建良好的研究生创新培养环境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培养环境作为基础。
要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需要科研院所和导师在教学方法和科研项目设计上进行改革,让学生在学习和科研中能够自主选择课题和探索未知领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要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
科研院所可以组织各类学术讲座、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鼓励研究生主动参与促进他们的学术思想交流和碰撞,拓展他们的研究视野和思维方式。
要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科研实验条件和资源支持。
科研院所应当不断增加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投入,提高科研条件的保障和支持水平,为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实践和创新探索。
二、建立灵活多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科研院所需要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技能。
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中需要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加强跨学科交叉培养,鼓励学生在学术研究中涉足不同学科领域,开展跨学科交叉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
跨学科交叉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学术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不同学科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理论,拓展他们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方式。
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思考和建议-2019年精选文档

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思考和建议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担负着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创新人才的重任。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增加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和扩大。
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研究生教育更是以其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
其发展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因此研究生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职责。
、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自从1999 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就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2000 年---2004 年,在校研究生总人数分别为30.12万,39.32 万,50.10 万65.10 万,81.99 万。
增长率都在25% 以上,到2005年突破了100 万人。
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规模。
然而,在研究生数量扩大的同时其质量并未同比提升,甚至出现了“质量滑坡”现象。
尤其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呈现严重不足,表现为大多数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个人主见和创新意识,遇到问题不能很好的做出理性,准确而全面地判断,并创造性的加以解决。
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存在教育思想观念滞后、培养模式僵化、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毕业论文及答辩把关不严等诸多问题。
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术环境,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来推进研究生创新教育。
出现如此结果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研究生教育体制不完善。
培养过程越来越简单和培养的年限在缩短,加之研究生教育规模超长发展,使得研究生教育资源日益紧张,对研究生的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二)定位不准确,培养方向不明确。
从国家层面到各个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缺乏科学合理的定位,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培养究竟有什么区别?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是仅仅会写几篇论文的研究生还是考试会拿高分的研究生?研究生培养方向定位是一个战略问题,关系到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国家高级人才的储备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问题, 是研究生教育的头等大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环境的若干思考
摘要: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加,但其质量并未同比提升,尤其是在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显现严重不足,高等教育在研究生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投入以及跨学科参与科研活动等环节方面还很薄弱,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为此,积极改善研究生创新人才的教育环境是未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研究生;人才培养;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53-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此,积极改善研究生创新人才的教育环境是未来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规模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2012年5月联合下发的《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显示,今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达584416人,其中博士生67216人,硕士生517200人。
2012年的招生规模比2003年增长了1.17倍,其中博士生、硕士生的招生规模分别增长了37.9%和1.35倍。
在研究生数量扩大的同时,其质量并未同比提升,甚至出现“质量滑坡”现象,尤其是在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
新能力培养方面显现严重不足,表现为大多数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缺乏个人主见,缺乏创新意识,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作出理性的、准确而全面的判断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这样的人才只适合做某些机械性的工作,是一种“再现型”而非“创造型”人才,在实践中很难胜任创造性的工作。
[1]
二、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现状
2011年新增的博士点数量超过1019个,其中增加最多的大学新增博士点数量达60个。
2011年的博士点井喷现象并非中国大学发展腾飞的标志。
不注重质量地盲目扩张,不但会浪费社会资源,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滑。
作为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然而,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缺陷恰恰在于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够,人才培养缺乏个性,个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如今,很多高校都志在成为“研究型大学”,争建研究生院。
而成为所谓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是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比肩本科生,甚至超过本科生。
而实际上,许多高校在“软件”和“硬件”上,都难以承载迅速扩编的研究生大军。
不仅仅是师资力量存在严重欠缺,就连基本的学生宿舍都还不够。
如此下去,本该是精英教育的研究生教育亦变成了大众化教育。
除了拿的学历比本科生高以外,很多研究生在能力、专业方面,并没有多大提升。
[2]研究生科技
创新不足还要从体制上找原因,落脚到教育,诸如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求理科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论文的硬指标等规定束缚了研
究生的冒险精神,如果实验很顺利肯定完成论文指标,但是如果前人研究基础很少,或是属于一个新兴的领域,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则比较困难。
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数量相对不足和教师队伍的良莠不齐是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3]名师出高徒,如果指导教师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较高,则研究生研究的目的明确,方法合理,前期工作基础雄厚,则容易较快出科研成果。
三、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培养途径
要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通过多种渠适培养加深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教育理念,并设法营造创新环境,为研究生们的创新实践提供条件。
具体到课程中,就应发挥每一位老师的作用,积极引导研究生的创新活动,促进其创新设想的实现。
1.改革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使他们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学科结构。
要从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借鉴国外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经验。
注重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突出教学内容的交叉性、前沿性和启发性。
[4]积极开展讨论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给研究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根据研究生自身毕业课题的需要,在广泛搜集国内外研究前沿的基础上,注重引导研究生探索、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2.营造创新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促进研究生的创新实践。
一所大学的文化氛围和科研环境会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产生深层次的
影响。
优秀的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研究生自身的素质和努力,更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型研究生成长的科研环境和科技创新氛围。
改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加强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改善硬件设备,营造人才培养环境,为研究生搭建创新平台,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5]真正把研究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加强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动力。
学术活动可以开阔眼界、产生兴趣、激发灵感与创新思维。
如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以加强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学术探讨等,学校和导师应鼓励研究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这种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可以极大地培育研究生的创新个性、锻炼其创新能力。
[6]
四、研究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讨论
1.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
今天部分高校中存在的“院校转型(教学科研型向科研教学型)”、综合类高校“重视科研”的思想导致了对研究生教学的忽视,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课程教学质量不高。
大量调研表明我国研究生教学中主要要存在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院校所采用的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虽然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但同时也易造成学
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或其研究领域的需要形成完整的知识整体。
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研究性、前沿性不足;课程类型上,对具有较强学科统摄性的实践性课程关注度不够,[7]有助于扩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很少,特别是训练科研思维,改进科研方法的课程严重不足。
2.师生比结构矛盾突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导致了师生比矛盾的突出。
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呈两极分化的现象变得明显。
部分热门学科或名望较高的导师周围研究生相对集中,而一些冷门学科或名望较低的导师可能出现几年都带不上一个研究生的情况。
[8]学生过多,使导师工作量加大,加之有些导师本身日常事务就较多,因此研究生管理工作呈现“放羊”状态。
[9]同时生均科研经费出现了不升反降的状况,许多研究生感到科研经费难以支撑其从事科研课题的研究。
面对师生比例的失调,有的学校让一些不具备指导能力的人担任导师工作。
[10]这些都势必会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带来不良的影响。
五、结束语
当然,在强调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研究生、导师、院校、社会共同努力,以创新的教育观来改革研究生教育,从理论探索到具体实践给与更多的关注,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阳,王学江,扬扬,等.开拓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220-221.
[2]刘颖,孙诚.改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环境的若干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1,(6):32-36.
[3]王寒峰,郑玉建.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0-103.
[4]张学荣,罗小玲.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改革对策[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15-17.
[5]王桂荣,杨芳,李小飞.大力加强研究牛的创新教育[j].石油教育,2006,(2):42-45.
[6]郭卉.学术道德教育:研究生德育的重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37-38.
[7]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8]王建民,楚红丽.扩招中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与提高——以北京市全日制统考研究生培养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3,(3):66-77.
[9]常顺英,林彤.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06-109.
[10]徐森,高宇.研究生规模化培养问题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3):86-88.
作者简介:赵琳(1980-),女,黑龙江省鹤岗市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大豆生物技术研究。
通讯作者:杨春亮(1980-),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分子生物学。
e-mail:pufa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