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和墨家教育思想。
下面先说儒家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
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重要。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崇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
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
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可见后天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其中前三者属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两者则是家庭关系的放大或扩展。
“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十教”。
从孟子本人的观点来看,他对五种伦理关系中前后双方的要求是相互的,如“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等,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其内容则逐渐被歪曲,成为前者对后者的单向约束,片面强调忠孝和恭顺。
发展到后来,便形成了具有正统权威性的三纲伦理。
儒家的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子认为人的本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名翟,生卒年不可确考,活动于春秋与战国之际。
墨子出身微贱,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创立墨家学派。
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声势很大。
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
墨家私学是一个组织严格、纪律性极强的宗派集团。
其领袖称为“巨子”,墨子是第一代巨子。
巨子是精通墨家之义的圣贤,而且还是墨家之法的执行者。
巨子以自己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领袖地位对墨家弟子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和震慑力。
墨家弟子对巨子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墨家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内容的教义,使得墨家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规范着墨家弟子的思想与行为。
严格的自我磨炼,又使墨家弟子不仅具有为墨家教义忘我牺牲的品格力量,而且具有相当团结的集体凝聚力。
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兼士”,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
墨家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
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知识技能要求是为了使兼士们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思维论辩要求是为了“上说下教”,去向社会推行其“兼爱”主张。
道家教育思想
道家创于春秋末的老子。
道家的兴盛是在战国时期,战国道家分为两派,一是稷下黄老学派,这一派不墨守老子的理论,而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各家之长,有选择地吸收法、儒、墨、阴阳、名家的一些思想因素,从而能够成为社会政治活动的一种指导思想。
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
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中间运行着。
这体现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求人们把“道”当作认识、追求、实现的总目标,一切教育思想和活动都围绕着“道”而展
开。
老子论述了“道”的本质特征:“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道”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识,有自身运作规律,所以称“自然无为”。
“无为”的反面是“人为”,而儒家的教育是最主要的“人为”活动。
他说:“大道废,有仁义。
智能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贞臣。
”就是说,儒家的仁义孝慈贞的教育都是人为的,不符合人类的本性。
在道家看来,儒家所倡导的教育是破坏自然、违背。
人性的活动。
总之,道家认为“道法自然”,主张培养能体会自然之道的圣人,对于孔子提出的仁义道德持否定态度。
道家轻视知识,主张以自然之道即“天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对于传统文化也持反对态度,强调“绝学无忧”。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作用,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法家教育思想
法家是一个以论述社会政治观点为主的学派,在学术渊源上与儒家有关,早期法家代表李悝、吴起就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
到李悝的学生商鞅时,法家与儒家开始趋于对立。
商鞅辅佐秦孝公实施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其变法的指导思想就是法家理论,商鞅有《商君书》存世。
战国末法家的杰出代表李斯、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又和儒家彻底决裂。
韩非可称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难》、《显学》等,使法家学说系统化。
李斯则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施法家政策的倡导者。
与道家一样,法家也并非完全不要教育,只是一味提倡法治教育而已。
商鞅要求“更礼以教百姓”、“燔诗书而明法令”,以官吏“为天下师”,“学读法令”。
他主张以法家思想作为“壹教”,以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统一的政治需要,韩非发
展了这种思想,明确提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在韩非的思想中,除法教外,不要其它教育,除执掌法规的官吏以外,不要其它教师。
法治教育固然必要,但教育绝不仅限于法教,教师绝不仅限于官吏,只讲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结果是以法代教,以吏代师,从而取消了普通教育。
法家的主张迎合专制统治的需要,重实力,讲实效的风格有可取之处。
但法家一味推崇强权和暴力,蔑视文化教育和社会道德的作用,不仅会摧残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维护封建统治最终也是不利的,这已被后来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所证明。
总之,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
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