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性脑梗塞危险因素及进展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症状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及研究进展
临床上无症状性脑梗塞(sci)就是指不具有脑卒中病史以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患者,经过ct以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或者是尸检却能够发现明显的梗塞;或者是存在神经系统体征然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显示非责任病灶同样属于sci的范畴。
本文出于对无症状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探讨,从导致该病症发生的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疾病等诸多方面进行具体综述。
无症状性脑梗塞;危险因素;研究进展;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或者是尸检等研究发现的一种脑血管病变,但是该病症的临床患者却没有任何卒中病史或者是病理体征,有一些患者会存在神经系统体征,并且与症状无关的部位同样检出了梗死灶,然而此病灶属于非责任病灶,也属于无症状脑梗死的类型。
现阶段ct以及mri等影像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且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从而使sci也日渐被重视起来。
与一些其他临床疾病一样,一些危险因素会诱发sci疾病的发生。
如果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得到及时且相对合理的处理,则会对该病症的预防产生很大的帮助1。
本文从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疾病等诸多方面引起无症状性脑梗塞发生的机制以及相关治疗等进行了具体的综述,相见下文。
1 高血压
曾有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出sci会受到高血压的影响,并有学者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研发现,sci同高血压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与单纯高血压患者进行比较,同时伴随有冠状动脉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发生sci的几率显著增加。
研究显示,通过对患者实施比较系统的抗高血压治疗之后,高血压患者发生sci的几率会显著降低,如果换的高血压症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则sci会进一步的发展,严重时还会发生明显的恶化2。
长期慢性高血压会造成患者的脑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或者是脑小动脉出现
明显的玻璃样硬化,最终致使动脉发生狭窄或者是闭塞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发生缺血或者是梗死现象;并且,在高血压所导致的广泛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若是患者的血压发生突然的下降,也可导致脑梗死的发生3。
2 吸烟
曾有学者在早些年间经研究证实sci同吸烟史存在明显的关系。
据统计发现吸烟同sci的发生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过去同现在的吸烟者进行比较,吸烟年数不会对sci的患病率产生明显的影响,这表明吸烟对sci的影响属于慢性的而并非急性的;有调查数据显示被动吸烟的比数比(or)为无被动吸烟者的1.6倍之多,过去存在吸烟史者的or较不吸烟者高出1.8倍之多。
然而有学者在1077名年龄在60—90岁之间的人群中展开了普查,结果发现,吸烟同sci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联系,这一结果与以上结论相互矛盾,分析
可能是受到人群的选择的影响4。
吸烟可以让血液勃滞度明显升高,红细胞比容也会发生明显的升高,全血比粘度以及高、低切变率、还原豁度均会显著升高,长期吸烟会导致慢性co中毒的发生,因co会对血红蛋白产生较强的亲和力,相对于o2而言要高出20倍之多,从而使氧解离曲线发生了改变,有效增加了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所以缺氧致使红细胞的生成明显的增多,造成红细胞的比容升高5。
3 糖尿病
诸多临床研究均已证实,糖尿病(糖耐量降低)为诱发sci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表明,在sci患者当中糖尿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异常的糖代谢对小动脉硬化的形成产生了促进,后者很容易引起微小的以及深在部位的梗死。
因解剖学特点,该类脑梗死患者一般不存在明显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不但会导致微血管发生病变,还能够诱发大血管病变。
以上所述的诸多病变均为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同时也是易发sci的主要危险因素6。
4 心脏疾病
各种心脏疾病均能够显著增加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其中心房颤动为导致心脏疾病致使脑梗死最为重要的一个危险因素。
临床调查发现诸多心源性脑栓塞均是由心房颤动所引起的。
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发生脑梗死时,一般病灶相对较大,并且绝大多数处在大脑皮质枕区或者是额顶区(静区),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表现出
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是症状比较轻微,因此很容易被忽视7。
5 高血脂
血中低密度脂蛋白以及极低密度脂蛋白发生持续性升高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之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其浓度增高更加容易致使穿支小动脉发生硬化从而导致大脑深部的腔隙性梗死的
发生。
学者经研究证实,脂蛋白(a)的浓度同sci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并且脂蛋白(a)的颗粒形态大小存在明显的多样性,载脂蛋白a(apo a)低分子量表型为诱发sci的危险因素。
现阶段的研究认为apob升高以及apoai降低或者是apo b/apoai之间的比值升高均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
目前在临床上公认脂蛋自(a)为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的激发剂,并且高浓度的脂蛋白(a)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对脑动脉硬化的发生以及发展会产生促进左右,同时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也会促进脑血栓的形成8。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为因脑动脉狭窄、闭塞或者是血流动力学存在显著异常而引起的一种短暂性脑血流供应不足现象,会造成相应范围的组织出现明显的缺血性损伤,从而会发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等现象。
该病的发生比较突然,症状以及体征在数秒内会达到一个高峰,且持续数分钟到在数小时间,部分患者能够持续十几小时之久,然而一般均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不会存在有任何神经功能缺损。
有学者经推测得出,若是患者出现tia或者是小卒中时,症
状相对轻微,几乎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产生明显的影响,一般不会被患者觉察,这样的患者在日后展开ct或者是mri检查时均会发现梗死的病灶,这种梗死便被认为是sci9。
7 颈动脉狭窄
已经有相关的临床研究证实,颈动脉狭窄为诱发sci的一个危险因素。
颈动脉狭窄很容易并发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形成血栓,从而致使sci的发生。
曾有学者对颈内动脉狭窄同sci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发现颈内动脉狭窄愈严重,诱发sc的发生率也就会愈高,甚至还指出sci能够作为无症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患者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一个重要临床指征,然也有学者指出,随着颈内动狭窄程度的逐渐加重,sci的发生率仅会发生轻微的增加,两者关系不是十分的明显10。
8 预防和治疗
最近几年以来,由于ct以及mri等影像学技术得到了普及,人们对于sci的认识也在日益的加深。
因sci不存在比较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以及体征,临床上诸多sci患者均被漏诊或者是误诊。
sci 提示在今后可能会发生更加严重的脑梗死或者是发展成为血管性痴呆,因此对sci进行充分的认识,对预防有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临床意义显著。
因此若是能够有效地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便能够有效降低sci的发病率。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应该对无症状的高危人群提高重视,不可对其生活以及相关饮食的指导予以忽视,特别是需要对血压的监测给予高度的注意,避免发生夜
间血压过低或者是下降过多的现象。
另一方面,因此sci病灶相对较小或者是局限于静止区,发现的时间并非是患者的发病时间,所以对绝大多数的sci患者不需要实施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对该类患者的治疗主要是利用脑梗死的2级预防,不但要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控制,治疗原发病,同时还应对医源性损伤进行避免11。
参考文献
[1] 杜敏,姜亚平.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9,11(6):439—440.
[2] 颜凯世,阚明晴.静息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 特点[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37—38.
[3] 周琳,刘晓英,叶海翠,等.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与tcd 及mr i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9,15(28):1014—1016.
[4] 苏长海,陈金波,刘庆新,等.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病因及影像学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7,30(1):19—21.
[5] 宫丽娅,龙少康,苏秀宁,等.无症状脑梗塞早期诊断的探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0,28(24):319—320.
[6] 宫丽娅.脑电图与磁共振筛查无症状脑梗塞结果对比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28(12):201—202.
[7] 谢旭芳,熊英琼,张昆南,等.高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年脑梗塞的关系[j].江西医药,2006,41(2):92—93.
[8] 李志东,杜林燕,张树雄,等.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脑梗塞51例报告[j].包头医学,2007,31(1):23—24.
[9] leung dy, tham cc, l ifc, et a l. s ilen t cerebral in farct and visual field progress ion in new ly d iagnosed norm a—l ten sion glau coma:a cohort study[j].oph thalmology,2009,116(7):1250—1256.
[10] 张朝东.无症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21(11):644—645.
[11] oncel c,demir s,g.ler s,et al.a ssociat ion betw een cholesterols,hom ocysteine and silent bra in infarcts [j].intern m ed j,2009,39(3):15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