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与《红楼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红楼梦》通过以贾宝玉为代表的封建叛逆者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猛烈地抨击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腐朽,热情歌颂了新生的、不可抗拒的叛逆 精神,表现了作者进步的社会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这是全书主线,标志着 《红楼梦》思想达到的新高度。
(三)《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具体而言从三个层面揭示 了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A、爱情与人生悲剧:贾宝玉连同一群身份、地位、性格不同的少女的下场,展示了 他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
A、神话世界:青埂峰下顽石由僧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又由僧道携归青埂峰下, 形成了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结构。
B、理想世界:大观园中宝、黛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 C、现实世界:贾府及整个社会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
3、灵活的叙事角度。 创造性地将作者与叙述者分离,作者退隐幕后,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
其一、是“悲金悼玉”的爱情婚姻悲剧,“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 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林黛玉:才华横溢 ,孤高自许 ,内心的矛盾和感伤气质、病弱之躯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感 伤主义和悲剧精神的化身。 薛宝钗:宽厚豁达,举止合礼,律己甚严,“冷美人”形象,生命处于被扭曲和抑制的状态。
康熙死后,曹家境况发生急剧变化。雍正五年,曹雪 芹父亲被革职,家产被抄没,全家迁回北京。从此曹家开 始日益败落,子弟们沦落到社会底层。
回京后,曹雪芹曾在宗族学堂当过杂差,地位卑下, 境遇潦倒,靠卖画为生。他个性豪爽旷放又很难放下自己 的尊严,朋友们比之为阮籍。
在人生最后十几年,他流落到北京西郊的小山村,生 活更加困顿,已经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乾隆 二十六年(1762)秋,爱子夭亡,他因伤感,“泪尽而 逝”,留下一部未完成的书稿。
4、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继承我国文学语言优良传统并加以丰富发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
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高度提炼,形成生动精练、自然流畅,极具生活气息和感染力 的文学语言。准确传神,富有立体感,能准确描摹人物的动作感情和心灵状态。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 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 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 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 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 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无一个 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 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曹雪芹与《红楼梦》
第一节 《红楼梦》的作者及成书过程
一、曹雪芹的人生经历
曹雪芹(约1715—约1763 ),名霑,字梦阮,“雪芹” 是他的别号,又号芹圃、芹溪。 1、家族兴衰:
高祖曹振彦——清初时,随清兵入关,成为专为宫廷 服务的内务府人员,家族开始发达。
曾祖曹玺——曹玺妻子当过康熙保姆。 祖父曹寅——小时作过康熙伴读。 康熙登基后对曹家格外恩宠。康熙二年,曹玺授江宁 织造,此后曹家世袭此职,前后达六十余年。康熙六次南 巡,四次由曹寅接驾,以江宁织造府为行宫。曹雪芹就是 在这种繁盛荣华的家境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其书名几经变迁:《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 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
《红楼梦》第一回记述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 五次。”而后又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二、《红楼梦》版本的两大系统
A、“脂本”系统。 指流行于约乾隆十九年(1754)到五十六年(1791)间的八十回
B、家族与社会悲剧: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损与共,封建政治的腐败,穷 奢极欲的生活,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规律。
附图:贾府人物关系
C、道德文化与人性悲剧:更多的悲剧是“通常之道 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是几千年积淀 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
贾宝玉:封建叛逆者典型。半现实半意象化人物, “爱博而心劳”,在乖张的言行中,神圣视为无稽,幸福 看作痛苦,他满怀着希望但找不到出路,他所反对的正是 他所依赖的。这种痛苦其实是一种深层的孤独感和人生转 瞬即逝的破灭感,已经超越一己之痛,成为人生有限、天 地无情的永恒之痛。
小说改变了以往人物类型化、性格简单化的写法,主要人物性格有着多个侧面,是 美丑互相渗透的结果,成为小说中的真实鲜活的”圆型人物“,突出代表是王熙凤。
王熙凤:荣国府掌权的媳妇,与上下各类人物都要打交道。对上,她逢迎邀宠,受 命必行,凭诙谐谈吐和逢场作戏的机敏,颇得贾母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夫人信任;对平辈姐妹兄弟, 他豪爽泼辣,亲疏各异;对奴仆婢女,她恩威并施,德刑兼用。既是治家能手,又是 营私行家,既维持家族运转,又蛀蚀家族基业,时善时恶,时温良时狠毒,最终“机 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
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如: 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宝黛共读《西厢》等。
2、浑然一体的网状结构。
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 制约的网状结构,大小事件错综结合,小矛盾凝聚成大矛盾,小事件积累成大事件,一段平静之后, 就有一个高潮,虽是描写日常生活,但仍波澜起伏、情趣盎然。 具体包括:
总之,高鹗续书与原书相比有相当的差距,但比起其他名目繁多的红楼 续书仍高出许多。它终究给《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以一种差强人意的 完整形态,满足了一般读者的要求。因而,这一系统的本子也就成为《红楼 梦》的流行版本。
第二节 《红楼梦》
从整部作品看,《红楼梦》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作者以 深挚的感情,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 共同向往,体现出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好了歌》及其解注就是人生 悲剧的主题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一)《红楼梦》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封建社会末期的全景图画,反映了 封建社会各个方面,预示了封建社会不可挽回的衰败命运。
了。”
—— 鲁迅
(一)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1、描写真实人物,表现人各一面。
小说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除贾宝玉、林黛玉、 薛宝钗、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外,即使是着墨不多,偶尔一见的人物, 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焦大、刘姥姥。由于表现的是”真实的“人 物,所以人各一面,即使身份境遇相近相似,也各有性情。
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 ——敦诚《挽曹雪芹》诗
2、书名变迁:
在封建时代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像曹家那样由盛而衰的剧变并 非罕见。但只有亲身经历这种剧变的人,才会对人生社会产生一种不 同寻常的真切感受。饱经沧桑后,曹雪芹的郁结情感需要得到宣泄, 他的生命才能从苦难中解脱。
作者自乾隆九年(1744年)开始创作,创作过程中,得到了朋 友的赞赏鼓励。“脂砚斋”“畸笏叟”几次评阅,提出意见,约于乾 隆十九年完成。但他去世时,全书仅完成前八十回,并留下一些残稿, 这些残稿后来也佚失了。
作品。 B、写出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
之败、宝玉出家等,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80回的倾向。 C、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黛玉焚诗、魂归离恨天等,
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D、缺点是安排了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违
背了原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宣判,削弱了 作品的批判力度;艺术描写上较前80回逊色。
其二、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国”悲剧,“原应叹息”。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梦黄梁。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堪破三春景不常,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秀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抄本,附有“脂砚斋”(作者的一位隐名的亲友)等的评语,故名。 现存这一系统的本子有十几种。 比较流行的是《脂砚斋重评石头 记》。 B、“程本”系统。
全书一百二十回,由程伟元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初次以活字排 印(简称“程甲本”),又于次年重经修订再次以活字排印(简称 “程乙本”)。“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代, 使《红楼梦》得到广泛传播。
(二)《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 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写实与诗化的结合。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既 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写实又充满了理想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 挽歌又蕴蓄着青春激情和幽深思考。
此版本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
高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别署“红楼外史”,汉军镶黄 旗人,乾隆六十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著有《高兰墅集》、《兰 墅诗抄》、《小月山房遗稿》、《吏治辑要》等。
三、对高鹗续书的评价和认识
高鹗续书后40回,有功有过,总体上功大于过: A、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
”传统宗教意识“的局限性:作品开篇引入“一僧一道”起着关键的 结构作用,他们的每次出现都使情节出现转折。将僧和道连在一起,其中包 含了一种混合的道德意识,是作者矛盾内心的反映,表现出一种既想超越, 又无法舍弃的复杂内涵。
第四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可哀。
3、巧妙运用对比,人物对照互补。
小说着意于人物之间的相互映照,互为补充、互为生发,体现出更为深刻丰富的韵味。 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对比,两种背景,两样结局,但同样不幸。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 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焦大:宁国府的老奴 ,对宁府后代糜烂的生活深恶痛绝,但 只有在醉酒后才敢大骂他们 ——“焦大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 乱嚷乱 叫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 家偷狗戏鸡, 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 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2、塑造圆型人物,美丑互相渗透。
第五节 《红楼梦》的影响
1、专题研究——“红学”
李放《八旗画录注》:“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指《红楼 梦》),自相矜为红学云”。
的叙述。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述方式。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 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 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 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 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 而已。”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D、《红楼梦》的思想局限
“大团圆”结局的局限性:作品以贾氏家业再振、兰桂齐芳为大结局, 消解削弱了作品的悲剧魅力。
“宿命意识”的局限性:作品开篇和结尾的梦幻及神秘色彩所暗示的 宿命意识,一定程度地削弱了作品的悲剧性的现实意义。
(三)《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具体而言从三个层面揭示 了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A、爱情与人生悲剧:贾宝玉连同一群身份、地位、性格不同的少女的下场,展示了 他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
A、神话世界:青埂峰下顽石由僧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又由僧道携归青埂峰下, 形成了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结构。
B、理想世界:大观园中宝、黛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 C、现实世界:贾府及整个社会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
3、灵活的叙事角度。 创造性地将作者与叙述者分离,作者退隐幕后,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
其一、是“悲金悼玉”的爱情婚姻悲剧,“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 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林黛玉:才华横溢 ,孤高自许 ,内心的矛盾和感伤气质、病弱之躯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感 伤主义和悲剧精神的化身。 薛宝钗:宽厚豁达,举止合礼,律己甚严,“冷美人”形象,生命处于被扭曲和抑制的状态。
康熙死后,曹家境况发生急剧变化。雍正五年,曹雪 芹父亲被革职,家产被抄没,全家迁回北京。从此曹家开 始日益败落,子弟们沦落到社会底层。
回京后,曹雪芹曾在宗族学堂当过杂差,地位卑下, 境遇潦倒,靠卖画为生。他个性豪爽旷放又很难放下自己 的尊严,朋友们比之为阮籍。
在人生最后十几年,他流落到北京西郊的小山村,生 活更加困顿,已经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乾隆 二十六年(1762)秋,爱子夭亡,他因伤感,“泪尽而 逝”,留下一部未完成的书稿。
4、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继承我国文学语言优良传统并加以丰富发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
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高度提炼,形成生动精练、自然流畅,极具生活气息和感染力 的文学语言。准确传神,富有立体感,能准确描摹人物的动作感情和心灵状态。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 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 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 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 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 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无一个 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 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曹雪芹与《红楼梦》
第一节 《红楼梦》的作者及成书过程
一、曹雪芹的人生经历
曹雪芹(约1715—约1763 ),名霑,字梦阮,“雪芹” 是他的别号,又号芹圃、芹溪。 1、家族兴衰:
高祖曹振彦——清初时,随清兵入关,成为专为宫廷 服务的内务府人员,家族开始发达。
曾祖曹玺——曹玺妻子当过康熙保姆。 祖父曹寅——小时作过康熙伴读。 康熙登基后对曹家格外恩宠。康熙二年,曹玺授江宁 织造,此后曹家世袭此职,前后达六十余年。康熙六次南 巡,四次由曹寅接驾,以江宁织造府为行宫。曹雪芹就是 在这种繁盛荣华的家境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其书名几经变迁:《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 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
《红楼梦》第一回记述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 五次。”而后又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二、《红楼梦》版本的两大系统
A、“脂本”系统。 指流行于约乾隆十九年(1754)到五十六年(1791)间的八十回
B、家族与社会悲剧: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损与共,封建政治的腐败,穷 奢极欲的生活,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规律。
附图:贾府人物关系
C、道德文化与人性悲剧:更多的悲剧是“通常之道 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是几千年积淀 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
贾宝玉:封建叛逆者典型。半现实半意象化人物, “爱博而心劳”,在乖张的言行中,神圣视为无稽,幸福 看作痛苦,他满怀着希望但找不到出路,他所反对的正是 他所依赖的。这种痛苦其实是一种深层的孤独感和人生转 瞬即逝的破灭感,已经超越一己之痛,成为人生有限、天 地无情的永恒之痛。
小说改变了以往人物类型化、性格简单化的写法,主要人物性格有着多个侧面,是 美丑互相渗透的结果,成为小说中的真实鲜活的”圆型人物“,突出代表是王熙凤。
王熙凤:荣国府掌权的媳妇,与上下各类人物都要打交道。对上,她逢迎邀宠,受 命必行,凭诙谐谈吐和逢场作戏的机敏,颇得贾母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夫人信任;对平辈姐妹兄弟, 他豪爽泼辣,亲疏各异;对奴仆婢女,她恩威并施,德刑兼用。既是治家能手,又是 营私行家,既维持家族运转,又蛀蚀家族基业,时善时恶,时温良时狠毒,最终“机 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
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如: 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宝黛共读《西厢》等。
2、浑然一体的网状结构。
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 制约的网状结构,大小事件错综结合,小矛盾凝聚成大矛盾,小事件积累成大事件,一段平静之后, 就有一个高潮,虽是描写日常生活,但仍波澜起伏、情趣盎然。 具体包括:
总之,高鹗续书与原书相比有相当的差距,但比起其他名目繁多的红楼 续书仍高出许多。它终究给《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以一种差强人意的 完整形态,满足了一般读者的要求。因而,这一系统的本子也就成为《红楼 梦》的流行版本。
第二节 《红楼梦》
从整部作品看,《红楼梦》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作者以 深挚的感情,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 共同向往,体现出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好了歌》及其解注就是人生 悲剧的主题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一)《红楼梦》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封建社会末期的全景图画,反映了 封建社会各个方面,预示了封建社会不可挽回的衰败命运。
了。”
—— 鲁迅
(一)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1、描写真实人物,表现人各一面。
小说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除贾宝玉、林黛玉、 薛宝钗、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外,即使是着墨不多,偶尔一见的人物, 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焦大、刘姥姥。由于表现的是”真实的“人 物,所以人各一面,即使身份境遇相近相似,也各有性情。
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 ——敦诚《挽曹雪芹》诗
2、书名变迁:
在封建时代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像曹家那样由盛而衰的剧变并 非罕见。但只有亲身经历这种剧变的人,才会对人生社会产生一种不 同寻常的真切感受。饱经沧桑后,曹雪芹的郁结情感需要得到宣泄, 他的生命才能从苦难中解脱。
作者自乾隆九年(1744年)开始创作,创作过程中,得到了朋 友的赞赏鼓励。“脂砚斋”“畸笏叟”几次评阅,提出意见,约于乾 隆十九年完成。但他去世时,全书仅完成前八十回,并留下一些残稿, 这些残稿后来也佚失了。
作品。 B、写出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
之败、宝玉出家等,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80回的倾向。 C、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黛玉焚诗、魂归离恨天等,
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D、缺点是安排了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违
背了原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宣判,削弱了 作品的批判力度;艺术描写上较前80回逊色。
其二、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国”悲剧,“原应叹息”。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梦黄梁。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堪破三春景不常,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秀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抄本,附有“脂砚斋”(作者的一位隐名的亲友)等的评语,故名。 现存这一系统的本子有十几种。 比较流行的是《脂砚斋重评石头 记》。 B、“程本”系统。
全书一百二十回,由程伟元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初次以活字排 印(简称“程甲本”),又于次年重经修订再次以活字排印(简称 “程乙本”)。“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代, 使《红楼梦》得到广泛传播。
(二)《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 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写实与诗化的结合。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既 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写实又充满了理想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 挽歌又蕴蓄着青春激情和幽深思考。
此版本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
高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别署“红楼外史”,汉军镶黄 旗人,乾隆六十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著有《高兰墅集》、《兰 墅诗抄》、《小月山房遗稿》、《吏治辑要》等。
三、对高鹗续书的评价和认识
高鹗续书后40回,有功有过,总体上功大于过: A、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
”传统宗教意识“的局限性:作品开篇引入“一僧一道”起着关键的 结构作用,他们的每次出现都使情节出现转折。将僧和道连在一起,其中包 含了一种混合的道德意识,是作者矛盾内心的反映,表现出一种既想超越, 又无法舍弃的复杂内涵。
第四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可哀。
3、巧妙运用对比,人物对照互补。
小说着意于人物之间的相互映照,互为补充、互为生发,体现出更为深刻丰富的韵味。 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对比,两种背景,两样结局,但同样不幸。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 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焦大:宁国府的老奴 ,对宁府后代糜烂的生活深恶痛绝,但 只有在醉酒后才敢大骂他们 ——“焦大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 乱嚷乱 叫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 家偷狗戏鸡, 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 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2、塑造圆型人物,美丑互相渗透。
第五节 《红楼梦》的影响
1、专题研究——“红学”
李放《八旗画录注》:“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指《红楼 梦》),自相矜为红学云”。
的叙述。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述方式。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 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 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 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 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 而已。”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D、《红楼梦》的思想局限
“大团圆”结局的局限性:作品以贾氏家业再振、兰桂齐芳为大结局, 消解削弱了作品的悲剧魅力。
“宿命意识”的局限性:作品开篇和结尾的梦幻及神秘色彩所暗示的 宿命意识,一定程度地削弱了作品的悲剧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