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
在上国学与人生这门课以前对国学与人生的思考很少,也许只有在遇到一些事才能或多或少的用上一些。
但是上过这门课后给我的感触很大,深刻的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给我的启示是应该从学过的国学中不断挖掘人生哲学,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心,是自己的内省不断强大。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在经历了20世纪大半时间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否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连续不断、有古有今的文明,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近百余年来中国遭受了沉重的屈辱和曲折,因此民族文化自信的恢复对于民族生命的畅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学热使我们意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过程,而必须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及其近代曲折的历史来认识,把它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生命过程联系起来,视为民族奋斗史的新篇和文明史的新开展,看成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历程的一部分。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根源之所在。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滋养、壮大起来的,因此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态及其内涵是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主要土壤和环境,民族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这正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
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
国学热反映了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
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周恩来曾说,中国人办事的一些哲学思想“来自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
几千年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养”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国学热还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
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而且要继续学习,扩大开放。
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
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和软实力,也是我们最大的特色。
美国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靠它的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好莱坞等文化影响力。
而我们中国要提高软实力则必须靠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具有相当的影响。
”“中国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吸引力。
”2010年9月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讲了一段话很
有道理:他说现代人要有“全球视野,非常开放的心态。
不要像美国的政治家一样,觉得美国是最好的。
如果你不听我的话,我派个军队打掉你。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存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西。
这个世界如果只存在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的话,就是世界末日。
因为文化也像基因一样,需要杂交后产生新的文化,不能太狭隘”。
•儒家的“仁论”、道家的“道论”以及他们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维模式,同样会对今天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其哲学的思维方式也会对21世纪的哲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但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
比如,如果夸大儒家思想的意义,它的人本主义将会走向泛道德主义,像一切以“修身为本”,所有的事情都靠修身是解决不了的,既靠德治也靠法制现代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再比如,如果夸大了道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自然主义将会泛滥,就会走向无所作为。
我们不能无量开发自然、破坏自然,但也不能不利用自然,如果不利用自然社会怎么前进。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在一个
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伟大的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
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
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越规矩”。
孔子自述了一生学习和修炼品性的过程,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至与平凡的道理。
做人学问大,标准很重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
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
首先是做人要讲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
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所在。
可见,国家强调德育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的持续是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孔子提出以一个“恕”字,作为一个人一生的行为准则。
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还有一个“仁”字,“仁”就是“爱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
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从上述思想可以看出孔子的确实是一个正人君子。
一个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师长,人常说:人生有一知己足矣。
孔子主张做人要有标准,交友要有标准,行为也要有法度……。
就我们而言,一旦致力于做人的学问,便会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合义理的。
而当那些没能知道的人终于在迷惘中做出了违背做人原则的事,最后出了问题而后悔莫及
时,我们不但为他惋惜,同时更为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能早点认识到这点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由此可见,“学而时习下,不亦悦乎?”,就包含了这么多的道理,真是做人学问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