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来解读好莱坞大片《20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7
Jul.2012
第33卷第7期2012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纵观当今研究状况和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大多都习惯于从美国价值观念﹑文化以及生态主义等角度去欣赏和探讨电影《2012》,很少人从殖民主义或后殖民主义角度去解读。

如果我们细细揣摩,我们不难发现作品中所体现的殖民主义话语和西方帝国霸权主义气息。

因而,当我们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去鉴赏这部大片《2012》时,就能更好地了解这部巨作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和历史意义,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真正的内涵。

一、《2012》与后殖民主义
《2012》,又名《2012-世界末日》,它是由美国著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2009年拍摄的大片。

它是继《哥斯拉》﹑《独立日》﹑《后天》﹑《史前一万年》之后又一卖座电影,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

电影讲述了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杰克逊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

该片被称为是《后天》的升级版,总投资超过2亿美元,当然票房也相当可观,被誉为“美国史上最具卖座电影之一”。

《2012》是一部优秀的灾难性电影,取材自神秘的玛雅预言。

这部电影大致讲述的是杰克逊带着孩子去黄石公园度假,却发现曾有美好回忆的湖泊已经干涸了,而且这个地区也成为了禁区。

在这里,他偶然遇见了查理,查理说出了玛雅预言,即地球将毁灭,人类将面临空前的自然灾害。

为了求生,杰克逊带领他一家逃离洛杉矶,前往查理提到的方舟。

在寻找和前往方舟的路途中,杰克逊一家经历了很多生死考验,并且也亲眼目睹了许多可怕的场面,如大陆崩塌后没入海洋﹑里约热内卢耶稣像倒塌﹑洛杉矶地震后变成大裂谷﹑海啸卷起航母砸向白
宫﹑海啸淹没喜马拉雅山脉﹑海啸席卷冰岛﹑拉斯维加斯被有毒火山摧毁﹑夏威夷被喷涌的岩浆变成火海﹑梵蒂冈被夷为平地等。

最后杰克逊一家随着方舟到达了所谓的“人类希望之所”。

后殖民批评家霍米·巴巴说:“一种新的英美民族主义正在迅速壮大,他的政治行为越来越炫耀他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第三世界人民和地区的独立自主摆出不屑一顾的新帝国主义架势。

”[1]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后殖民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相关研究应运而生。

后殖民主义主要研究四个领域:(1)帝国文化(宗主国文化);(2)殖民地文化;(3)反抗帝国主义文化(抵制);(4)第一世界大都市与第三世界边缘文化之间的关系[2]。

后殖民主义作品主要是描写后殖民时期前宗主国与殖民地人民之间各种各样的民族对立和微妙复杂的感情纠葛,间或也涉及前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内部的矛盾和争端,通过对所谓中心文化和边缘文化及其关系的描述,揭示殖民主义崩溃后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3]。

张京媛曾经概括后殖民主义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时间上的完结:从前的殖民控制已经结束;另一个含义是意义的取代,即殖民主义已经被取代,不再存在[4]。

两个定义相比的话,很多学者认为第二个含义是有争议的。

如果说殖民主义已经消失不再存在,相反只是维持不平等的政治和经济权利的话,那么我们所处的时代还未超越后殖民主义。

《2012》中充斥着后殖民主义话语和帝国主义气息,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去分析和鉴赏这部作品,对我们理解《2012》有莫大的帮助。

如对美国总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来解读好莱坞大片《2012》
张婷婷
(华南农业大学
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510900)
摘要:《2012》是举世闻名的美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2009年拍摄的大片,至从发行之日起观众给予了很多评论,并且人们常常从美国价值观和生态主义等角度出发去欣赏它。

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去解读,期望发现和揭示殖民主义和西方帝国霸权主义气息。

对它的重新解读,期望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电影和文本的真正文学内涵。

关键词:《2012》;罗兰·艾默里奇;好莱坞;后殖民主义理论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212-02
212--
统﹑俄罗斯商人的刻画都折射出爱德华?赛义德在其《东方主义》对殖民主义的解构和批评。

同时它将折射出具体的社会和历史意义,揭示出人们在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矛盾中,所产生出的国际漂泊感﹑无归属感﹑失落感﹑错位等。

这恰巧也是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所关心和探讨的永久主题,因而我们在这里完全可以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来解读《2012》。

二、西方化的“中心主义”﹑“英雄主义”以及他们眼中的“东方主义”
《2012》赤裸裸地反映着西方化“中心主义”和美国拯救世界的“英雄主义”的美好幻梦。

在《2012》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关西方强权话语和西方价值观念充斥在方方面面。

如对美国的总统﹑俄罗斯商人﹑意大利总统等的大笔墨描写就折射出爱德华?赛义德在其《东方主义》中对殖民主义的解构和批评。

赛义德在其作品中比较抽象地描述了“东方主义”的特点,他指出:“东方主义是人们在谈论有关东方问题﹑实物﹑品性和地区时的一种习惯性称呼,用‘东方主义’这个词的人会用一个词或是一个短语来标出﹑命名﹑指出,最后确定他说或所想的事物,这些事物因而也被简单地认为是客观存在。

”换句话说,在赛义德看来,“东方主义”这个名称本身就是殖民逻辑的产物,这里的“东方”并非仅指地理位置,同时它还潜藏着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内涵。

西方人认定每一种文化在价值上有高低之分,而价值高的强势文化必将合理合法地击败低价值的弱势文化,并取而代之。

西方文化就是他们想象的“中心文化”,其它文化则处于“边缘”,东方人是西方人眼中的“他者”。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主流文化的优势极力排斥着弱势文化,为的就是营造和维持一种文化、智力上的优越感。

美国历来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自己,建立其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电影《2012》中,美国就大玩其无私牌,不放过丝毫标榜自己的任何机会,最为明显就数美国黑人总统,其实就是代指现任总统奥巴马。

美国向来就是扮演着世界警察的角色,而美国总统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世界警察。

这位总统临危不俱,而且实事求是,救民众于灾难,与民众共患难。

美国总统在得知灾难即将来临时,立即召集八国首脑峰会研讨对策,而别国没有资格;美国总统为了保持大国领导亲民形象,顾及国民情绪,坚持自己不上“诺亚方舟”,自愿同美国人一起共患难。

这都着实体现了美国的“中心主义”以及“英难主义”情怀。

就连影片中小说家前妻现任老公这个小角色,导演也不忘对其刻画,让其在逃命的过程中也扮演了类英雄的角色,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成全了大多数人。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美国统治精英从建国以后就野心勃勃、持之以恒坚守的美国梦想真实体现。

总之,《2012》自始至终演奏的都是以美国为指挥棒的交响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来拯救其它第三世界国家,从而反映其“中心主义”和“英雄主义”。

钱和财富对帝国主义具有极在的诱惑。

在金钱面前,他们除了贪婪,他们忘掉了一切人性的本性,爱情﹑友情﹑亲情都已抛之脑后,显现出人类千百种丑态以及千百狰狞的表情。

在世界面临灾难时,活下来的都不是那些普通平民百姓,相反却是那些社会名流和上层官员。

影片中刻画的最出彩的角色无疑是自私自利的俄罗斯富商尤里,俄巨商的形象被刻画得猥琐之极,就连他那位妖艳华贵的俄罗斯情人也被刻画得十分势利。

在大灾难面前,他可以顺利地踏上“诺亚方舟”,就因为他有资本,可以花10亿欧元买下方舟的门票。

而那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无法支付方舟的门票,在空难来临时,他们能做的只有苦苦呻吟。

究其原因,因为他们是西方人眼中的“他者”,他们处于劣势地位。

长久以来,西方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东方是贫穷﹑落后﹑保守的。

理所当然,西方有权控制东方,西方要占据统治地位,更有话语权。

电影最重要的是票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制片方在电影结束时稍稍地控制其长久的“东方主义”,让世界人民乘着“诺亚方舟”抵达希望之所在—中国。

这时候,西方人已经将他们心中“东方主义”弱化了,中国不再是他们眼中的“他者”,相反已经成为他们的救命草。

也正是因为他们跳出了狭隘的“东方主义”,放弃了西方文化的“中心论”和颠覆了东方文化的霸权。

这样,两个世界才能在灾难面前建立新的稳定和平衡,世界人民才能和平相处。

——
——
——
——
——
——
——
——
——

参考文献:
〔1〕包亚明.后现代景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责任编辑姜黎梅)
21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