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资料(最新整理)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367036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1.png)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高中化学分为选修和必修,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1>非极性分子: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的分布是对称的。
如:①只由非极性键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双原子分子:H2、Cl2、N2等;②只由极性键构成,空间构型对称的多原子分子:CO2、CS2、BF3、CH4、CCl4等;③极性键非极性键都有的:CH2=CH2、CH≡CH。
<2>极性分子:整个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
如:①不同元素的双原子分子如:HCl,HF等。
②折线型分子,如H2O、H2S等。
③三角锥形分子如NH3等。
(2)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两者研究对象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原子,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本身;两者研究的方向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什用电子对的偏离与偏向,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中电荷分布是否均匀。
非极性分子中,可能含有极性键,也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二氧化碳、甲烷、四氯化碳、三氟化硼等只含有极性键,非金属单质F2、N2、P4、S8等只含有非极性键,C2H6、C2H4、C2H2等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HCl、H2S、H2O2等。
3)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①单原子分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故没有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之说,如He、Ne等。
②双原子分子:若含极性键,就是极性分子,如HCl、HBr等;若含非极性键,就是非极性分子,如O2、I2等。
③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主要由分子中各键在空间的排列位置决定分子的极性。
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均匀,即排列位置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如BF3、CH4等。
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即排列位置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如NH3、SO2等。
④根据ABn的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价电子是否全部参与形成了同样的共价键。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f621c4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f.png)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溶液和溶解度1.1 溶液的概念及分类溶液是指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的稀释的混合物。
根据溶剂的性质,溶液可以分为气体溶液、固体溶液和液体溶液。
1.2 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量溶剂中能溶解最大量溶质的质量。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等。
1.3 晶体生长和溶解过程晶体生长是指在溶液中溶质从溶解状态转变为晶体状态的过程。
溶解过程是指固体溶解成溶液的过程。
1.4 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溶液的稀释是指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溶剂,使得溶质浓度减小。
溶液的浓缩是指通过去除部分溶剂或者加入相同种类的溶质,使得溶质浓度增大。
第二章:电解质2.1 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电解质是指在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
根据电离度的不同,电解质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2 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电离度是指溶液中电离物质的浓度与总溶液物质浓度的比值。
电离平衡常数是指在电离平衡时,电离物质的浓度的平方和除以未电离物质的浓度的乘积。
2.3 Alberty模型Alberty模型是用来描述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过程的模型,其公式为lnK = -ΔH/RT +ΔS/R,其中K为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ΔH为反应焓变,ΔS为反应熵变。
第三章:溶液的物理性质3.1 溶液的导电性溶液的导电性是指溶液中电荷载体的移动。
强电解质的溶液中,电荷载体的浓度较高,因此导电性较强。
3.2 溶液的冰点和沸点溶液的冰点和沸点分别是指在溶质的影响下,溶剂的冰点和沸点降低的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形成了混合物,使得溶液的冰点和沸点相对纯溶剂降低。
3.3 溶液的密度和黏度溶液的密度和黏度是指溶液的密度和流动性。
一般来说,溶剂的密度和黏度随着溶质的浓度增大而增大。
第四章: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4.1 离子反应的基本理论离子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离子和分子之间发生的一种化学反应。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2964213990c69ec3d4bb7513.png)
σ键由两个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子轨道沿轨道对称轴方向相互重叠而形成的共价键,叫做σ键。
σ键是原子轨道沿轴方向重叠而形成的,具有较大的重叠程度,因此σ键比较稳定。
σ键是能围绕对称轴旋转,而不影响键的强度以及键跟键之间的角度(键角。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两个原子轨道充分接近后,能通过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形成两个分子轨道。
其中,能量低于原来原子轨道的分子轨道叫成键轨道,能量高于原来原子轨道的分子轨道叫反键轨道。
以核间轴为对称轴的成键轨道叫σ轨道,相应的键叫σ键。
以核间轴为对称轴的反键轨道叫σ*轨道,相应的键叫σ*键。
分子在基态时,构成化学键的电子通常处在成键轨道中,而让反键轨道空着。
σ键是共价键的一种。
它具有如下特点:1. σ键有方向性,两个成键原子必须沿着对称轴方向接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2. 成键电子云沿键轴对称分布,两端的原子可以沿轴自由旋转而不改变电子云密度的分布。
3. σ键是头碰头的重叠,与其它键相比,重叠程度大,键能大,因此,化学性质稳定。
共价单键是σ键,共价双键有一个σ键,π键,共价三键由一个σ键,两个π键组成。
π键成键原子的未杂化p轨道,通过平行、侧面重叠而形成的共价键,叫做π键。
1.π键是由两个p轨道从侧面重叠而形成的,重叠程度比σ键小,所以π键不如σ键稳定。
当形成π键的两个原子以核间轴为轴作相对旋转时,会减少p轨道的重叠程度,最后导致π键的断裂。
2.根据分子轨道理论,两个原子的p轨道线性组合能形成两个分子轨道。
能量低于原来原子轨道的成键轨道π和能量高于原来原子轨道的反键轨道π,相应的键分别叫π键和π*键。
分子在基态时,两个p 电子(π电子处于成键轨道中,而让反键轨道空着。
3.π键有两块电子云组成,分别位于有两原子核构成的平面两侧,如以它们间所包含原子核的平面称为镜像,他们互为镜像,这种特征称为镜像对称。
杂化轨道理论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形成一组新的轨道,这个过程叫做轨道的杂化,产生的新轨道叫做杂化轨道。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ec868656bd97f192379e945.png)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二、复习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f210dc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b.png)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该册教材主要涉及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原理等方面的知识,是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中的重要部分。
一、知识点概述1、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云、原子轨道等概念,以及原子光谱、元素周期表等知识点。
2、分子结构:主要讲解分子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概念,介绍了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类型,并介绍了分子模型、晶体结构等内容。
3、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点,阐述了反应机理、化学热力学等基本原理。
二、详细知识点介绍1、原子结构1、原子核:质子、中子组成原子核,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2、电子云: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概率分布。
3、原子轨道: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
4、原子光谱: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产生光谱,据此可以进行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5、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排列成的表格,分为s、p、d、f等区。
2、分子结构1、分子键: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其中共价键是最常见的分子键。
2、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等,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3、共价键:通过共享一对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主要存在于有机化合物中。
4、离子键:通过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学键,主要存在于盐、碱中。
5、金属键:通过金属阳离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学键,主要存在于金属中。
6、分子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等,用于描述分子的空间构型。
7、晶体结构:通过晶格结构阐述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方式。
3、化学反应原理1、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方程、反应速率常数等概念,用于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
2、化学平衡:动态平衡概念,用于描述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状态。
3、酸碱中和反应:通过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酸碱反应的重要类型。
4、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电子转移实现的反应,其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尤为重要。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5345b4958fb770bf78a55ed.png)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46b19cef111f18582d05ace.png)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重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区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一样,还能够把它们分红能级 s、p、d、f,能量由低到高挨次为 s、p、 d、 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 p、 d、 f可容纳的电子数挨次是 1、 3、 5、7的两倍。
⑤能层不一样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 n:能层的序数)。
2、结构原理(1)结构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次序,结构原理揭露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散布。
(2)结构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照,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照之一。
(3)不一样能层的能级有交织现象,如E( 3d)> E( 4s)、 E( 4d)> E( 5s)、 E(5d)> E(6s)、 E( 6d)> E(7s)、 E( 4f )> E( 5p)、 E( 4f )> E( 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 ns<( n-2) f <(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量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量。
依据结构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最外层不超出8 个电子;次外层不超出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出32 个电子。
(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汲取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一样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汲取(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一样的能量(主假如光能),产生不一样的光谱——原子光谱(汲取光谱和发射光谱)。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eecbf85a417866fb94a8eb7.png)
高中化学选修 3 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构造与性质第一章原子构造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认识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遇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遇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遇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依照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地域的不同样,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样的电子层 .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 L、 M 、 N、 O、 P、 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样种类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 s、 p、 d、f 表示不同样形状的轨道, s 轨道呈球形、 p 轨道呈纺锤形,和f 轨道较复杂 .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 1、3、 5、 7.d 轨道2.(构造原理)认识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依照的原理,外电子的排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 36 号元素原子核(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色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 )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满同样的两个电子.(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 .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据有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 .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样的电子.③ .洪特规则 :在能量同样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样的轨道,且自旋状态同样.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 d10、f14 )、半充满( p3、d5、f7 )、全空时 (p0、d0、 f0)的状态,拥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牢固性.如 24Cr [Ar]3d54s1 、29Cu [Ar]3d104s1. (3). 掌握能级交叉图和 1-36 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 ①依照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依照图⑴箭头所示的序次。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03101f6f12d2af90342e6cd.png)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原子核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子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光子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顾及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电子密度。
(3)泡利原理:基态多电子光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时同一能级的不同转轴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规则。
2.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
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He为1s2外,其余为ns2np6。
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九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直线型不同。
(2)一个能级组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
但余下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数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吻合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①分区②市直元素化学性质对齐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三.元素周期律1.电离能、电负性(1)电离能是指于气态原子或失去离子失去1个电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电离能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1个电子。
在同一景气周期的元素中,碱金属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第一电离能最大,从左到右从总体上趋势呈现增大趋势。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0bcc87f84254b35effd3465.png)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22s22p63s23p64s1。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05512f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d.png)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电子云、电子层、原子轨道的含义电子云是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
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是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
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是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 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
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二、构造原理和能级交错图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可以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
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能量最低原理是指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指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洪特规则是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是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d、f)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
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可以用来掌握能级的分布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
三、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是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可以用元素周期表来表示。
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都具有周期性,具体可以参考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0c9aba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8.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与性质1.能层和能级:(1)能层:离核越近的能层能量越低,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例如,第一能层只有 1 个能级(1s),第二能层有 2 个能级(2s、2p)等。
(2)能级: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 s、p、d、f 等,各能级可容纳的电子数为其轨道数的两倍,即 s 能级可容纳 2 个电子,p 能级 6 个电子,d 能级 10 个电子,f 能级 14 个电子。
2.构造原理: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
比如,按照构造原理,电子会先填充能量较低的轨道,再填充能量较高的轨道。
存在能级交错现象,E(3d)如>E(4s) 、E(4f)>E(5p)等。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1)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电子出现概率约为 90% 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
s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p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且 np 能级各有 3 个相互垂直的原子轨道(用、、表示),nd 能级有 5 个轨道,nf 能级有 7 个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再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 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 2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当电子排布在 p、d、f 等能级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状态时,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5.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周期: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族: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除Ⅷ族外),共有十六个族。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干货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详细知识汇总
![干货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详细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8988202fc4ffe473268ab15.png)
干货!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详细知识汇总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2)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1638b5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3.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一、原子结构。
1. 能层与能级。
- 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能层,能层用符号K、L、M、N、O、P、Q表示,能量依次升高。
- 能级:同一能层里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如s、p、d、f等能级,各能级的能量顺序为ns < np < nd < nf(n为能层序数)。
2.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 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这个顺序被称为构造原理。
- 电子排布式:如铁(Fe)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为了简化,还可以写成[Ar]3d^64s^2(其中[Ar]表示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结构)。
3. 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 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 激发态原子: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 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频率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可用于元素的定性分析。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
1. 共价键。
- 共价键的类型。
- σ键:原子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如H - H键,s - s 重叠;H - Cl键,s - p重叠等。
- π键:原子轨道以“肩并肩”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如N≡ N中,除了一个σ键外,还有两个π键。
- 共价键的参数。
- 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 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键角是描述分子立体结构的重要参数,如CO_2分子中键角为180^∘,为直线形分子;H_2O分子中键角为104.5^∘,为V形分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
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
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
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
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
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同周期(左右)同主族(上下)
+1+7
+y x+y
+B B
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共价键的三个键参数
的几何构型,主要取决于价电子对数(n),价电子对尽量远离,使它们之间斥力最小。
(2)AB n型分子价层电子对的计算方法:
①对于主族元素,中心原子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配位原子按提供的价电子数计算,
中
、S作为配位原子时按不提供价电子计算,作中心原子时价电子数为
:;:
、杂化轨道理论
等;②只由极性键构成,空间构型对称的多原子
、。
2、典型晶体的结构特征
(1)NaCl
属于离子晶体。
晶胞中每个Na+周围吸引着6个Cl-,这些Cl-构成的几何图形是正八面体,每个Cl-周围吸引着6个Na+,Na+、Cl-个数比为1:1,每个Na+与12个Na+等距离相邻,每个氯化钠晶胞含有4个Na+和4个Cl-。
(2)CsCl
属于离子晶体。
晶胞中每个Cl—(或Cs+)周围与之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Cs+(或Cl—)共有8个,这几个Cs+(或Cl—)在空间构成的几何构型为立方体,在每个Cs+周围距离相等且最近的Cs+共有6个,这几个Cs+在空间构成的几何构型为正八面体,一个氯化铯晶胞含有1个Cs+和1个Cl—。
(3)金刚石(空间网状结构)
属于原子晶体。
晶体中每个C原子和4个C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成为正四面体结构,C 原子与碳碳键个数比为1:2,最小环由6个C原子组成,每个C原子被12个最小环所共用;每个最小环含有1/2个C原子。
(4)SiO2
属于原子晶体。
晶体中每个Si原子周围吸引着4个O原子,每个O原子周围吸引着2个Si原子,Si、O原子个数比为1:2,Si原子与Si—O键个数比为1:4,O原子与Si—O键个数比为1:2,最小环由12个原子组成。
(5)干冰
属于分子晶体。
晶胞中每个CO2分子周围最近且等距离的CO2有12个。
1个晶胞中含有4个CO2。
(6)石墨
属于过渡性晶体。
是分层的平面网状结构,层内C原子以共价键与周围的3个C原子结合,层间为范德华力。
晶体中每个C原子被3个六边形共用,平均每个环占有2个碳原子。
晶体中碳原子数、碳环数和碳碳单键数之比为2:3。
(7)金属晶体
金属Po(钋)中金属原子堆积方式是简单立方堆积,原子的配位数为6,一个晶胞中含有1个原子。
金属Na、K、Cr、Mo(钼)、W等中金属原子堆积方式是体心立方堆积,原子的配位数为8,一个晶胞中含有2个原子。
金属Mg、Zn、Ti等中金属原子堆积方式是六方堆积,原子的配位数为12,一个晶胞中含有2个原子。
金属Au、Ag、Cu、Al等中金属原子堆积方式是面心立方堆积,原子的配位数为12,一个晶胞中含有4个原子。
3、物质熔沸点高低的判断
(1)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力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①离子晶体:结构相似且化学式中各离子个数比相同的离子晶体中离子半径小(或阴、阳离子半径之和越小的),键能越强的,熔、沸点就越高。
如NaCl、NaBr、Nal;NaCl、KCl、RbCl 等的熔、沸点依次降低。
离子所带电荷大的熔点较高。
如:MgO熔点高于NaCl。
②分子晶体:在组成结构均相似的分子晶体中,式量大的,分子间作用力就大,熔点也高。
如:F2、Cl2、Br2、I2和HCl、HBr、HI等均随式量增大。
熔、沸点升高。
但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有氢键存在熔、沸点较高。
③原子晶体:在原子晶体中,只要成键原子半径小,键能大的,熔点就高。
如金刚石、金刚砂(碳化硅)、晶体硅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④金属晶体:在元素周期表中,主族数越大,金属原子半径越小,其熔、沸点也就越高。
如ⅢA的Al,ⅡA的Mg,IA的Na,熔、沸点就依次降低。
而在同一主族中,金属原子半径越小的,其熔沸点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