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_韦路

合集下载

问题意识事例

问题意识事例

缺少问题意识连续投稿C刊被拒后,两条审稿意见均提及了一点,即缺少“问题意识”。

近期在听到人大刘海龙教授在讲座《学位论文的选题和问题意识》也提到了,对于被拒论文而言,一个笼统的或者说具有总括性的评判就是缺少“问题意识”。

但是,这也是最为致命的问题。

此前自己请教过另一位教授,他指出,问题意识不清是导致文章写作逻辑混乱的根源。

不过,问题意识到底是什么?是一种论文评审人笼统的“托词”,还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内在的“学术规范”。

还是需要进一步明确下的。

问题意识是“知识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者在不断学习、磨炼研究技巧的过程中,一项核心的训练内容就是磨炼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不断培养自己的问题能力。

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疑问”,关键是存在“知识差”。

不过其中也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因“缺失”导致的“知识差”;其二是因“错配”导致的“知识差”。

“缺失”导致的“知识差”就像孩子对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会打雷产生疑问一样,在他们的头脑中因为缺失了某些知识,导致他们无法对面前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此时的“知识差”就体现为“缺失”。

在学术研究中,由于现代学术体系已经变得过于专业,导致各个专业的知识发展情况其实是不均衡的,所以,这种因“缺失”造成的“知识差”永远是存在的,在某个知识领域中对某种现象可能无法形成合理的解释,但是通过引入另一个领域的知识可以更好解决这一问题。

在新闻传播领域,董晨宇就用知识社会学的方式来考察了“知沟理论”的早期历史。

在该文中,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两条不同的分析路径(即不同的“知识”),从而帮助研究者对知沟理论的早期历史能更好地理解。

(董晨宇,2017)顺带提一句,董晨宇在这篇文章提到了很多史料内容,多数是取自英文出版物,一方面确实和他的研究主题有关,知沟理论的诞生毕竟是在美国;另一方面也说明英文出版物的研究进度通常会比国内要快一些。

“错配”导致的“知识差”通常来说,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问题无法做出回答时,就会将某个神明或某个鬼怪作为该现象的原因,此时就形成了一种“错配”,这种“错配”与真正的原因之间就构成了“知识差”。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传播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新媒体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更对传播学的研究视角、方法和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分析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首先回顾传统媒体时代传播研究的主要特点,然后对比分析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的变化,最后提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策略和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传播研究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空前扩大。

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新媒体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发布和广泛传播,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能够在瞬间触及全球范围内的受众。

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渠道和形式,而是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博客、短视频等多样化平台进行。

同时,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接收和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信息传播更加个性化。

信息交互性强。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

受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参与信息的传播和讨论,信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和密切。

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信息传播者可以随意发布信息,导致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

虚假信息、谣言等很容易在新媒体平台上迅速传播,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给传播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转型的过程中,传播研究需要更加关注新媒体的特点和受众需求,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转型的必要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传播研究范式已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作者:张帜来源:《楚商》2016年第05期摘要: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传播发生了改变,由此也对传播学发展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传统媒体“媒介——受众”关系研究问题向“新媒介——用户”的新关系的转变。

文章在简要阐述新媒体内涵、发展特征和优势的基础上,分析新媒体时代到来对媒体传播带来的影响以及新媒体时代下传播研究转型发展现状,并为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发展下实现传播研究转型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转型策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信息传播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原有媒体发展运用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媒体,新媒体和传统广播电视纸质媒体相比具有实时性、多媒体性和互动性等方面的优势,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人们的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改变,媒体领域的发展增加了国家传播交流的重要使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转型要充分吸取多方面经验,不断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对媒体管理和领导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实现媒体转型和传播的创新发展,避免发展泛娱乐化和片面市场化的发展局限,进而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概述(一)内涵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网络技术等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下产生的以数字传播、网络传播等基本特征的新型媒体。

新媒体借助一切先进的技术,在数字电视和手机终端的支持下,向社会群众传递娱乐服务以及最新的动态信息。

传统的媒体主要是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杂志,在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下,新媒体实现了对传统媒体的补充完善。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原有媒体单一化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改变,使得人们既能够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又能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主动制造者。

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传播和媒介形式展现,而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实现对信息的交流和分享。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作者:柳青来源:《中国传媒科技》2019年第03期摘要:随着信息时代层出不穷的科学技术创新,各个行业的产业模式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革。

作为文化出版行业的黑马,新媒体凭借其自身独特的优势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欢迎。

为了更好地为国民提供接收传送信息服务,加强新媒体时代的传统研究转型显得至关重要。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展开详细分析。

关键词:科学技术创新;产业模式变革;新闻媒体行业;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转型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34(2019)03-072-02 DOI:10.19483/ki.11-4653/n.2019.03.016引言随着新媒体时代,在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促使信息传播更加便捷,给传统媒体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已经不足以满足用户需求,传统的传播方式相对而言较为落后,无法高效接收发信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逐渐代替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平台不仅仅可以帮助用户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交流的机会,用户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与他人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见解。

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受到大众的青睐。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传播载体变化、用户观念转变、搜索引擎的推广、视频成为主传播方式等。

新媒体因为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传统文化出版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由此可见,加强新媒体时代的传统研究转型是十分有必要的,是符合传播媒体业发展需求的。

1.新媒体概述1.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尽管目前新媒体作为一匹黑马迅速在用户之间传播,新媒体凭借其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个性化等特点逐渐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但其实大多数用户仍然不能清晰地认识新媒体。

简单来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不仅仅包括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等,还包括数字化的传统媒体。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作者:边琨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06期摘要:现如今,层出不穷的科学技术创新,深刻影响着各个行业的产业模式,各个行业的产业模式发生着由内而外的变革,成为各行业产业发展强大的催化剂。

当然,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也包括其中。

近年来,传统文化出版行业在新媒体时代强烈的冲击下,变得摇摇欲坠。

新媒体作为文化出版行业中的黑马以其独到的优势笼络到众多用户的青睐。

创新永远是稳占行业优势的前提。

传统媒体需要吸收新鲜的创新思维进行革新,提升竞争力。

新媒体也需要立足自身优势,进行传播转型的研究,打破固有思维枷锁,快速推动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转型,进一步占据文化出版行业黑马地位,为国民带去更高效的信息接收传送服务,为国家的文化传播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播;转型自进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作为文化出版行业的新秀不断刷新着用户的体验模式,带给用户耳目一新的内容呈现形式。

自然,传统媒体在抓住这一机遇和接受此挑战之时,在一段时间内,用户的粘性逐渐降低,行业效益受到重创。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衍生出大量的科技产品,比如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等。

具有商业意识的生产企业意识到新兴电子产品正渗透在国民生活中的角角落落这一重大商机,进一步开发了众多社交软件APP和独立的新闻传播网站,微信,论坛,头条新闻,美食APP等数不胜数的应用软件便利着人们的生活,已成为国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危机意识极强的传统媒体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传播转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内涵虽然新媒体以迅雷之势迅速传播在用户之间,但是大多数人对新媒体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晰,甚至混淆。

新媒体时代是指通过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高科技技术与智能手机、电脑等数字化产品高效连接起来,为广大的用户提供各种信息的接收发送和娱乐服务的一种媒体形态。

传统媒体就是通过报纸、电视、书刊、收音机广播等众多途径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一种媒体形态。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 MOOC韦路笔记新媒体概论第一周新媒体导论1.1什么是新媒体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特征:数字化;多媒体;互动性;网络化;个人化新媒体的形式:虚拟世界;镜像世界;生活记录;增强现实。

新媒体的内容:新闻→融合新闻;娱乐→互动;社交→用户生产内容;服务1.2新媒体的历史前新媒体时代:语言;文字;造纸;印刷术;摄影;电报;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时代:机械计算机; ENIAC ;EDVAC ;UNIV AC;TRADIC;IBM360;IBM PC;Apple 网络时代: Web1.0,浏览器,门户网站。

Web2.0,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

Web3.0,语义网,大数据,智能网第 2 周: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2.1 技术决定论媒介偏向论,伊尼斯,时间偏向媒介、空间偏向媒介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改变感官比率、改变人们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传播时代论,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力传播时代2.2 社会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的反思:简化论、单向论、机械论、中立论、弱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提出:社会力量决定技术原型是否被采用油门—刹车模式,温斯顿2.3 技术社会互动论决定论的困惑诞生期:社会需要 >原型成熟期:技术决定,宏观上技术是社会变化主要原因,微观上技术是改变心理的原因,技术推动社会需求过时期:新的社会需要 >过时装置,新社会需要刺激技术——喜新,各种因素对新技术的延缓——恋旧第 3 周: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3.1 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过程:班杜拉,注意、记忆、模仿、结果。

交互决定论榜样,活榜样、口头指引、符号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能力、关注整体行为、对未来的评价。

影响因素:直接体验、间接体验、社会劝说、生理因素。

3.2 创新扩散论技术创新的特性: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作者:韦路丁方舟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5期[摘要] 新媒体时代以来,社会传播现实的变化带动了传播学界的观念变化,促使传统的“媒介—受众”关系研究不断向“新媒介—用户”关系研究转变。

新媒体技术诞生的初期,乐观的技术决定论经常占据主导地位,而当新媒体技术扩散和采纳的比例逐渐提高,学者们又总是适时地转向社会塑造论,探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何以在社会历史情境中产生社会影响,进而推动社会塑造的进程。

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新媒体事件的传播实践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传播现象,吸引了大批华人传播学者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属于个案研究,或以西方理论解释中国情境,未能阐明基于中国新媒体环境的新传播机制究竟如何作用。

为此,应将诠释研究范式带来的传播研究的“文化转向”更好地融入新媒体研究中,借用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深描”新媒体事件在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中所建构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 新媒体研究;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转型;新媒体事件;文化社会学知识转型与社会变迁密不可分。

知识社会学主张“不能孤立地看待思想和信仰,而是要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中相互依赖的部分来把握”[1]7,传播研究的转型也与社会形态的变化息息相关。

历史上,正是现代传播技术和大众传媒业的出现,吸引学者对人类传播活动和社会传播现象进行考察,才促进了传播学这门新兴社会科学的诞生,也正是每一次传播技术的沿革引领着传播研究的不断发展。

当时空变换到新媒体时代,新信息传播技术、全球化和社会文化的独特性交织在一起,创造了新的社会互动方式,衍生了新的社会关系,为传播研究的学术场域注入了新鲜活力。

“新媒体研究”正在成为透视社会现象的新视野和新维度,带动传播研究的整体转型。

“新媒体”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流动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所指。

每当一个新的传播技术诞生,“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定义就会迎来一次更新,这一定义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得以稳固,直到下一次的传播技术更新。

“传播技术与社会”笔谈——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传播技术与社会”笔谈——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作者: 吴廷俊[1];韦路[2]
作者机构: [1]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美国罗德岛大学传播学系,罗德岛州
出版物刊名: 河南社会科学
页码: 140-143页
主题词: 传播技术;社会;互动
摘要:无论是强技术决定论,还是弱技术决定论,都过分强调了技术的核心与主导作用,而忽略了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对技术扩散的影响。

媒介进化史表明,传播技术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需要导致了对过时技术的排斥和对新技术的刺激;另一方面,与过时技术有关的社会压制因素会延缓新技术的扩散。

另外,传播技术对社会塑造力量的发挥,亦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作为决定论的一种替代性范式,“技术-社会互动”论可以更好地解释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作者:刘占冬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7年第12期[摘要] 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和载体的新媒体近些年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新媒体以计算机、手机为终端,以微信、微博、个人公众号、豆瓣、网络社区等形式的广泛传播、应用为代表,对以报纸、杂志和电视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传统媒体内部的结构和发展方向带来了巨变,甚至给传播学研究领域也带来了很大影响。

新媒体以网络和数字技术为基础,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的途径、速度、对象和传播内容都发生着改变,促进传播研究不断转型。

从新媒体时代的界定、新媒体的影响以及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的转型几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新媒体;传播;研究转型[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5-0182-01一、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媒体形态。

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本质是数字化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包含文字、声音、图像等,而且在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上更加迅速和广阔,可以随时、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地球上任何一个被数字化信息覆盖的地方。

新媒体的明显特征为海量信息、信息碎片化传播、虚拟化信息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播的影响(一)促进搜索引擎的发展从网络媒体诞生的搜索引擎,近些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电视、电台和智能手机等传媒形式上,搜索引擎也能够使用。

搜索引擎的发展是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人们的日常思维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社交媒体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另一重要标志就是微博、微信、豆瓣等网络社区的快速发展。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作者:李影君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21期摘要:当前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创新了媒体发展的形式,新媒体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多媒体性和即时性等特征,因此对提高信息传播与接收的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受众的广泛欢迎。

新媒体发展的势头强劲,带动了媒体行业的转变,尤其是传统媒体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此必须进行媒体传播的转型。

本文结合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阐述了新媒体时代下传播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的转型策略,旨在促进我国媒体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转型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1-00-02一、引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文化传播行业获得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

为了满足新时代文化传播发展的需要,新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业竞争力。

然而从我国的新媒体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新媒体朝着良好的势头不断发展和前进,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职业复杂化、传播浅表化、信息虚假化等问题,影响了新媒体的健康和良性发展,为此加强对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很有必要。

二、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新媒体”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杂志等相对传统的媒介形式,在互联网技术还没有普及的年份备受社会的推崇和欢迎。

而新媒体则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其借助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将手机、电脑、电视等作为终端设备,为受众提供娱乐信息和服务于一体的媒体形态。

新媒体具有“数字化”的特征,如数字广播、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手机网络等都是新媒体的表现形式。

从特点上来看,新媒体的传播具有网络化、数字化和全球化三个突出的特点,受众接受和传播信息可以实现实时互通、快速传递的效果。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两篇)——新媒体环境中群体传播的类型和动机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两篇)——新媒体环境中群体传播的类型和动机

人名义 出现 的,比如 记者 和主持人。 那么 ,群体传播 是古已 理 的动机 ,但 是 ,反过来就不行 ,动 机无法变成本能 。动机
有 之 吗 ? 这似 乎 涉 及 到 人 类 的传 播本 能 , 也 有 关 群 体 传 播 的 可 以有 很 多种 ,本 能只 有 一 个 。本 能 几 乎 属 于 所 有 人 ,但 是 ,
性事件。换言之 ,不是所有 的事件都 能够 成为群体传播 的动 个 。 网络 似 乎 重 新 定 义 了人 类 的 关 系 。 以 往 我 们 的 关 系 更 强 因。按照这种逻辑 ,群体传播属 于间歇性传播 ,不总发作, 调 远 近 , 以空 间距 离 为尺 度 。现 在 增 加 了 更 多的 时 间因 素 , 它的动机似乎和大众传播正相 反,而 是倾 向于打破 有序性 。 比如说 即时通信 。社交媒体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 了集体关系和 而群体的认知又是什么 ?群体可 能会 因为一个事实聚集在一 组织关系 。今天 的社会 关系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媒介关系 。那

起 的 。 如 果 说 有 群 体 传 播 ,那 么 , 相应 的 该 有 个 体 传 播 。
我们今天所 熟悉的几乎所有人类传播 活动都是 以个体为单位 应该有群体传 播。但是 ,古 时的传播概念 和今天相 比应该有 我 们 可 以 的 。有 了 大 众 传 播 以后 ,我 们 只 是把 传 播 者 和 受 众 分 开 了 , 很 大 的不 同 。 假 如 说 群 体 传播 是 人 类 的 一种 本 能 ,
得传媒界 同仁深思的一个 问题。 本期“ 传媒大讲坛” 栏目 特约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
师刘宏教授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韦路教授撰文, 他们分别探 讨了传媒未来走 向 。刘宏 教授 在 新媒 体 环境 中群 体传 播 的类 型和 动机 一文 中提 出,新 旧媒体 的变革 直接 影 响 了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第一周新媒体导论什么是新媒体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特征:数字化;多媒体;互动性;网络化;个人化新媒体的形式:虚拟世界;镜像世界;生活记录;增强现实。

新媒体的内容:新闻→融合新闻;娱乐→互动;社交→用户生产内容;服务新媒体的历史前新媒体时代:语言;文字;造纸;印刷术;摄影;电报;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时代:机械计算机;;;网络时代:,浏览器,门户网站。

,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

,语义网,大数据,智能网第周: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技术决定论媒介偏向论,伊尼斯,时间偏向媒介、空间偏向媒介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改变感官比率、改变人们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传播时代论,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力传播时代社会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的反思:简化论、单向论、机械论、中立论、弱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提出:社会力量决定技术原型是否被采用油门—刹车模式,温斯顿技术社会互动论决定论的困惑诞生期:社会需要>原型成熟期:技术决定,宏观上技术是社会变化主要原因,微观上技术是改变心理的原因,技术推动社会需求过时期:新的社会需要>过时装置,新社会需要刺激技术——喜新,各种因素对新技术的延缓——恋旧第周: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过程:班杜拉,注意、记忆、模仿、结果。

交互决定论榜样,活榜样、口头指引、符号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能力、关注整体行为、对未来的评价。

影响因素:直接体验、间接体验、社会劝说、生理因素。

创新扩散论技术创新的特性: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创新采纳的过程:获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

创新采纳的受众:创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滞后者。

技术接受论理性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权衡需求理论第周: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新媒体伦理网民伦理。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转型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转型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转型分析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意见和观点、参与社交互动的重要平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传统媒体和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转变,使得传播行为与传播方式都经历了巨大的改变。

本文将从新媒体时代对传播转型的影响、新媒体的特点以及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新媒体时代对传播转型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媒体与传播方式的格局,对传播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更加开放和多样化。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一些权威机构来实现信息的传播,而新媒体则使得每个人都具备了传播的能力,无需再受到传统媒体的严格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参与到传播中来。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使得信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无论是新闻资讯、娱乐信息还是广告宣传,都可以迅速传达给大众。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更加互动和个性化。

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用户可以进行双向交流和互动,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

二、新媒体的特点新媒体具有多种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新媒体具有多媒体性。

传统媒体主要以文字、图片、声音等方式呈现信息,而新媒体则将这些媒体形式整合在一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信息,更加生动直观。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不同,新媒体可以实现用户参与、留言、点赞、关注等互动行为,使得信息传播更加立体和丰富。

新媒体具有即时性。

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和发布信息,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

新媒体具有个性化和定制化。

新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内容,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三、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新媒体传播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和变革,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必将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研究·融合与发展24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摘 要:随着互联网文明对于中国影响的越来越强大,不但经济层次出现了与互联网的融合、借用、改变,而且在文化领域受众对新的文化需求和信息消费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由于传统媒介宣传性较强和较长时间的假新闻、假信息的出现,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用户开始通过自己的方法寻求自己想要的信息。

一些适宜网络受众需求的新媒体顺势而生,且对于传播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并深远持久的改变。

本文从辩证的维度,分析新媒体时代传统传播到新型传播的改变和转型。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播;转型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34(2016)09-024-02DOI:10.19483/ki.11-4653/n.2016.09.005■文/张伟华引言随着中国网民的迅猛增加,接近7亿的网络用户形成了新媒体强大的受众市场,带来了宽广的消费平台和强大的消费机会。

传播媒介的受众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分散、细化,甚至一去不返。

传播媒体考虑到市场化竞争和收益因素,也纷纷开始了切合自身的改变和转型之路。

传统传播方式也在客观社会实践中悄然地改变。

1.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改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隶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中的文化传媒领域也与之对应产生了新的改变。

一种能代表新兴阶层利益观点的媒体也在网络舆论平台随之出现。

同样,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强大包容性下,民营资本或个人可以入驻网络传播媒介进行媒体发布、信息发布和信息共享。

一些强大的媒体平台,如腾讯新闻、新浪新闻、搜狐新闻等,不仅在媒体覆盖率方面超越了传统广播、报纸、电视的受众群体和层次,而且还在内容的精致和真实方面大大超越了传统媒介。

而一些经受住市场考验的自媒体平台,具备了强大的媒介覆盖能力和自身生命力。

凭借其对内容的精心编排、对受众心理的反复研究、对市场规则的把握到位,新媒体通过自由的媒介属性和灵活的媒介形态逐渐占据并稳固大量的受众市场。

新媒体时代热点事件传播路径的转变

新媒体时代热点事件传播路径的转变

新媒体时代热点事件传播路径的转变作者:杨卫炜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1期摘要基于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如今的媒体传播已步入全新的时代。

热点事件的传播路径已悄然无声地发生改变,从以传统媒体为主导转变为多元化、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发展趋势,热点事件经由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席卷之势迅速扩散。

文章对新媒体时代下热点事件自身的特点及其传播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具体事例,阐述新媒体时代热点事件传播路径发生转变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热点事件的传播。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热点事件;传播路径传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1-0018-02基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的发展为人们的自我表达、传递信息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人都为传播者”成为可能,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平台所具备的弱关系属性和日益成熟的传播特性,用户借助转发与评论,层层嵌套,从而产生较大辐射面,促进观点的进一步大范围扩散,引爆热点新闻事件,引导一定的社会舆论走向。

新媒体时代热点事件的传播具有着复杂性、不可控性,基于其传播的特点,如何有效引导新媒体时代热点事件传播,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1 新媒体时代热点事件概述1)新媒体的内涵及其特征。

当前对新媒体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化的定义,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在传播理念技术手段、传播形式等方面进行革新。

新媒体借助于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性和娱乐性的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媒体传播形态,比如微信平台、博客平台等。

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媒体相对应的,新媒体可看作“第五媒体”,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特点:(1)交互即时性。

新媒体可以自由平等、方便快捷地进行新闻信息传播,实现及时有效的互动。

(2)海量共享性。

新媒体有着难以想象的较大信息承载能力,新媒体的用户可以共享海量的信息资源。

(3)多样化的超文本信息。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路在何方?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路在何方?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路在何方?
严燕蓉;韦路
【期刊名称】《观察与思考》
【年(卷),期】2009(000)024
【摘要】@@ 新媒体的现实rn新媒体领域的技术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就像计算机
硬件技术的摩尔定律一样,各种新的软件和应用更是成倍增长.目前,新媒体传播领域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关键词.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严燕蓉;韦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严冬里的传统媒体路在何方 [J], 尹艺红
2.与新媒体PK传统媒体路在何方 [J], 董松;
3.传统媒体直播与网络直播的大碰撞r——论互联网时代,两者互融互通的路在何方? [J], 陈静华
4.新媒体时代纸媒路在何方? [J], 张智超;祁洁
5.传统媒体客户端路在何方?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作者: 田楚乔
作者机构: 郑州大学
出版物刊名: 新媒体研究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新媒体;传播转型;多元化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正面临着转型。

在信息时代下,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

新媒体技术的诞生促进了传播界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改变,而新媒介的应用也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文章着重对新媒体时代下传播形式的变化做了分析,探讨传播转型是如何进行的,进而明确新媒体时代下传播研究转型的现实意义。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当今时代,新媒体快速发展,已经成功影响人均正常起居生活。

逐渐代替旧媒体,已经成为人群生活不可或缺获取信息的手段。

新媒体依靠自身丰富独特的内容,多元化的方式不断传播于不同受众群体,本文主要分析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以何种传播途径敷衍开来,又以何种传播途径进行成功转型。

为此,该文借用之前书籍研究以及文献参考,探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的特殊意义。

标签: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新媒体衍生新媒体现如今已经成型,在现有成熟的基础上如何改变传播途径,进一步契合人群生活。

更多的人将关注点逐渐投入到新媒体的建设和新媒体的转型当中,所以新媒体的转型传播与社会的发展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媒体的衍生是因群众媒体以及时代进步的要求,所以才有新媒体的诞生,同样是因为新媒体的诞生,也在不断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原有基础上,新媒体建立后如何改变传播途径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事情。

“新媒体”是一个抽象却又真实存在的产物,之所以在旧媒体之上进行蜕变,所以我们命名为新媒体。

从衍生出到现在逐步稳定的发展,直到科技发展带来下一次信息传播的革新。

新媒体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移动设备传播,数字媒体为次要传播。

1新媒体现如今的优势传播途径不仅受限于新媒体的诞生,同样也需考虑受众全体的接受范围。

新媒体最重要的优势即是时效性,因而保持及优秀的时效性,所以可以将很多实时信息传播到受众群体。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当中,新媒体的诞生完美的解决了新闻或信息的时效性,赋予了受众群体更快了解当下信息的媒介。

新媒体在具备时效性的同时,大大增添了受众群体的互动性。

与旧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在网络平台上,改变了单方面传播的弊端,新媒体作为新的信息媒介传播手段后,信息通过新媒體平台传播,增添了群众的互动性和娱乐性,保证了受众群体的言论自由,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后,增添了信息的整合能力。

良好的新媒体平台,有利于传播不同种类人的信息和观点,极大程度整合了群众观点,通过整合大多数人的观点,可以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新媒体时代下如何看待传播研究转型

新媒体时代下如何看待传播研究转型

新媒体时代下如何看待传播研究转型
熊波
【期刊名称】《硅谷》
【年(卷),期】2016(002)019
【摘要】当前,随着新兴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进入了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不断渗入和影响到文化传播领域,新媒体概念、特点的变化引起了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改变,具体表现为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过渡性发展,不断深化的媒介融合现象增多,文化传播更加快捷和便利等方面。

面对文化传播的新变化,加强传播研究转型显得比较迫切和必要。

为此,文章就如何看待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转型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

【总页数】2页(P99-100)
【作者】熊波
【作者单位】南昌晚报,江西南昌 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相关文献】
1.新媒体时代下如何看待传播研究转型
2.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媒体传播转型研究
3.从传播学角度看待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水军
4.新媒体时代下的国际传播--以“美国之音”对华传播转型为例
5.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媒体传播转型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 3 卷第 4 期 2 0 1 3年7月
浙 江 大 学 学 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i a n U n i v e r s i t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g y(
9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浙江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第4 3卷
? c u l t u r e B a s e d o n t h e r e v i e w o f r e s e a r c h, t h i s s t u d a n a l z e s t h r e e a r o a c h e s t o n e w r e v i o u s y y p p p ,n , , , m e d i a s t u d i e s a m e l s o c i a l s c i e n t i f i c c r i t i c a l a n d i n t e r r e t i v e a n d r e v e a l s t h r e e a r a d i m s y p p g , r a c t i c e s e o l e f i n d i n s . F i r s t i t i s t h e c h a n i n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a c t i v i t i e s a n d i n w h i c h e n a e p p p g g g g g , l e a d t o t h e c h a n i n v i e w s o f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u c h a s a s h i f t f r o m″ m e d i a a u d i e n c e ″ s t u d t o t h a t - g g y , ″ n e w m e d i a u s e r ″s t u d .M o r e o v e r t h e d e v e l o m e n t o f n e w m e d i a i n d u s t r n o t o n l e n e r a t e s - y p y y g ,b n e w r e s e a r c h o b e c t s a n d t h e o r i e s u t o f f e r s n e w a n d m e t h o d s t o t e s t c l a s s i c e r s e c t i v e s j p p , t h e o r i e s .S e c o n d i n e x a m i n i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b e t w e e n n e w m e d i a t e c h n o l o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g p g , h i s s t u d c o n c l u d e s t h a t t e c h n o l o i c a l d e t e r m i n i s m i s u s u a l l a d o m i n a n t a r a d i m i n t h e c h a n et y g y p g g , o f n e w m e d i a t e c h n o l o i e s .A s t h e s e n e w t e c h n o l o i e s d i f f u s e r e s e a r c h e r s w i l l t u r n e a r l h a s e y g g p a s o c i a l s h a i n e r s e c t i v e t h a t f o c u s e s o n h o w n e w m e d i a t e c h n o l o i e s a r e s h a e d b v a r i o u s t o p g p p g p y , s o c i a l f o r c e s o n t h e o n e h a n da n d a r e s h a i n s o c i a l l i f e i n s o c i o h i s t o r i c a l c o n t e x t s o n t h e o t h e r . - p g , T h i r d t h e e m e r e n c e o f n e w m e d i a e v e n t s h a s b e c o m e a u n i u e a n d i n f l u e n t i a l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g q h e n o m e n o n t h a t a t t r a c t s t h e a t t e n t i o n o f a l a r e n u m b e r o f C h i n e s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e r s . p g ,m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o s t o f t h e s e s t u d i e s a r e c a s e s t u d i e s a n d a r e l i m i t e d t o t h e a l i c a t i o n o f w e s t e r n p p ,t t h e o r i e s t o t h e C h i n e s e s o c i e t h u s f a i l i n t o r o v i d e a n i n s i h t i n t o t h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y g p y g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n e w m e d i a e n v i r o n m e n t . A a i n s t s u c h a b a c k d r o t h i s s t u d s u e s t s m e c h a n i s m g p, y g g ap o s s i b l e d i r e c t i o n f o r C h i n e s e s c h o l a r s t o f a c i l i t a t e a″ c u l t u r a l s h i f t ″o f n e w m e d i a r e s e a r c h, t o t h e ″ t h i c k d e s c r i t i o n ″m e t h o d o f c u l t u r a l s o c i o l o t o r e v e a l t h e s e c i f i c i m l i c a t i o n s o f n e w a d o t p g y p p p ,a m e d i a e v e n t s n d t o u n c o v e r t h e s o c i o c o n s e u e n c e s o f t h e s e e v e n t s a n d t h e i r s c h o l o i c a l -p q y g a s s o c i a t e d o a l s o c i a l f a c t o r s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c o n t e x t . T h e i s t o h i h l i h t t h e i n t e r l a o f d i f f e r e n t g g g p y , s o c i a l f o r c e s i n n e w m e d i a s t u d i e s i n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C h i n a .M e a n w h i l e s c h o l a r s s h o u l d t a k e , r o c e d u r e s a d v a n t a e o f n e w m e d i a t e c h n o l o i e s t o d e v e l o n e w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a n d t o e x l o r e p g g p p , r e s e a r c h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s o c i a l a n d c u l t u r a l c o n t e x ta n d t o n e w t h e o r i e s u n i u e u e s t i o n s e n e r a t e q q g c a n f a c i l i t a t e t h e d e v e l o m e n t o f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t h a t p : ; ; ; K e w o r d s n e w m e d i a s t u d i e s n e w m e d i a a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n e w g y ; e v e n t s c u l t u r a l s o c i o l o m e d i a g y
[ 收稿日期 ] 2 0 1 3 0 2 1 0 - - [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 ] 2 0 1 3 0 5 1 8 - - [ )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 划 “ ( ;浙 江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 之江青年课题” 1 1 Y J C 8 6 0 0 4 8 G 2) 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 作者简介 ] 韦路 , 男,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传播学博士 , 主要从事新媒体的采纳 、 使用和社会影 1. 响以及政治传播 、 媒介社会学和媒介心理学研究 ; 丁方舟 , 女, 浙江大学传媒与 国 际 文 化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 主要从事新媒体和政 2. 治传播研究 。 [ : / / / 本刊网址 · 在线杂志 ] h t t www. o u r n a l s . z u. e d u. c n s o c p j 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