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对艺术设计人才要求的关键是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应加快改革步伐,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观念,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真正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艺术设计教育设计人才培养
一、前言
我国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注重学生设计技能的训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形态塑造、设计表达方法和模型制作等相关课程来培养学生体验和掌握设计过程的各个因素与环节。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以被动学习、模仿性设计为主。
这种教育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能够迅速地大量培养设计人才,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但是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透支生态环境资源,模仿、借鉴别国优秀设计产品的发展模式已经遭遇了“瓶颈”。
为此,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构想,以摆脱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所谓“创新型国家”,指以创新作为国家核心理念,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最核心国家战略的一种国家发展模式。
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各种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各种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被广泛地运用于经济发展中,避免了传统的依赖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土地为生产要素的发展模式。
艺术设计产业是创意产业群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推崇创新,结合现有工艺、技术,向大众提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
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前景巨大,艺术设计人才需求旺盛。
艺术设计人才,要想设计出有竞争力的设计产品,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
只有全面掌握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人文知识,兼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地设计阐释自己的设计产品。
创意人才在创造精神文化娱乐需求过程中不仅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而且要从人自身存在的价值出发全盘考虑问题,关注人类文化,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关注人类未来。
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对艺术设计人才要求的关键是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输送合格人才并保持创新能力,使设计真正成为增值经济文化实力的力量,已成为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问题。
二、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点
设计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需要对创新型国家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适应艺术设计产业的需要。
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创新型国家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创新理念的普遍性。
在创新型国家中,创新是国家的灵魂,创新文化得以发展。
全社会努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社会的组织和个人具有较为强烈的创新意识。
(2)创新行为的社会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创新工作,创新浪潮波及全社会,创新成为社会时尚,成为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
(3)创新主体的普及性。
随着创新理念和创新文化渗透于全社会各个领域,创新的国家战略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环节。
社会组织和个人潜在的创造力日益被激活,成为一个创新主体。
(4)创新体系的完善性。
包括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的建设及其相互沟通和结合。
教育体系是创新体系的基础,创新体系又是教育体系的发展,两者统一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实践之中。
(5)创新战略的自主性、特色性。
发达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经验表明:一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二是“要走本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这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共同财富,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本特点。
(6)创新成效的高效性。
发达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效果充分表明,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二十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综上所述,创新型国家为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完善的平台、优越的环境,同时也构成了一个竞争激烈的艺术设计市场。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我们必须加强设计人才的人文素养,从文化的高度来理解设计活动,使其能为自己的设计产品注入文化魂、民族魂、时代魂。
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应在当前的现状下做出新的转变,以适应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
三、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要适应当代设计学科发展呈多学科交叉的趋势,让学生拥有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等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培养学生经验技能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
针对艺术设计教育本身的特点,结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笔者认为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1.教育理念的转变。
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过度强调横向借鉴和纵向传承,过分注重继承、追随和模仿、引进,传统上属于“技能型教育”。
我国传统的设计教育体系采取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学习知识积累型的点到点的线性积累方式,学生的学习以被动的接受状态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要转变,应尽快从“技能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换。
“知识创新型教育是新的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它是一种扩散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掌握自我决策的能力和独立分析的能力。
”只有教育理念首先转变才能更好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艺术设计教育。
2.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要把传统的“设计技能的训练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式的设计创新的系统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设计教育注重学生设计技能的训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形态塑造、设计表达方法和模型制作等相关课程来培养学生体验和掌握设计过程的各个因素与环节,使学生达到对设计经验的学习和把握。
创新型设计教育体系则是更加强调学生对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的掌握和思想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和进行创造。
创新型设计教育体系也并不是对传统技能型教育一味抛弃,而是在创新型设计教育中对学生经验技能的培养有更多和更广泛含义上的扩展。
因此,要适应把传统的“设计技能的训练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式的设计创新的系统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独创性的艺术设计人才。
3.将人文素质培养贯穿于设计专业教育的过程中。
艺术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学科,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
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或者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的简单相加。
设计是人类文明高容量的载体,有较深层的人文属性。
在艺术领域中,文化是艺术的灵魂。
艺术设计是对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渗透力、影响力的拓展和挖掘。
特别在当前文化产业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打造富有创意、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既有文化战略意义也有经济现实意义。
因而,文化产业对创意人才的人文素质有更高要求,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应更进一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可采取以下措施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1)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更新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培养设计人才的艺术素质与设计审美能力为目标,加强人文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同时还应保留一些传统民间艺术方面的选修课,加深学生对母体文化的了解。
(2)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潜移默化的过程。
“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展健康向上、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讲座、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塑造自我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学校应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3)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人文
素质和人文意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影响巨大。
教师的人格魅力及思想倾向、精神风貌、艺术修养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人文修养的形成,专业教师应把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为一体,以自己良好的人文素养去引导学生。
国与国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造型人才的竞争,究其根源,就是创造力的竞争,艺术设计领域更加要求设计人才对创新的系统方法和思想的应用。
在当前形势下,艺术设计教育应把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高等教育本身的创新,而机制的创新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所以我国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开放式教学”“创新性思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几个特征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它可以通过设置定性定量的课程内容和有效的教学实施途径来实现,即完成某一艺术设计专业或某一门课程之后,学生将要达到的某一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规格要求,其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与相应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
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由社会需求分析、岗位(或岗位群)标准分析、个体需求分析等的综合结果来确定的。
1.社会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分析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先决条件,根据不同的艺术设计专业、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条件和不同的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
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目标必须由过去单纯地针对一个艺术设计职业岗位扩展到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要坚持职业定位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2.岗位群标准分析。
艺术设计产业结构的调整造就了相应的艺术设计的职业结构以及劳动岗位内容的不断变化。
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必须从市场实际的需求出发。
艺术设计岗位群调查与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课程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项目、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的选择和确定的过程,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出发点。
3.个性需求分析。
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
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要从艺术设计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的角度来分析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构建进入未来艺术设计职业世界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还要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和培训创造接口与条件。
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开发时,应增强基础性、通识性、复合性的教学内容,把增强学生的艺术设计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该类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使学生不仅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变通能力,而且可以跨专业、跨领域就业。
[参考文献]
[1]叶忠海.大学后继续教育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2]安德鲁·森尼尔.创意产业:充满情感的经济[J].产品设计,2005(6).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2001.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吴卫,刘志.艺术设计教育更需要复兴人文精神[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