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全球大地构造地貌10教学提纲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7497b026195f312b3069a57e.png)
《地貌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415课程名称:地貌学Geomorphology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先修课程:普通化学、普通物理等基础课总学时:32 ;授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地貌学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是在学习了基础课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将着重在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一一地质构造和岩石、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外营力作用及人类活动、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时间因素、主要的典型地貌特征作详细介绍。
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地貌的发育受到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的影响;掌握各种地貌形态的特征及其发育规律,掌握地表形态在这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发展规律;认识地貌既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自然资源。
培养学生对各种地质现象与地貌形态进行分析、鉴别和从中提取自然地理信息的能力,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内容共九章,各章及实验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如下:1.绪论(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解地貌学与地质学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树立地质与地貌学的“时空观”;了解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了解地貌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意义,地貌学发展简史。
重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地貌学与地质学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难点:地质与地貌学的“时空观”。
2.地貌与构造(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全球构造地貌;理解大地构造地貌;掌握水平岩层构造地貌、褶皱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地貌等。
重点:各种构造地貌的特征与识别标志。
难点:各种构造地貌现象的分析;大地构造地貌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3.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块体运动的力学机制,理解风化作用、风化壳及主要岩石的风化地形特征及层次性;掌握崩塌、滑坡、蠕动等坡地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的基本特征。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2.2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2.2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df8403726fff705cd170ac5.png)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本节内容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地质构造与地貌。
揭示了褶皱和断层这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的形成原理,及其形成的地貌。
2.板块运动与地貌。
阐述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有两种类型边界,不同类型的边界对地貌产生不同的影响。
3.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主要阐述山地地貌对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线路所产生的影响。
区域认知:了解板块运动对全球地貌的影响。
综合思维: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认识褶皱和断层构造的基本形态特征。
人地协调观:举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褶皱和断层构造的基本形态特征。
2.六大板块对全球地貌的影响。
3.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在地球的内、外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地质构造。
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
背斜和向斜比较2、断层: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现实案例:断层发生垂直位移,岩层相对上升部分叫地垒,形成块状山或高地;相对下降部分叫地堑,形成谷地或低地。
在山地,断层沿线常常发育成河谷。
断层及其地貌二、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破碎成多个板块,上覆于软流层之上。
全球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板块间的相互运动塑造了地表形态。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山区交通线路修建成本高,难度大;另一方面,山地灾害多发,影响行车安全。
故山区优先选择公路交通。
线路一般布局在盆地和河谷地带,为减小坡度,上下坡路段采用盘山曲折的设计。
山区在修建交通线路时还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章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7fe1f87cd184254a35355b.png)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背斜与向斜的差异性课时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播放视频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地形多种多样,主要有崎岖不平的山地、起伏各缓的丘陵、海拔较低的平原,还有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内部平坦四周陡峻的高原,这些我们总称为是地球表面形态。
那么这种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指导阅读,出示表格: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设问: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地壳的运动引导了地表形态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其运动的呢?近几十年来对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的解释很多,其中最为盛行的一种学说是板块学说。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并完成表格。
自主学习1、找出你所在板块的范围2、分析你所在板块的主要地表形态特征[学生代表回答]课时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巡视指点更正。
强调:(1)印度洋板块向东北移动、亚欧板块向西南方向移动。
(2)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将其挤压、抬升,形成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3)板块的这种相对运动使地形发生了很大变化,本地区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①板块为什么会运动?②板块运动有什么规律?③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有何作用?……【讲解】【情况一】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大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第二章 大地构造学(板块构造理论—1板块构造理论起源)2012
![第二章 大地构造学(板块构造理论—1板块构造理论起源)2012](https://img.taocdn.com/s3/m/d7c2175db307e87101f696f9.png)
的 泛 大 陆
大陆漂移学说发展遭到的阻碍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没有很好地解决大陆漂移的力 学机制问题,他认为,大陆漂移是硅铝质大陆壳像一座座 桌状冰山一样航行在洋底的较重的硅镁质岩浆中,并且认 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潮汐摩擦力是推动大陆漂移的驱动 力。这些论点遭到当时多数地球物理学家们的激烈反对, 在地球物理学家们看来,洋底是坚硬的,大陆不可能像船 一样航行在洋底或硅镁层之上,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潮汐 摩擦力非常有限,远不足以推动大陆漂移。由于魏格纳的 大陆漂移学说遇到动力机制上的困难而遭到地球物理学家 们的强烈反对,加之其蕴含的活动论思想与当时地学界占 支配地位的地槽理论在思想体系上矛盾,因而,随着他本 人不幸于1930年逝世,大陆漂移假说一度销声匿迹。
1872-1876 英国挑战者号 Challenger调查
Harry Hammond Hess
H. Hess二战期间任美国太平 洋战争时期凯普.约翰逊号船 长,用声纳对海底做了不间 断的观测。 1946年发现水下平顶山。 二战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1957年2月26日听Heezen的 报告,报导了洋脊的发现, 他当即指出:你动摇了地质 学的基石。 1960年口头发表,并于1962 年正式发表了“海盆的历史” 一文。
魏格纳和他的家人乘坐气球
• 1970在汉堡重 新命名的魏格 纳街
魏格纳有关大陆漂移的著作
• 1912a,Die 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Petermann’s Geographyche Mitteilungen,58,185-195,305-308. • 1912b,Die 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Geologische Rundschau,3,276-292 • 1915,Die 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 und Ozeane, Braunschweiz, Veiweg. • 1924,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 London: Methuen. • 1929(1966),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案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fb560c998fcc22bdd10dc5.png)
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地貌。
2、学会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判断背斜、向斜和断层发生的部位。
3、理解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2)明确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2.难点:(1)读图判断背斜、向斜及其形成的地形。
(2)判断断层中岩层的断裂移动方向。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读图分析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海拔5900米处发现一块阔叶树的树叶化石。
经鉴定,这是高山栎树叶化石,年龄为200多万年。
然而这类阔叶树现在在同纬度生长的海拔上限是3 000米。
这一重要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在近200多万年中发生了大幅度抬升。
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的?[新课教学]:(板书)一、地质构造与地貌在山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倾斜弯曲,有的断裂错开。
这些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教师提问):请问地质构造有哪两种类型?(多媒体演示):褶皱和断层图片。
(学生回答):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地质构造。
(板书)1、褶皱(教师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
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背斜、向斜的地貌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师生共同分析):要真正区别向斜和背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从岩层的弯曲形态上来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第二,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来看(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第三,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
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2)](https://img.taocdn.com/s3/m/6144389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4.png)
图5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褶皱的形成对地形的影响 (1)背斜成山、谷:背斜形成初期,一般形成山岭;久经外力作用,可能形成谷地。
(2)向斜成山、谷:向斜形成初期,一般形成谷地;久经外力作用,可能形成山岭。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3)平坦地表下的褶皱构造:地表较平坦,但地表下可能为褶皱构造,造成同一岩层在 不同地区埋藏深度不同。
图3 提示:褶皱。由地表向下,岩层先由新到老,然后再由老到新。
褶皱的形成过程对岩层新老关系的影响 岩层在形成过程中,一般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呈水平状态分布(如图4)。褶皱在 形成过程中,上新下老的岩层关系在同一地点仍然存在,但岩层会发生弯曲,造成同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岩层的水平状态被打破,从而导致由核部到两翼的岩层新老关系的变化(如图5)。 (1)水平岩层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2)断层线附近
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断层线,反映断层的延伸方向和延伸规模。由于断层面 形状与岩层产状的变化及地形的影响,断层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断层线 附近一般岩石破碎,多泉水出露,或者形成湖泊,如东非大裂谷带的湖泊。
|板块运动如何影响地貌的形成?
中新网2020年1月4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一座火 山当地时间1月3日爆发,灰烬直冲高空形成火山灰云,引发航飞警报。
|地质构造与地貌
1.地质构造:岩层的① 变形和变位 ,称为地质构造。②褶皱和断层 是常见
的地质构造。
2.褶皱
(1)含义: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③挤压力
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
系列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2)背斜、向斜与地形
岩层变化 岩层新老
地形 地形倒置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2c8384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7.png)
早期,随着板块挤压,现今乌兰盆地地区由北向南流动的河流开始形成,
并向东流入现今共和盆地的低洼地带。之后因鄂拉山的隆升,水系逐渐
分离。据此完成第1~2题。
1.形成图中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外力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岩浆活动
2.图中地理事物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意大利西西里岛北部的利帕里群岛中,有一个圆锥形的小岛。岛上
有一座斯特龙博利火山,海拔926米,火山口直径约580米。
数百年来,这座火山每隔两三分钟就响起一阵轰隆声,随即喷发出
巨大的烟柱、蒸汽和碎屑,升到数百米的天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烟柱,
黑夜里被沸腾的熔岩的深红色回光映得通红,一明一暗,在离火山100
多千米的海上都能看到,成了过往船只明辨方向的标志,被人们誉为
“地中海的天然灯塔”。
想一想1:
黄土高原的成因与黄土高原沟壑地貌的成因相同吗?
【答案】不同。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沟
壑地貌的成因是流水侵蚀作用。
画一画:
在图中添画箭头,描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之
间的关系。
常见岩石
花岗
玄武
(2)沉积岩。
①形成过程。
流水
压实、固结
砾岩
页岩
②常见类型:按照颗粒大小分为 _______、砂岩、
______等。
石灰
③特殊类型: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 _______岩。
(3)变质岩。
高温、高压
①概念: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 ____________等
概念
表面的方向运动
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8a96282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a.png)
二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重难归纳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 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绝大部分位于海洋,其余五 大板块都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一 般来说,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方法归纳 公路选线的过关技巧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是理想的 山区公路汽车爬坡比赛赛场,被称为“历史的弯道”。其全长约4千米,从山 脚至山顶直线距离约350米,坡度倾角约60°,道路盘绕24道弯,对于赛车手 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天然赛道。
(1)在山区为什么要修建盘山公路? (2)盘山公路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1)山区地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盘山公路与等高线平行,可降低工 程难度,减低道路的坡度。 (2)便于爬坡和行驶,但延长了行驶距离。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板块海拔相近,中间为山地,故图示的板 块边界是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 图示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亚欧 板块相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因板块张裂形成的;日本列岛和落基山 脉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4.特点:板块内部相对 稳定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 的地带。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c49446263169a4517723a3dc.png)
而实际情况是,地壳下面的均衡面即是起伏的,同时物质又是不均一的。 根据W.A.Heiskanen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来成,而37%由 普拉特模式进行。这就解释了大洋与大陆显体地貌的成因。
(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Hale Waihona Puke 地学界对陆地与海洋的成因一直有两种观点:固定论和活动论 活动论学派由来已久,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 学说,解释海陆分布。但由于种种缺陷一直没有被接受,到20世纪中 叶,由于深海钻探的发展,大洋研究的深入,发现海底扩张。在海底 扩张和大陆漂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用其解释大陆海 洋的成因的问题。
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 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 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 地表最大的起伏为20km,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 海拔8844.43m,最深的海洋为马里亚纳海沟说- 11022m,地表平均高度为-2450m。
2、大陆和海洋分异
火山庐山地垒式断块山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庞越地区的布罗莫火山左和塞梅鲁火山冒出浓烟剥蚀山地剥蚀山地的形成不发展受到的外力作和新极造运动对山地形态塑造的影响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一、地貌概述 二、大陆区的形态 三、大洋区的形态
一 、地貌概述
(一) 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 显然地球表面的起伏很复杂,但其表面的基本轮廓可明显地表现 为大陆表面高地和海洋底部低地两部分。
黄 冈 山 冰 蚀 山 地
鲁 山 构 造 侵 蚀 山 地
-
乌蒙山-岩溶山地
(二)平原
1、平原的高度分类
2、平原的成因分类
①构造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大于剥蚀作用,平原面与岩层面 一致。如前第四纪水平(或缓倾斜)岩层和熔岩等的固结 岩层形成的平原和高原。 ②剥蚀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与剥蚀作用大致相等,平原面切 过岩层面,地面微有起伏。
第二章 构造地貌
![第二章 构造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19214a65482fb4daa58d4bc7.png)
两种理论:
• 普拉特(Pratt):认为地壳下部存在一均衡面,均衡面以下 的物质密度较大而均一,均衡面之上物质密度不均,为了保 持均衡,密度低的地方地势升高,密度高的地方地势降低, 所以高山高原地区的地壳密度小于平原和低地。
• 艾利(Airy):认为均衡面以上的地壳物质密度相同,但均 衡深度不等,所以均衡面不是普拉特所说的如一水平面,而 是深度不等的起伏面。为了保持均衡,需要进行均衡补偿, 即地壳表面上高起的部位底部沉降较深。地壳上部的高山巍 然耸立,而其地面以下部分沉降较深,形成所谓“山根”。 近年来,在世界不同地区进行重力测量的结果,反映高山高 原区属重力负异常,表明质量不足,而平原低地则属于重力 重力正异常,表明质量有余。
并不在大洋的中央,而是在它的边缘,紧接着大陆或者毗连 着列岛,也就是说(?)并不贴近海岭。
• 由此可见,海洋中央为隆起区,边缘为凹陷,大陆中央为低 地,而边缘为隆起,整个地壳就好像是巨大褶皱,有隆起地
• 带与凹陷地带交互更替所组成。
• 大家在地质学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大陆地壳主要有上部的 花岗岩层和下部的玄武岩质层组成,在花岗岩层之上,还广泛 分布着沉积岩层和火山岩等,地壳上层岩类的主要成分是硅和 铝
在5000m深度的峰与海洋盆地相对应。山区与海沟只表面很小的一部分。 • 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的两个基本单元,可以明显地分为两级地形阶梯。
• 第一级 1000m~ -200m;第二级 -3000m~-6000m。
• 第一级是大陆,其中一部分是陆棚,陆棚是大陆边缘的浅水地带, 是大陆由于沉降或海蚀而被水淹没的部分,第二级大部分是洋底。
1.大陆与洋底的形态特征
• 划分大陆与大洋的海岸线,并非真正是大洋与大陆的界线,因为海岸线 受潮汐的变化而发生移动,同样如果气候发生变化,海岸线也会发生迁 移.陆地上观察到的岩层与构造往往海下延伸,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陆架 即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它实际上是大陆的一部分,我们平常 见到的海岸线则往往很少与地质界线吻合.
世界自然地理经典课件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资料讲解
![世界自然地理经典课件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资料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9208b57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e.png)
(二)主要自然带的定量特征
在陆地自然带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率最 高,草原生态系统次之,而荒漠生态系统最低。生态系 统的生物量和生产率可以作为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诊 断指标,用以考察自然地理环境功能是否退化,评价自 然地理环境生产潜力发挥的程度如何,还可用来衡量人 类对生态系统的管理水平和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效果 如何。因此,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率对于理论研究 和生产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然带的环境与生 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率关系的状况(见下表)。
12
8. 温带阔叶林带
本带又称夏绿林带,主要是 由一些秋后落叶的阔叶乔木组成 的森林。本带属于整个温带森林 带的南部亚带,因受海陆分布、 寒暖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温带阔叶林带主要分布于温带大 陆的东部和西部,温带大陆内部, 则因大陆性气候较强,而形成了 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亚洲东 部夏绿林受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 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欧 洲西部的夏绿林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往往形成由单一树种组成的 纯林,如山毛榉、栎林等。北美洲夏绿林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 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这里主要是温带大陆 性湿润气候,植被主要是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温带阔叶 林带的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 少,但个体数量较多,其中以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动物最 13 为活跃。
9. 亚寒带针叶林带
本带属于整个温带 森林带的北部亚带,它 沿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 大陆北部呈非常宽阔的 带状东西向伸展着,是 温带森林带的主要部分, 几乎横贯亚欧大陆和北 美大陆,是一条全球性 的自然带。这里属于亚 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 十分寒冷,夏季温暖潮 湿,形成了由云杉、落 叶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 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 灰化土。动物界中主要 是松鼠、雪兔、狐、貂 等耐寒动物。
第二章构造地貌第二节大地
![第二章构造地貌第二节大地](https://img.taocdn.com/s3/m/821e28f6941ea76e58fa04f0.png)
洋 壳 滑 过 热 点 时 形 成 海 底 火 山 链
深海平原
深海平原是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割开的低地,大多水深 达5~6千米。深海平原表面地形平坦,坡度极小(< 1/1000,甚至<1/10000),是地球表面最平坦的地方。 这样的地貌特征是由于深海平原底部高低不平的原始地 形上覆盖了巨厚的沉积物所致。深海平原上沉积层厚度 不少于300米,经常超过1000米。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大陆 和大陆架浅海的陆源碎屑沉积。以靠近稳定大陆边缘、 与大陆基相接的深海平原最为典型。
2.大陆坡
是陆地向海洋过渡地区,有如下特征: 呈明显的坡折,上限水深130m,下限水深 2000m。 坡度各地不一,一般为5-7o,构造活动强烈 的地区可达15-20o,甚至超过50o。 宽度不一,与坡度一致,大西洋20-100km, 太平洋20-40km。总体形态呈阶梯状,由阶 梯状断裂形成,也可能由滑坡,浊流过程形成。 是洋壳向陆壳过渡的地区。
海底山脉(海山)它是穿插于洋底上的山脉, 由火山链组成,规模远不如大洋中脊那样庞大。 由于缺乏地震活动(仅有火山活动 引起的微弱地 震)而被称作无震海岭,如太平洋的天皇-夏威 夷海岭、印度洋 的东经九十度海岭等。有的无
震海岭顶部出露水面形成岛屿,如夏威夷群岛 等。
构成海岭的火山只发生在洋底某一个位置上,但火山的 岩浆源同样来自上地幔软流圈,以柱状地幔流的形式上 涌,并穿破洋壳喷出。按威尔逊(Wilson,1965)观点 认为,在岩石圈下有一个提供岩浆的固定源地,称为地 幔热点,当移动的洋壳经过热点时产生火山,以后火山 随着板块移动离开了热点,成为死火山,新来的洋壳再 经热点时,又再形成新的火山。就这样沿着洋壳移动的 路线上出现一连串的火山链,即海底山脉。
(2)空间位置与特性
地貌学:第二章( 构造地貌)
![地貌学:第二章( 构造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3b58b0db9b6648d7c0c7464d.png)
二、大陆与海洋
(一)特征
一般来说,海岸线将缘。因此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陆地 和大陆边缘。
2.陆地
(1) 陆地的概况
陆地面积1.49* 108 km2,占地球总面积 的29%,平均海拔850m。
(2) 陆壳的厚度
陆壳比洋壳厚,平原地区一般30km左右, 山区和高原等地区60—70 km。
上海31 km、成都47km、兰州53km、拉 萨70km
(3) 陆地的结构
陆地是双层结构,具有硅镁层和硅铝层。
普拉特 + 艾里 = 地壳均衡理论
后来地震资料表明,实际情况应当是普拉 特和艾里二种观点的综合,即地壳下的均衡面 是有起伏的,不同地段的地壳物质密度也是不 均的,要保持陆壳与洋壳的均衡,陆壳得用较 大的厚度来弥补密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洋 壳则以密度大来补偿厚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 由此可见,二种地壳分别用厚度或密度来取得 均衡的,并由此而造高起的大陆和低陷的大洋。
大陆和洋底的地壳特征
(二)大陆与大洋形态及地壳性质 差异的成因
地壳均衡说
英国学者普拉特(J.H.Pratt,1854)和艾 里(C.B.Airy,1855)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引 力研究之后,同时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 低差别问题,但观点各异。
(1)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
普拉特假设地壳之下有一个平坦的均衡面, 此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不等,但沿铅垂方向 上其总质量是一致的,为保持均衡,密度小的 地段,地势要高,反之地势就低。形态高差是 地壳岩石密度不同的表现。
面积:14892万km2
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dd16ed25a8102d277a22f9d.png)
《地貌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专业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作为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地貌学的理论部分所涉及的内容及地理学的各门分支学科均发生密切的关系。
地貌学的知识体系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和港口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的知识均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地理系本科生《地貌学》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工作方法。
学会在野外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判断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一般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祖国各地的自然面貌,如青藏高原的现代冰川、冰缘地貌形态,干旱地区的风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地貌形态、以及我国主要河流不同河段的河床及冲积平原形态。
在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注重反映现代地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系,讲授内容以目前地貌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组织及安排。
课程从不同时空尺度深入地研究各种地貌的特征、形成过程、发展趋势及演变规律,总体框架分为地貌学基本理论、各种地貌的特征及成因以及中国大陆地貌格局的形成演化三部分内容。
具体包括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地貌学史和基本理论、全球大地构造地貌、坡地发育及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及气候地貌,最后讨论中国构造、气候地貌的形成以及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化。
(四)教学时数总计38学时。
(五)教学方式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及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野外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地貌学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第2章 大地构造学(板块构造理论—2岩石圈及岩石圈板块)
![第2章 大地构造学(板块构造理论—2岩石圈及岩石圈板块)](https://img.taocdn.com/s3/m/e498de9cfd0a79563c1e7287.png)
软流圈(低速层)
对陆壳成分结构的新认识 (主要针对下地壳成分)
超深钻钻探表明,地壳内部可能不存在康拉德面 (硅铝/硅镁)---科拉半岛设计15km,钻至 11.5km结束,原预测的7km深处的康拉德面并不 存在,在该深度以下仍为斜长片麻岩、花岗片麻 岩和角闪岩 ,只是随着深度增加角闪岩夹层增多。 而不是“玄武岩层” 剥露到地表的麻粒岩相下地壳成分往往以长英质 片麻岩、麻粒岩为主体。 很多新的火山岩携带的大量下地壳包体往往也以 长英质片麻岩、麻粒岩为主体。
因此,陆壳的下地壳成分可能仍以长英质或花 岗质成分为主。
大陆岩石圈成分的不均一性
大陆岩石圈的组成和物性变化很大,缺乏一
个共同的成因方式,大陆岩石圈的组成上部是 由非均一成分和具有复杂构造和热演化史的不 同块体拼合而成,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的强度。 大陆下地壳的性质因地而异,不同的性质造成 了复杂多样的效应与结果,诸如活动断裂带的 宽度、造山带高度、沉积盆地以及被动大陆边 缘的下沉速度的差异等.
岩石圈的化学结构
大陆地壳:复杂的成分结构 地幔岩石圈:多认为是橄榄石、辉石和石榴石的 某种组合 壳幔的化学过程:主要通过几个方面研究: 玄武质岩石的信息 花岗质岩石的信息 捕虏体与捕虏晶的研究:岩石探针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通过观察来自岩石圈深处的岩石,了解深部特征
岩石圈深部岩石到达地表的方式 •构造剥露(如逆冲岩席)
• 1960,5,22 智利8.9级大地震,发现全球 大部分地区存在低速层。
地 震 波 显 示 的 地 幔 结 构 和 不 连 续 面
岩石圈lithosphere
• 地球上上部(外层)刚性的部分,实际上 包括地壳和刚性上地幔部分。也有人用 1300°等温面以上的圈层。 • 刚性:厚50-200km • 成分径向变化:上部-花岗岩和玄武岩; 下部-橄榄岩、辉橄岩 • 被地震活动带分割成若干块体
第二章 构造地貌(修)
![第二章 构造地貌(修)](https://img.taocdn.com/s3/m/b643939551e79b8968022644.png)
• 2、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 地貌特征: 在太平洋周围最为典型。由海沟
与岛弧或边缘山地组成,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 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 成因:这里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冲撞挤压的
地带,当大洋板块自洋脊向两侧移动时,由于洋 壳板块的岩石密度大,位臵较低,遇到大陆板块 时,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俯冲带上形成深 海沟以及与其平行的山脉或岛链。
–
– –
– 2、事实:动态均衡理论——地壳厚度是不一的,密度也是
不均一的(根据W.汉斯克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 来成,而3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 任何部分发生比重上或体积 上的改变,则会造成地壳均衡的调整,既地壳均衡异常。地壳由 老的均衡向新的均衡不断发展。这种均衡运动的根本动因是地球 内部的物质运动,它就是大洋与大陆形成的根本原因。
北、中、南,中间有吐鲁番、哈密,艾比湖等盆地
• 山体断裂升降活动剧烈。如天山升降幅度达11000-15000米。
2.断块山与断陷谷
• A、成因:在古生代的板块内部稳定区,由于新生代强烈 的断块运动,岩层断裂上升而形成的山地称为断块山,相 对下降的称为断陷谷,二者往往伴生。
• B、地貌特点: • 断块山山坡一般为急陡的断层崖,山形呈地垒式或掀斜 式。P20 图。如我国的太行山、吕梁山、恒山、贺兰山、 庐山、泰山 • 断陷谷横剖面呈地堑形或簸箕形,有很厚的堆积层。如
我国的汾河和渭河谷地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 该区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 大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拱起和拗陷。 • 1、高原 • 2、盆地 • 3、平原
• 1、高原:
• A、成因:是板块内部大面积的拱起区后受外力微弱侵蚀 切割的结果。如非洲、巴西、青藏、蒙古等高原。 • B、地貌特点: • 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相对高度500m以上,形态单一, 起伏不大的广大地面; • 边缘为受到强烈侵蚀的陡坡或起伏显著的山地; • 坡麓往往有来自高原边缘的粗大碎屑物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11f05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f.png)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第二章构造地貌复习要点1、构造地貌规模分级;一: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二: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三:地质构造地貌—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2、地壳均衡理论;固体的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快体一样,地壳厚的地点,突出地表愈高.插入下部地幔愈深;反之,地亮薄的地点,插入下部地幔愈浅。
如此就形成地壳均衡。
3、全球有三大构造活动地貌带(名称、特点);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集中了世界上60%的活火山和绝大部分的深源地震,并伴有极其频繁的浅、中源地震。
新生代地层因受构造活动造成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也是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所在。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地震频繁,某些段降有火山活动。
新生代地层受强烈水平挤压作用呈现大规模逆掩推覆现象。
洋脊裂谷带: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别强,非常少有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
4、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1)大洋中脊(2)大洋盆地:海岭、深海平原、海沟5、活动大陆边缘的类型和特点: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以太平洋的东岸最为典型。
由海沟与边缘山脉组成,大陆架很狭窄。
东亚型大陆边缘:以东亚的大陆边缘最为典型。
自海向陆依次浮现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构造复杂多样。
陆缘弧:指陆地和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的基底具有典型陆壳性质,并因有丰富的陆源碎屑堆积,成为浅海大陆架,其陆壳向来延伸到火山岛弧区域。
边缘湖:它的弧后盆地基底更多的具有洋壳性质,并往往成为深达2千米左右的海盆,而火山岛弧的基底却具有陆壳性质。
洋内湖: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
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重点掌握单歪地貌)。
断裂地貌: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谷、掀歪山褶皱地貌:单歪地貌(向一具方向倾歪的状态称为单歪构造。
发育在构造盆地的边缘、穹窿高地的边缘、褶曲两翼等的单向倾歪岩层上的地貌,统称为单歪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缘海盆地位于岛弧与大陆,或岛弧与岛弧之间,一般比 较浅,很少超过1000米。
3. 物质差异:
洋壳:Si~Mg层(玄武岩) 陆壳:Si~Al层(花岗岩层) + Si~Mg层(玄武岩)
4. 年龄差异:
陆壳:老(可达4Ba);洋壳:新(<200Ma)
5. 变形差异:
陆壳:强烈变形;洋壳:很少变形
(三) 地壳均衡
1. 均衡的概念 :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密度较小的地壳在熔融状态 的地幔之上就好似冰山浮在水面上一样,地壳厚的 地方,突出地表愈高,插入下部地幔愈深;反之, 地壳薄的地方,插入地幔愈浅,地表相对高度愈低。 这种在阿基米德定律控制下,地表起伏与地壳厚度 和密度相一致的现象称为地壳均衡。
陆地占29.2%,海洋占70.8%。从物质结构来说,大陆边 缘的大陆架也是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把大陆架也算作大陆 的话,大陆占35%,海洋占65%
2、相对高差巨大,但又主要由两个台阶构成。
地表最高高度为8848米,最深处的深度为-11022米,地 球表面的平均高度为-2070米;陆地平均高度875米,0~ 1000米为一台阶;海洋平均深度3795米,-3000~-6000 米为一台阶。(面积与深度、高度成正比,)
一、 海洋巨地貌
(一) 大洋中脊
是洋底由海底扩张形成的重要地形,是位于大洋中间、纵横世 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地球上延展最长的山脉。
宽度较大,平均在1000公里以上,由一系列的平行岭-谷组成。 地形上明显高出周围的深海盆地,一般在1000米以上。地球上
大部分大洋中脊在海平面以下,仅少数地区高出海平面成为岛 屿,如冰岛。
(2)平移断层错断的地层的距离随着断层的持续而不断的 增大,而转换断层错断了的洋中脊之间的距离一般不会随 着断层的持续而增大;
(3)整个平移断层线上都有地震的发生,而转换断层线上 地震一般只局限于洋中脊之间。
大洋中脊的成因
(二) 大洋盆地与海底火山
地球表面的最大的地貌单元;
深度3000~6000米;
大洋中脊的最中部为很深的谷地,深度可达2km,为中央裂 谷。
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是板块的发散型边界。
转换断层与大洋中脊错断
这里既没有板块的产生,也没有板块的消 亡,只是表现在板块的平移和错断。
图1 转换断层
图2 水平断层
❖ 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
(1)平移断层运动方向是相反的,而转换断层两侧运动方 向相同;
坡度较小,地形平坦; 由玄武岩、沉积岩(<2000m)与松散沉积物
(<2000m)组成; 其上发育海岭、海底火山和平顶山,它们高出洋
盆1000~3000米,甚至更高。
二、 大陆边缘巨地貌
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东亚型) 大陆坡、海底峡谷和深海扇
(一)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东亚型)
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三位一体 海沟是洋壳向陆壳板块俯冲的地带,也是洋壳的消亡带。
2、经典模型 :
人们早在19世纪就认识到了地壳均衡现象,并提 出模型进行解释。最著名的有两个模型:
J.H. Pratt模型(1854年) G.B. Airy模型(1855年)
普拉实特际认情为况:应地当壳是的普密拉度特是与不艾均里一观点艾的里综认合为,即:地地壳壳下下的的均均衡衡面面是不起是伏一 的的,,同但时地不壳同下地有段一的均地衡壳面物,质且密这度个也不是个均平匀面的,,而要是保有持起陆伏壳的和。洋但壳均的衡均面 衡面,是陆一壳个得平用面较。大为的了厚保度持来均弥衡补,密均度较小上所的带物来质的相质同量,不只足是,均洋衡壳面则的以深密度
3、海陆分布不均匀。
南半球少(占半球面积的17%)
北半球多(占半球面积的39%)。
全球地貌起伏
地球不同高度(深度)地面所占比例
二、 海陆分异的原因
(一)固体地球的圈层结构与板块运动 (二)陆壳与洋壳的差异 (三)地壳均衡
(一)固体地球的圈层结构
岩石圈在软流圈上的运动导
1. 地壳 2. 地幔
致海底扩张——板块运动, 这是大陆和大洋生成、发展 和消亡的主要力量。
第2章、全球大地构造地貌10
3、构造地貌研究意义:
❖ 解释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 ❖ 根据构造地貌分析地质构造特征,为找矿找水服
务; ❖ 根据构造地貌分析地质构造的活动性质,特别是
新构造运动和活动断层的活动规律,预报地震和 地震危险区。
第一节 全球构造、陆地与海洋
一、海陆分异 二、海陆分异原因
1、面积差异大。
边缘海
地貌剖面
岛弧 火山
海盆 海沟 海平面
当洋壳板块以45°角向大陆方向俯冲时,大洋一侧因下沉而产生海沟,大陆一 侧则翘起形成岛弧或山脉,多火山地震。
度衡大面来以弥上补,厚密度度小较带小来的的地质段量,不地足势,由此不可同见。,为两了种平地衡壳,分地别势用高厚的度地和段密, 度就来高取;得而均密衡度,较并大由的此地而段造地成势高较起低的。大陆插和入低地陷幔的的大部洋分。越深,而地势低的
地方,插入地幔部分则较浅。
第二节 巨地貌
海洋巨地貌 大陆边缘巨地貌 陆地巨地貌
固态(2.7~2.8g/cm3) 固态(3.0g/cm3)
固态-刚性 固态-塑性(3.3g/cm3)
固态~刚性 固态-弹性
液态 固态
全球板块构造
(二) 陆壳与洋壳的差异
1. 厚度差异:
陆壳:25~70km(35km)(厚); 洋壳:5~15km(8km)(薄)
2. 密度差异:
陆壳:2.7~2.8g/cm3(小); 洋壳:3g/cm3 (大)
3. 地核
岩石圈(地壳+地幔最上层)
软流圈
地球圈层
圈层名称 亚圈层名称 深度(km)
性质பைடு நூலகம்
地壳 莫霍面 地幔
古登堡面 地核
硅铝层(花岗岩层) 硅镁层(玄武岩层)
最上地幔
软流圈
上地幔下部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0~70 0~65 5~70 35(70)~120 120~250 250~670 670~2900 2900 2900~5150 5150~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