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原理》的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

一、说学情:

我所教的学生叫张佳楠,是个异常活泼,聪明且善于观察生活孩子,但是对于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认为知识过于的枯燥无味。可以从物理在生活中的体现,物理小故事等角度引导孩子进入物理的殿堂,在授课的过程中,激发孩子对于物理现象的思考,如何验证孩子的想法,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二、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章是苏教版物理八册下第十章第四节的内容,这节课是“浮力”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在中考中也常常结合其他知识点,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浮力规律,所以这节课又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好素材。

(2)说教材的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分析,增强学生探究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认识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研究物理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对直理的追求和热爱。

(3)说重点、难点的确立以及其依据: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如何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浮力的问题。阿基米德原理体现了浮力的本质,是浮力计算的一般依据。

三、说教法:

1、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

2、探究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

四、说学法:

1、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2、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五、教学设计

1、引入:

将一块小石头浸在水中,如何测浮力?

从而复习称重法测浮力。接着出现画面,一块大石头浸在水中,怎样测浮力?由于学生知识有限,激起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出问题,进入课题。

2、猜想:

利用课件演示石块浸入水中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水上升,同时弹簧秤示数减小,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浮力?培养学生直觉猜想能力。

3. .探究浮力:

请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注:说出猜想依据是为了保证猜想的科学性,避免出现胡猜乱想的现象)

学生一般会从浮力的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液体入手进行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有关,也可能与液体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出的因素一般有:

(1)与物体有关的因素: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密度;③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

(2)与周围物体有关的因素:①液体的密度;②液体的多少;③被排开的液体体积。

经过分析(分析的过程见附件一),我们可以把上述猜想归结为以下3个: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注: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这些猜想进行分析、归类,去伪存真,以便实验探究更加顺利)

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来设计这一实验呢?(注:引导学生注意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要控制变量)

猜想一: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二:浮力大小与物体浸人液体的深度有关;

猜想三: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这三个猜想。学生也很容易在教材指引下完成以下的探究实验。

在实验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容易得出结论:

由(1)、(2)、(3)三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知: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由(4)、(5)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知:浮力的大小还与体的密度有关。

由(3)、(4)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知:浮力的大小还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

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由(1)、(2)、(3)三次实验,可以得出;浮力大小是与浸入深度有关的;而由(3)、(4)两次实验又得出浮力大小是与浸入深度是无关的。这时不同的学生得出的结论

就出现了矛盾。出现矛盾不是坏事,而是我们解决新问题的一个切入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1)、(2)、(3)三次实验,是浸没之前,而(3)、(4)两次实验是浸没后。浸没之前改变浸入液体的深度,实际上改变了浸入液体的体积(或排开液体的体积),所以浮力改变。而浸没后改变浸入液体的深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排开液体的体积)保持不变,所以浮力不变。通过出现矛盾、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浮力大小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

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密度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4、设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1)引入:

国王叫一个工匠替他打造一顶金皇冠。国王给了工匠他所需要的数量的黄金。工匠的手艺非常高明,制做的皇冠精巧别致,而且重量跟当初国王所给的黄金一样重。可是,有人向国王报告说:“工匠制造皇冠时,私下吞没了一部分黄金,把同样重的银子掺了进去。”国王听后,也怀疑起来,就把阿基米德找来,要他想法测定,金皇冠里掺没掺银子,工匠是否私吞黄金了。这次,可把阿基米德难住了。他回到家里苦思苦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出办法,每天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也不洗澡,象着了魔一样。

有一天,国王派人来催他进宫汇报。他妻子看他太脏了,就逼他去洗澡。他在澡堂洗澡的时候,脑子里还想着称量皇冠的难题。突然,他注意到,当他的身体在浴盆里沉下去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水从浴盆边溢出来。同时,他觉得入水愈深,则他的体量愈轻。于是,他立刻跳出浴盆,忘了穿衣服,就跑到人群的街上去了。一边跑,一边叫:“我想出来了,我想出来了,解决皇冠的办法找到啦!”

他进皇宫后,对国王说:“请允许我先做一个实验,才能把结果报告给你。”国王同意了。阿基米德将与皇冠一样重的金子、一块银子和皇冠,分别一一放在水盆里,看金块排出的水量比银块排出的水量少,而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排出的水量多。

阿基米德对国王说:“皇冠掺了银子!”国王看了实验,没有弄明白,让阿基米德给解释一下。阿基米德说:“一公斤的木头和一公斤的铁比较,木头的体积大。如果分别把它们放入水中,体积大的木头排出的水量,比体积小的铁排出的水量多。我把这个道理用在金子、银子和皇冠上。因为金子的密度大,而银子的密度小,因此同样重的金子和银子,必然是银子的体积大于金子的体积。所以同样重的金块和银块放入水中,那么金块排出的水量就比银块的水量少。刚才的实验表明,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多,说明皇冠的密度比金块的密度小,这就证明皇冠不是用纯金制造的。”阿基米德有条理的讲述,使国王信服了。实验结果证明,那个工匠私吞了黄金。

(3)猜想: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

(4)设计实验:

实验的具体过程见P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