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艾灸操作规程一、简介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

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三、禁忌症1、禁灸部位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

另外,孕妇少腹部禁灸。

2、禁忌病证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3、禁忌体质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

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五、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

一般可灸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

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洗手;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

并签名。

六、注意事项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针灸操作规程

针灸操作规程

针灸操作规程针灸是中医学中应用针刺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但是在实施针灸治疗之前,必须遵循一些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才能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针灸操作规程,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针灸治疗前的准备1.术前准备物品:采用一次性、无菌的针头,需自带音响以便进行敲掌、点穴等工作,还需要准备具有较好的遮阳、隔热效果的窗帘或草帘,以保证治疗室的适宜温度。

2.患者准备:患者在进行针灸治疗前,需要做好必要的身体准备,例如洗手、洗脸,排空大小便,以确保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诊断判断进行针灸治疗之前,要全面贯彻“望、问、切”、“四诊合参”的诊疗方法,对患者的病情、脉象、舌象等进行综合判断,确定采用何种针刺方法和穴位选配。

三、针灸操作规程1.首先对乙酰胆碱的敏感点和病变部位进行刺激,用以暂时缓解疼痛并增加人体对针刺的敏感度。

2.对治疗部位进行消毒,这是在针灸操作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确保手术安全的关键,必须使用有效的消毒液进行消毒,注意对玻璃管、管头、穴位器、音响等设备也要进行消毒处理。

3.在针刺过程中,针头与皮肤之间的接触应该尽量小。

刺入后,针头应该缓慢旋转,直到穴位内真气自感,然后按照需要来改变针头的深度,减轻针头的刺入感。

4.针刺过程要保持针头的稳定,并遵循针灸基本原则,应采用小力度、平稳、下针慢插、快拔慢放的手法,避免剧烈刺激造成的不良反应。

5.在针刺完毕后应采用轻柔的手法按摩穴位,让患者感到温热和酸麻。

6.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停止针灸治疗,进行必要的处理。

四、安全措施1.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每一个环节,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2.使用一次性针头,避免针头出现再次使用,引起十分严重的后果。

3.针刺过程中,要确保针头的进针深度和方向准确,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导致不良后果。

4.在治疗过程中,针头大小应适当,避免过小或过大而引起不良后果。

针灸操作规程

针灸操作规程

针灸操作规程针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以刺激和调节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针灸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的方法。

然而,由于刺激穴位和针刺操作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风险性,因此必须遵循特定的针灸操作规程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1. 患者评估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医生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检查结果。

医生还应该与患者讨论治疗目标和预期效果,以确保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和安全性。

2. 消毒和准备在进行针灸操作之前,医生必须进行充分的手部消毒。

同时,针灸器具和相关设备也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准备工作,以确保操作的无菌性。

3. 选择穴位选择正确的穴位是针灸操作的关键。

医生在选择穴位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标来确定适当的穴位。

穴位的选择应该基于经典的经络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

4. 针刺技术针刺技术是针灸操作中最重要的一环。

医生需要掌握正确的针刺技术,包括插入角度、深浅和速度。

针刺时应该注意避开重要组织和器官,并保持稳定的手法。

5. 操纵方法对于不同的病情和治疗目标,医生需要掌握不同的操纵方法。

操纵方法包括旋转、抽拔、轻压等,通过操纵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疗效。

6. 针灸时间针灸时间的长短也是针灸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一点。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治疗目的,针灸时间可以选择短暂的几分钟到较长的几十分钟不等。

7. 疗程和频率在确定疗程和频率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患者的耐受性和反应。

通常情况下,针灸治疗需要进行多次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8. 安全措施在针灸操作中,医生需要遵循安全措施来确保患者的安全。

这包括注意针刺的深度和角度,防止针头折断以及避免感染等。

9. 常规评估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进行常规的评估来监测治疗的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调整治疗方案和穴位选择,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0. 注意事项针灸操作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和注意事项。

针灸特色技术操作规程(3篇)

针灸特色技术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概述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针灸特色技术操作规程是指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针对不同病症采用不同的针灸技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以下为针灸特色技术操作规程的详细内容。

二、操作规程1. 针刺疗法(1)穴位定位: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

穴位定位要准确,以确保针灸治疗效果。

(2)消毒:使用75%酒精棉球对针刺部位进行消毒,防止感染。

(3)针刺:采用毫针刺入穴位,进针角度一般为15°~30°。

针刺深度根据穴位和患者体质而定。

(4)得气:针刺后,患者会感到酸、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

若患者无感觉,可适当调整针尖方向或深度。

(5)留针: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

期间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针尖方向或深度。

(6)起针:起针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起针时,缓慢拔出毫针。

2. 灸法(1)艾灸:采用艾条或艾炷进行艾灸。

艾灸时,注意火候,防止烫伤。

(2)温针灸:将艾条插入针柄,进行温针灸。

温针灸时,注意火候,防止烫伤。

(3)电针:将毫针与电针仪连接,进行电针治疗。

调节电流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

3. 拔罐疗法(1)拔火罐:将酒精棉球点燃,迅速放入罐内,扣在皮肤上。

待罐内空气吸尽,罐体吸附在皮肤上。

(2)拔药罐:在罐内加入适量药物,按拔火罐方法进行操作。

4. 其他特色技术(1)刮痧:使用刮痧板在穴位或特定部位进行刮痧,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目的。

(2)推拿:采用手法对患者的肌肉、关节进行推拿,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三、注意事项1. 针灸治疗过程中,患者如有不适,应立即告知医生。

2. 针灸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

3. 针灸治疗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时,应及时处理。

4. 针灸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

5. 针灸治疗期间,孕妇、月经期女性、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慎用。

四、总结针灸特色技术操作规程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有助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最新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2024)

最新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2024)

引言: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针灸也逐渐结合了先进的医学理论与技术,形成了一系列最新的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技术规程的概述和内容,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和应用针灸技术。

概述:最新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是基于传统针灸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结合,旨在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并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这些技术规程包括了针灸穴位定位、针刺方法、驻留时间、操作顺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正文内容:一、针灸穴位定位1.根据《《经经脉、经络》》,通过人体解剖学和经颅脑电图、MRI等现代医学手段,确定针灸穴位的具体位置,以提高穴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针灸穴位分为经络穴位和皮肤穴位,操作时,需根据患者病情和病理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同时要注意避开重要血管、神经和内脏器官。

3.为了确保穴位定位的准确性,可采用电针定位、听触定位等辅助方法,以提高针灸治疗的精确性。

二、针刺方法1.针刺时,医护人员需穿戴好消毒手套,使用消毒针具,并严格遵守消毒操作规程,以防止交叉感染。

2.针刺角度和深度的选择需根据具体穴位的特点和患者的体质状况来确定,遵循“浅针浅刺、深针深刺”的原则,以确保治疗效果。

3.针刺要轻柔、稳定,尽量避免剧烈顿挫,以降低患者疼痛感。

4.针刺后,可根据针刺部位的特点选择旋转、捻转等技法,以提高疗效。

5.针刺后,应及时拔针,并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拔针口,以防止出血和感染。

三、驻留时间1.驻留时间是指针灸针刺后针留在穴位上的时间,也是针灸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2.驻留时间的长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针刺时间较短的穴位可以选择510分钟,而针刺时间较长的穴位可以选择1030分钟。

3.在驻留期间,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进行观察和询问,以了解患者的症状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

4.驻留结束后,应及时将针拔出,并做好休息与观察,防止因剧烈活动引起针灸后不良反应。

针灸操作规程资料书(3篇)

针灸操作规程资料书(3篇)

第1篇一、概述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针灸操作规程是针灸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旨在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

本资料书将详细介绍针灸操作规程,以供广大针灸从业人员参考。

二、操作前准备1. 医师应具备针灸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经络、穴位及各种针灸治疗方法。

2. 准备针灸治疗所需的器械,包括针具、酒精棉球、消毒液、无菌手套等。

3. 确定患者病情,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4. 向患者讲解针灸治疗的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同意。

三、操作步骤1. 穴位定位:根据病情,在患者身上找到相应的穴位,可用拇指指甲掐个“十”字标记,以保证针刺的准确性。

2. 消毒:用75%酒精棉球以穴位为中心向四周画同心圆消毒,然后用酒精棉球脱碘,待酒精干后即可施术。

3. 针体加热:点燃酒精灯,根据针刺深度决定针体烧红长度。

烧针一定要以烧红为度,针红则效力强,祛疾彻底,取效迅速。

4. 进针:将针烧至通红时,迅速将针准确刺入穴位,并迅捷将针拔出,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10秒。

5. 留针:大部分不留针,部分需要留针,多在1~5分钟。

如取远端穴位火针治疗疼痛性疾病时,需要留针5分钟。

6. 出针:起针时医生要手拿消毒干棉球,以备出血、出脓擦拭或揉按时用。

当火针进到一定深度时,应迅速出针,目的是减少患者痛苦,不扩大针孔以免小瘢痕形成。

7. 出针后处理:火针后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四、注意事项1. 严格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针具,防止交叉感染。

2. 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有晕针、滞针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处理。

3. 针刺时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4.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针刺深度和留针时间。

5. 针灸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剧烈运动。

6. 治疗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受凉。

五、总结针灸操作规程是针灸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遵循操作规程,能够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

本资料书旨在为广大针灸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以不断提高针灸治疗水平。

中医针灸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操作规程

针灸刺法操作流程【目的】针灸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方法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是中医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脉,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月经病,产后保健,盆腔炎等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止血钳95%酒精火柴毫针棉球必要时备毛毯屏风【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腌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月俞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腌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月俞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腌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月俞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腌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产后及体弱者,宜浅刺;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腌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月俞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3.1提插法:当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针灸推拿科实践治疗手册及技术规程

针灸推拿科实践治疗手册及技术规程

针灸推拿科实践治疗手册及技术规程前言针灸推拿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本手册旨在为针灸推拿科临床实践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治疗方案和技术规程,以规范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

针灸治疗针灸基本操作规程1. 针具选择与消毒: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针具,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消毒。

2. 选穴定位: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

3. 进针:采用快速、垂直或斜刺等方式将针刺入皮肤。

4. 行针: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使针体内产生针感,达到激发经气的作用。

5. 留针:将针留在穴位内一定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

6. 出针:治疗结束后,缓慢将针取出,并做好皮肤护理。

常见疾病针灸治疗方案1. 颈椎病:选取风池、颈夹脊、大椎等穴位,行针泻法,留针20分钟。

2. 腰椎间盘突出症:选取腰夹脊、肾俞、大肠俞等穴位,行针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

3. 关节炎:选取阿是穴、局部穴位及肾虚穴位,行针泻法或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

4. 头痛:根据头痛部位选取相应穴位,如太阳、百会、风池等,行针泻法,留针20分钟。

推拿治疗推拿基本操作规程1. 评估与诊断: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明确推拿治疗的目的和预期效果。

2. 操作前准备:确保推拿环境舒适、安静,准备好推拿介质(如滑石粉、按摩油等)。

3. 基本手法:包括按、摩、揉、擦等手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手法。

4. 复位手法:对于关节错位等疾病,需采用复位手法,如推拿正骨等。

5. 推拿时间: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耐受度,确定推拿治疗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常见疾病推拿治疗方案1. 肩周炎:采用按揉手法放松肌肉,再进行关节松动和肩关节活动范围的增加。

2. 急性腰扭伤:采用揉、擦、推拿正骨等手法,缓解肌肉紧张和调整腰椎位置。

3. 消化不良:以摩腹、揉脐等手法为主,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规范和提高中医针灸技术的操作水平,制定本规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中医针灸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

3. 操作准备3.1 设备准备- 针具:确保齐全、完整、无损坏,并进行消毒处理。

- 消毒设备:准备符合卫生要求的消毒设备,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 诊疗设备:确保诊疗设备良好运作,无任何故障。

3.2 环境准备- 操作室:保持干净整洁,有足够的光线和通风条件。

- 操作床:应具备舒适、平整、稳定的特点,并保持清洁。

- 操作区域:无干扰物,并具备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3.3 患者准备- 患者沟通: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病症、病史和过敏情况。

- 隐私保护:确保患者隐私得到充分尊重。

- 术前准备:清洗患者相关部位,确保无明显伤口和感染。

4. 操作步骤4.1 操作流程- 术前准备:确认患者身体状况和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疗法。

- 针具准备:选择适当的针具,进行消毒处理。

- 操作部位确定:根据患者病症和诊断,确定适当的操作部位。

- 针刺技术:采用正确的针刺方法和深度,确保安全和有效。

- 操作结束:患者恢复舒适状态后,进行操作结束处理。

4.2 操作注意事项- 针具使用:每个患者使用一次性针具,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 操作卫生:保持操作过程中的卫生,避免污染和感染。

- 患者观察: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 操作技巧: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技巧和方法。

- 操作时限:控制操作时间,避免过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5. 操作安全5.1 操作培训- 所有从事中医针灸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需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5.2 操作记录- 对每个患者的操作过程和效果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5.3 操作风险评估- 在进行操作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操作风险进行评估,避免潜在的风险。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的方法
1. 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 2. 进针法:
1. 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 2. 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 3. 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 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
法。
平刺15—25°
针刺的方向 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 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
五.禁忌症
孕妇腹部 血友病,凝血机制疾患,出血性疾患极期 精神失常患者的其他疾患。 严重内科疾病发作时不可针刺。
针刺的深度 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 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 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 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壹 (六)行针手法 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 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
(七)针刺得气
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 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 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 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
单击添加副标题
针灸技术 操作规范
印江县中医 院 外科
针刺前的准备
针具: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毫针。 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做为治疗部位。 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的者便于操作体位。 消毒:针具:送医院消毒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患者的部位:用碘伏棉签擦
拭选定的的穴位皮肤。医生手的消毒:用肥皂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 擦拭. 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空松、虚滑。
出针法 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 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留针法 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 称为留针。一般留20—40分钟。
202X
三.适应症

针灸护理技术操作规程(3篇)

针灸护理技术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概述针灸护理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针灸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指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为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流程。

以下为针灸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二、操作前准备1. 了解患者病情: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过敏史等,以便制定合适的针灸治疗方案。

2. 患者沟通:向患者解释针灸治疗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取得患者的配合。

3. 环境准备:保持治疗室安静、整洁,室温适宜,光线充足。

4. 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消毒用品、艾条、拔罐、刮痧板、红外线治疗仪等。

三、操作步骤1. 穴位定位:根据患者病情和针灸方案,准确找到所需针刺的穴位。

2. 针具消毒:使用75%酒精棉球对毫针进行消毒,确保无菌操作。

3. 针刺:护士手持针具,按照毫针刺法,迅速将毫针刺入穴位。

进针角度、深度根据穴位位置和患者体质进行调整。

4. 得气:在针刺过程中,护士通过观察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等方式,判断是否得气。

得气后,可适当调整针尖方向或深度。

5. 针刺手法:根据病情和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如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等。

6. 电针治疗:如需电针治疗,将电针仪输出导线连接至毫针,调整电流强度,进行治疗。

7. 灸法:如需艾灸,将艾条点燃,放置在穴位上,调整距离,进行艾灸治疗。

8. 拔罐:如需拔罐,将拔罐器具加热或涂抹润滑剂,吸附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

9. 刮痧:使用刮痧板在穴位上轻轻刮拭,至皮肤出现红晕为止。

10. 红外线治疗:如需红外线治疗,将红外线治疗仪放置在穴位上,调整温度,进行治疗。

四、操作后护理1. 观察患者反应:治疗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晕针、过敏等不良反应,立即停止治疗并采取相应措施。

2. 针具处理:拔针后,将针具放入消毒容器中,进行统一消毒处理。

3. 穴位护理:拔针后,用消毒棉球按压穴位,防止出血。

4. 教育指导:向患者讲解针灸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保暖等。

针灸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针灸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针灸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目录1.针刺---------------------------------------------------------------22.艾灸---------------------------------------------------------------53.推拿---------------------------------------------------------------74.刮痧---------------------------------------------------------------85.拔罐---------------------------------------------------------------96.点刺出血疗法-------------------------------------------------117.埋线--------------------------------------------------------------128.穴位注射--------------------------------------------------------139.特定电磁波疗法----------------------------------------------14一、针刺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1.1刺前准备1.1.1选择针具:针柄无松动,针身挺直、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针尖圆而不钝的毫针。

要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形、针刺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1.1.2选择体位:选择体位应以医生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并能持久留针为原则。

常用体位主要有:1.1.2.1仰卧位:适用于取头面、胸腹和四肢的部分穴位。

1.1.2.2俯卧位:适用于取头顶、胸腰背、臀部和四肢下肢后面的部分穴位。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5.2.6)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5.2.6)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中医医院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该操作规程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中医医院中医针灸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式,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本规程的主要内容:1. 操作准备- 操作人员应具备合格的中医针灸技术执业资格,并定期接受相关培训;- 在进行任何针灸操作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询问和检查,了解其身体状况、病史和疼痛程度;- 针灸操作所需的器械和材料应保持清洁、整齐,并按规定进行消毒;- 操作场所应保持整洁、通风良好,并具备必要的灯光和温度控制设施;2. 针灸操作步骤针灸操作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2.1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诊断结果,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操作。

应根据标准穴位图或经络图确保选择准确。

2.2 清洁消毒在进行针灸操作前,应先清洁患者的针灸部位,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

消毒应使用符合规定的消毒液或器械,确保消毒效果和操作安全。

2.3 针具选择和使用选择合适的针具进行操作,并确保其质量和完整性。

使用针具时,应注意遵守正确的插针角度和深度,并避免针具弯曲或滑出。

2.4 穴位插针插针时,应稳定手法,遵循正确的穴位和层数。

插针深度应根据不同穴位和患者需求进行调整,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感和疼痛程度。

2.5 操作时间和频率针灸操作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和治疗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规定,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2.6 针灸操作后处理针灸操作后,应检查穴位是否出现异常反应,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护理。

针具应进行正确的处理,以确保医疗废物的处置符合规定。

3. 风险控制和应急处理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应时刻关注患者的反应和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发现患者出现过敏、出血、感染等紧急状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必要的急救和处理。

4. 操作记录和评估针灸操作结束后,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症状、穴位选择、操作过程和患者的反应等,并根据需要进行评估和反馈。

这有助于了解治疗效果和改进操作的方法和流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 概述
中医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插
入针具,达到调整人体气血流动的目的。

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中医
针灸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操作步骤
- 准备工作
- 消毒:在进行针灸操作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以确
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 挑选穴位: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
操作。

- 针灸操作
- 定位:准确找到选择的穴位,使用专业的定位技巧来确定准
确的位置。

- 插针:使用消毒过的针具,轻柔且稳定地插入穴位,注意避
免损伤周围组织或血管。

- 刺激:根据需要,轻轻扭动或运动针具,以达到刺激穴位的
目的。

- 后续处理
- 居衣:插入针具后,患者需调整体位,确保身体舒适并避免针具脱出。

- 观察:针灸操作完成后,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反应,并记录相关信息。

3. 注意事项
-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中医针灸知识和技能,并持有相关的执业证书或资格。

- 操作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和禁忌症,以避免操作上的风险。

- 操作时应注意穴位的准确定位和插针的角度、深浅等因素,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操作过程中,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关注患者的病情反应并及时调整操作方法。

- 操作后应妥善处理针具和消毒器材,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报告。

4. 结论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是保证中医针灸疗效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1000字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针灸是一种中医常用治疗方法,它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遵守一定的操作规程,保证严格的卫生和安全措施。

一、准备工作1. 针灸师需要穿着整洁、干净的工作服,并手洗或消毒双手。

2. 环境也应该保持整洁干净,避免杂物的干扰。

3. 准备好所需的针灸器械:针、针管、埋线针、贴敷灸、刮痧板、火罐等。

4. 患者应该事先告知医生病情及注意事项,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及其它情况,如孕妇、高血压病患者等。

5. 进行针灸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查,确定其健康状况,以确定治疗方案。

二、针灸技术1. 穴位的选定需要根据病情和治疗目的,每个穴位需要针刺的深度和方向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量身订做。

如果患者有过敏史或者其他不适应的情况,应该特别注意。

2. 根据穴位位于身体的不同部位,针刺的位置和深度也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穴位的位置准确。

3. 针刺时应该操作轻柔,尤其是不要用力过猛,避免损伤患者的组织。

4. 刚开始进针时,应该慢慢地进入组织,并且针刺到位后,需要转动方向以避免损伤穴位周围的组织。

5. 对于不同的穴位,针刺的角度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的穴位选择合适的角度。

6. 针灸时间一般是15至30分钟,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身体的反应,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时间。

7. 针灸治疗结束后,需要将针头清洗干净,并消毒杀菌,确保针头不受污染。

三、安全措施1. 进行针灸治疗时应该注意消毒,尤其是对于针头、针管等器械需要经常消毒杀菌,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2. 针灸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查,以避免穴位周围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存在不适或病变等情况。

3. 对于孕妇和高血压患者等需要特别注意,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可以采用埋线针等方法。

4. 在炎症和感染较严重的部位不可以进行针灸治疗。

5. 对于过敏史比较明显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产生的症状,进行随时处理。

以上是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的一些注意事项,只有在严格遵守的情况下针灸治疗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针灸的操作规程

针灸的操作规程

针灸的操作规程一、毫针刺法(一)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求的深度。

此法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

此外,还有用拇、食指挟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挟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转。

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2.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注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3.管针进针法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一般分为以下三种角度:(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

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2.深度(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1. 背景中医针灸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疗法,需要严格的操作规范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本文档旨在制定传统中医针灸技术的操作规范,以提供给从业人员参考和遵循。

2. 操作准备在进行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时,操作人员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清洁手部: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洁双手,或使用消毒液消毒手部。

- 准备好所需工具:针灸针、火罐、艾灸等。

- 确保治疗环境安全和舒适:保持治疗室的清洁和通风,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姿势。

3. 患者评估在进行传统中医针灸技术之前,操作人员应进行患者评估,包括以下方面:- 了解患者病史和病情: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目前病情,以便确定适合的针灸治疗方案。

- 检查患者身体状况: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等病征,以获取更详细的病情信息。

4. 针灸操作规范在进行传统中医针灸技术时,操作人员应遵循以下规范:- 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一次性针灸针:确保针灸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 控制针灸力度和深度: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控制针灸的力度和深度,避免过度刺激或伤害患者。

- 注意穴位选择和操作技巧: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穴位,并运用正确的操作技巧进行针灸治疗。

- 观察患者反应: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痛苦、不适等,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或停止治疗。

5. 灸法操作规范在进行传统中医艾灸技术时,操作人员应遵循以下规范:- 控制灸具温度:确保灸具的温度不过高,以避免烫伤患者。

- 灸具应与皮肤接触良好:将艾条或艾灸盒等灸具与患者皮肤接触良好,确保有效的灸疗效果。

- 观察患者反应:在艾灸治疗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灼热感、不适等,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或停止治疗。

6. 治疗后注意事项在完成传统中医针灸技术后,操作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清理和消毒:将使用过的一次性针灸针和灸具进行清理和消毒,以确保下次使用时的卫生和安全。

- 建议患者休息: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当的休息和饮食建议,促进治疗效果。

针灸操作规程

针灸操作规程

针灸操作规程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针灸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实践中。

正确的针灸操作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针灸的操作规程,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准备工作1. 器械准备:针灸操作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器械,包括针具、消毒液、棉球和消毒酒精等。

选择合适的针具,确保其质量符合医疗标准。

所有器械应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 环境准备:针灸治疗应该在清洁、安静的环境中进行。

确保治疗室的通风良好,并准备好舒适的治疗床或椅子。

避免使用强烈的香气或刺激性物品,以避免患者的不适。

3. 前期准备: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评估和病史调查。

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症状表现,以确定针灸治疗的目标和方案。

二、操作步骤1. 患者安置:患者应坐或卧在舒适的姿势上,以便进行针灸治疗。

根据具体病症,确定患者的体位和位置,以便准确地找到针灸穴位。

2. 穴位定位:通过触摸和按压,找到患者身体上的相应穴位。

穴位定位应准确无误,可以根据解剖学知识和经验来确定。

3. 穴位准备:使用消毒酒精清洁穴位周围的皮肤,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取出合适长度和粗细的针具,握住针柄,在穴位上迅速而稳定地刺入。

4. 针刺技巧:针刺应准确刺入穴位,避免伤及重要组织和血管。

针刺的深度和角度应根据不同穴位和患者的体质来调整,以确保针刺的力度适宜。

5. 针灸操作:在针刺后,根据患者的状况和需要,进行相应的针灸操作,如扭转或轻揉。

操作的强度和频率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来调整。

6. 针灸时间:针灸的时间可以根据具体病情来决定。

一般来说,治疗时间应在15分钟左右,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至30分钟。

三、注意事项1. 安全措施: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避免使用过长或损坏的针具,以免伤及患者。

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针具的折断或滑出。

2. 感染预防:针灸操作需要严格遵守消毒规程,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

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

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

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

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5~7枚不锈钢针固定在略有弹性20~30cm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镊子、弯盘。

(2)体位:以充分暴露叩刺部位,病人感舒适,不易受凉为宜。

(3)操作方法:①暴露叩刺部位,以75%酒精棉球充分消毒皮肤。

②术者以右手握住针柄后端,食指伸直压住针柄前端,运用腕关节上下弹力进行由轻到重叩击。

③叩刺时要求针尖与皮肤呈垂直点,针尖触及皮肤即迅速弹起,动作连续,一般每分钟约60~80次。

④根据部位大小,掌握叩刺时间,一般每次5~15分钟。

⑤叩刺完毕,再用酒精棉球消毒叩刺部位。

⑥将梅花针用棉球擦净,泡入消毒液中。

(4)护理:①叩刺前应检查梅花针有无倒刺或不平整现象,有则不宜使用。

②叩刺时用力须均匀、稳准,切忌拖刺、斜刺。

③根据病情,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手法叩刺,一般初次接受治疗宜轻刺,即皮肤经叩刺后呈潮红状,不出血为度。

中叩刺即以皮肤潮红有丘疹为度。

对某些顽固病症,如神经性皮炎,即可重刺,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

④局部皮肤有外伤、溃烂者,禁用此法。

⑤叩刺后,局部皮肤偶有搔痒,嘱患者可用酒精棉球涂抹,避免抓破皮肤。

3、耳针(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清、无菌棉签、胶布、镊子、无菌针盒(内盛无菌揿针或王不留行药籽)、探测仪或圆头压棍。

(2)操作方法:①根据病情,在耳壳相应部位用探测仪或压棍测定反应点(一般局部可见变色、凹陷、小丘疹或压痛明显者),并作标记。

②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内壳针刺部位皮肤。

③以无菌镊子夹取揿针的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或反应点垂直揿入,用小块胶布固定针圈。

若用王不留行药籽,可将药籽放入小块胶布中间,以镊子夹取胶布,将药籽对准穴位,压紧即可。

④固定后以手指压迫穴位处,以疼痛明显为宜,留针期每日按压3~4次。

(3)护理:①耳壳结构菲薄,末梢血管不丰富,感染后较难愈合,故应注意无菌操作。

②取穴以少而精为宜,应根据主要病症取其反应明显的穴位。

③留针期间,避免洗涤针处,若留针处出现剧痛或发热不适时,应及时取出并局部予以消炎处理。

④留针时间一般3~7天,夏季出汗较多,可减少留针时间,以免感染2、灸法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

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

(2)操作方法: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与注意事项(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

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4)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

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5)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3、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指拔火罐、水罐、药罐的治疗方法。

临床最常用的是拔火罐法,即运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以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引起皮肤充血或瘀血的治疗方法。

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

1、物品准备治疗盘、火罐数个、95%酒精棉球、血管钳1把、火柴、凡士林油膏。

2、操作方法(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

(2)用血管钳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钳,迅速伸入罐内绕一圈,立即抽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10~15分钟。

(5)起罐时,左手按住罐口皮肤,右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3、护理(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

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

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

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

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4、刮痧疗法刮痧是指用边缘钝滑的铜钱或瓷匙等器具,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反复刮动,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调理气血之功效。

1、物品准备治疗盘、铜钱或瓷匙、滑润油(香油、花生油、石蜡油均可)。

2、操作方法(1)摆好体位,一般刮背时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时取仰卧位,暴露需刮部位。

(2)用铜钱或瓷匙蘸取滑润油,在背部沿脊柱两侧先自上而下各刮20~30次,至皮肤出现红紫斑纹,再自大杼穴开始由里向外刮15次左右,依次从肺俞、心俞、隔俞、肝俞、脾俞穴沿肋间隙由里向外各刮15次左右,使脊椎两侧各出现6~8条弧形斑纹。

上腹部可从中脘、梁门穴进行上下刮动。

颈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肘窝、腘窝处亦可行刮痧治疗。

(3)刮痧毕,为病人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裤,盖被卧床休息。

3、护理与注意事项(1)行刮痧治疗前,应向病人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刮痧的器具边缘必须光滑、圆钝,若有破损或毛糙,不得使用,以免刮破皮肤。

(3)操作时,应取单向刮动,用力均匀,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背部、胸腹部刮痧时应注意不要过多暴露病人,以免受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