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适应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打造美丽、宜居、富裕的乡村社区已成为政府的战略目标。
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美丽乡村规划的意义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以下意义:1.促进城乡融合。
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互通。
通过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等方式,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加快城乡差距的缩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改善生态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保护乡村自然生态,加强生态修复,提高乡村生态效益。
3.弘扬乡村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弘扬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
通过规划建设乡村文化景点和活动中心,弘扬乡村文化,激发村民的爱乡情感,推动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规划以人为本,注重实际情况和特色发展,具有以下基本原则:1.综合规划。
美丽乡村规划要注重整体规划,以满足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需求。
2.创新性规划。
美丽乡村规划要具有创新性,促进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在规划方案中体现创造性思维。
3.资源优化。
美丽乡村规划要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4.公众参与。
美丽乡村规划要注重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当地民众的意见建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5.文化特色。
美丽乡村规划要注重挖掘和弘扬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特色,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和设施。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1.美化村庄。
改善乡村道路、街巷、广场、绿地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提升农业产业。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3.发展乡村旅游。
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发展新型农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
4.集约用地。
改善农村用地结构,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实施,不仅为乡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在乡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乡村的自然、人文、社会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旨在创造宜居的乡村环境、提升乡村品质,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本文将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进行探析,从宏观的政策引导到微观的实践操作,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发展1.1 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提出与实施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政府在2014年提出的全新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新型城镇化将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进城,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主要方针,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2 乡村发展与景观规划设计的需求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乡村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受到了巨大的挤压,乡村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随着城市人口对乡村环境、休闲度假等需求的提升,乡村旅游和休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成为了乡村发展的迫切需求,需要更加重视和突出。
2.1 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许多乡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和污染。
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成为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乡村的自然地貌、水系、植被等资源,合理规划乡村的绿化、水系及生态修复工程,创造宜居的乡村生态环境。
2.2 强化乡村人文历史特色乡村人文历史特色是乡村景观的灵魂和根基。
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
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几年,乡村旅游在国内发展迅速,成为旅游业的新热点。
乡村旅游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创造了就业机会,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成为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市场调研、资源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方式,确定发展某一乡村旅游项目的可行性。
二、前期调研1.市场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群众走访等方式,了解游客对于乡村旅游的需求和喜好。
结果显示,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乡村生态等方面是游客最为关心的。
同时,游客对于住宿条件、餐饮服务、游玩项目等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资源分析对该项目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资源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同时,附近的交通路线也比较便利,为游客的到来提供了保障。
3.竞争对手分析调查了该地区已有的乡村旅游项目,并进行了竞争对手的分析。
结果显示,该地区已有的乡村旅游项目规模较小、服务质量不高、游客体验不佳,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
同时,该地区也存在着一些大型景区和旅游度假区的竞争,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竞争策略规划。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1.市场可行性根据前期调研结果,该项目中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符合游客的预期需求,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同时,附近的城市人口密集,游客出行方便,也为该项目的市场开发提供了便利。
2.技术可行性该项目所需的技术设备、基础设施并不复杂,可以进行有效的技术应用和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运营。
同时,该项目所需的人力资源容易招聘,培训成本不高。
3.经济可行性在项目建设阶段,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景观修建等方面的投资。
根据市场研究结果,该项目的收益预期较高,可以支持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同时,该项目也有着很好的社会效益,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前期调研和可行性分析,该乡村旅游项目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建议继续进行项目的策划和实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作者:潘锋晨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年第09期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而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乡村旅游业的有力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村民就业收入,实现了农村文化传承。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的乡村旅游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通过对桐庐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推动桐庐县乡村旅游持续有力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桐庐县;原生态桐庐县是杭州市辖县,山川秀丽,人文荟萃。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桐庐各村镇积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设备,改善乡村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获2021年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荣誉称号。
一、桐庐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概况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部,坐落于富春江和分水江的交汇处,四面群山环绕,丘陵错落,山清水秀,原生态环境保存良好,空气质量较高,曾在2019年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桐庐县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思想引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势头愈发强劲,特色亦愈发明显。
新时代乡村旅游开发是在突出乡村性的前提下,结合乡村实际情况挖掘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瑶琳镇作为桐庐县的旅游大镇,拥有大量旅游资源,包括旅游胜地瑶琳仙境、垂云通天河和天目溪漂流等。
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山明水秀,风景秀丽,著名的竹乡“畲乡山寨·农家居”位于铁钻石村和潘龙村两地,凭借其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畲族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
此外,桐庐县合岭村是湖南卫视著名综艺《向往的生活》第二季的取景地,节目一经播出,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更为桐庐旅游在全国打响了品牌。
二、桐庐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一)生态优良,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之所以可以吸引大批城市居民,主要原因是乡村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清新的空气。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成为了众多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出发,探讨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以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旨在通过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已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而农村地区却面临着贫困、人口外流、资源浪费等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1. 挖掘特色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乡土文化等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各地乡村地区应通过深入挖掘自身的特色资源,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一些古老的村落、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等,都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的特色资源,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2. 建设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为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需要建设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
包括交通设施、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娱乐设施等,都是乡村旅游所必需的。
只有建设了完善的配套设施,才能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 促进产业融合,提升乡村经济实力4. 加强文化传承,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传承是提升乡村旅游内涵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让游客了解乡村的文化传统,体验乡村的风土人情,从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5. 全域旅游布局,建设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发展不能只限于某一地区,需要形成整体的发展格局。
可以通过乡村旅游片区规划,将多个乡村地区进行联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和品牌共享。
三、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乡村旅游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质量不高、宣传力度不够、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探究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国内的旅游业发展愈演愈烈。
乡村振兴是实现乡村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乡村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
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而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是兴盛乡村产业的有效出路。
分析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探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从政策支持、加强宣传推广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乡村振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引言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城乡交融共进,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之路,在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拓展农村产业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文化资源、人才资源、资金和政策支持,已成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重要战略支撑和发展目标。
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
1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义1.1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当下的发展更加追求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契合。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城市和农村居民搭建了承载乡愁的场域,美丽乡村便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2020年国内居民来津旅游人数约1.4亿人次,消费支出1331亿元。
可见,当前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生活,旅游消费市场仍然潜力巨大。
1.2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突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立足于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基础农业资源,辅以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掘地区优势,帮助乡村发展提质增效。
伴随着新的发展模式,也将会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再迈新台阶。
市蓟州区依靠乡村旅游,蓟州区产业也迎来了升级发展,区域农村发展渐入佳境,村民致富创收,乡村风貌更富生机。
乡村城市化背景下生态旅游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发展
生 态 旅 游 和 农 业 生 产 融 合 发 展 模 式 及 其 意 义
生态 旅游包含两个 内涵 :一是 回归大 自然 ,即到生态环境 中去观 赏、旅 行 、探
索; 二 是 要 促 进 自然 生 态 系统 的 良性 运 转 。
生态旅游各方参与者都应 当在保 护生态环 境免遭破坏方面做 出贡献 。农 业旅游是农 业和旅游在广度和深度上 的拓展 ,是生态 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 业旅 游依 托的农
现 状 的 研 究 , 可 以 为 旅 游 业 发 展 模 式
的 转 变提 供 有 益 的 借 鉴 。 本 文 通 过 分 析 生 态旅 游 和 农 业 生 产 的 融 合 ,提 出 我 国旅 游 业 发 展 模型 转 变的 建 议 , 并 建 立 新 型 的 基 于 乡村 城 市 化 的 旅 游 发
我 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 客人 数已达
3 亿人次 , 占全国出游总量 的三分之一 , 乡 村旅 游收入超过 4 0 0亿元 。然而 ,为农 家 乐经济所带动的 乡村旅游在近两 年来遭遇 了较 大的发展 瓶颈 ,主要体现在 :
副教授
李 进军 博 士 刘 婧 ( 四川旅 游 学院旅 游 系
展 形 态。
和费景汉提 出农 业人 口的减少将导致农业
生产减产 ,只有在农 业生产率不断提高 的 同时 ,才有可能 为工业部 门提供多余 的剩
个体 经营的组织程度低 ,管理水平很难 跟
上;第 四 , 环保 问题 与安全问题 日益 凸显。
由于早 期粗放型经营的结果 ,使得很 多地
区的农家乐成为了 乡村污染的源头; 第五 , 从业人 员专业知识欠缺 ,服务水平 有待提 高 。农家乐的从业人 员一般是农 民改行 成 为服 务者 ,没有经过专业 的训练 ,服务 质 量普遍较 差。最后 ,农家 乐也没有将农 业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摘要:通过对相关外文数据库的检索,本文从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相互关系、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困境,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有着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层次低,同质化严重,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因此,在特定的政策背景、特定历史时期,对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具有典型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收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以期在新型城镇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进行深入研究。
1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1.1 国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在Elsevier-Science Direct 学术期刊上以“rural tourism”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检索到2004至2013年十年间相关论文39篇,主要来自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两本杂志。
对文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发现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本质、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旅游者动机、偏好与满意度、乡村旅游产品以及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等方面,已形成了系统成熟的研究成果,总之,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更加广泛,在研究方法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加深入。
但关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由于无转型升级的提法,因此,仅有少数接近的研究文献可供参详。
Kajanus M,Kangas J,Kurttilac M(2004)运用集中价值思考(value focused thinking)和A´WOT对芬兰和德国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传统和文化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城镇化对乡村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城镇化对乡村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的建设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城镇化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这一背景下,乡村旅游业也成为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对乡村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一、城镇化对乡村旅游业的积极影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乡村经济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聚集,农村地区正在发生着生态、文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乡村旅游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具体表现为:1. 土地资源优化利用。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用地的紧张和土地资源的短缺趋势已经逐渐显现。
而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相对而言比较充裕,这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地资源。
2.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而乡村旅游地区的自然环境原始性和景观的多样性是其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并且可以降低人们的城市化压力。
3.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受当地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它能够以多种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例如: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当地民众的就业机会等。
二、城镇化对乡村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城镇化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1. 假农村化现象的出现。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些城市居民为获得假农村体验,涌向了农村,导致乡村旅游业生态和文化环境的失衡。
2. 增加了人口和环境压力。
大量的人口涌入农村地区,会对农村地区的环境和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
在未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将会受到负面影响。
3. 旅游业的规模和质量问题。
城镇化对乡村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并不等同于旅游业的发展。
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规模和质量两个角度考虑,否则可能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景点和降低用户价值的情况。
基于庄园经济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态势
休闲娱乐
硬 生态观光 板 块 设施再造
辅
助
融
购物
核心驱动力:
入
自然田园风光
餐饮 软硬结 合板块
软板块
住宿
配套
仪式活动增添乐趣
三大板块,融合辅助,缺一不可
公共开放景观 牧场农园观光 大烟山风光
牧场高尔夫 农场SPA馆 野外探险营地 自由生态漫步道
定期举办烹饪班学习烹饪 每年定期举办品酒节,体验酒文化 参与农庄务农种植庄稼,牧场挤牛
6
4 2.14
2
2.77
3.27
3.47
4.04
0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B. 北京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发展历程
北京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1998
自发发展阶段
•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北京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生 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北京的 乡村旅游悄然兴起。
• 主要特点:旅游形式以郊区农 村观光、学生郊游和农家乐为 主;经营方式以农民自主经营 为主;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服 务设施极不完善;尚未出现相 关的规范、标准和制度,乡村 旅游处于自发发展状态。
④ 动物牧园
由放养牛、羊等牲畜的牧场地和舍馆组成,欣赏牧场风景、与动物 亲密接触、挤牛奶、制作加工品等
5 4
1 6
2
3
⑤ 体育运动区
高尔夫牧场、网球场等运动活动场所组成,热爱体育运动的人士聚 集地,还包括一些养生的spa馆。
⑥ 住宿区
面朝山谷而建的乡村别墅为游客提供休息之地,供人们停留下来好好享受 乡村悠闲生活。
• 主要特点:一是相关标准逐步 完善。二是市场竞争逐步规 范。由于相关标准的制定,这 一时期的乡村旅游逐步走上 “有序化发展”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_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_黄震方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4卷第8期2015年8月V ol.34,No.8August,201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黄震方1,陆林2,苏勤2,章锦河3,孙九霞4,万绪才5,靳诚1(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23;2.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3;3.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南京210023;4.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州510275;5.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南京210046)摘要: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
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
提出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特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机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三农”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
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理论反思;困境突破DOI:10.11821/dlyj201508001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3),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赋能路径研究综述
JOURNAL OF HEBEI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 VO l.26 NO.2 JUNE,2021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赋能路径研究综述
陈素平,付礼妍 (湘潭大学 商 学 院 ,湖 南 湘 潭 411105)
4 . 乡 村 振 兴 战 略 的 评 价 体 系 研 究 。如果缺乏对 乡 村 振 兴 战 略 目 标 体 系 的 细 化 研 究 ,无 法 对 地区乡村 振 兴 发 展 水 平 进 行 测 度 以 厘 清 发 展 短 板 ,因而不少学 者 进 行 了 指 标 体 系 评 价 分 析 ,从 现 实 层 面 制 定 乡 村 振 兴战略的发展目标。贾晋、李雪 峰 、申 云 等 基 于 “五位
to help villages achieve prosperity and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ourism empowerment; pat:1674- 2079 (2021)02-0015- 05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The aim is to deeply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realization path behind rural tourism empowerment, so as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旨在加强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其目的是既要让农村地区获得更好的发展,也要使城市和乡村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在这个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为农村地区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推动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1. 丰富的资源中国乡村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如山水田园、历史文化遗址、民俗风情等,这些资源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乡村旅游的开发与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天然的生态环境乡村地区通常都是天然的生态环境,这是相比城市地区的优势之一,也是游客更愿意到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建立绿色、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也有助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
3. 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中国的乡村地区通常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如手工艺品、地方文化活动、节日等,这些文化元素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1. 地域分散、基础设施不完备乡村地区所处的位置较为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吸引游客时和旅游接待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
2. 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备,乡村地区常常无法满足大规模、持续性的旅游需求,即便是在短时间内接待游客,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3. 旅游产品质量不稳定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对较新,相关从业人员和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低,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也会很容易造成不好的游客体验,从而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
三、乡村旅游的路径和策略1. 建立旅游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需要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方面,同时还要建立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满足游客在农村地区旅游的各种需求,鼓励在乡村地区开办民宿、乡村客栈等,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区域中心城市乡村旅游规划发展探讨——以大连市乡村旅游为例
区域中心城市乡村旅游规划发展探讨——以大连市乡村旅游为例国内乡村旅游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大致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另一种就是县域地区的乡村旅游。
而县域地区的乡村旅游已经和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高度融合发展,成为地方旅游产业的主体,如贵州的民族村寨游、安徽的徽派乡村游等,而城市周边的,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如何发展,如何突破农家乐、采摘园的发展瓶颈已经成为大中型城市思考的问题。
随着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为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
城市是文化产业的聚集地,是现代文明的主要载体,但是缺乏生态保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集中的山区因为远离人们居住地而保留着原生态系统,但是缺乏文明元素。
位于城市和山区间的广大乡村既有生态,又有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最好展示区,广大乡村,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周边的乡村将成为演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大舞台。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巅峰智业探索编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希望能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项目组是带着四个核心问题开始的规划编制:一、乡村旅游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是什么?县域地区的乡村旅游处于县域旅游产业的核心位置,但是对于区域中心城市来说,城市旅游是它的发展重点,因为城市旅游能为地方经济带来大量的投资、回报,是城市发展的窗口行业,很多城市在这方面的发展已经成绩斐然,如“浪漫之都”大连,不仅是国内知名的滨海旅游城市,还是夏季达沃斯举办地。
虽然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较好,也只是较好的解决了果农水果产品的就地升值,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还是偏低。
乡村旅游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这是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压力不断加大,拉动内需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
李克强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明确指出“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推出城镇化新政,这实际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发展路径,旅游产业因为具有多产业融合发展特性,必将成为新一届领导班子加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手。
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新型城镇化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也给旅游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新型城镇化使得人口趋向城市集聚,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也不断加快,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乡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城市进行旅游。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状况下,城市的旅游和文化产业也不断迎来新的机遇。
这些机遇包括:城市旅游产业的机遇、城市文化产业的机遇、城市服务产业的机遇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机遇。
二、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休闲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给旅游和休闲业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也增加了其内部竞争,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新型城镇化要求我们在旅游和休闲业方面做出以下几方面的努力:1、提高旅游和休闲业的档次和质量随着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旅游消费也不断提高,因此旅游和休闲业发展的单一依靠数字规模的过时思维已经行不通了,旅游休闲业的服务水准和品质已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旅游和休闲业的服务行业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
2、增加旅游和休闲业的流程效率、精细化管理以及集约化规划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把城市的功能和产业进行结合,合理地安排旅游与商业、公共旅游与城市使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人口的集中利用。
因此,我们需要在旅游和休闲业以及相关旅游产业的方面,加大流程效率和管理效率的力度,实现旅游和休闲业在城市中的精细化管理和集约化规划。
3、搭建旅游和休闲业平台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要建立城市平台,通过平台汇聚资源、信息和人力,基于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的技术,实现城市资源的整合和提升,增加城市价值的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和环境资源的整合与推广,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同时还需要构建城市旅游和休闲产业体系,为游客提供整合、高效和优质的服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周贵平【摘要】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反生态”问题的显现,乡村旅游经济模式正面临着生态化转型的巨大压力,从根本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以江苏省为例,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历程、资源概况及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指出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生态环境为代价,亟需着眼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经济,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
该文依据新城镇化对国内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基本需求,并结合江苏省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需求,提出以环保技术为支撑、深化江苏省绿色乡村发展,以生态发展为核心、促进江苏省乡村旅游制度改革,以旅游特色城镇建设为导向、实现江苏农村生态转型及以特色城镇建设为导向、实现江苏农村生态转型等策略,以满足江苏省乡村旅游的生态发展需求。
%At present, the economic mode of rural tourism is facing the tremendous pressure of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economy and the emerge of anti-ecological problem.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depth studied the procedure and status of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tourism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annot overpass the agri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st , and put forward that it needed to focus on the harmony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frastructureand public services.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needs of domestic rural tourism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green economy, such as to suppor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to deepen rural green development, to reform ecological tourism system, etc.【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6(037)009【总页数】5页(P172-175,181)【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江苏省【作者】周贵平【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F124.5随着农村对旅游业的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是国家从“促销费、增内需”到“转形式、改结构”等一系列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概述 •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产业的新业态,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乡村旅游还可以改 善农村环境,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农村社会福祉,具 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详细描述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 规划,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措施。同时,要注 重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 政策,以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
总结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详细描述
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强 环境整治,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营造宜人的旅游氛围。这包括道路、交通 、水电、通讯、卫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 化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乡村 旅游的发展,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可 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地区为活动场所,以农村文化、农业产业、农村风光等为资 源,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体验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活 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兴化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兴化为例摘要:中国旅游业自1978年步入现代化发展阶段以来,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旅游大国之一。
小城镇旅游的开发更是有利于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同时可以带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发展小城镇旅游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城镇和旅游小城镇的概念,以及小城镇旅游开发的意义。
小城镇按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可分为:资源型、区位型、综合型,本文分别讲述了这三种类型的开发策略以及开发的注意事项,最后以兴化旅游的开发举例。
关键词:小城镇,小城镇旅游,新型城镇,开发策略New urban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urism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For example XingHuaTheoryLuLuAbstract: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into modern development stages since 1978,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urism country in the worl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s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tourism product system, to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tourists, also can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raise the level of people's life. Developing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urism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mall towns and tourist small town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Small towns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resources can be divided into: resources, location, comprehensive, this paper tells the story of the three types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finally USES the example of XingHua tourism development.Key words: small towns,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urism, new town, development strategy1引言 (3)第一章新型城镇化 (3)1.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3)1.2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4)第二章小城镇和旅游小城镇 (4)2.1小城镇 (4)2.2旅游小城镇 (4)第三章小城镇旅游开发的意义 (5)3.1有利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充分利用 (5)3.2有利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创新 (5)3.3有利于小城镇历史文化的保护 (5)3.4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5)第四章小城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6)4.1旅游小城镇的合理开发 (6)4.2旅游小城镇开发存在的问题 (6)第五章小城镇旅游开发的策略 (7)5.1小城镇的旅游开发策略 (8)5.1.1资源型 (8)5.1.2区位型 (8)5.1.3综合型 (9)5.2开发策略的注意事项 (9)5.2.1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9)5.2.2坚持以人为本 (10)5.2.3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10)第六章兴化旅游开发 (10)6.1兴化简介 (10)6.1.1兴化的区域位置 (10)6.1.2兴化的旅游资源 (10)6.2兴化旅游的开发 (11)6.2.1开发的机遇和挑战 (11)6.2.2开发的策略 (11)6.2.3兴化旅游开发的现状 (12)第七章总结 (12)1引言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旅游作为农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本文主要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作用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国家战略的重点之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从国家层面上看,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促进东西部地区、城乡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乡村经济体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通过推动乡村旅游来激发农业、林业、渔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城乡经济的互补发展和均衡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意义传统的乡村生活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民间艺术、传统农业、优美自然环境等特色,是旅游资源的宝库。
乡村旅游的发展将有效地推动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其中包括农业产业、旅游经济产业、文化教育产业等多个领域,也能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乡村旅游发展更具潜力,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包括:1. 旅游设施不完备:乡村旅游设施相对城市旅游来说仍十分简陋。
2. 资金不足:乡村旅游发展需要资金投入,但乡村地区在融资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弱。
3. 人才匮乏:在乡村地区,缺少专业开展乡村旅游所需的职业人才。
4. 公共服务不完全:乡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短缺,公共服务也相对不足。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针对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考察发展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建设全域旅游目标,将城乡旅游空间有机衔接,形成城乡融合的乡村旅游供应链,使以城市旅游为主的发展转向以乡村旅游为主的发展,这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以人为本,提高乡村旅游的品质,如发挥乡村文化优势、提高农村旅游环境质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创新旅游开发模式等。
结语: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 保护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杨艳霞 宁小彬
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资源保存完好,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民 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民族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地破坏,因此,黔东南民族村寨必须重视乡村 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融合发展。
二是构建民族文化主题村寨。民族文化主题村寨主要是借助 各种影视产品及其他强势文化符号的内容表现,将主题村寨这一 载体与民族文化融合,从而吸引游客。民族文化主题村寨内可 以通过参观展览、场景再现、参与体验等层层递进的旅游产品 模式实现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产品融合。通过将原生态 的民族文化实体化,场景再现,参与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游 客的参与度,使游客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吸引游 客前来旅游。如镇远县的镇远镖局主题园旅游人数每年递增, 再比如革命体验区的游客可通过“当一天八路军、吃一餐小米 饭、唱一首抗战歌、打一回游击战”的形式亲身体验红色抗战 生活,吸引游客。
(作者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15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7年3月下半月刊
生态旅游发展要求的综合性旅游人才。其次,不断建立和完善人 才培养机制,积极鼓励旅游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不断提高自 身素质。第三,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具有先进知识、创 新理念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三)突出民族村寨民族特色,整合资源,重视民族村寨民 族文化产品融合发展
积极整合黔东南民族村寨民族文化资源,将乡村旅游开发与 民族文化保护合二为一,形成既有民族文化价值,又有旅游效应 的融合旅游产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消费者文化方面的需 求,又满足消费者旅游方面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新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摘要伴随旅游产品的类型与形式不断开拓创新,乡村旅游成为现代人出行的主要选择。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一个全盛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既要保护农村现有资源、文化特色,又要用科学、动态的眼光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转型创新。
因此本文主要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研究情况进行综述,阐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城镇化背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1 引言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是即兴而起,而是具有深刻的政策、现实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年初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生态文明、优化布局、四化同步、文化传承的特色化新型城镇化道路。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水平较低,但是最近几年正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发展,我国的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约20000万人次发展到2014年的74916万人次,从我国城乡结构看,城镇的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了1805万人,乡村的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了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54.77%。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从农民的角度出发,遍及农村,实现我国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走向共同富裕。
在此背景下,乡村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但就基于新型城镇化怎样促进乡村旅游更好地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2 研究方法2.1 文献研究法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主要对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的文章进行搜集、归纳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探讨和整理。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进行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主要通过期刊论文下载与网络资料收集等方法获得文献。
2.2 技术路线图下图1为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图一:技术路线图3 乡村旅游的概念及相关研究综述3.1 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国外的19世纪工业时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达到兴盛。
乡村旅游在国外早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其英文为Rural Tourism,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将乡村旅游记为Agri-tourism(农业旅游)和Green tourism (绿色旅游)。
1996年在墨西哥举办的国际环保会议上将“绿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概念同时提出,用“绿色旅游”描述“乡村旅游”,从侧面上划定“乡村旅游”的归属范畴即“生态旅游”[1]。
20世纪50年代由于政府的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开始初现端倪,以河北省因对外活动而举办乡村旅游为代表。
但目前国内学界对乡村旅游概念尚未有明确统一的意见,乡村旅游最早称农业旅游(Agri-tourism ),也称“农业观光旅游”。
通过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阐述,归纳总结出乡村旅游的概念一定包括旅游活动确定选题构建论文大纲与确 定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中国知网以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为主题进行文献搜索下载,并通过网站进行数据收集 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乡村旅游概念及研究综述 引言、研究意义 论文写作 新型城镇化背景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 村旅游发展研究方向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发生地在乡村地区、以与乡村有关的旅游产品为吸引物。
因此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基础的,以乡村特有的各种旅游资源为吸引物,以乡村地区为目的地,为久居城市的城镇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游憩、购物、学习等实现身心放松的旅游形式或活动。
定义者时间内容Opperman 1996 旅游者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非城市区域进行旅游[2]Lane 1999 乡村旅游应当界定为: 1.位于乡村地区;2.旅游活动是乡村的;3.其规模是乡村的;4.社会结构和文化具有传统特征,变化较为缓慢,旅游活动常与当地居民家庭相联系,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的控制;5.由于乡村自然、经济、历史环境和区位条件多样,因而乡村旅游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3]杜江、向萍1999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风光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4]Arie、Oded 、Ady2000 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5]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2000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查、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6]何景明2003 区别于城市的、根植于乡村世界的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7]刘德谦2006 乡村地域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作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8]表1 乡村旅游的代表性定义3.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我国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50年代,因对外事务的需求,国内第一个乡村旅游出现在河北省[9]。
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了定点举办具有乡村旅游性质的政治性接待活动[10]。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都郫县的徐家大院是普通公民参与乡村旅游休闲的开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阶层逐步分化与巩固,城市与农村的边界越加清晰。
国家为促进内需刺激消费,开始着重加强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观光旅游逐渐发展为一种潮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国家扶贫的一种方式,乡村旅游开始在国内旅游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
2002年以来,经济水平的提高、贫富差距的加大,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城市居民为寻求身心的放松、呼吸新鲜空气,目光纷纷向拥有天然山水风景的质朴乡村投去。
国家旅游扶贫政策导向、农村经济新增长点、乡村资源禀赋优势[11]是该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我国乡村旅游也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在农业发展急需调整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发展起来[12]。
2006年,旅游局将该年定为“乡村旅游年”,这预示着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一个全盛的发展阶段[13]。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城乡间协调发展,推进新城镇化的发展的效用显现。
2007年,我国开启有助于缩小城乡经济差异的“中国和谐城乡游”等活动。
2009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征求意见稿),从侧面表达出国内已经具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环境,及推进国内乡村旅游全面大发展的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创新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和切入点[14]。
之后全国掀起一股建设“美丽乡村”的浪潮,乡村旅游作为发展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手段,愈来愈受到支持与重视。
根据《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2012年年底,我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经营单位高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多万家,具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已达到三亿人次,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已达359家,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选择乡村旅游的居民比例约70%,每个黄金周的乡村旅游市场大致有6000万人次,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15,16]。
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来到繁盛时期。
3.3 我国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综述3.3.1 主要研究内容我国内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一是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的概念的界定是进行其他方面研究的前提工作,很多学者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姚素英(1997)、严艳(1998)、王兵(1999)三人就分别从乡村旅游的五要素、乡村旅游的自然性和有形性、乡村旅游现状对比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进行了界定[17,18,19]。
二是乡村旅游的类型。
乡村旅游包含的类型众多,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乡村旅游进行类型划分。
三是乡村旅游兴起机制。
乡村旅游兴起机制或者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动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乡村旅游面对的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定位等深层次问题。
四是乡村旅游的产品。
自然景观环境、乡村景观风貌、居住、饮食、农业生产、文化风俗、乡村制作、乡村土特产、乡村文体活动等是构成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因素。
五是我国乡村旅游现状、问题与对策。
由于理论研究滞后、管理不规范等原因使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人工痕迹明显、开发盲目、人才欠缺等众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与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相应的对策。
六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笪玲、张述林(2009)、白聪霞(2012)、刘丽君(2008)、李德明(2005)分别从发展推动力视角[20]、从资源性质和游客感知视角[21]、从开发依托视角[22]、从经营方式视角[23]研究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通过对乡村旅游进行研究细分,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多。
通过查阅文献,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模式分类研究、模式演变与模式优化建议几个方面。
不同的动力机制和发展背景形成了不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很多的学者根据目的地乡村旅游发展实况,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多角度的总结,对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演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3.2述评在国内研究乡村旅游的内容涉及范围很广,但直到2005年前后,理论界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才开始更加深入和广泛,这时的乡村旅游不再局限在理论的层面上,更多的是与实地的乡村旅游相结合,讨论其在实践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从而为其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措施。
虽然有对乡村旅游的大量研究,但各个学者的角度却不尽相同,本文旨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来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
4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研究4.1 新型城镇化背景分析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产城互动、城乡一体、节约集约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是由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而它的发展不是即兴而起,而是具有深刻的政策、现实背景。
4.1.1 政策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年初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将为我国乡村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