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一流大学介绍
——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建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同样在中国,近年来很多学校提出了同样的口号,就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但是,究竟什么样的大学才称得上是世界一流大学?
伯林格曾在《瞭望东方周刊》中说如是,“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是一个公共信用机构,必须为所在的社会负有重要责任。
在我看来,要成为国际一流大学,意味着不仅在实践层面要在全球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要在那些看似远离日常生活却又非常重要的古老问题上,提出真知灼见。
”
我们正进入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学越来越将这个世界的关注点和事件当作研究焦点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大学将整个人类视为学术的源泉。
对地大来说,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我们在21世纪最大的挑战。
那么,正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样,地大在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还很长,路途并不是那么明朗。
这种浩大的工程也并不是一两代地大人就能完成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世界一流靠齐。
身处当今这个新奇问题不断涌现的时代,无论这些问题是否超越现有的学术领域,事先安排好的和专业结构上的划分阻碍了学术研究的进步,所有学科都应该互通有无,而不是固步自封。
我确信,学术内在的生命力需要不断
地整合,就如同全球化使世界变得更加紧密。
对专业化的特别强调,会使学术研究变得零碎,并人为造成系科之间的种种障碍。
而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正如上面所说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一个长久的计划。
正如一个国家的崛起,中国地质大学的建设也要从方方面面贯彻大学精神,落实作为名校的的大学风格。
下面就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有如下意见与建议:
一流大学的建设最不能缺的是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大学存在的高级形式。
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作为中国地质大学校训就能够很好诠释大学精神,其作用便如听见儒家就能够很快地联想到孔孟,就如远远闻其香就能想到在不远出花海。
“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从一开始便深深地在地大的灵魂上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代一代地将其传承下去,为后来建设者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柱。
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
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用于今天。
大学精神是对学校品格、个性、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整合,一般可以用言简意赅且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和表达,是现代意识与大学个性相结合,能够被广大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并广泛渗透在学校传统、校风、目标追求、道德规范、领导作风、教风学风等方面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
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从而使生存于斯、感受于斯的人们形成特有的“精神气质”,而这正是地大所缺的内在力量,也是中国大部分高校所忽视的内在治学缘由。
而试问,假如大学缺少精神又会是怎样一种境况,又拿什么在一代代学子和知识先驱面前做出为人表率?
一流大学更是进行学术的地方
我们这些进入“985工程”的大学、进入“211工程”的大学不应该还停留在为了出几位院士、出多少成果、得了什么奖而沾沾自喜的阶段。
我们必须把眼光转向世界,反思一下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之间有什么差距。
假如目光再放长远些,我们不难看到一个一流大学不会仅仅在某一个方面顶尖而已,面面俱到才是大学培育优秀人才所能做的。
知识从来都不会以直线式的向前发展,而解决任何一件项目也不是能够以某一学科彻底完成的,所以地大作为以地质学科为带头的理科性大学如果不能处理好其间的问题
而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简直就是南辕北辙,天方夜谭的事。
地大曾作为“211工程”大学向教育部申请成为“985工程”而没能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这原因,没有健全的学科体系。
那么,中国地质大学在地球科学领域在全国是领先水平,而在其他领域便不尽人意,这就是遏制大学发展而重要原因,假使先从眼前看起,地大之于华科,之于武大也仅仅能在作为优势学科的地球科学方面为之抗衡。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妄自菲薄,要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大学之林立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完善的学科体系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地大,作为一名非地球科学专业学生就能感觉到其中重大的差异感,而在其他专业所投入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走向及未来命运,假如对此我们不作出及时更正便很难得到真正的发展。
是的,作为优势学科的地球科学需要得到优先性发展,假若成为了某种畸形发展就会如学生偏科,在激烈竞争中又谈得上什么竞争力呢?
假如说畸形发展是地大比较严重的学科性问题,那么对知识的重视程度就是地大乃至全国高校所通有的学术性问题。
“大学是一个自由探索、交流、表达的精神殿堂,是追求智慧的象牙塔,不是灌输现成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它为了知识本身的价值,追求科学的内在联系。
大学学习是完全自由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选择不同的课程,独立研究,自由进入图书馆,
与同学交流。
大学的唯一目的是促进人内心的自由发展,而不是服务于经济、政治、宗教等非学术目标。
惟其于此,它才成为国家文化的中心、民族精英的摇篮,成为国家发展的最高手段。
”姚国华先生曾经这样批判性地指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地大所处的环境又何尝不是这样。
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截然不同,它主要不是传授既定的知识,而是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的知识;它不是死气沉沉的知识载体,而是生机盎然的智慧温床;它视科学为尚未完全解答的问题,始终处于探索中。
但是着眼于眼下,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同大多数大学一样,地大也缺乏那种新时代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新事物的批判性与理智性的接受;必须做到非功利性以教育人才为目标地做好大学事业,但是这一切却是绝然相反的方向在发展。
所以姚国华先生更提出,“作为科学研究实体的国家科学院必须撤销,它的学术研究部分应当整合到研究型大学里去,形成独立的学术研究体系;它的应当研究部分则归属于企业,适应市场的需要,直接服务于社会。
前提是,当下的中国大学必须彻底重建:大学必须铲除官僚体制,形成独立的学术制度和自由的文化氛围;大学必须打破专业隔阂,建立综合性、基础性、全面性的学术平台;大学不能是卖文凭、搞项目圈钱的产业,必须是专心学问的象牙塔;大学生不能是接受灌输和训导的工具型人才,必须是有自主选择能力的自由。
”
一流大学更是培养社会使用人才的地方
现代大学越来越难提供人们曾经期待的那种“社会地位支配”的作用,而“回归”教育的机构的本质。
大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而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寻求就业,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一个人选择读大学,根本意义在于形成帮助自己发展的人力资本,或者说劳动能力,用这样的资本和能力谋取就业和持续进步。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通过教育和考试“配置”人的“社会地位”,向来被认为是最公平的形式,最能为全社会所接受。
这极大地推动了公众对高考和大学的追求,但同时也成为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大羁绊。
人们因此经常忘记大学的本质,把拿到文凭当成了读大学的目的。
就业市场需要一种“能力信号”来降低交易成本,没有这个信号,招聘者和应聘者达成交易就会很麻烦,交易成本会大大增加。
高等教育文凭正是这样的“能力信号”。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迅速提高,与之伴生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出现了:大学文凭在谋取好职业乃至较高社会地位中的作用不断降低,就读大学带来的价值感、荣耀感逐渐减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相应增加。
换言之,大学文凭在“能力信号”之上的“社会溢价”正在消失,如此,恶性循环。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地大也不能独善其身,那么我们就要努力提高地大的“含金量”,这正是一个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大学是探究未知世界的场所。
具有好奇心的年轻人与致力于探究未知世界的教师结成共同体,大家志同道合,在满足好奇中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这样的职能是其他社会机构无法替代的。
大学是年轻人交往的地方。
大学把四面八方、有着各种文化背景、生活体验与经历的学生汇集起来,让年轻人相互交往并且相互学习,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发现不同的交往伙伴的机会,这是一个人成长中极可宝贵的财富。
大学帮助年轻人获得安身立命的专业能力。
高等教育往往决定多数人终身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领域,它帮助学生形成专业化的劳动能力,在今天这样分工高度专业化的社会,专业教育具有关键作用。
这些正是地大所面临最本质以及最严峻的问题,假如处理好“大学精神”“学术培养”“人才培养”的三大问题,那么将地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指日可待了。
没有那一个伟大工程是能够一蹴而就达到最顶峰的,现在作为地大人就要向着已有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身处当今这个新奇问题不断涌现的时代,无论这些问题是否能够被短期被处理,所有的地大人应该抓住此次机遇发展求进,既不是妄自菲薄更不是不是固步自封,相信中国地质大学终有一天也会出现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教科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