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编号:20091901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化学及与化学相关学科中、初等学校教师,以及从事教学研究、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并为日后成为中、初等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基本规格及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3、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与技能,了解应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

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等级,掌握获取和应用科学研究信息的方法。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4、掌握化学教育理论,了解化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具有良好的从事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5、有比较宽厚的文化修养,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学制与毕业要求基本学制为四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三至六年内完成学业。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可取得毕业资格。

四、授予学士学位要求达到学院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标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化学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化工基础、化学教学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

六、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要求八、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三)十、有关说明1、对毕业学生的外语应用技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学科教学技能、普通话技能和规范字书写技能进行专门考核,考核合格者,可取得相应的证书。

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化学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我们要明确培养目标。

师范类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学化学教育工作和科学研究。

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育教学能力:具备中学化学教师的基本素质,能独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素养,能从事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

1.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计算机、体育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化学基础。

3.教育教学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化学教学论等,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4.实践教学课程:化学实验、教育实习、科研训练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实验教学:加强化学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2.教育实习:安排学生到中学进行教育实习,了解中学教育教学现状,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培养科研素养。

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注重引进和培养相结合。

1.引进人才: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

2.培养人才: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师资培训:定期组织师资培训,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质量保障质量保障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1.教学质量监控:对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估,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2.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发展状况,为人才培养提供反馈。

化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化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化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专业代码:070301专业名称:化学(Chemistry)二、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和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扎根兵团,立足新疆,面向全国,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高尚师德,热爱中学化学教育事业,系统掌握化学专业基础知识、中学教育教学理论,具备良好的化学教育教学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一定实践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使之成为在中学、社会教育机构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化学及相关基础教育领域教学、管理及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毕业五年后,能够达到以下目标:目标1:高尚师德与教育情怀自觉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适应国家基础教育发展需求,身心健康,认同教师职业,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

目标2:学科素养系统掌握化学和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

熟练掌握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教学方法和策略。

目标3:教学和管理能力具备较强的化学教育教学能力及语言沟通交流能力,能够基于课程标准指导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能胜任班主任工作。

目标4:综合育人能力具有全程育人意识,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针对性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教学工作中能够贯彻德育为先、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具备综合育人的能力。

目标5:反思和合作能力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善于反思、合作、实践,能够主动投身基础教育改革并独立地进行教学研究,实现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通过校内外教研活动开展专业交流。

及时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毕业要求1.遵守师德规范。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教育学专业师范本科培养方案

教育学专业师范本科培养方案

教育学专业(师范)本科培养方案一、指导思想(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使教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生培养计划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

(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需求多样化、师范教育转型、基础教育全方位改革等时代背景,制定适合“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计划,使培养计划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三)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突出能力、提高素质”的改革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分类分层培养,使培养计划体现学校特色和创造性。

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主要培养目标:1.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比较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能力,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本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师范专科院校教育学学科教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教育研究与管理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与管理工作。

3.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生源。

(二)基本规格1.能够自觉遵守新时期公民道德规范,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从事教育工作的坚定信念。

2.系统掌握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

具备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

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习惯及求实与探索精神。

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该语种专业文献,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

4.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能够运用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般性的教育理论或实践问题。

5.具有自由和宽容的态度、团结与协作精神,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化学学院英才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化学学院英才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化学学院英才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3版)专业编号:484专业代码:070301一、专业简介华中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有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是教育部、财政部首批资助的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师范教育类)中唯一的化学专业,承担着我国化学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重任。

近几年来,化学学院探索并积累了包括“‘4+2’新型骨干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免费师范教育战略举措下的‘卓越化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等切实有效的基础教育化学教师人才培养经验。

在化学学院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化学专业教育成果辉煌,在华中、中南地区影响巨大。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30多年化学专业已为国家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优秀化学教师,培养了近百名重点高中校长或特级教师。

化学专业以培养满足国家基础教育战略需求的、具有“未来教育家素质”的基础教育优秀化学教师和管理者为目标,以化学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基础教育“卓越化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以研究型教学为抓手,落实和加强化学教师培养实践中的各环节,实现师范性和学术性的融合,努力提高化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引领并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化学学科的教学与改革。

化学学院集全校和全院之力,已将我校化学专业建设成为培养具有“未来教育家素质”的基础教育优秀化学教师与管理人才的国家基地,在全国重点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建设方面和化学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方面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接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实验训练;形成具备敏锐的科学思维、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质、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实践与研究的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工作的学科领军人物。

基于市场需求和个性培养 构建高师本科化学专业分类别培养模式

基于市场需求和个性培养 构建高师本科化学专业分类别培养模式

基于市场需求和个性培养构建高师本科化学专业分类别培养模式摘要:为了提升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人才的社会符合度,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以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培养为导向,提出了在高师本科实施分类别的培养模式,突出师范教育特色,强化应用人才培养理念,重视研究型人才的高层次培育,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分类别培养目前,师范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如何应对高师本科院校师范生的就业问题,使培养的学生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已经是摆在所有师范类院校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分类别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河南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所开办的化学专业创建于1923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8年获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该专业已成为一类特色专业。

目前,化学专业主要为中学培养师资,采用学分制培养方案。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虽然化学专业每年20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有超过50%的同学考取了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但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式下,我们也感到了很大的就业压力。

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是高等师范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后面临的新课题。

结合高师毕业生的就业和教育问题,我们积极地进行了研究,希望能探索一条符合高师本科化学类专业的新培养模式。

在研究之初,我们希望借助这种新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希望整合目前学院有限的教学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本科教学。

经过不断的探讨和分析对比,结合化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将来有可能争取到的就业岗位,我们提出了在高师本科实施分类别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的实施得到了校院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鼓励和帮助,并在我们学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分类别培养模式的构建我院结合自身特点及社会需求,用“市场需求一人才培养”这样的倒推模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对本科生实施了分类别的培养方案,将学生分别归入教学实验班、研究型人才培育班、应用型人才强化班。

北京师范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化学)

北京师范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化学)

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要求,加强强基计划招生和培养的有效衔接,特制定培养方案如下。

化学专业一、基本情况1.专业简介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化学系(1922年建立)是我国高等院校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可追溯到 1912 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至今有100 多年的历史。

1952 年,我国大规模进行院系调整时,辅仁大学化学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2005 年 9 月,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撤系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学科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二级学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物理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无机和有机化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2009年获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参加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建立了励耘化学实验班;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99人,正高职称53.5%,98%具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青年教师48.5%,境外博士学位获得者15.2%。

学院拥有院士2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名师5人、宝钢优秀教师3人、教指委2人。

3.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

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精品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1门。

拥有基金委创新群体、创新团队及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50余项,年均获得纵、横向经费约4千余万元。

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大学本科生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大学本科生院

任选 2 学分 任选 2 学分 任选 2 学分 任选 2 学分 任选 2 学分
00054(00056) 人文学科类(或自然科学类) 2 00055(00057) 社会科学类(或工程技术类) 2 小 计 00090 通识教育选修课组 小 计 sd009201(0-1)0 0102001910 0102002010 0102000620 高等数学(1-2) 大学物理(1-2) 大学物理实验 小 计 无机化学(1-2) 化学分析 仪器分析 有机化学(1-2) 物理化学(1-2) 10 3 3 8 8 1 17 8 4 4 8 8 4 2
总学分:152 学分 ·071·
化学与化工学院
七、修业年限:
4年
八、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学位
九、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必修课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实践环节 不含实验课程 含实验课程 125 学 分 29 17 56 13 10 36 10 27 3 14 152 432 2531+ 21 周 学 时 739 288 1216 288 21 周 832 160 48 224 2963+21 周 100% 17.76% 82.24% 占总学分百分比 19.08% 11.18% 36.84% 8.55% 6.58% 23.68% 6.58% 1.97% 9.21%
三、培养要求:
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练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学 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知识,了解化学工程、生命、材料、能源、环境 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化学研究、开发和应用等基本方法和手段,初步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 决化学及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够获取、加 工和应用化学及相关信息;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 表达、交流和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初步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 能力,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

化学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

化学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

化学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
一、关于本专业资格的考试
1.语言成绩:包括英语和汉语,侧重于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2.化学成绩:包括一般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
化学、晶体学以及物质结构和性质等,测试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教育学成绩:评估学生教育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包括教育史、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内容。

4.德育专项:测试学生文化素养程度,包括政治学、法律、哲学、礼仪、历史、伦理,以及课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项目参与等。

二、课程安排及学分要求
该专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共计78门,学分共计212分,学习时间持
续4年,依据教育部专业认证,完成高等学校本科课程教育教学大纲。

1.公共基础课:共计14门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法、学
生心理素质评价、社会学原理、法律概论等,学分共计42分。

2.化学类专业基础课:共计37门课程,包括一般化学、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晶体学以及物质结构和性质等,学分共
计121分。

3.教育方面理论课:共计17门课程,包括课程教学论、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测量学原理等,学分共计49分。

“少数民族专项计划”师范生培养策略——以兰州城市学院“藏族专项计划”化学专业本科生为例

“少数民族专项计划”师范生培养策略——以兰州城市学院“藏族专项计划”化学专业本科生为例

收稿日期:2021-01-09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教师现状调查及培养模式探究”(G S[2018]G H B B K Z 004);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培养卓越中学化学教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G S[2018]G H B B K 096);兰州城市学院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化学,2020).作者简介:赵国虎(1964—),男,甘肃民勤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分析化学及化学教育.“少数民族专项计划”师范生培养策略———以兰州城市学院“藏族专项计划”化学专业本科生为例赵国虎,缑浩,潘国涛,聂融,耿文娟,石雷,刘铮(兰州城市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针对藏族专项计划化学专业本科生的生源特点和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提升专项生从教能力为研究目标,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加强爱国情怀教育、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重视学生实验能力、提升学生从教技能等是培养专项生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缩短职前适应期的有效途径,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及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关键词:少数民族专项计划;藏族专项计划;化学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中图分类号:G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21)02-081-05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特别是通过利用各种“专项计划”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力度,希望学生学成后返乡,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拉开序幕,这项工作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传统意义上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新时代中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切实为学生考虑,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开展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师范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高质量培养高校师范生.面对新时代新的挑战,如何提高“专项计划”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需要施教者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例如,在培养过程中,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重视教师教育类课程、增加“专项计划”学生实践环节课时比例等,其目的在于积极探索“专项计划”学生培养的策略,切实有效地提升其从教能力,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从教自信“藏族专项计划”项目中的学生(简称专项生)主要是来自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普遍表现出学科基础较差、普通话等级低、害怕与人交流、对党团活动概念模糊且参与不积极等.针对以上问题,化学化工学院制作了以“56个民族一家亲”为主题的墙报、举办了“藏族专项计划”项目师生座谈会,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给予学生温暖的人文关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通过鼓励和有序地安排专项生参加“甘肃省大学生化学竞赛”等各类专业竞赛,以赛促学,增强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夯实专业基础;借助“爱祖国”“逆行者———我心目中的抗疫英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强化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和展现自我的勇气;利81第26卷第2期(2021)Vol.26No.2(2021)用举办“从师技能大赛”,培养专项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发现优点与不足,进一步明晰目标,提升信心,促进专项生教育教学能力的逐步提高.2合理的课程结构是培养高质量专项生的前提条件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合理的课程结构应遵循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满足新时期对教师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要求,增补与时俱进的新知识,从而达到最佳效益.这对专业基础较弱的专项生尤为重要.针对专项生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只有努力平衡课程内部的结构关系,调整各模块课程的比例,重视实践课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才更有利于专项生的未来发展.2.1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中学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中,需要大量且广泛的背景知识来支撑,而这些背景知识需要广泛的选修课程来获得.师范院校在构建必修课课程体系的同时,应当加大选修课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使专业选修课程以模块化呈现,由简到繁递进式开设,让学生得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领域进行拓展学习,避免因选择混乱而造成多头抓但无成效的现象.根据专项生的特点,学院制定的培养目标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初中化学教师”.为实现该培养目标,应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类知识的基础上,加大选修课比例,使专业选修课的占比不低于总学分的25%.选修课的设置也应根据学情,适当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如有关师德师风类、教学设计及教学技能类、中学化学知识类等课程.2.2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现阶段,化学专业师范生课程体系的主体是理论性课程,而学科专业课程是理论课程中的重头戏.教育教学类课程大多只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与化学教学论这三门传统课程,缺少教学技能相关课程,这严重制约着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利于师范生今后的上岗从教.对于学科基础相对薄弱的专项生,教学技能型课程的开设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化学专项生的培养目标,首先,应有计划地自专项生入学起就开设化学教师用语、微格课程、化学虚拟实验和教学技能等系列课程,逐步培养和提高专项生的学习能力和从教能力;其次,通过教育实践类课程,如四大化学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教育见习与实习等,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和拔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放开手脚,让专项生自主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促使专项生手脑结合能力的提升.基于化学专项生的生源实际,根据连续四年化学专项生培养方案的运行情况、教学实践的成效以及实习基地的反馈意见,将专项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比例设置在3:2至4:3范围内是比较科学合理的.2.3因材施教在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视域下,因材施教越发凸显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育人价值与顺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价值.针对专项生来源不同、专业基础不同等特点,学院因材施教,开展分流教学,鼓励基础较好的学生插班到平行班(非专项班)学习,解决了部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补旧”与“教新”相结合,在解决基础薄弱问题的同时,新旧结合,有序推进教学计划的实施,使这部分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达到专项生的培养目标. 3教育类课程是实现专项生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3.1教师教育类课程应尽可能全面目前,师范类院校都能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但这些课程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要求.新时代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因此,对专项生还应开设师德师风一类课程,例如“职业道德与化学专业发展”课程;从师技能型课程,例如“三字一话”“微格教学”“信息技术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等课程;教学设计与研究类课程,例如“化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化学教育研究方法”以及与中学化学教学相关的课程,例如“化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学化学备课与解题指导”等课程,让学生在这几类课程中的每一类中至少选修一至两门,以提高其从教能力. 3.2提升专项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专项生理应具备娴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从融合应用迈向创新发展.为此,可从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与课程整合能力、信息赵国虎等:“少数民族专项计划”师范生培养策略82化教学实践能力、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等几方面切入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2],例如开设“信息技术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课程,通过学习让专项生掌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整合的教学模式、化学相关教学软件的应用,并具备将音乐音效、美学、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甚至教师的个人特色等元素相融合的课件制作能力以及利用微信、QQ等信息化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能力,有效提升专项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满足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3].3.3加强专项生与中学知识间的联系经过多次改革和修订,中学化学课程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科学合理的目标要求,这对中学生认知世界、探索科学前沿、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但因需要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中学化学教材在部分内容筛选中不能完全实现与大学化学知识的无缝对接,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比如氧化数和化合价的概念、物质结构、反应速率等知识的表述[4].专项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未来中学化学教师的中坚力量,不仅要学好化学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课程,掌握教育教学技能,注重中学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及时更新、改进,而且还要及时了解当前中学化学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均明确了中学化学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为中学化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专项生应尽可能掌握中学化学知识体系和大学化学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并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以便能够结合民族地区教学实际明确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目标,从而对中学化学课程有一个整体把握,以利于教育实践的有效开展[5].3.4重视专项生创新创业类课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化学师范生特别是专项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有利于其学业的修读,更能提升其终身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价值观、科学观和人生观,对于民族地区的教师开展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有别于其它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创新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育人事业,是一项培养思想、文化、知识与技能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的事业,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适应未来教育工作的人,是广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而专项生的这种素养会对民族地区中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的养成产生巨大的影响.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品格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实施教育主体的教师自己必须是具有创新精神.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专项生这一具有特殊工作性质和职业特征的群体来说显得尤为重要[6].4实验技能是提升专项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4.1注重专业实验,提升科学素养大学化学实验是实现学生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实验课程中,专项生要熟练掌握实验基本操作规范,为今后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打好基础.然而,现阶段专项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基本的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对于专项生的专业实验课要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优化实验教学方法,促使专项生形成扎实的实验基本功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实验讲授过程中添加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可拓展专项生的科学视野[7].此外,利用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可以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化学实验往往是分组进行的,不管是实验过程还是实验结果分析,都需要和同学们相互合作,起到培养专项生团队协作意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是最基本的化学思想,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培养专项生建立起安全至上的意识,并将其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帮助民族地区中学生建立安全观念[8].4.2注重实验教法,提高教学水平专项生在从事化学实验教学时,不仅需要扎实的实验理论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更要具有中学化学实验管理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讲授和实验研究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要借助化学实验落实专项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实验教法可帮助专项生熟练掌握实验教学内容、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要让中学化学实验教法做到既能成为专项生形成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又能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打好坚实的基础[9].为此,在专项生的实验教学中,化学化工学院通过严格的基础实验养成学生扎实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组合不同的实验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现有条件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循83第26卷第2期(2021)Vol.26No.2(2021)序渐进,形成扎实的实验基本功.5从教技能是提高专项生教学能力的核心师范院校为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设置出一系列课程,但专项生作为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普遍存在职业自信不足、普通话不标准、书写能力较差等问题,这几方面的能力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或是有限的课堂训练是无法达到的.对专项生,在开设了“三字一话”“教学设计与实践”等课程的基础上,还需要课外的训练和实践类课程的配合,才能达到专项生的培养目的.5.1以赛促学,提升专项生从教技能师范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往往过于注重理论层面,基本延续了高中的学习状态,很难以学生的身份体会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因此,师范院校应加大力度,邀请相关专业的中学教学名师、中学名校长,特别是杰出校友,举办专题论坛.通过此类活动,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教学名家,可提升专项生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标准的普通话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能增加教师的自信心和威信.近年来,民族地区也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必须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进行教学.因此,在开设“三字一话”课程的同时,还应多举办普通话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比赛,不仅可以丰富专项生的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师范生树立职业自信心,提升教学技能.专项生从教技能大赛是提升学生教学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比赛以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比赛为基础,以教学设计和课程讲授为重点,高质量、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赛前准备和比赛展示,很好地提升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信心,锻炼学生的从教基本功,提升师范生的表达、应变和教学反思能力,增强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和创新能力[10].此外,通过比赛也能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加强同学和教师的相互了解与学习,促使教师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5.2建立合作育人机制,落实教学实践功能教育实习与实践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专项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教育实习,对于专项生巩固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了解和熟悉教学过程、获得教师职业的初步知识和能力,从而缩短从教适应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实习和实践是专项生职业体验的关键步骤,教育实习与实践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专项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可程度和向往程度[11].这一切,需要师范院校与中学建立长效合作育人机制,形成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实行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共同指导专项生教育的“双导师”制度,进一步保障教育实习与实践工作的质量.此外,师范院校教师也可以同实习学校一线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这样不仅能加强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还能让学生领略教学的魅力,这是同课异构的优势所在.近年来,同课异构已经成为一种高效的课堂形式,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专项生可以在观摩学习中积累知识,增长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6教学研究是提高专项生教学能力的动力源泉教学研究已经成为一名优秀中学教师必备的科学素养,能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校本教研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学科,专项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还要了解化学教育前沿,具有化学教学研究意识,能不断进行反思,更新知识结构,才能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但由于师范院校一般对教学研究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专项生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了解不多,对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法掌握不够熟练,最新教育教学手段和理念不明确,无法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研究[12].因此,对新时代的专项生,要注重培养其熟悉教学规律、研究教学规律、研究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实现“培养人”这一终极目标.7结束语专项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响应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人民教师的工作重点,是关系到专项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能否承担得起开展素质教育重要任务的关键.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就提升新时代专项生教育教学能力提出几点建议:应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怀教育;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构建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将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重视教育教学研究,使专项生获得终身发展的动力源泉.赵国虎等:“少数民族专项计划”师范生培养策略84责任编辑:雒向东参考文献院[1]曲铁华,霍东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变迁与发展趋势[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3):102-107.[2]王亮.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0):152-153.[3]黄红梅,严海林,吴暾艳,等.基于信息技术的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20):59-63.[4]苏凌浩,王秀霞,孔祥平.浅议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知识衔接[J].教育现代化,2017,4(40):265-268.[5]赵辉,吴丽玲,孔佳欣,等.化学专业师范生研读中学化学“新课标”的意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0,34(2):97-100.[6]吴伶锡,许英,贺水燕.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路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41(6):103-107.[7]王培义.浅谈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6):212-213.[8]田振芬,徐志珍,刘劲刚,等.发挥课程特色,构建无机化学课程的育人机制[J].广州化工,2020,48(5):196-197.[9]郭翠福,达胡白乙拉.“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山东化工,2020,49(10):197-198.[10]岳晓婷,潘苏东.教学比赛对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调查[J].现代大学教育,2015,(6):96-100.[11]缑浩,何静娴,陈劭明.提高化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的对策———以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专业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20,25(5):63-66.[12]叶澜,白益民,王枬,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J].甘肃教育,2015,(3):128.Training Strategies on Normal Students of "Special Plan for Ethnic Minorities"———A Case Stud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emistry in "Tibetan Special Program"ofLanzhou City UniversityZHAO Guo-hu,GOU Hao,PAN Guo-tao,NIE Rong,GENG Wen-juan,SHI Lei,LIU Zheng(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Lanzhou City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of students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chemistry in the "Tibetan Special Program",this paper aims at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he special students,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teaching practice:strengthening patriotic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ng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urriculum structure,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experimental ability,improving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and so on.Thi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improve their teaching ability and shorten the pre-serviceadaptation period,which provides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s.Key words:Special Plan for Ethnic Minorities;Tibetan Special Program;Chemistry normal students;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85。

科学教育师范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

科学教育师范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

科学教育(师范)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专业名称:科学教育(师范)专业代码:040102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较强的科学教育能力,能主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素养全面、有持续发展潜力并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中、小学从事“科学”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在教育科研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从事基础科学教学研究与科学普及教育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知识要求系统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及环境学科等方面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还需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

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懂得文献检索、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科学实验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有一定的了解,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二)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较高的人文、科学和艺术修养;较强的现代意识和人际交往合作意识;科学的思维方法、求实创新精神、专业科学意识、综合分析的素养;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三)能力要求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较高的教育教学与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动手实验及设计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利用、管理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独立开展应用性研究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制本专业基本学制为4学年,并实行3-6年弹性学制。

凡依照培养方案提前修完全部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符合毕业条件者,允许提前毕业(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

学生在符合有关规定的条件下,可延长在校学习期限,但不得超过两年延长期。

四、毕业与授予学位学生在规定的学制内修满学分,经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关于普通本科学生学士授予相关规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完整版)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完整版)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化学过程和产品研发,了解化学专业前沿动态,具备化学专业知识、现代教学基本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受到严格科学研究训练,能在中等学校从事教学、教育科学研究,在化工、材料、制药、能源、环保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生产技术与管理等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以及相关的化工技术知识,受到化学基础研究等方面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训练,通过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学习与锻炼,具有良好的从事化学教学与研究的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协同创新能力。

经四年学习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数学、物理、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及化工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 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化学教学、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4. 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教育发展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5. 掌握网络基本知识,能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设计和信息处理。

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6. 具有一定的教学设计、实验设计能力和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最长可延长在八年内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化学五、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结构化学、仪器分析及实验、化工原理及实验、学科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人才培养方案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人才培养方案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修业年限、授予学位、最低学分要求070301、化学、3-7年、理学学士、160学分二、专业介绍和特点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是国内较早的化学类专业之一,也是我校最早的专业之一。

该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河南省名牌专业和河南省一级学科重点专业。

目前,该专业拥有物理化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首批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该专业施行“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的培养模式,分流培养学术型人才、师资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开设有大量的基础实验、综合与设计实验、创新实验以及3类专业人才需要的特色课程、强化训练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等。

在注重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通过这些环节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具有扎实的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工作者和具备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学研究的教师和化学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其他高级专门人才。

师资型人才方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的优秀化学教育工作者;学术型人才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化学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方向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和较强的技术管理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者和化学专业技术人才。

2、培养规格及要求(1)德育方面具有热爱和献身祖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坚强信念和宏大志向、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具有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

(2)智育方面系统掌握化学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掌握进行教育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熟悉其基本过程和步骤;了解化学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具有从事化学学科、及相近专业实际工作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师范类专业学生和有志向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尤其要掌握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了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掌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开发学生潜质的能力以及相应的普通话水平。

化学系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清华大学

化学系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清华大学

化学原理
20440352
无机化学实验A(1)
20440582
无机化学
20440362
无机化学实验A(2)
20440492
分析化学
20440462
分析化学实验
20440104
有机化学A(1)
20440142
有机化学实验A(1)
20440113
有机化学A(2)
20440242
有机化学实验A(2)
20440524
设清华大学本科生英语水平考试作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水平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满一年后可 以报名参加。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学生入学后直接进入课程学习,本科毕业需完成三学期的课程, 取得 6 学分。
2. 文化素质课 13学分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新生研讨课、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和一般文化 素质教育课,除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新生研讨课外,其它所有课程划分为八个课组:①哲学与伦理、 ②历史与文化、③语言与文学、④艺术与审美、⑤环境、科技与社会、⑥当代中国与世界、⑦人生与 发展、⑧数学与自然科学。要求在本科学习阶段修满 13 学分,其中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为必修, 1-2 学分;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和新生研讨课为限选,至少 5 门或 8 学分,建议其中 1 门为新生研 讨课;一般文化素质课程为任选。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语(2) 体育(2) 微积分B(2) 大学物理B(1) 有机化学A(1) 无机化学实验A(2) 无机化学 合计:
学分 3 2 1 4 4 4 2 2
周学时 2 2 2 4 4 4 4 2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试
微积分

化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070301

化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070301

化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070301)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深厚的人文底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具有娴熟的化学实验和教育教学技能,乐教、善教,能够胜任农村中学化学教育教学需要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1.素质要求(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落实科学发展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长期从事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使命感。

(2)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强身健体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要求。

2.知识要求(1) 人文社会科学:具备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和美学修养,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2) 自然科学:掌握数学和物理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了解生命、材料、能源、环境、药学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

(3) 专业知识: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了解化学专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熟悉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现状,掌握教师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教育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化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3.能力要求(1) 具备查阅文献或其它资料、获得信息、拓展知识领域,并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

(2) 具备较熟练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 具备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与终身自学能力。

(4) 具备中学教学和班级管理能力,能兼任其他相关课程教学,且具有一项特长。

江苏师范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江苏师范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位授
予门类
学科门类
师范专业
学院名称
1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数学类
非师范
数学与统计
学院
2
071201
统计学
理学
统计学类
非师范
3
020102
经济统计学
经济学
经济学类
非师范
4
071202
应用统计学
理学
统计学类
非师范
5
071002
生物技术
理学
生物科学类
非师范
生命科学
学院
6
081302
学院名称
1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两者皆可
法律政治学院
2
050101
汉语言文学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两者皆可
文学院
3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计算机类
两者皆可
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学院
4
050201
英语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师范
外国语学院
5
060101
历史学
历史学
历史学类
师范
历史文化与
旅游学院
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制药)﹡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
非师范
7
090301
动物科学
农学
动物生产类
非师范
8
020101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类
非师范
商学院
9
0204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2016级执行)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和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科研方法,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能够在中等学校从事化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2.培养要求:
(1) 热爱祖国,诚信求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2)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相关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3)掌握化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化学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及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从事化学教学、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5)较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
(6)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关于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能力的要求。

(7)掌握信息检索方法,具有较强的文献查阅能力;
(8)具有规范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学制与毕业要求
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

毕业要求:学生应修满规定的160学分,德、智、体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要求,方能毕业。

三、授予学位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四、课程设置
1.主干学科:化学
2.核心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毕业论文等。

4.主要专业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中学化学实验研究与设计等。

5.课程结构比例
各类课程模块学时、学分分布表
五、实践课程教学安排说明
1.军事训练安排在第1学年进行。

2.生产劳动,指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公益劳动,总计不少于3周。

3.创新创业及专业素质能力实践:安排在第3-7学期,学生应从下列项目中选择2项自主开展实践活动,每项1学分,共2学分,以提交调研报告、实践过程记录及总结报告、论文、作品、课件等成果,作为取得学分的考评依据。

(1)中学化学课程改革调查;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调查;
(3)泉州地区环境污染情况调查;
(4)教师职业技能实践训练活动(演讲、书法、课件制作等);
(5)应用性、探索性、创新性小实验、小设计;
(6)大学生开放实验项目和大学生课题;
(7)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创业孵化实践、创业计划大赛等。

4.社会实践活动可结合两课的教学在寒、暑假组织实施,每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

5.专业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共17周,毕业论文16周。

6.第三学年要求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参与实验研究等创新活动。

六、各学年周数总体安排
各学年周数安排表
课程在假期进行,标注为*号。

七、各学期教学计划表(详见Excel表格)
说明:
1.教学计划表中的课程类别A类为必修课,B类为限选课,C类为任选课。

2.各专业应在课程标识列作相应标记,以“★”代表核心课程,以“▲”代表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的课程。

教学计划表中应体现课程的实践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